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如东县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县各委办局,县各直属单位:
如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9月14日
如东县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第一章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第一节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第二节水文气候条件
第三节生物资源状况
第二章养殖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水产养殖生产基本情况
第二节主要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水产养殖业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第四节水产养殖业前景展望
第三章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第一节总体规划
第二节区域布局规划
第三节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地理位置
如东位于北纬32°12′-32°36′、东经120°42′-121°22′,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南通市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南部与通州为邻,西部与如皋接壤,西北与海安毗连,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全县陆域总面积1872km2,其中水面面积170km2,整个陆域呈纺锤形,东西距离稍长,南北扁平。全县海岸线绵延106km,呈西北—东南布线,西北与东台交界,东南至遥望港与通州交界,滩涂广阔而平坦,属淤积型海涂,大陆架年平均向外延伸25m左右,海域面积6000多km2。
二、地质地貌
1、地质
2、地貌
如东是典型的滨海平原,分属三角洲平原、古泻湖平原和海积平原三种类型。境内地势平坦,地面高程一般在3.5m-4.5m之间,局部高地达5.0m,低洼地区在3.5m以下。沿海为海岸及海滩地貌形态,一般分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和浅水区,中潮区和低潮区是发展养殖的主体,高潮区和浅水区是开发利用的重点和方向,由于属淤积型海岸,滩面逐年增高外延,使得养殖发展的空间不断增大。
三、水域滩涂类型与面积
鉴于如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其水域滩涂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
一是内陆淡水水域,面积165000亩;
二是沿海滩涂和辐射沙洲,全县连陆滩涂面积1050000亩,占全省的九分之一,南通市的二分之一,其中高潮区滩涂180000亩,潮间带滩涂870000亩;辐射沙洲总面积1065000亩;
三是以垦区匡河、池塘为主体,处于海淡水交界地区的半咸水水域,盐度一般在5‰以内,是内陆水系与海水相接的桥梁。
1、气温
如东地处亚热带,季风影响显著,属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西北风较多。一年中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秋季温和,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高平均气温出现在7-8月份,为30.9℃,最低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份,为-1.2℃,极端最高气温38.6℃(1978.7.9),极端最低气温-10.6℃(1969.2.6),月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5℃,县域内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海洋气候特征,夏季低1-2℃,而冬季则要高1℃左右。
2、日照
3、降雨量
如东受海洋调节及季风环流的影响,多年平均降雨量1063mm,最大年降雨量1560.9mm(1960年),最小年降雨量569.9mm(1978年),雨热基本同步:冬季气温低而降水量较少,春季气温回升,降水逐渐增多,夏季气温最高,梅雨、暴雨、台风降水等生成的降水量也最多,因梅雨和台风的影响,全年约有55%的降雨量集中在汛期6-9月份,以7月份最大,占全年的77%左右;秋季随着气温的降低,降水量也显著减少。全年平均降雨日数121.7天,全年雷暴雨日数为34天,最多的为7月份,平均10.9天。
4、径流量
5、地下水
6、水质
全县内陆池塘水源主要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符合渔业用水Ⅱ类标准,PH值为7.3-8.5,平均值为7.8,在梅雨和高温季节,由于内河化学耗氧,每年都有一部分池塘会出现泛塘现象;河道总体水质仍然超过渔业用水Ⅲ类标准,近年来,随着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工作的推进,河道疏浚力度加大,河沟水质得到相应改善,河沟养殖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近岸海域主要为长江冲淡水、河口排咸水和太平洋暖流的混合,基本达到海水水质Ⅱ类标准,PH值在7.5-8.8,平均值为8.2。
7、水温
全县内河及海域水温的分布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春季(3-5月份):水温回暖较迟,3月份平均水温为7.5℃,4月份平均水温为13.3℃,5月份平均水温为18.7℃,4月下旬开始水温超过15℃,底层温度低于水表温度。
夏季(6-8月份):表层水温回升快,且达到最高值。6月份平均水温22.9℃,7月份平均水温27.2℃,8月份平均水温27℃,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水温的高峰期。
