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精选5篇)

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石油农业等几个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证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

天津市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在天津市近郊中,仅西青区被列为生态农业试点。1995年至今,天津市环保局与农林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村创建工作,其中有"农业型"、"农林型"、"农渔型",还有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生态村镇,如城郊型生态村--传子营、生态农场--宁河原种猪场、综合型生态村--水高庄等一批具有不同生态模式的村镇。

一、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决定了我国农业决不可重蹈外国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经济基础的现状决定不能搞"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而是建设具有自己特点、费省效宏的生态农业[2]。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并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

1、理论落后于实践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农业精华,不同地区都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但目前在理论上还有很多方面尚未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总结,许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仍处在经验水平。

2、未能全面推广

中国生态农业基本上走着一条由政府行政命令驱动"自上而下"的路子,这曾对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重生态农业模式示范,重抓典型,轻全面普及和农民自发参与的运作机制[4]。由于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农民主动性不够,使得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相脱节,且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因此,生态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很难真正落到实效。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处于相对"低潮"状态。目前,西青区生态农业建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与全面普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5]。

3、缺乏市场调节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少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通常过分注重生产过程,强调模式内部结构的组建与优化,而没能充分考虑农业产前与产后市场的需求及其调节作用,脱离市场。因此,通常组建出来的在理论上十分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往往不能适销对路,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经济效益低下。显然,这样的模式不会受到欢迎,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最终必然会被淘汰[6]。因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及生态经济效益为驱动,是保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产业部门之间的耦合与产业化不足

由于以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往往盲目追求"小而全",把一个模式结构组建得很复杂,组分很多,似乎很完美[7]。但是,这样的生态模式所需的资金与人工投入较多,要求的配套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高。因此,如果将上述一个复杂系统的不同环节分解到一系列的部门产业(或企业)中去,进而形成产业链,强调部门产业或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以及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单个企业部门的投入,以及分担市场风险。小规模的、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天津市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问题是当今西青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三、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研究

2、推广生态农业建设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钟晓青.也探生态农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1).

[2]张壬午,计文瑛,张彤.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5,(12).

[3]陶战,郑向群,成卫民.我国"十五"计划期间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3).

[4]解芳.生态农业的三种模式[J].农药市场信息,2001,(2).

[5]穆雷,曲阳.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J].杂粮作物,2000,(20).

[6]刘健.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讨论[J].上海环境科学,1998,(7).

[7]高尚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农业研究,1998,(6).

[8]黄培.绿洲与生态农业及其持续发展[J].新疆环境保护,1994,(3).

[9]赵颍南.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1,(1).

[关键词]生态农业绿色能源沼气生物质能高新技术

一、生态农业的概况

生态农业是我县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生产模式。发展新型生态农业,进一步促进农村农业逐步发展,是我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作了整体调整,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我县在经济效益、人文(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得到了举足轻重的进步,建设了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结合我县实际,综合分析农业发展现状,我县目前农业发展存在规模小、低投入、低产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导致在农产品结构优化、产业联结机制创新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滞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所受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如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选择生态农业和新能源开发为突破口,顺应新农村建设思路,大力推进我县生态农业发展。

二、生物质能的概况

我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物质能源利用极为重视,已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户用沼气池、节柴炕灶、薪炭林、大中型沼气工程等,取得了一定成果。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我县对于畜禽养殖方面,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县政府明确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在现代能源中的地位,并在政策上给予了巨大优惠支持,因此,我县生物质能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农村沼气利用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绿色能源开发新举措

1.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在我县营盘乡林场建立紫王葡萄种植、绿壳蛋鸡养殖等州级农业园区,有机结合各产业生产发展模式,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民便境优的效益。

2.引进良种栽培和饲养

四、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农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热潮。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能源开发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应运而生,不仅给农民带来方便,还可以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剩余”资源,然而,发展新型农业、开发新能源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采用现代化生产模式,加快园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实行山水农业建设。通过示范场(户)的建设分前、中、后三个环节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生物质能的技术原理为依据,全力推进绿色能源的形成和利用。

1.高新技术的内容

1.1主要组装配套技术

为了完善各养殖户、示范区、示范场、示范点种养殖高新技术示范的实施,提高各种养殖基地的种养水平,确保各养殖示范场(户)获最佳经济效益,采用以下配套技术。

1.1.1立体种植技术

在项目区,畜禽养殖、果林建设、水产扩繁等综合饲养,建立生态观光旅游区,做好隔离工作,改善环境,预防感染,科学种养,种养结合,合理配作,有效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价值。

