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一条鱼游出的渔业发展之路

“香脆可口的鱼皮,鲜滑爽口的鱼丸,饱满鲜美的鱼肉肠,风味十足的鱼干......”这些各具特色的美味产品都是客都草鱼制成的加工品,也是梅州市梅江水产产业园投产的首批产品。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工作任务分工方案提出做大做强广东预制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客都草鱼”正紧抓乘着预制菜风口,加快产业布局,朝着精深加工方向迈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开拓梅州渔业新蓝海,推动梅州水产品转型升级,推进梅州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

优势突出

这条鱼名气日益增大

据悉,草鱼是梅州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水产品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厚实的产业基础。早在唐末,梅州客家地区就探索出了“将荒田筑埂,灌以雨水,放养草鱼一、二年,以清除野草,使成熟田”的养殖技术,“客家草鱼”具有近2800年的历史。梅州山塘水库众多,可养鱼水面广阔,水质优良,属广东省的“丘陵山区塘库养鱼区”,得天独厚的草鱼养殖条件加上高标准的养殖要求,使梅州产出的草鱼品质上乘,鱼肉嫩滑爽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广受好评,又因其体型修长,含脂量和水分比普通草鱼低,耐长途运输,销售遍布全国各地,“客都草鱼”名气日益增大。梅州以客都草鱼为主要食材烹调的鱼头粉、鲜鱼丸、鱼糕、鱼柱等美食,盛名亦远播海外华侨。2018年,梅州市农业部门组织梅州市水产协会,从水产养殖企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养殖水平,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企业信誉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全市水产行业中遴选了首批共10家“梅州客都草鱼首批标准化养殖基地”,梅州成为粤闽赣三省客属地区优质草鱼的重要供应基地,在整个华南区优质草鱼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客都草鱼”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梅州首个获认证的水产品。

“国字号”加身

这条鱼游出更大产业

一条小小的草鱼,一头连着田间塘头,一头连着国人餐桌,也带动梅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鱼的品质和产量,继续强化“客都草鱼”品牌,助力梅江区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梅州市除了在生产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积极推动客都草鱼标准化养殖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切实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鱼塘到餐桌、出口的全程监管体系,有效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通过整合客都草鱼产业链、要素链、利益链,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客都草鱼产业联合体,引领带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打通从客都草鱼养殖向加工、流通、销售、旅游等二三产业环节连接的路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10月,梅州市府办印发了《梅州市加快客家预制菜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助力客都草鱼精深加工业蓬勃发展和梅州水产品转型升级。梅州市水产协会会长林伟强表示,疫情期间,“客都”草鱼的生产和销售并没有受太大影响,反而推动了客都草鱼预制菜的发展,目前,整个梅州地区的预制菜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当前,产业链完整先进与否是特色农产品能否有效带动经济腾飞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源头的养殖技术,中端的物流运输、仓储销售到最终的产业拓展等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一条鱼”产业链的发展与提升,也是乡村振兴加快的推进的坚实脚步。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和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客都草鱼”的招牌将越来越响亮。

深耕“一条鱼”

推动整个梅州渔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梅江区积极抢抓机遇,推进水产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构建现代渔业体系,全力打造孵化、养殖、销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水产产业体系,推动渔业产业化,推出一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打造了梅江区水产产业园。“客都草鱼”基于历史文化底蕴和养殖优势,用“一条鱼”打造一个品牌,形成一条产业链,激活一池水,从“一条鱼”到“另一条鱼”,推动整个梅州渔业转型升级。

据介绍,近年来,梅县区全力推动渔业主导产业发展,引导特色养殖,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在发展“客都草鱼”为主导品种的健康养殖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支持引导养殖场(户)开展特色水产品养殖,全区形成水产苗种、龟鳖类、鲫鱼类、黄颡鱼、小龙虾、观赏鱼等八个特色水产养殖基地。2020年,全区渔业养殖面积达45405亩,水产品产量达3万吨,产值达3.81亿元,比增1.33%。2022年11月12日,梅江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之一的梅州市清达实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10万尾加州鲈鱼鱼苗被投放至养殖基地8号鱼塘。据悉,这是梅江区首次大规模引进加州鲈鱼品种,能够丰富梅江区乃至全市的鱼养殖种类。林伟强表示,以水产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企业大力提升养殖基地的基础设施,达到了养殖加州鲈鱼的条件,引进新品种是一种新尝试。

“深耕‘一条鱼’,推动整个梅州渔业转型升级”林伟强透露,梅州地区今年水产重点工作之一是水产品种调特和品质调优,梅州地区白金鲫鱼的养殖技术较成熟,已有34年的养殖基础,除了客都草鱼和加州鲈,发展白金鲫鱼也大有可为,深耕‘一条鱼’,推动梅州整个渔业转型升级,带动梅州渔业高质量发展。

