浙江省平湖市东湖中学东方校区郑漪澜
杨志,是《水浒传》中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他一生追求功名,是个“官儿迷”。他心心念念想走一条仕进之路,对上委曲求全,陪尽小心,对下蛮横无礼,恶语相向,到头来却处处“碰壁”,事与愿违。
还是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他人生的几个重要“关口”,并借此一窥杨志之“悲剧”吧:
其一,为道君宋徽宗盖万岁山之事而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结果因风翻船,失陷了花石纲,畏罪潜逃。
其二,赦罪之后,又急急打点了“一担钱物”,“买上告下”,好不容易被引去见高太尉,却因前事(失陷花石纲)被轰赶出来。
其三,待盘缠尽,欲卖掉祖传宝刀,偏生遇上泼皮牛二,无奈之下杀了牛二,便去自首受罚。
其四,此番自首,终被充军至北京大名府。大名府的梁中书“重用”于他,让他押送生辰纲给自己的岳丈,也就是当朝太师蔡京,却在路上又被吴用用计劫走。
其五,身陷绝境,寻死之际,又想到身有十八般武艺,不能“只这般休了”。后来在三山聚义时“落草”梁山泊。
杨志的悲剧性在于,原本“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却一再官场失意,黯然收场,甚至给人以英雄末路之感。原因何在呢?
我觉得,这既有外部原因——受各种环境和势力的牵制;又有他自身的原因——由他的个性和性格所决定。
先来说说外部原因,这或许可以用杨志自己的话“时乖运蹇”来加以概括。
你想,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共去了十个制使,其他人均安然无恙,独杨志这个制使未能完成使命。岂非“时乖运蹇”?
再来看,当他“事急无措”,欲拿祖传宝刀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时,却遇上泼皮牛二闹场,使得宝刀“没官入库”,脸上还落下了“两行金印”。这难道不是晦运当头,“时乖运蹇”吗?
还有,梁中书表面看来是“重用”于他,其实并不完全信任,偏要派个奶公谢都管暗中监视(虽然他的说法是“怕你不知头路”)。后来在赶路问题上,在要不要买酒喝的问题上,果然不合,造成人心涣散。这也是“时乖运蹇”之一桩。
再来说说杨志自身的原因。
杨志押送生辰纲,为确保安全,走山路了,早凉时休息,等日头高了,却急着赶路,这是对的。但他只是下“死命令”,不能与人沟通,使得挑担的军健们满腹怨言,心存不满。不止于此,他还重责于人,“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热不可当”之时,军健们脚疼走不动了,杨志也只是一味地催赶,没有半点怜恤同情之心!这“不近人情”的一面,让我们读到了人性的弱点:蛮横,暴戾,刚愎自用。
其实,杨志还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那就是不能将正确的坚持到底。当白胜装作卖酒人出现时,杨志也曾疑心酒里可能会有蒙汗药,却在老都管的劝说下——当然也在他自以为这酒应该没事时,同意让军健们买酒喝了。于是铸成了大错。试想,如果杨志不在最后一刻松口,那吴用的计谋纵是再妙,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以上,分析了杨志之悲剧的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其实,如果我们细想一下这背后的“推手”,恐怕大都能归结到社会原因上来。
而杨志心中所谓的“时乖运蹇”,其实并不真的是时运不济,而主要是杨志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不可能认清其本质的社会原因所致,再则,他性格方面的原因与社会原因相比,恐怕也不是非常重要的。
是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为杨志的悲剧人生埋下了祸根,使他这个“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不但不能“与祖宗争口气”,反倒是辱没祖宗了;使他这个口必称“殿司制使”,每以做官为荣的人,最后只能与官场无缘,而“落草为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