秋季(9-11月份):表层水温逐渐下降,内河水温下降速度较海域快,底层水温下降较表层慢,近海水域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9月份平均水温为22.5℃,10月份平均水温为17.3℃,11月份平均水温11.3℃。
冬季(12-笠年2月份):水温达到全年最低值,近海海域表层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由近岸向远海递增、平均水温2.2℃,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历史最低水温为-8℃。
8、水色
内河池塘一般为浅绿色,养殖池透明度在40~100cm;垦区海水池塘为水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一般小于80cm;沿海海域,涨落潮时,呈浑浊状,透明度极小,浅水区向远岸,水质逐渐变清,呈绿色或蓝色,透明度逐渐增大。
9、海水盐度
春季:表层盐度在29.53-31.11‰之间,底层盐度在31.32-31.84‰,但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盐度减小,5月份为27-29‰,在河口附近出现了小于24‰的低值区,北部盐度高于南部。
夏季:表层盐度在30.6-32.0‰之间,底层与表层变化不大,少部分海域小于22.69‰。
秋季:底表层盐度在29.0-31.0‰之间,由于径流量大为减少,东北季风和台风外围的影响,使得海水充分混合,盐度在这一时期内水平分布相当均匀。
冬季:近岸表面层盐度略高于其他季节,远岸最高值达32.90‰,盐度等值线走向与等深线走向基本一致。
10、营养盐
如东海域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这是浅海滩涂养殖的生物基础。
11、海流
如东海域海流主要是太平洋暖流和长江冲淡水形成的,属不正规半日潮流,有旋转流和经复流之分,近底层流速较大。
12、波浪
如东海域波浪较小,其原因是辐射沙洲和大范围浅滩,对波浪起着明显的衰减和抑制作用,波浪的方向主要取决于风向,只有当波向与指状沙洲的深槽一致向岸传播时,才出现较大的波浪。台风季节,波浪则相对较大,历史最大波高达到2.3m。
13、潮汐
如东处于南黄海岸线,由于受地形和地球偏向力的影响,太平洋暖流传入黄海后,黄海外侧形成一个复杂的潮波系统。潮汐的产生也是浅海滩涂生物繁衍生长进行水体饵料交换的一个主要渠道。潮汐的涨落流速及历史皆不等,大中小全潮的平均流速分别为0.82m/s、0.55m/s,0.33m/s,落潮流历时大于涨潮流历时,大中小潮平均涨潮历时为5小时45分,落潮流历时为6小时07分,大潮最大点流速出现在落潮时,流速为1.95m/s,小潮最大点流速为0.85m/s。如东沿海历史最高潮位6.77m,历史最低潮位-1.04m,平均高潮位3.08m,多年平均高潮位为5.41m,平均低潮位0.86m,最大潮差6.39m,最小潮差1.96m,平均潮差为4.41m。
14、泥沙
长江三角洲每年有2.02亿吨泥沙从苦水洋、黄沙洋和烂沙洋进入沙洲区,长江有0.35亿吨泥沙沿着岸向北进入沙洲区,而向东北方向平涂洋年输出泥沙1.6亿吨,沙洲区所掩盖的堆积岸段的潮滩在迅速淤涨,淤涨物来自沙洲区的海底,深槽中因存在两侧环境强度的差别,把槽底泥沙随着水流从深槽中心流向沙脊增长、合并。平均高潮线附近淤高5cm/年,平均高潮线外移28m/年,随着滩涂的开发利用、围垦力度加大,滩面淤长外延的速度加快,最近几年经观察年外延达50m左右。
15、天气
如东受季风影响较大,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常风向为ESE,频率占全年9.3%,其次为SE、NNE、ENE和NE,频率分别为8.4%、7.7%、7.6%和7.5%。其它风向频率较小,强风向为NNW,最大风速20m/s,其次为NE、ESE、WNW、NW,最大风速为18m/s,多年平均风速为3.7m/s,极大风速为34m/s。
16、主要灾害性因素
①台风
据统计,如东区域大于10m/S速度的大风天数平均每年为20.7天,台风直接影响的每年为1-2次,对滩涂海域的养殖生产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贝类的迁移十分严重,移苗投入养殖的区域损失较大,因如东所处纬度相对较高,又有启东、崇明、浙江沿海突出部分的掩护,台风中心直接登陆的机率很小,影响如东地区的台风,多数是在浙、闽、粤登陆北上或不登陆近海北上的台风。
②赤潮
赤潮是近海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和高密度而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一种自然现象,赤潮发生海域、水体缺氧,造成水生动植物的大量死亡。长江口曾发生过2次赤潮,海水混合后,有少量外围冲击,但如东海域尚未出现过大面积的赤潮现象。
③海雾
冬春交替与秋冬交替时,近海海域常产生海雾,对藻类养殖产生很大的制约,增加了病烂的频率。
④高温与河口排咸水
⑤大米草
大米草是一种耐盐性植物,引种后大量繁殖,对高潮区滩涂的利用产生较大的难度,同时也加快了滩涂淤长的速度,减少了滩涂的可利用率。
⑥浒苔杂藻
梅雨季节是浒苔的繁衍高峰期,沿海垦区池塘发生率较高,对鱼虾蟹贝的养殖生产均有制约作用,绿杂藻也是海区藻类养殖的一大灾害,将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
一、浮游生物
1、海洋浮游植物
2、海洋浮游动物
海洋浮游动物已发现的有98种,其中桡足类46种,水母类33种,栉水母类2种,枝角类1种,磷虾类2种,樱虾类4种,糠虾类6种,毛颚类3种,浮游腹足类1种。此外还有多种浮游幼虫。占优势的种类主要有真刺唇角水蚤、中华蜇水蚤、中华假磷虾、强化箭虫,此外,背针胸刺水蚤、瘦尾胸刺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乌啄尖头蚤、拿卡箭虫、精致真刺水蚤、平滑真刺水蚤、墨氏胸刺水蚤、双毛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五角水母及短尾类、长尾类幼虫等。生物量最高的为5月份,数量195mg/m3,最低的为11月份,数量为85mg/m3,水体的交换在区域上有较大的差异,加之秋冬季受外海水的影响,生物量变动幅度也相当大,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相差14倍。
3、淡水浮游生物
如东内河、池塘水域,有浮游植物155种,浮游动物92种。
浮游植物主要以小球藻、三毛金藻、舟形藻、微囊藻、尺骨针杆藻、直链藻、纤维藻、干裂藻、细腹鞘藻为主。
浮游动物以水蚤、多肢轮虫、猛水蚤、刺泡虫、砂壳虫、剑水蚤、无柄轮虫等为主。