1.1.2节水灌溉技术

产业区全面疏通灌溉渠,衬砌排水渠,合理利用水源。微灌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灌水分布均匀、精确、效率高,可节水,节省劳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2.高新技术的应用

2.1采取物质分级多层利用模式

建设微生物菌肥生产系统,建立沼气池,收集人畜、农作物废料、垃圾等废弃物。将沼气池过滤出的废水或渣滓,用作农作物肥料,用在紫王葡萄、高钙苹果和蔬菜大棚等农作物的生产。不仅解决了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同时实现了物质能源良性循环作用,形成良性生物链,保持生态平衡,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2.2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技术

在生态农业发展建立无公害绿壳蛋鸡养殖基地,实行林下养殖,种养结合模式。林下种养,生态建设,减少水土流失,节能排水,节水排灌,有机利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防护环林环保作用。建设规模100头猪或5000羽绿壳蛋鸡的养场,果树行间种经济作物,建立“果―猪―沼―菜”等的生态模式。

五、效益分析

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建立示范场(户)进行技术推广及辐射带动,可迅速提高长顺县各乡镇农村农户科技种养水平和发展意识。通过农户参与建设,加强技术培训,较快地提高农户种养技术的应用能力。

1.社会效益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发展,倡议青年返乡创业精神,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以示范作用辐射周边地区,促进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景观

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结合的生态旅游[1],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和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载体,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销售农业产品为前提,通过规划、设计和修建,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和农事活动体验等活动,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农游合一的现代休闲观光景点[2]。本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总占地面积一千多亩,在政府支持下将打造成邯郸最具规模的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园,力为邯郸的农业和旅游业带来飞速发展。

1现状和前景

1.1现状

邯郸市总面积12062km2,其中市区面积457km2,总人口896.4万人,人均耕地仅约为1.03亩。发展集休闲、观光、生态于一身的农业观光园,是一条解决人地矛盾、发展致富的有效途径。

1.2前景

1.2.1地理及交通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部,邻接晋鲁豫三省,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连南接北、承东接西的枢纽。与周围城市互动,形成“半小时”、“一小时”和“两小时”经济圈。丛中村隶属邯郸县黄粱梦镇,距邯郸市仅6公里。因此,在邯郸丛中村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

1.2.2经济及环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邯郸市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很大提高,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7.4亿元,农村实现增加值349.8亿元,增长5.7%。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我国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景观既不同于城市景观,又有别于纯自然景观,因其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生活气息而倍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1.2.3农产品优势

丰富复杂的地貌特征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农业资源和诱人的地方特产,例如涉县核桃、魏县鸭梨、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郭八火烧、馆陶黑陶、磁州窑、粗布、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金米酒等,这些特产在北方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均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规划指导思想

结合邯郸地区的资源条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应以清洁、无污染的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等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观光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园[3]。

3项目的规划建设

生态农业观光园有观光和农业双重属性.所以,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将园林、旅游和文化三方面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在游园活动中强调游客主观感受,注重农业文化内涵,以实现观光园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功能分区上,既要注重功能的完整性,又要注重园区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表达,突出特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3.1园林三要素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园林三要素在园林景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观光园中演化为农事小品、农业水体和观赏植物与作物配置,应与园区共融共生,才能既体现出园林艺术美,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又能表现出生态农业景观特色,营造出乡土性、农业性和参与性的氛围,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达到舒缓心情的目的。

3.1.1农事小品

园林小品可以美化环境,丰富园趣,着重体现景观的艺术性,但农事小品应该着重体现农业化,以展示本土文化和浓厚的乡土特色为主题。如为观光园区提供组景的小品,可以是犁、耧、耙等农具,也可以是水车、古井、陶器等农作所需,经过简单艺术加工,形成集艺术性、乡土特色于一身的农事小品。

3.1.2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原则是不妨碍园区农业生产的条件下,以满足生态性为前提,兼顾环境的观赏性,通过乔、灌、草三层立体化的配置,实现自然生态的植物景观,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景;在选择树种时,在选择乡土树种的前提下,适当引进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优、奇、特类植物,挂牌重点介绍,突出科技示范和普及功能。

3.1.3农业水体

水体应具备农事生产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属性。因此,园区水体在担负灌溉、消防和日常用水的前提下,结合农业生产,兼顾有机养殖,如养鱼、种植莲藕等来提高经济、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结合观光园区旅游项目的开发,设置诸如划船、游泳和水上竞技等多式旅游观光活动;另外,还可以开辟适度的湿地区域,以展现园区的生态景观。

