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启升:让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鱼

11月2日,《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2日第19版)发表了《50年艰辛探索,引领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唐启升:让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鱼》,全文如下:

人物小传

唐启升,海洋渔业与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他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是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和大海洋生态系研究的奠基人,为我国渔业科学与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突出贡献。他在渔业生物学、资源增殖与管理、远洋与极地渔业等方面有多项创新性研究,提出“碳汇渔业”“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资源养护型捕捞业”等渔业绿色发展新理念,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在如今这个万物皆可连接的时代,唐启升院士没有手机,随身携带的“最先进”的电子产品是一部1998年购买的商务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位77岁的院士排斥新鲜事物,恰恰相反,对时下流行的“云会议”,唐院士熟悉得很,甚至主动提出通过视频采访的形式与记者交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唐启升引领的大海洋生态系研究,与国际学术前沿几乎同步进行,使我国成为最早介入大海洋生态系研究和应用的国家之一。这之后,他提出的碳汇渔业、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等理念,也都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在唐启升院士看来,做科研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我做成一件事,一般要十多年的积累。有了梦想,有了追求,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不能浮夸,更不能弄虚作假。科学进步在多数情况下是缓慢的、积累式的,往往不能一蹴而就。”

筑梦海洋始于鲱鱼,12年瞄准一条鱼

1969年,青岛临海的太平路上,新鲜渔获里一缕蓝晶晶的银光吸引了唐启升的目光。从小在海边长大,又从事渔业科学研究的唐启升,竟不认识这种鱼。他大感疑惑,查阅资料后,发现这就是世界著名的鲱鱼,在中国俗称青鱼,分布在黄海。“令我兴奋的是这种鱼的种群数量在世界、太平洋甚至黄海都可能有长期波动的历史,即种群数量一个时期很多,一个时期又很少,差别很大,为什么?”

带着好奇,唐启升开启了科研工作的起点,研究鲱鱼及其种群动态,没想到一做就是12年。

为了研究鲱鱼的分布和习性,唐启升每年至少有一个半月在鲱鱼产卵地收集生物学资料并调查走访渔民,经常是徒步行走一二十里地,翻山越岭是家常便饭,路上全靠烧饼充饥。累了就躺在沙滩上睡一觉,醒来继续赶路,自行车都是奢侈的代步工具。“有时候忘了买烧饼,就得饿肚子,可是下一次照样不长记性。”回忆起年轻时的艰辛,唐启升哈哈大笑,不以为苦。

就这样,唐启升走遍了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东岸的每一个鲱鱼产卵场。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他还组织了一个由三对250马力渔船组成的调查组,对黄海深水区鲱鱼索饵场和越冬场进行28个航次的海上调查,揭示了太平洋鲱(青鱼)在黄海的洄游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推动了新渔场的开发和渔业的快速发展。

研究成果频出,唐启升却感到进入了科研的瓶颈期。“我自己总觉得,研究的路越走越窄,关于渔业资源波动的原因,有很多问题找不到答案。”

潜心研究大海洋生态系,在世界科学前沿占据一席之地

幸运的是,这样的困惑没有持续太久。上世纪80年代初,唐启升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到挪威海洋研究所,丹麦国家海洋渔业研究所,美国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海洋研究机构开展“环球访学”。在这里,他发现自己遇到的困惑与欧美科学家经历了100多年种群动态、资源评估和渔业管理研讨之后遇到的困惑如出一辙。

“我到挪威不久就发现,我的困惑也是欧美渔业科学家的困惑。不同的是他们困惑了100多年,我才12年!我有意无意地踏进了世界渔业科学新研究领域的探索行列中,新的动力、新的方向促使我加倍努力。”

1984年,唐启升领衔启动了我国上世纪50年代以来黄海第一次全海区周年的渔业生态系调查,跳出了100多年来渔业种群动态研究以单种为出发点的藩篱,开始从大海洋生态系的前瞻性角度研究种群变化。

一番探索,又是十多年的磨砺,唐启升逐渐形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学术思想。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GLOBEC)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的新学科领域,是渔业科学与海洋科学交叉发展起来的新学科领域,也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唐启升明确了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由理论、观测、应用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包括侧重于基础研究的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观测系统的海上综合调查评估和常规监测、侧重于管理应用的大海洋生态系。

经过唐启升等中国科学家的努力,我国大海洋生态系研究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你们发现了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全球大海洋生态系知名学者谢尔曼教授高度评价唐启升的研究成果,认为我国在大海洋生态系研究方面提供的创新评估方法和管理措施相结合的观点,为推动重建捕捞渔业并引入更为高效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方法提供了科学基础,应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示范。