二、底栖生物
1、潮间带生物
如东潮间带共有生物282种,其中植物84种,动物198种。
植物以困着性海藻种类为主,共有84种,其中:蓝藻19种,绿藻15种、褐藻15种、红藻28种、硅藻7种。
动物有198种,其中:环节类动物52种,软体动物87种,甲壳动物42种,其他动物17种。平均生物量春季为25.36g/m2,其中腔肠类为0.71g/m2,多毛类为0.86g/m2,软体动物为22.57g/m2,甲壳类动物为0.56g/m2,棘皮动物为0.07g/m2,其它为0.59g/m2,秋季为106.46g/m2,其中腔肠类为0.24g/m2,多毛类为0.76g/m2,软体动物为104.33g/m2,甲壳动物为0.88g/m2,棘皮动物为0.09g/m2,其他为0.16g/m2。
潮间带各门类的主要种有:文蛤、四角蛤蜊、青蛤、泥螺、西施舌、大竹蛏、缢蛏、托氏螺、福氏玉螺、青蟹、沙蚕、海葵等。
2、浅海底栖生物
如东浅海区底栖生物种类较多,已鉴定的有183种,其中环节动物31种,软体动物78种,甲壳动物62种,腔肠动物4种,棘皮动物6种,腕足动物2种,年平均生物量为1.054g/m2,年平均密度为0.47个/m2,以8月份为最高,2月份为最低。
浅海底栖生物优势种类的组成中有毛蚶、纹螺、榧螺、蛏、乌贼、葛氏长臂虾、哈氏仿对虾、脊尾白虾、鹰爪糙对虾、三疣梭子蟹、大规格文蛤、西施舌及部分沙蚕。
三、海洋游泳生物
据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海洋游泳生物有150多种,其中软骨鱼类20种,硬骨鱼类130种。分布在该海域的优势种有50多种,主要有:大小黄鱼、银鲳、乌鲳、马鲛、鳓鱼、黄鲫、棘头梅童鱼、刀鲚、带鱼、鳗鱼、黄姑鱼、白姑鱼、鲨鱼、鲻梭鱼、鲈鱼、鲆鱼、鲽鱼、鲅鱼、乌贼、对虾、脊尾白虾、梭子蟹及日本鲟等。
四、淡水生物资源
五、主要可养殖品种
1、淡水鱼类
以“四大家鱼”为主体的养殖模式,已逐步向名特优品种过渡,全县养殖面积45000多亩。
2、中华绒鳌蟹
以扣蟹培育为主,成蟹养殖面积相对较少,而且多为鱼蟹混养,全县河蟹培育与养殖总面积约45000多亩。
3、南美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适宜于海水、淡水或半咸水养殖,近年发展迅速,以沿海垦区养殖规模较大,全县养殖总面积已超54750亩,其中大棚设施养殖面积约12750亩。
4、脊尾白虾
主要分布在垦区池塘和高涂池塘,依靠自然幼苗和投放抱卵亲虾进行繁育养殖,适宜于混养,是近年海水池塘养殖的一个主打品种,养殖面积45000多亩。
5、三疣梭子蟹
主要以池塘虾、蟹混养为主,近年来养殖面积已近45000亩,年产量1000多吨。
6、文蛤
全县适宜文蛤养殖生长的滩涂、辐射沙洲有375000亩,目前已开发利用的约300000亩,年资源蕴藏量在3-4万吨,年出口量约1万吨。
7、紫菜
全县紫菜养殖面积已突破120000亩,潮间带滩涂已实现充分利用,年产压水鲜菜5万吨左右,其中以辐射沙洲养殖前景更为广阔,近年来养殖面积维持在75000亩以上。
8、四角蛤
四角蛤虽然经济价值较文蛤低,但产量较高,主要分布在长沙至栟茶滩涂及辐射沙洲区域,其中以洋口滩涂及辐射沙洲区域的四角蛤品质较优,倍受市场消费者喜爱,年蕴藏量在4.5万吨左右。
9、青蛤
青蛤主要分布于沿海高潮区滩涂,可利用面积在75000亩,近年由于移苗投苗,资源量逐步恢复。
10、泥螺
泥螺主要集中分布于洋口、丰利滩涂和辐射沙洲,年产量保持在0.8-1万吨,东部滩涂也有少数分布,可养面积为300000多亩。
11、杂色蛤
杂色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池塘、滩涂均可养殖,滩涂以中低潮区和浅水区为宜,全县滩涂浅水区可养面积150000多亩,目前滩涂养殖面积约为22500亩。
12、大竹蛏
大竹蛏生长分布区域与西施舌相似,但单产较低,起捕难度大,适宜大范围高密度护养,资源面积约30000亩。
13、西施舌
西施舌是一种名贵的经济贝类,主要生长在低潮区和浅海区域,适宜养殖面积在150000-225000亩。
14、刺参
作为一种名贵水产品,是我县近年来引进的一个新品种,经过两年的小试、中试,已进入推广阶段,目前我县正在加紧实施万亩海参现代渔业园区建设。
15、鳗鱼
鳗鱼养殖是20世纪80-90年代的一个支柱产业,由于市场行情的影响,已逐渐衰退,全县现有养殖温室2万m2,土池养殖1000亩,年出口量在500-600吨。
16、半滑舌鳎
一种广温、广盐适应性较强的海水鱼类,我县已成功尝试过苗种繁育与养殖,比较适合于工厂化养殖,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的优良品种。
17、漠斑牙鲆
我县于2004年引进的一个鱼类新品种,以其广盐性的优势,在海、淡水中均可以养殖。2009年,我县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漠斑牙鲆良种场建设,为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18、暗纹东方鲀
作为淡水工厂化养殖的一个名优品种,在我县已有多年的养殖历史,近年更是实现了其早苗繁育技术的突破。
19、鲟鱼
近年引进的一个工厂化养殖新品种,目前养殖面积共计4000平方米。
20、斑节对虾
以粗放养殖或混养为主,由于对温度要求较高,本地养殖不多,仅有少量短期养殖,产量也不高。
21、暇虎鱼
在沿海及垦区池塘中均有分布,以小鱼虾为饵,养殖产量不高,海水池塘均能养殖。
22、缢蛏
主要以淤泥质池塘养殖为主,可养面积在225000-450000亩。
23、玉螺
玉螺分布于潮间带潮区,与其他贝类共存,适应性强,以其他贝类为饵料,资源量较少,可养殖面积30000亩。
24、沙蚕
沙蚕主要分布在高潮区滩涂上部和潮上带,海水能淹没到的区域,资源面积约60000亩,年产量350-500吨。
六、养殖品种的原、良苗种场
1、育苗场
全县现有育苗场196家,其中,紫菜育苗110家,河蟹育苗场有80家(包括土池育苗场),鱼类育苗场3家,虾类育苗场2家,海参育苗企业1家,主要分布在沿海垦区和高涂,其中,以丰利、如东经济开发区(苴镇)、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长沙镇)最为集中。河蟹土池生态育苗面积5000亩,扣蟹培育面积近40000亩;紫菜育苗210亩。
2、原、良种场
现有省级藻类良种场与繁育场1家,省级中华绒螯蟹繁育场1家,省级漠斑牙鲆、海参、南美白对虾综合繁育场各1家。
3、自然苗种场
①鳗鱼自然苗场
如东沿海是鳗鱼苗自然产区,年产鳗鱼苗1吨左右,是鳗鱼养殖苗种的主要供应地。
②河蟹自然苗种场
如东也是河蟹种苗的自然繁育场所,年产蟹苗10-20吨,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成熟,自然苗种资源已得到较好的保护。
