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缢蛏的养殖w缢蛏Sinonovaculaconstrzcta(Lamarck)俗称蛏(福建)、蜻(浙江)或跣(北方)。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55,脂肪08,糖1.8和无机盐1.1。缢蛏的软体部还有补虚的作用,对阴虚、血虚效果最佳,产后、病后多用之。缢蛏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已有很久的养殖历史。100多年来,缢蛏一直是浙江、广东的重要养殖贝类。w缢蛏隶属于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贝类缢蛏的养殖缢蛏的养殖111第一节缢蛏的生物学w一、形态缢蛏的贝壳呈长圆柱形,壳质脆薄。两壳不能全部开或关。贝壳前后端开口,足和水管由此伸出。前端稍圆,后端呈截形。背腹面近
2、于平行。壳顶位于背部略靠前端。壳表具黄褐色壳皮,生长纹明显。贝壳中央自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形似被绳索勒过的痕迹,故名缢蛏。缢蛏的养殖缢蛏的养殖112二、生态w(一)分布缢蛏分布在中国和日本沿海,中国的养殖区集中在闽、浙一带。垂直分布多在软泥或砂泥底质的中、低潮区。幼苗分布在中潮区以上及高潮区边缘,在2米深处也能生活。(二)生活习性缢蛏营穴居生活。蛏洞与滩面约垂直成90,洞穴深度为体长的58倍。涨潮时依靠足的伸缩弹压和壳的闭合,使外套腔内海水从足孔喷射出,从而上升至穴顶,伸出进出水管至穴口,摄食食物和排泄废物。退潮或遇敌害生物袭击时,缢蛏收缩闭壳肌,两壳闭合,或靠足的伸缩,贝体迅
5、。再经短暂的附着生活后,转入埋栖生活。在2024条件下,从受精到转入底栖营穴居生活约需710天。缢蛏的养殖缢蛏的养殖115四、生长w人工养殖的缢蛏,1龄体长45厘米,最大6厘米;2龄6厘米,重10克左右。自然生长的4龄缢蛏体长8厘米,5龄以上达12厘米。缢蛏满1周龄后,体长增长明显下降,但软体部的增长加快。缢蛏冬季不长,春季开始生长,夏季生长最快,秋季渐慢。57月贝壳生长最快,9月软体部生长最快。饵料和水温是缢蛏生长的直接决定因素。缢蛏的养殖缢蛏的养殖116第二节缢蛏的苗种生产w一、半人工采苗(一)场地选择缢蛏人工采苗场地以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沿海内湾,地形平
6、坦略带倾斜的滩涂中潮区,底质以泥和粉沙混合为佳。(二)苗埕修整在秋分到寒露期间挖筑苗埕。福建的苗埕有以下三种。1蛏苗坪蛏苗坪建在风浪较小的海区。在埕地周围,挖宽3040厘米,深10厘米左右的水沟,整成一个苗埕。埕面宽度依底质软的为35米,硬的可稍宽些,有些达到10米左右。埕的长度依地形而定;大多在10米以上,这样的苗埕相连成片,称为蛏苗坪。缢蛏的养殖缢蛏的养殖117w2蛏苗窝在地势平坦、风浪较大、泥砂底质的高中潮区宜建蛏苗窝。窝的四周筑堤061米高,在水沟面开出宽0.5米的入水口,水由小口流向苗窝。窝呈正方形,面积0.10.2亩。蛏苗窝从中潮区向高潮区排列,每列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9、苗。(4)注意防治敌害。对危害严重的苗埕,要用烟屑泡水泼洒。每千克烟屑加水4050千克,当苗埕露出后泼洒。缢蛏的养殖缢蛏的养殖1110(五)蛏苗的采收w南方采收期自农历12月至翌年3月,农历12月大量采收。每月采收两次,在大潮期间进行。采收方法有以下几种。1筛选在适用于蛏苗坪的埕地,用手或木锄把苗连泥一起挖起,埕中央叠。涨潮时下层蛏苗由于摄食关系往上钻,集中在表,这样每叠一次,苗的密度便增加一倍。经23次重叠后,苗堆旁边挖一个水坑蓄水,隔潮下埕把集中在苗埕中央的苗,连泥挖起置于筛内,在水坑里洗去泥土,便得净苗。叠土时要注意上下两层土必须紧贴,如留有空隙则会使下层蛏苗无法上升而死亡。缢蛏的
