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人工砗磲海南三亚“养活”已繁殖66万个用于造礁护礁

这3种“光合动物”在三亚繁殖了66余万个

3种南海砗磲人工繁育成功

它们将投身于造礁护礁、海洋牧场等建设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观察砗磲

抱着一大盒砗磲幼贝,咬住呼吸嘴,喻子牛一头扎进10米深的海底,将这些在实验室里长大的幼贝放在海底安全的地方,回归自然生长。“它们可以幸福地生长了,也会完成造礁护礁的使命。”带着这份使命感的不仅是砗磲,还有喻子牛和他的团队。

2014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喻子牛和团队就开启了对南海砗磲的研究。经过2年多的多次试验,他们终于“养活”了人工繁殖的砗磲。近日,他们攻关研发的3种南海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技术,通过了专家组现场验收,在国内率先完成了无鳞砗磲和番红砗磲的规模化繁育和苗种培育。

“多年的努力后,我们终于成功了。”喻子牛说,为了珊瑚礁的生态和海洋生命结构多样和稳定,他们和砗磲一样,都有使命感。

人工繁育砗磲近20年来未获成功

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三亚南边海旁的基地里,一张遮阳网、一个个5立方米左右的玻璃钢水槽整齐排列,这里是砗磲在岸上的“家”,也是喻子牛和团队队员们比家还常去的地方。

“南海砗磲在科学研究、南海岛礁生态、海洋经济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喻子牛说,砗磲是对海洋有效保护的自然“卫士”,但人们的大量开采对珊瑚礁造成了严重破坏,当时的砗磲的生存环境已经岌岌可危。

“近20年来,国内没有成功的进行过砗磲的人工繁育。”对当时的喻子牛和团队来说,人工繁殖砗磲只有理论上的成功,带着一份坚定和希望,他们踏上了困难重重的科研道路。

今年繁殖66万个将着手规划砗磲保护区

经过了近4年的繁育研究,南海砗磲的研究正在“开花结果”。

截至今年8月底,人工繁育的3种砗磲幼贝总数达66.65万个。其中,番红砗磲有12.71万个,无鳞砗磲有40.87万个,鳞砗磲有13.07万个。

“南海的砗磲贝主要有6种:库氏砗磲、鳞砗磲、长砗磲、无鳞砗磲、番红砗磲和砗蚝。”喻子牛说,这6种砗磲的繁殖他们都有尝试,但目前只有3种能实现大量人工繁育。

“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扩大繁殖的规模和种类,实现3种砗磲的规模化养殖。”喻子牛希望建立砗磲苗种繁育基地进行苗种人工繁育,继续深入研究砗磲和虫黄藻之间的共生现象。

未来,喻子牛还将着手规划砗磲保护区的建立,采取有效措施对保护区内的砗磲资源进行保护,在繁育的技术成熟稳定后,还将引入企业进行大规模人工育苗和养殖。

“海洋中的珊瑚礁不能失去砗磲的身影。”从研究的开始,喻子牛的团队就带着这样的信念,让繁殖水槽里的砗磲越来越多,色彩越来越缤纷。

人工繁殖砗磲这件看起来成功率很低的事情,他们做到了。“如果砗磲有记忆,我希望他们忘掉在养殖缸里生活的日子。”这些砗磲苗就像是他们的孩子一样,喻子牛和团队都希望能够让砗磲在海里与他们共同完成造礁护礁的使命,让海洋的生命结构多样和稳定。

植入虫黄藻太难2年来尝过多次失败

“快来快来!砗磲要排卵了。”2014年,在三亚繁育基地的砗磲水槽里,一股像烟雾一样的排放物从砗磲的身体里排出,十几分钟后,水槽里变成一片乳白色。

太好了!砗磲成功排卵意味着喻子牛和团队在水槽里模拟海水潮汐是成功的,但接下来的观察却打破了这份喜悦。“砗磲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每次能产生上千万的精子和卵子。”喻子牛说,水槽的水量太小,乳白色的水意味着精子卵子的浓度过高,在显微镜下观察,数百个精子同时扎到一个卵子上,像太阳花一样,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受孕的。

喻子牛想到了解决的办法,用频繁的换桶稀释,终于砗磲苗受精成功。受精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紧接着到来。砗磲生长到第7天,水槽里90%的幼苗都死了,砗磲和虫黄藻的共生体系没有建立。

“在研究中遇到最难的突破点,是怎样植入和砗磲共生的虫黄藻。”喻子牛介绍道,砗磲在变态期建立与虫黄藻的共生关系,成年后砗磲可以依赖虫黄藻的光合作用生存而无需摄取其他食物,这就是砗磲藏在身体里“光合作用”的秘密。喻子牛和团队从海里找到了十多种的藻类进行比对,发现了砗磲“宝宝”最喜欢的食物——金藻。

鳞砗磲

最大能生长至30~40cm,外壳有明显棱鳞,由外壳边缘成直行生长一直伸展至外壳底部。

越接近外壳上部,棱鳞越大越长成袋状,壳边缘白色带有少许淡黄或橙点,有时候亦出现黄、橙、粉红等颜色,壳呈对称三角形,外套膜颜色有绿、蓝、啡、黄、橙,进水口四周有触手,生长在水深15米左右的海域。

无鳞砗磲

砗磲种类中第二大体型的种类,可长至50~70cm,仅次于库氏砗磲。其足丝开口窄长,呈小裂缝状,成长后一部分足丝开口会消失,壳齿呈半圆状,两边的壳齿可紧密闭合,这是与库氏砗磲的最大区别。

