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不一“Young”】“90后”大学生返乡找“鸡”遇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3月3日讯(记者王滟雨)“读了大学回来养鸡,你不如把钱拿去全花了算了!”李康宁想不到,当他把想要回乡搞养殖的想法告诉家里人时,竟遭到家人一致反对,大家都说,养鸡太难,你又没技术,这事做不成!
“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康宁
可这个90后年轻人偏要把路走到底,不仅建起养鸡场,还敢定价一只168元,比一般品种价格高出好几倍……如今几年过去,李康宁的养鸡场已经从最初的500只五黑鸡扩大到上万只,注册了商标,开了线上线下的专卖店,不但自己订单不断,还带动乡亲共同致富,成了当地有名的“养鸡大户”。
李康宁笑着说:“我想为梦想拼一拼,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顶着压力回乡养鸡
不要“金”碗要“泥”碗
每天醒来,李康宁第一件事便是爬上山坡,到他的养鸡场里去。早春时分,空气中依然透露着寒意,凝结在草木尖上的露水随微风轻轻颤动,树影间,成百上千只鸡羽毛黑亮,正昂着头颅,闲适地散着步。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养鸡大户”竟才29岁。1993年,李康宁出生在三台县景福镇钟鹤楼村,这里山高沟夹,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早年间,为了改善生活,村里众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李康宁从小便听家乡人说“农产品难卖,老百姓难增收,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怎么才能让自己的老家发展起来?成为李康宁多年来思考的问题。
李康宁和他养殖的五黑鸡
生长在90年代的李康宁,身上既有农村孩子踏实肯干的沉稳,也有着“90后”活络的思想。2016年,李康宁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国企工作,在众人眼中,这份工作体面、稳定、收入高,是一只名副其实的“金饭碗”,然而,他却动了回乡的念头。
李康宁说:“有一年,我回乡探亲,发现村里大量的土地都闲置着,这么好的土地不能用起来,实在太可惜了!”而父亲患病也让李康宁牵挂,他告诉记者:“父亲一直担心我影响的工作,可随着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在他身边照顾他。”多重原因之下,李康宁回乡创业的决心愈发坚定。
想不到,这样的想法却遭到了父母亲属的反对。“大家不理解,好不容易走出乡村,放着稳定体面的‘金饭碗’不端,为什么还要回来端‘泥’饭碗?”李康宁笑了笑,说:“家乡产业起步晚,我心里始终想为家乡,也为自己做一番事业。”
返乡创业的年轻夫妻
让李康宁意外的是,当时他正在泰国教授汉语的妻子何欣懿却与他一拍即合,决定辞职回国和他一起干。在何欣懿看来,李康宁性格沉稳,积极,有一种要干就要干成的执拗,而偏偏这份执拗打动了她。
妻子的支持无疑增强了李康宁的信心。2017年,两个年轻人怀着对一腔热血与对故土的眷恋,背上行囊,告别了繁华的大城市,回到老家创办了三台县百佳谊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五黑鸡养殖,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攻克资金关、技术关
生态养殖打开小众农特产销路
李康宁的生态五黑鸡
果然,随着李康宁养五黑鸡的消息越传越远,他迎来了第一批顾客,凭借着鸡肉鲜美紧实的口感,李康宁积累起不少口碑。“一开始,我们的销路就是靠大家口口相传打开的。”李康宁说。
五黑鸡上网当“网红”
共抓“鸡”遇同致富
李康宁并不止步于此,作为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他自然而然地想到利用网络拓宽自己五黑鸡的销路。
逐步扩大养鸡场规模同时,李康宁注册起“梓锦墨”生态鸡蛋商标,并制定了一整套发展规划,不仅在线上线下都开起了专卖店,还利用时下火热的短视频来为五黑鸡“吸粉”“带货”……五黑鸡上网当上“网红”,一年就能带来上万订单,“我们最远还接到过新疆的订单。”李康宁笑着说。
李康宁正在喂鸡
不但如此,李康宁家的五黑鸡还带上了脚环和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就可以溯源,查验真伪,让大家网购得放心,吃得安心!”李康宁告诉记者。
眼见五黑鸡产业初具规模,李康宁没有忘记自己回馈乡亲的初心。为带动乡亲共同致富,夫妻俩与周边村民签订了土地承包协议,利用村民们的闲置土地修建养鸡场,还为愿意养殖五黑鸡的村民免费提供鸡苗和养殖技术。“我们合作社养殖所需粮食、玉米、南瓜以及青菜也全部采买于当地村民,为他们解决‘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李康宁说。
在乡创业的这几年,李康宁也对家乡有了不同的感受,他向记者感慨道:“现在的乡村环境整洁干净,道路通到家门口,水电网齐全,生活出行都方便,变化比以前大了太多!”在他看来,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能成为年轻人施展一番拳脚的天地。
“年轻就不要怕失败,追梦无悔,勇于坚持。”李康宁说,未来,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看到乡村发展的广阔前景,一起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使命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