11、贝的选择和处理选体长5厘米以上,体质强壮,生长正常,性腺发育好的1-2龄大蛏。由于缢蛏在室内难以暂养,一般从海区选取亲贝当天催产。(三)育苗前的准备工作(1)饵料的培养:缢蛏幼虫的饵料多选扁藻、牟氏角毛藻、等鞭金藻等单胞藻。一般在育苗前一个月开始培养。(2)检查亲蛏性腺成熟度:自然海区的缢蛏一般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开始分批产卵,在此期间可定期观测性腺的成熟度,以便确定催产的最佳日期。缢蛏的养殖缢蛏的养殖1113w(四)催产对缢蛏有效的催产方法是阴干与流水相结合,催产时的适宜水温为1923,海水比重1.0081.020,流速12厘米秒。0.5千克性腺饱满的亲蛏,催产一次可获3000
12、7000万个担轮幼虫。1米水体放置亲蛏的密度11.5千克。具体方法:先阴干68小时,再流水23小时,于凌晨36时即可产卵。这种催产方法的有效率为5090,如果在早上6时以后仍不见产卵即催产无效。若产卵量低,第二天可再用上面的方法催产一次,产卵量可提高到95以上。(五)浮游幼虫的培养浮游幼虫对主要理化因子的适应范围是:水温1229,海水比重1.0061.018,pH7.88.6,DO46毫升升,光照200Lx以下。幼虫培养密度35个毫升。管理方法基本同其他双壳贝类的人工育苗。缢蛏的养殖缢蛏的养殖1114w(六)附着稚贝的培育当幼虫进入匍匐期时,必须及时投放底质。底质系经25
13、号筛绢过滤的软泥。为防止污染,要用3010-6,4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K2MnO)浸泡消毒23小时,透洗23遍后使用。良好的底质不但为附着后的稚贝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还能促进幼虫附着变态。壳长500微米以下时培养密度为50万粒米,中、后期为510万粒米。随着苗体的增长,可定期追加底质。一般从附着稚贝开始,约经110天左右,可育成壳长1.21.5厘米的商品蛏苗。为提高人工育苗的效果,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可将室内人工培育的眼点幼虫移到室外土池中进行附着,开展土池半人工育苗。缢蛏的养殖缢蛏的养殖1115三、野生蛏苗采集和培养w采集野生苗进行培育,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从立
14、冬开始采苗,至大寒前后结束。采苗方法是用淌苗袋(长120厘米,宽40厘米,袋口装有40厘米3厘米的梯形竹筐)和刮板(刮泥用的刮板宽8厘米,长24厘米,用毛竹制成)采收。立冬至小寒之间,每千克苗约有2030万粒。刮土深度为13厘米,然后在水中将泥洗去,并把杂质去掉,拣收蛏苗。采到的蛏苗在幼苗池中培养。幼苗池一般建在高潮区,小潮不能淹没,温度较高,水流缓慢,并有淡水可以引入池内的滩涂,面积一般0.05亩左右。幼苗在幼苗池中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养育之后,个体增大,生活力增强,这时,幼苗池中的环境已不适于它们生长的要求,需将幼苗重新移到中朝区附近饲养。再经过两个月左右饲养就可长至种苗。缢蛏的养殖缢蛏
17、1.0051.020为宜。缢蛏的养殖缢蛏的养殖1119二、蛏埕的建筑w根据地势和底质的不同,蛏埕建筑不同。软泥和泥沙底质的蛏埕,一般风浪较小,建筑简单,在蛏埕的四周筑成农田田埂式堤高35厘米即可。风浪较大的地方,堤可适当增高。在堤的内侧开沟排水。为方便生产操作,可把整片蛏埕再分为小畦,畦的宽度37米,畦与畦间开小沟排水或用作人行道;有些地方不分畦,仅在中间开有小沟。河口地带砂质埕地,因易受洪水和风浪的冲击而引起泥沙覆盖,可用芒草筑堤。在蛏地四周挖30厘米深的沟,把芒草成束直立插下,再用一束横置于土中,用土埋好,使芒草露出埕面约30厘米。大堤宽50厘米。围堤时,要使堤向与流向垂直或小于45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