3.2游客主观感受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3.3文化内涵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本土文化是生态农业观光园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4],观光园应充分反映当地的农业乡土人文资源,凸显观光园的文化内涵,要体现乡土景观的一面,如乡土的“物”、乡土的“事”、乡土的“意”[5],但不可粗放、简陋,应深层次地挖掘乡土特色,走精致化、精品化道路,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形成独特魅力,从而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3.4功能分区的完整与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按照园内自然条件的差异,在服务对象、服务功能、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种类与布局上也有所不同,进一步划分为生态农业种养殖区、农业科普示范区、休闲游憩观光区、农耕文化游览区和配套设施区[6]等五个不同的功能区。规划时,应当考虑彰显邯郸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生态农业种养殖区。该区域主要进行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以及动物养殖等农事生产活动。确保正常的农业生产,建议占地面积大于40%,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要满足游客参与性的要求,并且具有优良的灌溉、排水设施。布局上要远离主要出入口,但应保证能给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及产品运输服务。还应考虑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其景观色素,使其最大限度的保持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

农业科技示范区。该区域以科普示范、农业科学研究、新品种与新技术生产示范为目的,占地面积约在10%左右,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其他各项条件均需优于生态农业生产区,该区域除了提供部分观赏景观外,一些重要设施区域应与游客集中区域相隔离,保持良好的通达性。

休闲游憩观光区。该区域在尊重物种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集中表现自然和田园风光,更适合表现观赏花卉植物的片植、农田景观的块植和珍稀动物的圈养等,是游客较为集中的地方。借助蜿蜒起伏地形展示优美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在闲散游玩之余,领略大自然的赏赐。此外,合理组织该区域内的道路、广场、构筑物、生活服务及安全设施,占地面积控制在20%左右,交通便捷,徒步即可到达各观赏景点。

农耕文化游览区。占地面积约为15%,该区域规划时通过设置有关的农耕小品,向游客展示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演变、有趣的民间手工工艺等,如:通过展示农作的农具,让游客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让他们为农业科技发展的迅猛而惊叹,更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

配套设施区。为满足观光园旅游休闲的功能需要,在靠近出入口处单独设置配套设施区域,如购物集市、手工作坊、农家活动场所、居所等,为游客提供餐饮、居住、垂钓、烧烤和参与农家活动等空间,相对独立,占地面积控制在15%左右,交通便捷。

4小结

观光园的发展应当立足于邯郸,将现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将自然景观、生态农业景观、乡土人文景观等实行整体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景观规划,使观光园具有休闲游憩、景观欣赏、观光旅游、科普示范和科学研究的价值。此外,实现产业升级,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目标对观光园进行规划建设,提高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服务水平,最终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

参考文献

[1]张丽丽.都市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设计[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李文荣.农业观光园发展模式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8):7—10.

[3]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3):119—124.

[4]孙艺惠,杨存栋,陈田,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5):835—839.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金融;三农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劣势不断显现。党的十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指明了方向。

集约化和专业化属于分的层次,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组织化和社会化属于统的层次,着眼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四化”共同服务于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一、天津农业发展现状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北部,面积11946平方公里,辖16个区县,其中涉农区县达到10个,耕地面积665.56万亩,林地面积188.21万亩,宅基地面积30.07万亩。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13.15万人,户籍人口993.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6.84,总户数350.32万户,其中农户数125.42万户。

近年来,天津农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基本形成“四区”协调发展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环城发展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物流和观光农业;滨海特色产业发展区,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海洋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远郊综合发展区,发展传统种养殖业、立体农业、高效农业:山区生态经济发展区,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一)农业设施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天津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0万亩,累计建成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155个现代养殖业示范园区,投入建设资金近200亿元。全市设施农业生产的蔬菜总量约占全市产量的50%,带动40多万农民增收,在设施农业的带动下,四年间全市农业土地产出率提高了35%,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9%,资源利用率提高了54%。

目前,全市小麦、玉米、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菜、奶、蛋、水产品等主要农副产品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

(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

截至2012年末,天津共有农业企业6989家,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44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3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家),比2008年增加30家,引领90万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已形成“龙头+中介+农户”、“龙头+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

(三)合作社增长较快,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

截至2012年末,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家,比2008年增加2121家,出资总额86.7亿元.人社成员总数达9万余人。合作社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计2176家,占比达到72.5%。目前,天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从生产领域向流通、品牌经营等领域拓展。

