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头黄家荡特种水产养殖的调查与思考
■杨心如庄黎梅童建平庄建忠
基本概况
溧阳市埭头黄家荡特种水产养殖场位于长荡湖南岸,距溧阳市区仅5公里,水陆交通快速便捷。养殖场有养殖面积2300亩,拥有水产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工人20人。目前已被有关部门确定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部认定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溧阳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被江苏省海洋渔业局授于高效渔业示范基地。
养殖场已改造标准化池塘500亩,建设水泥道路1500米,沙石路5000米,电力改造3000米,安装微孔培氧设施300亩,设施网箱1000平方;并建造了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使池塘水零排放的同时,也减少了对外水源的依赖,有效地避免了外水源的污染危害。另有生产管理用房400平米。
养殖场主要产品为经注册的“姣韵”牌河蟹和青虾,亩产优质河蟹达110公斤以上,成蟹平均规格达140-160克;亩产优质青虾达30公斤以上,平均规格不小于5厘米。平均亩净利润在5180元(好的年份在万元以上)。产品贴牌销售,深受上海、杭州、常州等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
该养殖场的规划目标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着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采取各种措施,力争亩均效益在现在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即规划每亩生产优质河蟹150公斤、青虾35公斤;亩产值15360元,亩净利润6150元以上。形成优质、高效、健康、安全可持续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渔业发展格局,并以此辐射带动溧阳特色水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该养殖基地建设的总要求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按照“经营网络化、鱼池标准化、道路网格化、排灌独立化、养殖机电化、管理规范化”进行建设。示范基地建成后,全面推行健康生态养殖模式,达到五化要求,即:养殖品种优良化、养殖技术科学化、养殖模式立体化、养殖生产标准化、养殖环境生态化,形成自然环境和谐,渔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运营机制新颖的现代化渔业格局。
管理模式
该养殖场于2007年是由现任场长张勤芝同志向埭头镇人民政府一次性签约承包。由于面积大,基础设施差,需要完善的事项繁多,因此,张勤芝同志从实际考虑,决定自己承包养殖面积400亩,将余下的水面分别转包给其他13位农民,但所有基础设施建设均由张勤芝同志投资负责。由于张勤芝同志懂技术、会管理、事业心、责任心强,并乐于助人,加之经济上有一定的联系,大家纷纷要求成立专业合作社,以便于纵向有人牵头协调,横向可以交流取经。于是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在2010年4月成立了溧阳市水乡特种养殖水产专业合作社,并一致推荐张勤芝同志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几年来,张勤芝同志不负众望,以大哥带弟弟的亲情,热情关心每一位承包户。科技的支撑、严格的管理,使每个承包户都得到了比同类养殖户明显高的效益,其产品数量、质量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社会的认可。
管理方式主要采用有合有分。在合的方面,主要是统一技术培训,在关键措施及环节上统一要求,技术工人统一调度使用。养殖场常年有技术工人20人,他们来自周边村庄,通过培训和几年的经验积累,对日常工作也十分了解和掌握。对技术要求驾轻就熟。他们平时上班的工作主要由张勤芝同志根据各承包户报来的情况按轻重缓急统一安排,并按各户工作量记取工时,年终由承包户统一按工时向工人结算报酬。平时主要工作内容是装货、卸货、投喂饲料、水草管理、水质管理、防病治虫、干塘捕获蟹虾以及基本养护设施的维护等等。为便于工人上班时安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张勤芝同志负责为他们免费提供午餐。事情虽小,但充分体现了对他们的关心尊重,工人们也因此工作更积极、更主动。
由于这批技术工人,技术纯熟,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且按计量获取报酬,工资报酬得到大幅度提高,比周边同等技术工人收入高出30—40%。
在分的方面,各养殖户之间经济都是独立核算,所有养殖材料的购置、产品的销售都由各户按统一标准自行处置,这样做的好处是更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大家在节本增效上动脑筋。在环境条件、养殖水平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内部之间存在养殖差异,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其中也必有更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因此,统分结合的模式,既可以做到相互照应,互为补充,达到整体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又可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使他们潜在的聪明才智在生产中得到体现。
狠抓关键环节
河蟹养殖从早春至晚秋,历时八个多月,常规的养殖技术一般都能掌握,如蟹种选择、防病治虫、饲料投喂、水草种植、溶氧控制等,据张勤芝同志介绍,他们在常规养殖基础上,更加注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蟹种优选关。规格为每斤70只左右,亩放养1000—1300只,小规格、断肢体质差的苗做到坚决不放。这是提高成活率和蟹苗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水草管养关。
水草好坏与否,对河蟹生长环境的优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河蟹的天然饲料,而且直接关系到水质的好坏,池塘溶氧量的多少,正如张勤芝同志说,养护好水草有很大的学问,也是一项大工程,马虎不得。现在所有养殖户在满足自身池塘水草的前提下,每亩水面仅出售水草就可获利1000元左右,管理好的,获利更多。三是新技术应用。2012年,安装微孔增氧设施300亩,以及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确保池塘充足的溶氧是养好蟹、养大蟹的重要保证,微孔增氧设施的应用,在提高水质溶氧量的同时,也促进了水体有害物质的转化,使水质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实现高产高效提供了保障。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运行,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效减少污染排放,也减少了对外源水的依赖,确保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对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点建议
1、循环水养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效生产方式,它将水产养殖生产置于可控制的环境下进行,以达到最高的生产率,达得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发展水产高效生态养殖,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也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该项工作的宣传力度,并在资金投入上予以必要的扶持。
2、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在溧阳市埭头黄家荡特种水养殖已充分体现,但目前在全市小规模的、分散、传统的水产养殖户仍占绝大部分。因此,必须像抓土地流转一样,把小而散的水产养殖户水面向水产养殖能手流转,由他们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增加单位水体效益,通过建立专业服务队,减少生产经营成本,让更多的富裕劳力从事其他产业。
3、溧阳市埭头黄家荡特种水产养殖场通过近年来的投资建设,表明现代渔业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但需建设的和完善的项目仍然很多,特别是对照规划目标仍有较大距离。因此,除了自身努力外,有关部门在技术上、资金上应加大支持力度,使之成为溧阳特种水产养殖的亮点工程,名副其实的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