③文蛤附苗场
如东沿海区域原有7个附苗场,由于海况的变化,现已减至2-3个,集中在如东循环经济产业园(东凌库区产业园、大豫镇)至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长沙镇)滩涂外侧及辐射沙洲附近,附苗场面积约1995亩,年产2cm以下规格的文蛤苗种约1.5万吨。
④带鱼及大、小黄鱼产卵场
如东面临南黄海的吕四渔场,春夏汛是带鱼、大小黄鱼洄游产卵季节,此期间的幼鱼比例极高,是实施重点保护的有利时机。
一、水产养殖业的总产量增长情况
1、水产养殖总产量
2、海水养殖产量
2001年62871吨,2005年达到98045吨,2011年160186吨,10年增幅达124%,年平均增长率为8.4%。
3、淡水养殖产量
二、水产养殖面积变化情况
1、养殖总面积
2001年705000亩,2005年744000亩,2011年861510亩,10年增幅达12.77%,年平均增长率1.2%。
2、海水养殖面积
2001年600000亩,2005年630000亩,2011年737010亩,10年增幅12.5%,年平均增长率1.18%。
3、淡水养殖面积
2001年105000亩,2005年114000亩,2011年124500亩,10年增加了14.28%,年平均增长率1.34%。
一、主要经验
1、坚持强化项目抓手,突出示范辐射效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理念,坚持抓大项目、好项目。立足资源和基础优势,围绕高效渔业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村建设,着力强化资金投入,引导和鼓励项目建设。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高效渔业,强化池塘标准化改造与高效设施渔业建设,提升池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二是加大政府惠农资金投入,增加项目补助和完善绩效考核,在此基础上,着力强化对重点项目倾斜与扶持,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通过示范项目的引导和辐射,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实施科技兴渔,不断完善科技支撑。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着力提高科技对渔业生产发展的贡献份额,注重与上海水大、省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挂钩,加强产学研联合。先后组织攻克了文蛤围网精养、对虾文蛤混养、河蟹土池育苗等技术难关。“十一五”以来,结合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更是大力推进渔业自主创新,推广高效实用新技术,脊尾白虾与梭子蟹混养、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等高效特色渔业得到快速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坚持强化资源使用管理和保护,提高资源效能。水域滩涂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海洋渔业大县,滩涂养殖又是我县渔业的支柱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县在滩涂养殖管理上先后进行过3次重大调整和规范,2002年,对滩涂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成立了滩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按照“确立科学化的总体布局,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推进多样化的分类管理,实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滩涂开发的主体,理顺了权益关系,激发了“三资”投入滩涂开发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以滩治滩,以滩养滩”的路子。同时制定了划区管理、保护资源的法则。2007年,成立了物权管理中心(注销了公司),在积极推进高涂池塘开发利用,进一步强化滩涂使用管理的同时,逐步探索和实施滩涂市场化运作,截止2011年底,已成功实施了包括万亩海参园区在内的多宗大型海域使用招拍挂,有效地推进了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
4、坚持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推进合力。一方面切实强化政策导向,每年制定目标任务,细化落实责任,并由县政府办公室出台工作意见与激励措施,明确发展重点,通过组织实施高效渔业示范基地、示范村建设等多种形式,推动全县高效渔业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服务与指导、检查与督查,组织考察和交流,规范考核与验收,形成推进的整体合力。
二、存在问题
水产养殖业作为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渔业增效、农(渔)民增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下的渔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和影响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还不高。特别是滩涂贝类养殖,虽然围拦养殖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仍以粗放粗养占多数,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平均亩产仅100kg左右,投入力度也不大,利用率不高,影响了滩涂效益的充分发挥,相比而言,高涂池塘开发大大提高了滩涂利用率,但其投入成本较大。
2、养殖业发展空间面临较大制约。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洋口港建设的推进,渔业用滩被大量框围,划作它用,而且给沿海不少原有海水养殖区域的取水带来了现实的困难,加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难以规避,从而使渔业发展空间面临前所未有的制约。