(四)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快速发展

一是建设了2800个农业信息服务站点,重点提供农技推广、科技服务、气象预警等信息服务。二是建立天津农业信息网、天津农村广播、12316农业服务热线等载体,打造电子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各信息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保障涉农信息聚合共享。

(五)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初见实效

天津支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开设连锁菜店;在电商网站开展蔬菜直销配送服务:通过农超对接、农商对接,推广订单农业等方式,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初步建立。全市已组建16个农超对接蔬菜基地,农超对接超市网点近800个,2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产销对接,受益农户超过2万户,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超对接销售网络。

二、天津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天津的农村信贷市场以大型银行、政策性银行、农商银行为主,以邮政储蓄银行、城商行、小额贷款公司为辅,随着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陆续设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天津已实现乡镇一级银行网点全覆盖,且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比例达到41%。

(一)差异化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深入开展“银政合作”模式,支持天津“三区”联动建设发展。民生银行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交通银行探索产业链融资模式,积极支持渔业养殖户。华夏银行创新联贷联保等六项支农产品.业务服务已全部覆盖涉农区县。大连银行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支持现代农业企业。津南村镇银行、静海新华村镇银行借助德国微小贷技术,重点支持小微企业。

(二)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2007年以来,天津涉农贷款余额保持“六连增”。2012年,全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735.12亿元,比年初增加394.97亿元,增长29.47%。

(三)涉农担保、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2012年末,天津在涉农区县共设立担保公司53家,注册资本49.73亿元,在保余额180亿元,占在保贷款总额的39.39%,其中97.43%的信贷资金投向涉农经济主体。蓟县、静海、宝坻等传统农业区县均成立了由区县财政出资的新农村建设担保服务中心,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和设施农业提供融资担保,东丽、北辰等经济活跃地区均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专司区内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此外天津将小麦、水稻、玉米、温室大棚、奶牛、生猪列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全市参保农户达到8万余户。2012年,市政府从财政增拨1000万元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保费财政补贴比例提高至80%。

三、天津农业发展及金融支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资源禀赋缺乏

一是天津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天津市人均耕地仅为0.6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40%,世界人均耕地的18%。二是水资源严重匮乏。全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16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5。三是沿海区域多盐碱地、滩涂地,综合利用难度较大,农业用地、地表水污染严重。

(二)农业多元化功能未充分发挥

天津观光旅游农业规模小,产值不足农业总产值的1%,产品雷同,缺乏品牌;循环农业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模式尚未普遍推广;农业生态屏障作用减弱;农业园区带动效应不明显。

(三)土地流转率低,集约化经营基础薄弱

目前全市农村承包土地总面积473万亩,流转面积105万亩,流转比例仅为22%,略高于21.2%的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北京(46.2%)、上海(58.2%)等发达地区。未流转土地多为农户零散经营,劳动生产效率低、规模不经济。

(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天津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缺少驰名、著名商标,带动作用不强。目前天津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全国共有1291家,占比为1.5%。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约占农户总数50%,其中结成紧密型关系的不足50%;天津共有合作社3000家,平均每家入社农户33户,全国合作社共60万家,平均每家入社农户77户。

(五)设施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天津设施农业布局分散,资源利用率不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在从事设施种植业的农户中.只有26%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其种植面积只占农户设施面积的33.8%;只有27.4%的农户与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或服务合同。设施农产品以鲜食蔬菜为主,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农业园区发展过分依赖市级补助资金。

(六)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

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仅为17%,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仅占乡村劳动力的4%左右。

(七)金融机构支农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金融机构主动介入农村的意愿不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产品创新少,风控手段单一,对抵质押品的依赖性强,农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八)合作社等农业弱势主体信贷支持严重不足

涉农中小企业、合作社等农业弱势群体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仅有天津农商银行等7家银行机构为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合作社融资覆盖率仅为1.65%;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的信贷融资需求保守估计为20亿元,但实际贷款余额为6125.78万元,合作社融资满足率仅为3.06%,信贷支持严重不足。

(九)主要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长缓慢

截至2012年9月末,27家银行机构对涉农科技、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5大农业重点领域投放贷款余额134.51亿元。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区、设施农业贷款只有22亿元、24.33亿元、7.14亿元,增长缓慢,相比全市1735亿的涉农贷款总量,农业主要经营主体贷款规模较小.金融支持作用不足。

