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年快报统计,现将2023年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超常规举措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经济运行保持向上向好态势,全市经济实现较快发展。一经济总量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5.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2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234.8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515.2亿元,增长6.1%。三次产业结构为20.7:24.8:5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926元,比上年增长7.6%。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1.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1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2万公顷,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85.0:15.0。全年粮食总产量120.3万吨,比上年增加2.9万吨,增长2.5%,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继2015年后,连续九年跨越100万吨的台阶。其中,玉米产量78.3万吨,增长4.2%;稻谷产量38.7万吨,下降0.7%。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1.5万吨,增长32.1%;烟草产量0.4万吨,增长16.9%;水果(含瓜果类)产量53.6万吨,增长7.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3.1万吨,下降1.2%;草莓产量27.1万吨,增长4.9%;板栗产量13.7万吨,增长9.5%。
全年肉类总产量49.8万吨,比上年增长4.8%。其中,猪肉产量5.5万吨,增长2.7%;牛羊肉产量0.7万吨,增长5.2%;禽肉产量43.7万吨,增长5.0%。全年禽蛋产量18.6万吨,增长6.7%。其中,鸡蛋产量18.1万吨,增长6.2%。牛奶产量4.7万吨,增长3.7%。猪年末存栏45.9万头,下降14.0%;牛年末存栏8.0万头,下降1.8%;羊年末存栏23.2万只,下降1.0%;家禽年末存栏5606.6万只,增长14.4%。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1.5万吨(不含远洋),比上年增长5.0%;其中海洋捕捞7.5万吨,海水养殖41.9万吨,淡水捕捞2.8万吨,淡水养殖9.3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预计160.9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4.7万台。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工业用电量70.7亿千瓦时,增长1.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4户。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增长18.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1%。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分经营地看,城镇实现零售额250.2亿元,增长12.6%;乡村实现零售额44.2亿元,增长3.8%。分规模看,限额以上贸易单位实现零售额108亿元,增长21.7%;限额以下贸易单位实现零售额186.4亿元,增长6.4%。分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额259.1亿元,增长9.7%;餐饮收入额35.3亿元,增长23.1%。
在465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零售类值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汽车类零售额25.3亿元,增长13.5%;服装、鞋帽、针织品类零售额3.5亿元,增长35%;粮油、食品类零售额14.6亿元,增长12.0%;饮料类零售额0.7亿元,增长7.8%;烟酒类零售额1.6亿元,增长21.3%;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0.9亿元,增长14.7%;金银珠宝类零售额0.6亿元,增长19.4%;中西药品类零售额4.3亿元,增长5.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0.5亿元,增长13.3%;化妆品类零售额0.5亿元,增长13.6%。六对外经济贸易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70.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出口总额146.4亿元(占全省比重4.1%),增长9.2%;进口总额24.1亿元(占全省比重0.6%),增长1.3%。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按商务部口径8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截至年底,全市累计实有三资企业360家。全年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392.9亿元。七交通运输、邮电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1%。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五涨三降”,其中衣着、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0.8%、0.2%、2.1%、0.4%、3.7%;食品烟酒、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下降0.5%、0.1%、1.8%。
九财政、税收
全年全口径税收收入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增收17.5亿元。据快报数统计,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23.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7亿元,增长9.9%。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5.2亿元,增长19.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0.5%。其中,增值税收入19.4亿元,增长81%;企业所得税4.6亿元,增长1.8%;个人所得税1.7亿元,增长20.7%;资源税1.4亿元,增长19.0%;城市维护建设税2.5亿元,增长23.7%。非税性收入29.5亿元,下降2.2%。
全年财政支出2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9.6亿元,增长3.4%。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8亿元,增长6.8%;公共安全支出11.9亿元,下降10.2%;教育支出32.7亿元,下降0.6%;科学技术支出0.49亿元,下降1.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4.9亿元,增长17.6%;卫生健康支出23.2亿元,增长3.2%;节能环保支出2亿元,增长17.3%;城乡社区支出17.9亿元,增长0.1%;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2亿元,增长0.9%;农林水事务支出31.3亿元,增长0.4%。十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94.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7%,占GDP的比重为10.0%,占服务业比重为18.3%。全市金融业纳税6.9亿元,下降6.0%,占全市比重8.6%。其中,银行业完成3.9亿元,证券业完成820万元,保险业完成2.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95.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住户存款3039亿元,增长11.1%。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76.6亿元,增长7.0%。其中:中长期贷款797.3亿元,增长7.9%。
全市上市(挂牌)企业6户,主板1户,新三板1户,上股交3户、辽股交1户。11户企业推荐进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全市金融(类金融)机构共有147家,其中:银行机构28家、保险公司45家(财险20家、寿险25家)、证券公司营业部16家、小贷公司23家、担保机构16家、典当公司18家、基金公司1家;分支网点近900个,其中银行机构网点586个,从业人员8581人,基本实现村镇(乡)全覆盖。年末全社会保险承保额37764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财产险保额32832亿元,增长5.6%;人身险保额4931亿元,增长1.6%。全年财产险和人身险共计实现保费收入58.5亿元,增长11.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8亿元,增长11.2%;人身险保费收入40.8亿元,增长11.3%。全地区保险理赔支出金额23亿元,增长15.6%。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1.4亿元,增长41.1%;人身险赔(给)付支出11.6亿元,下降1.7%。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08.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5%,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64.3万吨标准煤,增长7.2%。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增长0.3%。年末丹东市区城市道路总长度659.28公里,道路总面积1233万平方米。市区内城市公共汽车运营车辆678辆,运营线路85条(含支线),运营线路总长度1877.1公里。全市城市自来水管长度1150公里,全年供水总量8300万吨,比上年增长37.7%;用水普及率100%。人工煤气供气管道长度518公里,煤气供气总量3989万立方米,下降8.4%;天然气管道长度357.9公里,天然气供气总量1757.7万立方米,增长3.7%;城市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4383吨,下降17.1%。煤气用户26.3万户,天然气用户10.1万户,液化石油气用户1.77万户。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4天,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比例为94.2%。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浓度年均值26.3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年均值46微克/立方米。十五地区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