3、渔业科技对产业的贡献份额有待进一步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县渔业生产技术仍然较多地依赖广大业主自身生产发展的经验积累,养殖科技含量总体不高,抗风险能力还不强,无论是南美白对虾养殖还是滩涂贝、藻类养殖,仍然难以逃避病害或某些不利因素威胁。
水产养殖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从总体上来看,渔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正在进入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新时期。主要有以下四点:(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均GDP不断增长,基本具备了建设现代渔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2)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已经升级,由满足于数量和品种需要的温饱型需求转向质量安全、消费便捷、功能多样的富裕型和享受性需求。(3)社会各界对渔业发展的要求更加严格,由单一高产高效、保障供给转为环保优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产品优质、产业可持续。(4)生产者对渔业生产经营收益的期盼更高,为达到全面小康的生活水平,生产者对养殖水域滩涂亩效益的期望值由二、三千元提高到五、六千元以上。
面对渔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任务,传统渔业已难以适应,必须深入挖掘潜力,围绕形成高标准的渔业基础设施、高水平的渔业科技支撑、高效能的渔业产业体系、高效益的渔业综合产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现代渔业:
1、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我县拥有丰富的水域滩涂资源,水产养殖总面积达861510亩,虽然随着沿海围垦开发规划的出台,养殖业发展空间将面临较大制约,但着力推进现有资源整合,强化基础更新,提升完善养殖设施装备水平,将大大提高单位水面利用率,同样可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最大转变。
2、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在适度压缩滩涂文蛤、紫菜养殖容量和密度,更新紫菜载培模式,推广土池生态河蟹苗种繁育,进一步做强做优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快自主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生态、优质为目标,大力辐射推动高效设施渔业建设,着力培植壮大南美白对虾、刺参等特色产业。同时强化阶段性名优水产品引种,有计划地进行提纯复壮,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3、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围绕建设高效设施渔业,提升养殖设施装备水平,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高涂及垦区海水养殖的高效规模化发展,着力强化池塘高标准建设或改造,推进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探索高效养殖新模式,提升养殖业发展水平,提高养殖综合效益。
一、总体目标
至2015年,水产品总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18万吨、淡水渔业6万吨,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达800000亩,实现高效渔业面积460000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7.1%,渔业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渔)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650000亩,高效渔业面积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80%左右。
海水养殖主要是在深化高涂和垦区池塘开发利用,培优海参、梭子蟹等名优品种及河蟹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潮间带及幅射沙洲生物资源优势,进一步调优结构,更新模式,搞好贝、藻类养殖,着力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提升综合效益。
淡水养殖着力提高科技含量,逐步推进集约化养殖,不断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同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使生产与服务相配套。计划到2015年,淡水可养水面得到充分利用,名特优品种比例进一步提升,养殖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
二、主要养殖品种展望
1、紫菜
如东紫菜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2011-2015年,重点拓展外沙养殖和浅海养殖,重点发展插杆式养殖,努力突破养殖病烂关键技术,提高单位水面产出率,同时通过紫菜育苗与加工园区建设,加快紫菜企业集中布局,促进产业规模集聚,进一步完善壮大紫菜产业,实现紫菜养殖总面积达到150000亩以上,其中插杆式养殖面积30000亩,年产值10亿元以上,紫菜行业风险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2、滩涂贝类
