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S_AUTOADDP{LINE-HEIGHT:24px;MARGIN-TOP:6px;FONT-FAMILY:宋体;MARGIN-BOTTOM:12px;FONT-SIZE:10.5pt}#TRS_AUTOADDTD{LINE-HEIGHT:24px;MARGIN-TOP:6px;FONT-FAMILY:宋体;MARGIN-BOTTOM:12px;FONT-SIZE:10.5pt}#TRS_AUTOADDDIV{LINE-HEIGHT:24px;MARGIN-TOP:6px;FONT-FAMILY:宋体;MARGIN-BOTTOM:12px;FONT-SIZE:10.5pt}#TRS_AUTOADDLI{LINE-HEIGHT:24px;MARGIN-TOP:6px;FONT-FAMILY:宋体;MARGIN-BOTTOM:12px;FONT-SIZE:10.5pt}#TRS_AUTOADD{LINE-HEIGHT:24px;MARGIN-TOP:6px;FONT-FAMILY:宋体;MARGIN-BOTTOM:12px;FONT-SIZE:10.5pt}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辽宁)
16.辽宁省凌源市天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侯鉴的蔬菜产供销一条龙
侯鉴,男,汉族,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农民,凌源市农峰蔬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凌源市天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在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设施农业发展,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设施农业新型农民。
侯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农民他认为利用设施农业发展蔬菜产业是一条好路子,它既利于保护环境,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敢为人先,2007年8月1日侯鉴率先成立了凌源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凌源市农峰蔬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成立并制定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财务制度,确定以甜椒产业为重点,实施“一村一品”战略的开发思路,锁定甜椒为产业开发重点,侯鉴成为了凌源市发展甜椒生产第一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侯鉴出身农民,也没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时代意识和远见卓识。他认识到,产业开发,说到底是一种科技开发,缺少科技的支撑,就很难做大做强。经过调查研究,他看到甜椒种植社员户与其他甜椒种植户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效益的巨大差异,社员户的大棚效益有的甚至比普通甜椒种植户多出一倍,科技效益是十分明显的。最终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提高蔬菜种植户的科技栽培水平和经营能力,是做大产业的关键环节。因此,在他的倡导下,在合作社基础上,成立凌源市天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把国内外最新科技引入特色蔬菜产业开发。实现这个目标,他多次远赴北京、沈阳,先后与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东远科技开发公司联手合作,进行新技术试验,陆续引进新品种60多个,先进的栽培技术20多项,聘请大专院校教授和蔬菜花卉局的技术人员,对蔬菜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合作社社员的科技意识增强,栽培技术全面提升,科技品种栽植率100%,节水灌溉技术、无公害杀虫技术、人工营养土栽培技术等技术广泛应用。
不满足,是前进的动力之源。技术问题解决了,侯鉴又将目光定格在下一个目标上。那就是,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和建设特色蔬菜批发市场。2011年,农峰蔬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甜椒基地为依托,建立了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标准化温室200多栋,2015年建立了天性农业示范园区和天性现代设施农业展示厅,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实施“四个统一”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标准,严格实行市场检测和准入制度,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每年可向市场提供高质量蔬菜1.2万吨,远销广州、上海等20多个大中城市。
