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琴贵(左一)与三角镇农技人员交流科学育兰技术。记者吴荣凯摄
本报讯(记者吴荣凯谢鹏飞)“兰花智能大棚内的兰花在冬天气温下降后,棚内的10000多株兰花仍然长势良好,春节前能够走向市场,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12月20日,三角镇巴渝南苑国兰基地负责人敖琴贵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为了提高兰花的生产附加值,巴渝南苑在区农业农村委、三角镇农技人员的支持下,投资20多万元,新建了三个智能化兰房,配置了温控系统、自动喷淋系统、补光系统等设施,实现了365天对兰花生长所需的水、肥、光、温自动化控制,满足了国兰全系的育苗需求,兰花的生长期由每年的180天提升到300天,水电等生产成本每年节约15%以上,生产效益每年可提升30%以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