贝类产业是如东海洋渔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今后10年,一方面切实强化文蛤种质资源保护和移苗增养殖,进一步做优做强如东文蛤品牌;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大竹蛏投苗增养殖和杂色蛤适度规模养殖,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至2015年,全县文蛤养殖面积稳定在350000亩左右,年产量3万吨,年出口创汇额3000万美元以上;杂色蛤浅海养殖面积50000亩左右,年产量2.5万吨;大竹蛏试验推广面积10000-20000亩,贝类养殖总面积550000亩,总产量10万吨以上。
3、河蟹苗种
河蟹苗种产业是我县一项传统的区域特色产业。通过加强苗种管理,规范行业协会运行,完善市场体系,实现以土池生态育苗和扣蟹培育为主的河蟹苗种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2011-2015年,全县河蟹生态育苗技术进一步成熟,单位水体产量明显提高,年产大眼幼体120吨以上,发展扣蟹培育面积50000亩左右,年产量0.6万吨,实现行业组织化运行。
4、海水池塘名优品种
充分挖掘和利用沿海土地和滩涂资源,加快资源整合和基础更新,在大力实施海水池塘标准化建设,推广微孔增氧技术的同时,以万亩海参园区、大豫渔业综合园区和海畅渔业产业园建设为主要抓手,积极推广发展海水池塘脊尾白虾与梭子蟹混养以及刺参、漠斑牙鲆等名优品种养殖。2015年,以虾蟹为主要混养模式的池塘养殖面积争取达到100000亩以上,年产量1.5万吨以上;刺参养殖面积20000亩以上,漠斑牙鲆养殖10000亩左右,同时苗种生产、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也基本配套完善。
5、南美白对虾
重点扩大我县渔民自主创新成果,通过典型示范和项目辐射,不断强化沿海闲置豆蟹培育大棚的改建、扩建,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一切可利用资源的合理开发,大力推广南美白对虾大棚多茬增氧养殖。2011-2015年,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面积力争达到100000亩左右,年产南美白对虾10万吨,年产值35亿元左右。
三、主要工作方法和要求
3、进一步强化科技兴渔,完善渔业科技支撑。坚持产学研联结,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强化现代渔业园区的科学规划和各重大项目的规范化建设,加大渔业生产各关键技术的攻关,切实强化渔业科技创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建立完善配套的苗种繁育体系,积极开发浅海贝类养殖技术、优质高效养殖模式,研究和推广水产病害防治技术,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
根据农业部《关于稳定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的意见》(农渔发〔2010〕25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制度建设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151号)精神和要求,以加强对养殖业的有效管理和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根据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结合沿海开发和渔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对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基本原则
1、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
将已养殖的水域滩涂纳入规划,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的战略。同时,考虑目前以渔为生的渔民和因产业结构、规划调整转入养殖的渔民对养殖水域滩涂的依赖性,为他们今后的发展留出一些养殖区域。同时规避占补平衡项目区、增减挂钩项目区、省以上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区。
2、一次规划,分步到位的原则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区划规定,将适于养殖的水域滩涂确定为养殖使用功能。在具体规划时可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粗后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养殖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养殖合理布局。
3、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的原则
根据资源分布状况将水产资源丰富的水域滩涂确定为养殖发展重点水域。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妥善处理水产养殖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养殖生产应符合环境容量和养殖容量的要求,使养殖水域滩涂发挥最佳效益。
4、规划布局与产业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5、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
根据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地进行养殖布局,并体现区域特点;客观反映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及开发前景,发挥地方水域滩涂的资源优势。
三、总体思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法》、《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地方有关政策,结合国内外海洋渔业发展趋势和我县水域滩涂自然资源条件的基本特点,并依据如东县海洋功能区划和综合规划所确定的养殖功能区进行规划。具体按养殖业主申报,村镇把关初审,县级渔业行政部门调查勘测和审核,确定养殖区域,绘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图,保障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养殖区的划分方法和目的如下:
1、明确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具体范围
明确所有水产养殖区水域、滩涂的范围,依法保障现有养殖渔民正常生产。
2、划定重要养殖水域和养殖保护区
在养殖规划水域滩涂内划定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区、科学试验区等。并对上述水域做出特别标识,予以重点保护。
3、明确养殖区的功能
按照养殖区域的性质,划分为浅(深)海养殖区、滩涂养殖区、海水池塘养殖区、淡水池塘养殖区、临时养殖区五大类;按养殖品种划分为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和其他种类五大类。
4、对养殖生产区域进行合理布局
对养殖规模过大、密度过大、养殖结构不合理的要进行调整。使养殖规模、密度符合环境容量和养殖容量的要求;养殖品种结构渐趋合理,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水域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水产养殖病害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5、有利于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规划应有利于加强和规范水产养殖管理,促进水产养殖与交通、旅游、水利等其他各业协调发展。已养区主要安排传统养殖渔民,同时,尽量调整出相应的区域用于安排转产转业的捕捞渔民,保证其正常生产生活需要。
四、实施目的
通过该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达到以下目的:
1、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
2、保障养殖渔民正常生产生活所需的养殖水域滩涂,依法保护重要的养殖水域、滩涂;
3、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布局,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4、控制养殖规模、密度,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5、为建立以养殖使用证为核心的养殖业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五、规划期限
2011年—2015年
全县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总面积834032.4亩,其中滩涂养殖区784533.75亩、海水池塘养殖区21600亩、淡水池塘养殖区27898.65亩,布局如下:
一、滩涂养殖区
(一)高涂围塘养殖区
1、江苏省如东现代渔业产业园区
该区位于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长沙镇)与如东经济开发区(苴镇)高涂,掘苴新闸东侧,总面积13830.9亩,主要进行刺参等海珍品育苗与养殖,以及海水鱼虾蟹养殖。
2、如东县大豫综合渔业科技园区
该区位于如东循环经济产业园(东凌库区产业园、大豫镇)高涂,东安新闸南侧,总面积32191.8亩,主要进行海水鱼虾蟹养殖、紫菜育苗等。包括裕丰林、龙臻等企业。
3、栟茶高涂养殖区
该区域位于北凌闸西南边,面积5430亩,主要进行海水鱼虾蟹养殖。
(二)开放式滩涂养殖区
主要为沿海堤向外的开放式连陆滩涂及浅海养殖区域,总面积738511.05亩(见“如东县养殖用海规划图”),其海水化学因子正常,营养盐适中,主要进行贝类、藻类、甲壳类、鱼类等养殖。
以上滩涂养殖区面积合计为784533.75亩。
二、海水池塘养殖区
1、现江苏省宁港滩涂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区
该区位于如东县如东循环经济产业园(东凌库区产业园、大豫镇)东安闸南首,区域面积18000亩。该区进排水方便,主要进行海水鱼虾蟹养殖以及河蟹、梭子蟹、紫菜育苗。
2、现如东新泰水产品有限公司养殖区
该区位于如东县如东循环经济产业园(东凌库区产业园、大豫镇)东安闸南首,区域面积3600亩,主要进行河蟹生态育苗与海水鱼虾蟹养殖。
以上海水池塘养殖区面积合计为21600亩。
三、淡水池塘养殖区
1、如东循环经济产业园(东凌库区产业园、大豫镇)淡水池塘养殖区
池塘养殖总面积11860.05亩,其中原对虾场养殖区总面积5059.95亩、九龙村6799.95亩,主要进行银鲫、南美白对虾、河蟹等淡水鱼虾蟹养殖以及扣蟹培育等。
2、如东经济开发区(苴镇)淡水池塘养殖区
总面积875.1亩,其中风阳村402亩、金风村60亩、王潭村118.05亩、刘埠村295.05亩,主要进行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或淡水鱼虾蟹混养等。
3、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淡水池塘养殖区
总面积4309.05亩,其中东海工区1249.95亩、人武部打靶场49.95亩、近海村492亩、何丫村1642.05亩,主要进行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或淡水鱼虾蟹混养等。
4、丰利镇淡水池塘养殖区
总面积2475亩,其中环渔村613.05亩、光荣村510亩、五义渔场199.95亩、石屏渔场799.95亩、凌河渔场250.05亩,主要进行南美白对虾、银鲫、四大家鱼等鱼虾类养殖或扣蟹培育。
5、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海旅游经济开发区、洋口镇)淡水池塘养殖区
总面积2868.75亩,其中双灶村420亩、闸西村178.65亩、池塘头村49.95亩、新坝村64.95亩、杨楝园村220.05亩、洋口农场925.05亩、六份头村55.05亩、耿庄村100.05亩、浒路村150亩、双墩村250.05亩、刘环村100.05亩、斜港村355.05亩,主要进行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以及鲢、鳙、草、鲫、鳜鱼等鱼类养殖。
