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东北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呈现出融合发展态势,促进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以及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为小南河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小南河村结合本村落特色,积极探索推出乡村民俗旅游项目,探索我国东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东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小南河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二、小南河村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摘要:白银市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提升“民生三感”(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白银市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景点。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未来白银市将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的龙头景区和优势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生三感”;环境治理;产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由之前满足于温饱的生理层面的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性能源环境危机事件的高发频发、世界环保运动的兴起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于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饮水、优美的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乡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乡村旅游也快速发展起来。白银市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白银市在发展中始终注重拧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开关,坚守底线,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打造了白银市主城区周边多个乡村旅游点,如黄湾村、平堡乡、顾家善等一批乡村旅游点,受到了广大市民和旅游爱好者的喜爱。
1新形势下白银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坚持生态环境保护
1引言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对策之一就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但随着城镇化发展,乡村文化发展依赖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文明逐渐取代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且文化传承人年龄产生断层,传统乡村文化后继无人。大激店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文明生态曾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对大激店进行研究有利于探究城镇化中传承与挖掘乡村文化的途径,为其他乡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失去原真性、与城市文化趋同等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2大激店概况
大激店村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江城乡。改革开放后,全村经济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住房上承用现代和古民居相结合的形式,在原有古建筑基础上修缮而成;基础设施完善,道路整洁,交通便捷。村民自发植树,村内种植大量树木,绿化程度较高。
3大激店乡村文化传承与挖掘的成效性
摘要: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其中乡村旅游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乡村旅游建设又进一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两者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乡村旅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建立在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利的政府政策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上。为了加强乡村旅游建设必须从科学规范抓起,做好品牌营销、教育培训和生态建设等工作。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理人才。
近年来,江苏省各级旅游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全面领会中央、省委、省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按照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以旅促农、富农的目标、思路和重点,着力发挥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在工作中抓好落实,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使每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真正成为农村、农民、农业的“航标”。
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江苏乡村旅游谈几点意见。
一、从现状分析,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省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成熟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以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城乡消费等,使农业旅游如淋甘露,如沐春风,蓬勃开展,呈现好态势,形成新亮点,迈上新台阶。回顾二十多年来我省乡村旅游的经历,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省农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最典型的是华西村和张家港等苏南县、市,作为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一些村镇建设风貌好的地方,如丹阳界牌镇,成为国内最早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学团、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目的地。此外,江都水利枢纽等一批现代化农业、水利设施及古镇也成了旅游景点。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从中得益,企业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以1993年华西村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民旅行社为标志,我省一批村镇建立旅游公司,兴建旅游星级饭店,投资开发农村风貌、农事活动、农俗节庆等农业资源,招徕城里人,逐步形成了如无锡民俗村、南京江心洲等产品。随着农业规模化和高科技农业出现,又出现了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丹桂园、傅家边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场),同时以天目湖为代表的一些水利设施和铁山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开始作为旅游度假区得到开发利用。
农村民间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和正规金融资金有效供给不足而逐渐产生和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其应尽快加以规范管理和合理引导,将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纳入到契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这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农村民间金融是农村经济主体为满足融资需求,自发形成的、游离于政府金融监管之外的非官方资金融通活动和组织。其具体表现形式有:民间借贷、各种形式的和会、民间互助组、储蓄互助组、私人钱庄、租赁公司、农村合作基金、小额信贷、民间集资等。由于农村正式金融的缺位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等原因,为农村民间金融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而且由于民间金融本身的比较优势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它的存在具有必要性。
1、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体缺位,金融服务及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中,为了追求经营效益,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银行收缩、撤并了许多原有设在农村地区的机构和网点,农业银行在农村中的主导地位也丧失了。这必然导致正规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此外,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大部分投资有价证券、净存放中央银行、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等形式流出农村。所存信用社也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通道之一。导致农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金融资源极度匮乏。而农村民间金融能较大程度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这必然使其能够快速发展壮大,并在支持农村经济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尊敬的三堂书记、浩文市长,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很高兴到****市参加大会,到****既能吸收到新鲜空气,又能学到很多新鲜经验,能够目睹到令人欢心鼓舞的日新月异的新气象、新变化,能够使人深刻领会到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动事件。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市的旅游业又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今天我们召开****市旅游发展大会,我认为开的非常及时,非常重要,是对奥运之年的旅游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这次会议规模很大、规格很高、内容很实、力度很大,特别是市里几大班子领导出席,三堂书记、浩文市长亲自到会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此,我代表省旅游局对关心重视旅游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表示忠心的感谢,同时也对辛勤工作在旅游战线的干部员工表示诚挚的问候。
刚才,秦生市长对今年的旅游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我感到,指导思想非常清晰,目标任务非常明确,工作重点非常突出,方法举措非常有力,接下来三堂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也有幸提前拜读了王书记的讲话,我感到这个讲话是站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新时期的旅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战略思路,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上的深度,对全市的旅游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希望大家认真的领会,很好的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二、存在问题。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干群思想不解放,农民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没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花木行情好能够致富,上级号召引进新品种,不少农民群众对种植花木抱着消极态度,对种植花木认不上,思想守旧,小农意识强,不接收新鲜事物,只知道种粮食,有饭吃不挨饿,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今后要进一步推进花木之乡经济发展、使农民及早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致富门路窄,收入增长困难,发展生产无资金,无工业项目,无技术人才,交通闭塞,党员干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村郭无房屋,党员干部无活动场所。水利配套较差的丁圩电灌站,不能发挥抗旱排涝作用,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以上各方面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生活难以提高。
三、目标规划。1、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扩大花木种植面积,引进高档花木品种,培养花木经纪人队伍,搞好花木营销促进农民收入,搞好土地流转,搞好花木生产面积,花木面积生产到1000亩。2、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全民创业积极性,壮大农村经济发展,近期村里招来了一个板材厂,现在已经在筹建中,需要资金50万元,要求上级扶持。搞好生产劳动力的转移就业,XX年-XX年年外出务工人员要达到700人。搞好二三产业,鼓励全民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到2010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3、XX年要把村部房屋建设好,搞好党员活动室。4、搞好村庄规划,开好一道沟,铺设村中心路和村内道路,预计到2010年村内全部铺设水泥路,使村容整洁,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组织专人进行规划。5、搞好水利建设,开挖好田间一套沟,修复好村电站,保证农田旱涝保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四、搞好村板材厂建设生产,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厂带动其它项目的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培育花木龙头企业,促进花木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收入。搞好资金筹措,按项目落实责任,由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五、建议:1、村无房屋,希望上级给予资金支持,建好村部房屋。2、村板材厂生产,资金短缺,要求信用社给予扶持。3、颜邵路面窄,要求加宽,村内道路铺设资金困难,要求上级给予支持。4、村电灌站损坏,要求水利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修复电站。
摘要:本文从背景分析入手,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基本任务和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并从产业、产品、市场、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五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
一、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方式。国际上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即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