做大做强产业,市场是关键。为此,侯鉴召集了全体社员会议,侯鉴向大会提交了建设特色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社员的全力支持。于是,合作社投资1400多万元,建立了范杖子特色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面积4万平方米,蔬菜收购门点达到90个,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蔬菜市场日交易量达到200吨以上。同时,他不断扩大甜椒及特色蔬菜销售渠道。一是注重品牌宣传。先后注册了“凌川蔬菜”、“店地王”“天性”等蔬菜品牌,参加大连、北京等地举办的蔬菜产品交易会和农产品博览会,充分展示范杖子蔬菜产品独有的魅力。结果,范杖子甜椒凭其特色品质,征服了众多商家,获取了大量的订单。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建立农民科技信息网站。只要打开这个网站,特色蔬菜生产合作社以及基地建设的全部资料尽在眼前。三是规范市场管理,建立有60人的经纪人队伍和400多人的装卸队伍,形成了生产、冷藏、包装、检测、输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管理模式。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
农峰蔬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重点示范社,凌源市天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授予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范杖子村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甜椒)示范村镇,侯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该村是全国农民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
如今,“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全新运营模式正带领全体种植户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上,侯鉴也一如既往的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创新思维把设施农业带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7.辽宁省奕农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尚尔军以养殖与加工带动农民增收
尚尔军,男,1960年11月1日出生,现年57岁,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出生在农村的企业家,现为辽宁奕农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8.辽宁省铁岭润霖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学成养鸡惠及东三省
李学成,男,1972年3月生,党校本科毕业,1996年6月至1999年9月任开原太阳红机制木炭厂厂长,1999年10月至2001年6月任辽宁肉鸡集团熟食分厂厂长,2005年11月至今专注于肉鸡养殖事业,并于2010年成立铁岭成霖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清河及周边的肉鸡养殖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为铁岭润霖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一、脚踏实地艰苦创业
铁岭润霖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集种鸡饲养、肉鸡孵化、农副产品收购、农副产品深加工、肉鸡屠宰与销售、饲料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建厂之初,仅有6000平方米屠宰车间及300平方米的锅炉房,办公室是租用公司一侧的民房,生产加工车间标准,但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当年7月份投产,第二年挣了钱建宿舍楼,因为保障生产是首要的。
为了保质保量的进行生产,李学成从原料到产品全程抓起。首先严把原料关。建厂之初,李学成总经理都亲自到农村去与养殖户签订收购合同,保证每只鸡都符合屠宰标准,严把原料关。2008年3月李总经理有个亲戚送来一车鸡,其中有不符合收购标准的,他不同意收购,亲戚再三央求,他说:“如果你缺钱花我可以给你钱,但这鸡我不能收,不能因为这影响到产品质量,砸润霖牌子,丢企业信誉。”正是凭借这种严格才使产品的质量得以保证,到今天为止,公司发展经纪人185人,带动养殖户15181户,养殖户遍布东三省。成霖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更是由当初的十个社员发展到现在的二十七个。
其次严抓屠宰加工。在屠宰加工上,严格按照国家GB/16869—2005标准,从屠宰、分割、加工、速冻等方面严加管理,保证食品不过期、不变质、不走味,深受国内消费者的欢迎,一直保持着“淡季不积压,旺季不够销”的局面。
在抓货源、抓生产的同时,企业最重视的是员工。李总经理深刻的认识到在企业管理方面,人是第一因素,企业员工是上帝,只有让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才会为家多赚每一分钱,节省每一分钱。李总经理经常说:“要优先安排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他们吃的好住的好,才会安心工作,这比什么都强”,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才先建了宿舍楼后建办公楼。公司花60万元购买中型客车6台作为员工的通勤车,解决员工上下班难的问题;每年拿出30万元用于食堂的补助,使员工从吃饭、住宿、交通等方面得到很大改善,并为员工缴纳五种保险,每月最首要的问题是按时为员工发放工资,员工无论谁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助渡过难关,正是凭借这种脚踏实地、肯吃苦、讲诚信、重信誉、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来艰苦创业,才会使企业迅速崛起,在国内有很大的知名度。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辽宁省扶贫龙头企业”,润霖牌产品被评为“辽宁名牌产品”。
二、专研技术,重视科技创新。