THE END
1.广东“浓墨重彩”书写“绿水”大文章广州渔业水产养殖渔港此外,广东还有水产养殖池塘总面积约为470.98万亩,其中淡水池塘259.2千公顷,海水池塘77.2千公顷,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约为1.88万亿元,占全国18.9%,连续29年稳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在生态赋能渔业产业绿色发展进程中持续发力,不断强化政策支持保障。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BJ50G605199NPP.html
2.湖北水产养殖迈向绿色时代生态鱼“游”上市民餐桌让渔业不止是“吃”的产业,全省将集聚资源培育“潜江龙虾”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支持举办龙虾节、河蟹节、黄鳝节、鱼糕节等水产品牌推介活动,深入挖掘传统渔文化内涵,引导大水面生态养殖区域发展旅游观光等休闲渔业。https://news.cctv.com/2019/08/29/ARTIHYgfCAXPoITLHlbDDzgy190829.shtml
3.牧业村变“渔村”水产养殖带动民俗旅游鼓起村民“钱袋子”“目前,我们已完成投资1800万元,七里滩渔村景区已初步建成,拥有水产养殖、综合娱乐、观光农业、冷水鱼垂钓、大红鱼展馆等功能区,设施设备完善。同时发展民俗旅游、牧家乐,使村民都能参与,共享发展成果,带动村民增收。”王忠良说。 工作队和村“两委”充分发挥能人的作用,还成立七里滩牧家乐协会,由村干部担任会长,吸纳http://www.moa.gov.cn/xw/qg/201911/t20191111_6331647.htm
4.休闲渔业管理办法范文2013年秋季,我们对实施垂钓休闲的宣化洋河南,实施垂钓、旅游观光、烹调尝鲜和度假结合模式的沽源闪电河水库,以及实施多功能休闲渔业模式的阳原三马坊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一个生产周期内的利税均是单纯水产养殖的4倍左右,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3.3促进了与旅游业的结合 https://www.gwyoo.com/haowen/273105.html
5.2022年中国渔业商业模式简析,新零售冲击,稻渔智慧等养殖模式养殖模式所需成本最低,养殖户仅需直接养殖,药物、苗种、饲料等均外购,整体水产品质量受养殖户技术和经验影响较大,而国内水产养殖存在较为严重的利益趋向,即散户养殖会转向养殖高价和高利润水产品,导致水产品供给质量不一,目前国内主要养殖模式仍以散户养殖为主,但整体一体化养殖和“公司+养殖户”两种规模化养殖持续https://www.360doc.cn/article/78292537_1081015772.html
6.宣威:淡水鱼“游”出乡村振兴好前景近年来,宣威市各地依托优质的水资源优势,以“水”为媒,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打造以水产养殖为主导,集休闲娱乐、休闲垂钓、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做活“水文章”,打通了群众增收“快速路”,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金秋时节,鱼肥稻香,走进热水镇绿荫塘生态鱼养殖基地内,自动投喂https://m.yunnan.cn/system/2023/10/17/032795076.shtml
7.旅游休闲水产养殖生态产业园项目旅游休闲水产养殖生态产业园项目-集种植、水产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项目可行性报告三、建设期限: 建设期为15个月四、建设内容: 1、第一期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 1按功能规划为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活动区等,并进行具体分区; 2兴建小型现代化的养殖中心: 3修建工作人员办公区、宿舍及小规模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515/166445633.shtm
8.加快推进以冷水鱼产业为主的渔业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林草局《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更好发挥渔业在发展县域经济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佛坪县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等,加快推进以冷水鱼产业为主的渔业高质量发展。 https://www.ishaanxi.com/c/2023/1108/2994474.shtml
9.衢州日报“开化清水鱼是喝山泉水、吃天然青草长大的,其肉质细腻弹嫩、味道纯正鲜美,营养丰富,为鱼中上品。”8月24日,开化佳艺家庭农场主人、衢州市水产行业协会秘书长方进林告诉记者,开化清水鱼养殖历史悠久,据开化县何田乡《汪氏宗谱》记载,北宋咸平年间,汪氏先祖带全家自江西婺源迁徙至何田乡盘溪而居,因好读修心、养鱼养https://qzrb.qz828.com/h5/html5/2024-08/27/content_15614_1215195.htm
10.推进我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格局的思考行业洞察贯彻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理念,首先要建立有利于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着力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要深入研究产业政策,通过价值平衡理论和收益分配理论,重塑水产养殖多重价值,让养民分享生态收益和红利,调动养民发展洁水渔业和碳汇渔业的积极性http://www.yc6318.cn/adh/aritcle1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