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约束和调整经济布局的影响,近年来北方一些地区畜产品逐步形成“北养南销”趋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玉米带”,独特的地缘生态优势、优越的资源禀赋和便利快捷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哈尔滨市是畜产品“北养南销”的重要地区。
哈尔滨市畜产品“北养南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畜产品市场低迷多变。2018年以来,畜产品特别是生猪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活猪价格曾跌至每市斤4.7元,创下近十年来最低点,许多养殖户进入深度亏损区。特别是下半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大规模爆发的影响,市场流通不畅,进入10月下旬哈尔滨市养猪行业几乎全部亏损,许多大型养殖企业处于恐慌和迷茫状态。另外,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哈尔滨市肉牛、乳品、肉鸡、禽蛋等畜产品价格起伏不定,市场销售复杂多变。
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哈尔滨市畜牧产业粗放生产模式占有较大比重,规模化养殖生产企业较少,中小型养殖企业及散养户还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其生产的产品占全市总量的65%,全市饲养、管理、加工、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标准化饲养与规范化管理与国内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另外,全市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较少,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低品质产能过剩,高品质产能不足,特别是龙头加工能力仅占全市的35%,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多为外向型企业,所提供的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形态,在南方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且易受市场冲击大起大落。
畜产品在南方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率还不够高。哈尔滨市畜产品大多在本市和本省市场销售,开拓南方市场的能力还比较弱,一些畜产品品牌效应还需释放,如雀巢、完达山、万家宝等乳品,大众肉联、万润、高金、秋林云宴等生猪产品,正大、延大、昌泰等禽类产品,只是在区域范围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还缺乏影响力,未能大批量销往南方,没有形成知名品牌的带动能力和辐射效应。
畜产品“北养”给环保带来很大压力。在养殖业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的当下,畜产品“北养”规模逐步扩大,客观上给哈尔滨市环保造成一定压力,尤其是对一些生态比较脆弱、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区县,由于没有足够农田和水体消纳畜禽排出的粪便,久之会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给当地生态带来一定风险。另外,“北养”大都以大规模养殖场形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区县养殖密度过大,畜禽粪便相对聚集,超出土地承载能力,导致产能过剩、资源消耗、污染加重,特别是容易引发地下水、土壤和大气的立体污染。
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调整完善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牧业是哈尔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畜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路径。要按照因地制宜、生态循环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畜牧业发展规划。一是实行区域化布局。通过划定畜牧养殖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对全市畜牧业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点、行业特色的“北养南销”示范区,创建一批规范化的畜牧养殖企业和养殖园区。二是以推进“多规合一”改革为契机,科学划定和使用全市畜牧养殖用地,合理界定全市畜牧养殖用地规模,促进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质量逐步提高。
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要按照建设“粮经饲统筹、种养加销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以打造优质高端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全面推行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处理无害化,积极转变畜牧产业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并举转变。要抓好用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禁养限养的有利契机,采取完善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等措施,进一步引进南方大型企业和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哈尔滨市畜牧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和体量。
加速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产业。要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总体思路,依托哈尔滨市绿色食品和土地资源的优势,着力引进建设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大型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实现“粮变肉、草变乳”过腹增值,推动大粮仓变成“粮仓+肉库+奶罐”。要采取“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三方合作模式,将政府公信度、大学科研成果和企业经营主体等优势集于一体,培育新建一批高科技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全面推进畜产品研发与利用。要鼓励支持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或联建冷链仓储物流等设施,建立高效运转的冷链物流渠道,将冷鲜肉直接销往南方一些大中城市。
强化畜禽养殖区域生态管控和保护。要抓紧建立针对养殖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评估、预警和响应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对养殖地区的环保政策,防止“北养南销、污染转移”的不良现象在哈尔滨市发生。要积极推广绿色生态养殖,加快种养结合实用技术推广,加快培育“养殖—粪污还田—种植—养殖”循环示范点。要全面推进畜禽禁养区划定和执行工作,统筹规划畜禽养殖生产布局,引导畜牧业向生态、清洁、健康方向发展。要大力实施规模养殖场“三配套、一结合”工程,即清粪、储粪、处理设施“三配套”,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通过建立养殖场与农户之间的畜禽粪便还田机制,逐步实现农牧平衡的生态经济发展。要在养殖比较密集的一些区县,设立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中心,对周边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畜禽粪实行专业化收集和运输,按照资源化、无害化要求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