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土地与农民之间的传统依附关系正在改变———
编者按
新中国即将迎来60华诞。在这一个甲子的历程里,和全中国一道,天府之国———四川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体现于宏观,是数据所勾勒的一条条曲线、一幅幅柱图;变化体现于微观,是老百姓的荷包越来越鼓、房子越住越宽、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今日起,本报联合省统计局推出“图说四川的足迹”专栏,通过图表与故事的结合,全景展示四川60年经济和民生方面的巨变。
■本报记者邹渠
【故事】———钟子敏的“养殖经”
8月14日,简阳市坛罐乡南堰村猪业合作社社长钟子敏卖出了50头肥猪,“售价是12元6角钱1公斤,这个价比起一两个月前相当可以了,每头猪能赚上200元”,他说。
现在钟子敏还有60多头猪,他说今年大概将出栏150头猪。“上半年卖了40多头,行情不好,很多散户养猪都亏。我们合作社依靠川娇公司保护价收购,每头猪还有几十元利润。现在行情好了,大家都松了口气,今年我养猪的纯收入应有3万元以上。”老钟毫无保留地告诉记者。
只比共和国小3岁的钟子敏,经历了新中国农村的变迁。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承包到户后,村民们的温饱得以解决,但手里还是紧巴巴的,住的还是草房。上世纪90年代,钟子敏外出打过工,但总觉得“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窝。”他又回到了家乡。
老钟的儿子、媳妇却不想重复前辈的日子,双双到广东打工,留下钟子敏与老伴在家守着3亩多土地。
到了2006年,“搞新农村建设,市上乡上要我们结合产业发展建圈舍,搞生猪养殖。”老钟一咬牙,拿出2万多元存款,借贷了4万多元,建起了新房和能够养七八十头猪的新圈舍。
“靠着合作社和资阳‘六方合作’+保险的方式,这几年养猪业大发展,我们也不光靠土地挣钱了”,钟子敏说。2007年猪价发飙,老钟一年下来的盈余在4万元以上。去年下半年起猪价持续低迷,但老钟他们靠着合作社“还过得去”。现猪价回升,老钟他们又乐了。
“说实在的,一年下来有几大万在怀怀里揣着,心里感到很踏实。今年水果价格可以,我那2亩多地的桃子就卖了1.5万元。一年的收入早已超过了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和媳妇”,老钟说。
住着新房子,用上新家具,开着新摩托,这日子对老钟来说真有点惬意。“其实我这种生活水平在村里都是一般的。说实在话,农村搞好了,胜过在城市”。
【数字】———
农民的钱袋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四川农村居民的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第二阶段为1979-2008年,是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在前三十年,农村居民收入低下,生活水平徘徊不前。196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0.6元,而到了1965年则下降为105.8元。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7.1元。1965-1978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只有1.5%左右,一直生活在困境之中。
后三十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营制度的确立,农业生产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农村居民收入较改革前三十年明显增加,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了4121元,30年间增加了3994元,年均递增12.3%,是改革开放前的32.4倍(见图一)。
第二,农民工资性收入逐年上升,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199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208.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18.0%,到200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1620.4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39.3%,上升了21.3个百分点。
第三,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但所占比例呈现波动性变化。1995年农民转移性收入为67.9元,财产性收入为21.4元。占比分别为5.9%和1.8%。到2007年转移性收入达到183.6元,财产性收入达到61.9元。占比分别为5.2%和1.7%,而到了2008年,由于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到367.7元,占比增加到8.9%,较2007年增加了3.7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达71.4元,占比为1.7%。
【展望】———
现代农业的集聚区
省委农办人士表示,为大力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将确定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将其建设为现代农业的集聚区,农业产业化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到2012年,示范片现代畜牧业规模养殖户达到10万户,现代种植业集中连片种植达10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