6、栟茶镇淡水池塘养殖区
总面积307.95亩,其中兴凌村138亩、兴灶村169.95亩,主要进行淡水鱼虾蟹混养。
7、掘港镇淡水池塘养殖区
总面积1894.95亩,其中东凌垦区渔场280.05亩、如华村49.95亩、北场村210亩、三角田渔场1300.05亩、银杏村55.05亩,主要进行扣蟹培育或鱼蟹混养。
8、马塘镇淡水池塘养殖区
总面积496.05亩,其中沙庄村49.95亩、马北村55.05亩、潮南村85.05亩、王渡村306亩,主要进行淡水鱼虾蟹养殖及甲鱼养殖。
9、岔河镇淡水池塘养殖区
位于该镇兴北村,养殖面积49.95亩,主要进行漠斑牙鲆等特种水产品养殖。
10、新店镇淡水池塘养殖区
总面积960亩,其中深河村300亩、孙桥村210亩、三角渡村190.05亩、新店社区259.95亩,主要进行鱼蟹混养、南美白对虾养殖、白条养殖等。
11、曹埠镇淡水池塘养殖区
总面积1819.95亩,其中直港村1600.05亩、应泉村100.05亩、下漫村60亩、跨岸村60亩,主要进行四大家鱼、河蟹等鱼蟹类养殖和南美白对虾养殖。
12、袁庄镇淡水池塘养殖区
总面积631.95亩,其中赵港村172.05亩、竹元村160.05亩、戴南村135亩、濮桥村85.05亩、海河滩村79.95亩,主要进行银鲫、草鱼、团头鲂、黄颡等鱼类养殖和南美白对虾养殖。
13、河口镇淡水池塘养殖区
总面积225亩,其中中天村75亩、十里桥村150亩,主要进行淡水鱼类养殖或鱼虾蟹混养。
以上淡水池塘养殖区面积合计为27898.65亩。
四、养殖保护区
大竹蛏种质资源保护区、西施舌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21229.95亩,位于茄儿泥沙。
文蛤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36540亩,位于东安闸外海10海里。
一、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的组织领导与管理
各地要高度重视对现代水产业发展的引导,以项目为载体,逐步推进,示范推广,促其上规模;要加强渔业养殖水域的管理,实施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要积极引导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化和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并重点联系一批能够带动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推动渔业加快向“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渔户”、“市场+合作经济组织+渔户”经营方式转变。
二、注重养殖规划的合理、可行,保证规划区功能的稳定性
建立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制度是水产养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一切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开发使用都必须严格遵守本规划,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认真组织本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工作。本规划一经政府批准,其实施具有政府行为,不得轻易改变,因公共利益、国家安全或进行大型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改变的,应向当地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确保养殖规划区在一个较长的期限内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切实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实施,有赖于健全的渔业法规和高效严格的执法管理体系。要加强新上养殖项目审核和重大项目论证工作,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一律不得批准。要加强对养殖规划实施的检查,对已养水域滩涂的布局,按照规划的要求进行调整和规范。要加强养殖生产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各类破坏养殖水域滩涂环境、设施的违法行为,维护生产秩序,促进养殖生产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四、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养殖环境
严格执行《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采用切实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入侵养殖水域,不断改善养殖环境。加紧治理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积极推行“质量渔业”,确保全县养殖水域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使全县养殖水域实现生态平衡。建立健全渔业环境检测机构,对水域环境要经常监测监控,定期发布水环境信息,预防和减少赤潮带来的灾害性影响。
五、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提供健康养殖技术支撑
实行健康养殖是水域滩涂规划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应用和开发为主的原则,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传统渔业,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养殖开发体系。要立足于养殖容量和环境容量,加快技术创新和应用技术推广工作,重点加大生物工程、良种培育、高效养殖、病害防治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发展精准渔业、生态渔业和高效渔业,加强新技术、新成果的储备,为水域滩涂健康养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