在幼体时期,外套膜有明显颜色如蓝色、绿色等。

番红砗磲

砗磲种类中属于最小型的种类,最大能生长至13~15cm。外壳平滑,只有轻微起皱,外壳上部近边缘有少量棱鳞,壳身有水平的浅纹,外壳边缘呈淡黄、淡橙色,外壳的边缘齿可完整闭合。通常生长在浅水、光量充足区域岩石的顶部。

番红砗磲是水族馆中优先选择的观赏种类且存在造礁、护礁功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THE END
1.繁殖和繁育的区别繁殖和繁育的区别快乐生活 精选回答 繁殖是指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繁殖是所有生命都有的基本现象之一。每个现存的个体都是上一代繁殖所得来的结果。已知的繁殖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有性生殖以及无性生殖。 繁育指用同一品种进行配种繁殖。这种方式能保持一个品种的https://edu.iask.sina.com.cn/jy/2oMBIypi1T1.html
2.猪养殖与繁殖猪养殖繁殖性障碍性疾病有哪些猪养殖繁殖性障碍性疾病有哪些 养猪繁殖与育肥 更新时间:2024-07-24 养猪繁殖与育肥养猪繁殖与育肥 种猪的养殖和繁育 更新时间:2024-07-24 种猪的养殖和繁育种猪的养殖和繁育 生猪养殖育肥和繁殖区别 更新时间:2024-07-24 https://news.qingflow.com/plugin/ss/index.php?s=%E7%8C%AA%E5%85%BB%E6%AE%96%E4%B8%8E%E7%B9%81%E6%AE%96.html
3.畜禽繁殖与改良.pdf但由于河北省地 域广阔,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不同,各学校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可 根据本地特点适当增减内容或调节章节顺序,并结合农事活动组织 教学。 《畜禽繁殖与改良》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畜禽养殖专业教学 计划和畜禽繁殖与改良教学大纲编写的。共七章,包括遗传的物质 ? ?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307/7024042142002012.shtm
4.池塘养殖新秀——斑鳜智农361现广泛养殖的鳜鱼,由于推广养殖时间较长,病虫害侵袭较多,防病治病增加了鳜鱼的养殖成本;由于斑鳜刚从野生驯养成功,病虫害侵袭较少,固在同等养殖条件下可降低养殖成本。 4. 斑鳜苗种市场前景看好。 由于斑鳜人工繁育时孵化率较低,未形成较大规模的苗种生产能力。现在所养殖的一小部分来源于人工繁育的苗种,绝大部分http://m.ipa361.com/index.php/Home/Baike/baikeshow/did/2248945.html
5.虹鳟鱼养殖技术养殖技术农业技术科普惠农养殖场的设置应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不同的养殖类型而考虑。如综合性养殖场,从亲鱼培育到食用鱼养成应设计配置全套设施,而单纯从事苗种生产或食用鱼生产的养殖场,可不必设计配置食用鱼养殖设施或鱼种繁育设施。 (1) 鱼池的种类和大小在虹鳟鱼养殖中,养鱼池的种类按使用目的一般可分为鱼苗池、鱼种池、成http://www.admin.gspst.com/kphn/nyjs/yzjs/content_23033
6.月鳢人工繁殖及池塘养殖技术农业科技月鳢人工繁殖及池塘养殖技术 ㈠ 月鳢的生物学特性 月鳢又名秤星鱼、七星鱼,属小型鱼类,成熟个体重150-500克,无腹鳍。与其它鳢科鱼类在形态上的区别主要是身上花纹不同,月鳢尾鳍基部有个黑色眼状圆斑,体侧有7-9条“习性,属以动物性食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性凶猛,常捕食小鱼虾等水生动物,但在人工驯养条件下https://www.ahnw.cn/nykj/Content/4f349ada-23f5-44b4-8570-fd72ced05165
7.母猪饲养范文10篇(全文)[3]许魁.提高繁育母猪养殖效益的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6) :320, 325. 饲养母猪的关键技术 第7篇 1 配种 1.1 本交 交配场应选择离公猪舍较远、安静而平坦的地方, 交配应在公、母猪饲喂前或食后2h进行。配种时, 先把母猪赶入交配点, 然后赶入指定的与配公猪, 待公猪爬跨母猪以后, 可把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558sqm8.html
8.黑水虻的繁育技术黑水虻的初孵幼虫至3龄幼虫体积小,食量不大,为进步禽畜大便的处理功率和黑水虻幼虫的成活率,最优的计划是将黑水虻幼虫养殖至3龄后再进入禽畜大便的处理程序。黑水虻幼虫的养殖程序相对简略,以通明塑料盒或塑料盘为养殖用具,以花生麸和麦麸为首要饲料,环境温度为室温(25℃)、盘内食料温度为30-32℃、环境相对湿度http://m.zjmyswkj.com/nd.jsp?id=24
9.金鱼品种介绍金鱼怎么养金鱼的外形特点→MAIGOO百科在唐代金鱼被半家化饲养用于行善放生,自宋代开始养殖金鱼,在明清两代发扬光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对金鱼的保种和繁育做出了大量的贡献。金鱼于1502年传到日本,至二战后日本又通过台湾引进多个品种,金鱼在17世纪末传到英国,18世纪传入欧洲,1874年传入美国,之后传遍全世界。我国学者陈桢将其演化归纳为4个阶段:①https://www.maigoo.com/citiao/174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