近年来由于疫病日渐复杂,养殖户对养殖肉鸡有打怵心理,更有实际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李学成不仅自己进修,还带动大家学习。
山东是中国肉鸡养殖的发源地,养殖技术纯熟,更新更快。为了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李学成多次跑到山东去学习,他和养殖人员一样吃住在大棚里,观察肉鸡生长特点、状态,针对性的用药特点,像个小学生一样跟在技术员后边,熟悉点儿的都知道他是个老总,能这样不耻下问,大家更热心的告诉他。
除了自己去学习之外,他还舍得投入,定期请高级技术人员到合作社去讲课,让大家都知道技术的重要性。为了能让社员更好的进行学习,他准备了全套的学习设备,包括教室、投影仪等等,让大家学得有兴趣,看案例看得真切。现在成霖养殖合作社还成了沈阳农业大学的实习基地,沈阳农业大学是合作社的技术依托单位。他研究的热风炉与小火炉交替使用方法,节省了8%煤,降低了养殖成本。
三、心系养户,做全方位保姆。
首先是资金方面问题。建一个标准棚大约投入二十五万元,农户手里能拿出这么多钱就不干这个了!为了能帮助养殖户顺利建棚投产,李学成想出了为养殖户做抵押贷款的念头。在区领导的协调下,清河区农村信用合作社愿意针对肉鸡养殖业给予专项贷款,养殖户可上缴5万元自有资金作抵押,合作社为其担保贷款15万元,贷款由合作社为养殖户发放,以保证养户的专款专用。养殖运营中,合作社对养殖小区进行“五统一”管理,与润霖公司合作,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形式放养,统一为其购入雏、料、药等,统一供应,商品鸡统一回收,这样既保证了专款专用,又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保证肉鸡产品质量,保证养殖户的利润最大化。
其次是,尽全力为养殖户解决用地问题。为了集中统一管理,合作社选择距离村庄1000米以外的地方开展养殖生产,这就需要养殖户与其他村民更换土地,有做不通工作的,李学成就跟着挨户走,做思想工作,协调补偿资金等,甚至要请客、喝酒,村里人都觉得李学成为人很实在,慢慢地,只要李学成出面,没有换不成的地。
第三是,为了缓解养殖风险,减轻养殖户心理负担,合作社开创了有养殖史以来的风险基金制度,就是养殖户在卖鸡后,合作社每只鸡扣0.05元,在银行设专户,储存这笔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只用于养殖户因不可控疾病或意外事件出现了亏本的补偿,补偿机制明确,确保了风险基金的正确、透明使用。
第四是,全程技术员监控。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疫病也越来越不好控制。为了降低养殖风险,合作社聘用了大量有经验的技师,他们每天驻扎在养殖小区,不等有风吹草动就把问题解决在前。这一点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合作社成员的养殖利润,让所有成员更安心的投入到养殖生产中去。
四、以人为本,丰富社员生活。
人不是造钱机器,这是李学成经常说的话。为了丰富社员生活,提高合作社全员素质,合作社成立工会,加入了清河养鸡行业工会,每年参加区工会举办的篮球比赛、演出等,每个小区鸡出栏后,小区都会举行文艺、出游等活动,做到张弛有度。所以合作社招聘养殖人员也相当容易。
五、做无公害,为全社会负责。
李学成高中毕业,又在党校进修了法律专业,他深知保护环境的重要。为了不影响居民生活,他将所有养殖大棚建在村外1000米处,建棚同时将无害化设施建好,并将鸡粪收集、贮存设施配套完成,所以进入他们的养殖区域,苍蝇都很少。
为了保证鸡肉的产品质量,他要求技术员严格按生产规程生产,国家规定禁用的药坚决禁用,到了休药期决不再用药,如有发病,直接联系厂家急宰,因为他开创了合作社风险基金制度,所以社员不怕有损失,全部按合作社要求进行无害化生产,保证了当地肉鸡的产品质量,创出了品牌。
六、甘于奉献回报社会
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与百姓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深知这一点,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时刻心系百姓,时刻不忘回报社会,李总经理经常讲:“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没有辽北人民的支持,就没有润霖的今天。”正是怀着这颗感恩的心,这份回报的情,使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百姓,只有百姓富了,社会发展了,才是他心中的“润霖”。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捐资助教、扶贫帮困”活动中,先后向市区有关部门捐款和物资达10万元。几年来,企业在关爱员工、关心困难学生、捐资助教、捐助敬老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四川灾区捐款等方面,总计捐款达30万元之多,李总经理本人得到全厂员工乃至当地百姓的尊重与爱戴。
李学成,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为了清河及周边养殖业的发展,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当地无条件外出打工的富余劳动力就业,为社会和谐,都作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润霖集团从诞生成长到今天,本着“夯实基础,稳步发展”的理念,以创新求发展的思路,使企业越做越大,带动辽北经济的发展,造福一方百姓。但是面对这些成绩,李学成深深懂得,这与各级领导的支持以及当前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优厚政策是分不开的,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长期以来对公司的关心、关爱、大力支持的结果,李学成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做强合作社,做强农事企业,为国家“三农”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