(十)农村金融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例如,天津目前为34万户农户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仅覆盖27.11%的农户。二是产权交易市场对农村资产抵押、流转和处置存在障碍,抵质押设定债权难以实现,融资难题尚未破解。三是未建立全市范围内的普惠式的涉农信贷担保体系,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合力未充分发挥。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提升农业功能化水平

结合天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合理规划农业发展格局,注重农业多元化开发,发挥都市菜园、都市花园、都市农园、都市乐园功能作用,打造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特色的农业功能示范园区,突出产业聚集效应,走沿海都市型农业功能化发展道路。

(二)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三)培育引进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经营职业化水平

以种植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大学生等为重点对象培养职业农民,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完善教育培训、政策扶持、市场准入、户籍管理等配套措施。

(四)发展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提升专业化、组织化水平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订单农业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把越来越多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中。二是鼓励种养殖能手、职业农民兴办合作社,引导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三是建立产业化扶持基金,增加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引入社会资本,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营造有利政策导向。

(五)加强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继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升园区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扩大设施农业先进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借鉴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多维立体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的成功经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平台+专家基地+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模式。

(六)发展“大农业”、“大服务”,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以设施农业、农业园区为发展载体,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将农业一产种养、二产加工配送、三产旅游观光、教育培训等有机结合,实现“大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开展“大服务”,提供农业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规划、科研、设计、施工、运营等“一站式解决服务方案”。

(七)强化监管引领,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引导银行机构深入开拓农村金融市场。通过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专业化服务找到自身发展与支农服务的结合点、鼓励设立农贷中心、小贷中心等专营部门,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八)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支农服务能力

针对涉农经营主体普遍缺乏抵押物的特点,金融机构应加大创新力度,将农产品订单收益、补贴等预期收益和股权、商标权、专利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整合利用,发展各类权益质押贷款。鼓励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充分运用轻抵押、重现金流的微贷技术,扩大涉农小微企业信贷支持范围。推动各类信用协会发展,聚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个体信用,发展信用贷款、联保互保贷款。根据农业生产和农业资金需求的季节性特点,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金融供应链信贷产品。

(九)建立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农业的弱质性导致农业贷款风险较高。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农业风险补偿措施,受惠群体较小,并未改变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的困境。目前应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三级联创”活动,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二是设立针对示范农民合作社、有发展前景的涉农小微企业等农业弱势群体的农业担保公司、行业风险补偿基金,建立互利互惠、风险共担的金融支农服务模式。三是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深度和广度,加大重点行业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1]李瑾,巩前文.新形势下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研究[J].农村金融研.2011(2).

[2]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涵义及其构建[J].农村工作通讯.2013(6).

[3]付俊红.天津外向型农业的优势、机遇及发展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1).

[4]王健,王树恩.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农机化.2012(1).

[5]尹金丹,罗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以天津为例[J].华北金融.2013(2).

[6]张占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政策导向[J].中州学刊2013(5).

1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2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4结语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新型农业已形成初步发展规模。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乡村农业企业以及新型农业仍需加大发展步伐。因此,福州市仍需积极加大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合理规划,积极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农业综合体以及“互联网+”农业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针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环节或具体农业发展形式进行详细、专门的分析研究。

作者:林巧莺李子蓉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家财.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5(33):17-18.

[2]李强.国外农业经济转型研究[J].世界农业,2013(8):42-44.

[3]杨思思,谢德体,骆云中.生态约束下丘陵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及策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10):103-108.

[4]张雷,何云峰,赵文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试点太谷县创意农业发展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6(6):248-250.

[5]于法稳.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3-15.

[6]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7):19-20.

[7]厉无畏.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5.

[8]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110.

THE END
1.农村前景最好的养殖业畜牧产业的新希望:探索农村养殖业的未来发展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其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渐转变,其中养殖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可以说,当前农村前景最好的养殖https://www.erdqcvtxm.cn/jun-lei-wen-xian/448920.html
2.农村养殖业前景如何?前景不错!但是发展养殖的前提得根据当地的地域优势,因地制宜来发展养殖项目!养殖前,一定要对养殖项目https://wenwen.soso.com/z/q344395635.htm
3.农村养殖业致富(10)篇1 . 农村养殖业致富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养殖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项目。现在我国可供养殖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很多人也因此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农村也是发展养殖业的*佳地点,那么现在在农村养殖什么可以致富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来介绍几种在农村的养殖致富项目,一起来看看吧! https://www.nygq.net/sites/post/098M5xDz8R
4.农村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跟准这八个方向就赚钱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前景尚显乐观,那么未来养殖业将会朝着哪些方向发展呢?今天山东省饲料工业有限公司美女小编为大家细细说说未来养殖业将会朝着哪些方向发展呢?跟着这八个方向养殖就能赚钱。 一、无抗养殖 无抗养殖也就是养殖生产过程中无抗生素或者减少使用抗生素。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一些安全有效的添加剂,如酶制剂、酸化http://www.sdssiliao.com/news/1943.html
5.农业前景分析范文6篇(全文)2013年3月的H7N9疫情使中国的家禽养殖业遭受400亿人民币的损失。而由于禽流感疫情具有季节性、反复性以及防治的复杂性,学界和业界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这也增加了未来中国家禽养殖业发展的风险。 中国种植业规模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偏低主要是由人均耕地面积狭小且分散造成的。一项2010年17个大国农业经济的对比研究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195gays.html
6.未来养猪业发展前景怎么样?专家解读我国生猪养殖业的未来方向猪肉是人们最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约占年均肉类消费量的60%。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比大,养猪行业小农经济特点明显,行业规模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生猪品种、品系参差不齐,生产效率较差,粮食浪费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压力。下面农交网小编带来未来养猪业发展前景怎么样?专家解读我国生猪养殖业的未来方向。https://www.nongjiao.com/news/read-39084.html
7.现在农村养殖业什么**赚钱发展趋势如何?行业洞察在农村,想要做养殖,而又资金不够的时候,可寻求养殖业贷款的帮助。目前申请养殖业无息贷款,**会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申请者可享受一定的贷款利率优惠。 2、补贴政策 2007年以来,**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出台了一批养殖业惠农扶持政策,包括能繁母猪**和补贴、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生猪规模场标准化改扩建、生猪良种补贴等,https://www.ppxmw.com/zt/109.html
8.二十大“乡村振兴”中养殖业的出路在哪里?家庭农场大有可为从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就可以看出,国家是在为未来的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 农牧业的职业教育,尤其受到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扶持和优待; 未来十年,这些国家着重培养的年轻人,就会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家庭农场的主体从业者; 从这个方向来看,现在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未来的前景不亚于象牙塔学府的高材生; https://www.yangzhu360.com/guandian/20221101/451079.html
9.未来的养殖业(未来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会东网养殖业前景还是一片光明的,这几年在农村发展的人还是很多的,现在国家鼓励农村人回乡创业,从事种植养殖业。所以这几年回农村创业的人一直在增多。要说养殖什么最赚钱,做什么养殖都有赚钱的机会,说起来养殖其实有人引导很简单,主要是看个人,三分养殖七分管理,很多人嫌麻烦不好好管理,那么你的产量肯定是不高的,养殖https://www.huidongwang.cn/38164.html
10.2019年中国紫菜产业发展概况及发展前景分析[图]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紫菜产业前景规划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紫菜养殖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福建、浙江等地,其中2018年江苏、福建、浙江紫菜海水养殖面积分别是43111公顷、14895公顷及15156公顷;2019年江苏、福建、浙江紫菜海水养殖面积分别是41667公顷、14834公顷及15226公顷。 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008/889918.html
11.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精选9篇)截止*月份我县共登记注册各类家庭农场*家;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家、从事养殖业的*家、从事种养结合的*家、林果*家、其他*家。 四是乡村富民产业。 全县蔬菜大棚达到*余个,蔬菜播种面积*万亩。全县毛木耳棚达到*余个,地栽黑木耳近百亩,食用菌面积达*万平米以上。全县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大型中药材种植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pap5rhj.html
12.农村养殖什么最可靠未来农村十大挣钱行业3、如今上网冲浪的人不在少数,上网学习、娱乐、寻找信息已成为各地农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开网吧前景十分看好。 4、但大家都知道且价值比较高的品种可以考虑。比如,山鸡、狸、野鸭、野猪、鸽子、麻雀、蛇等。我们通过以上关于农村养殖业养殖什么赚钱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农村养殖业养殖什么赚钱有一定的了https://www.qkgf9w8a.cn/sheng-zhu-yang-zhi-zi-xun/138711.html
13.《养殖业的前景分析》课件.ppt养殖业的前景分析养殖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蛋类、水产品等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课程目标深入了解养殖业现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包括机遇和挑战。分析养殖业发展趋势重点关注政策导向、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因素。探索养殖业发展策略学习如何应对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2132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