志在“耕海牧渔”,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2000年,唐启升第一次参加院士大会,会上他讲了一句话:“让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鱼。”这是唐启升的科研初心,也是他的大海洋之梦更加具体的追求目标和动力。围绕着从海洋中获取更多的优质蛋白,他从一名科技工作者成长为战略科学家,为海洋强国建设出谋划策。

“1950年,中国的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有1.7公斤。现在,世界3条水产养殖鱼中有2条是中国的。”说起这些年渔业发展的成就,唐启升非常自豪。但是如何实现水产养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萦绕在唐启升心头的大问题。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唐启升多次向国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建议报告,先后提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等院士专家建议10项,促成《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发布。

唐启升告诉记者:“中国渔业绿色发展的探索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我们在2017年提出关于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建议,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水产养殖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新时代渔业能有更大的发展。”让他欣慰的是,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渔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建议,凝聚着唐启升“十年磨一剑”的心血。

尽管已经70多岁,唐启升仍然精神矍铄,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孜孜不倦地投身于中国工程院的战略咨询项目、国家“十四五”海洋规划、渔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等工作中。曾经担任过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的唐启升,如今还是所里的名誉所长,他的严谨治学与勤勉不懈,也一直影响着黄海水产研究所里的年轻科研人员。

“绿色发展是中国渔业的现在和未来,推动现代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我的奋斗目标。”将自己比作“耕海牧渔者”的唐启升如是说。

THE END
1.海洋之宝揭秘水产养殖的未来趋势与技术革新在现代农业中,水产养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食物生产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增加,水产养殖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技术创新是推动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如今,我们见证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一系列转变,从单一种类到多样化种类,再到智能化管理,这些都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https://www.uszlrttkj.com/niu-yang-yang-zhi-bai-ke/386216.html
2.Fishes“可持续水产养殖”关注水产养殖前沿研究—新闻—科学网Fishes“可持续水产养殖”关注水产养殖前沿研究 Fishes(ISSN 2410-3888, IF 2.1) 是一本国际性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关注鱼类和水生动物的研究。主题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鱼类和水生动物的营养和饲养、疾病检测和控制、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学,渔业经济政策和管理,水产品加工和利用,可持续水产养殖等。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7/526680.shtm
3.水产养殖技术前沿.pptx营养与饲料研究 智慧养殖与信息化 未来展望与挑战ContentsPage目录页 水产养殖现状与趋势水产养殖技术前沿 水产养殖现状与趋势水产养殖现状与趋势1.全球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增长,市场需求稳步上升。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全球水产养殖产量逐年增长,已经成为保障全球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104/7134122040006025.shtm
4.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养殖学科发展规划暨学术前沿问题研讨会召开10月5日-8日,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养殖学科发展规划暨学术前沿问题研讨会在国际饭店召开。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和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13位专家,河南省水产局王新岭副局长,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王忠民院长,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张西瑞站长、校党委副书记王海旺、科研处处长张现周、副处长蒋凯、学https://www.htu.edu.cn/scxy/2012/1030/c6034a67673/page.psp
5.2024四、海洋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研究进展 第二节 2019-2024年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一、世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总体回顾 二、中国海洋生物技术取得的成果 三、中国海洋生物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技术 第三节 2019-2024年中国海洋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一、海洋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育种中的应用 二、海洋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56/HaiYangShengWuDeFaZhanQuShi.html
6.水产前沿水产杂志水产媒体影响中国水产业意见领袖核心区域与品种:在中国沿海与沿长江区域,及对虾、加州鲈、小龙虾、河蟹、蛙、鳜鱼、石斑鱼、生鱼、黄桑等特种高值养殖品种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合作伙伴】 自创办以来,《水产前沿》与中国市场上最优秀的水产相关企业,几乎全部建立了合作关系,长期合作伙伴包括:通威股份、海大集团、粤海饲料、恒兴股份、正大水产、澳http://scqy.fishfirst.cn/
7.桂建芳院士最新综述:水生生物学前沿热点(5) 可持续水产养殖已被认为是人类未来食物的重要来源. 借势给力, 建议近期应予以重视和支持两大研究方向: 一是重要水产养殖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基因组解析与设计育种, 二是鱼类重大疫病发生的分子基础及其防控对策. 原文检索: 桂建芳. 水生生物学科学前沿及热点问题. 科学通报, 2015, 60: 2051–2057 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15-8/2015817174122559.htm
8.水产养殖技术论文通用12篇摘要: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而实践课程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名特经济鱼类的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和人工养殖技术,本文结合秦岭地域特色对该课程实践部分的项目https://syhj.xueshu.com/haowen/56105.html
9.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大会主题报告 优秀青年学者报告获奖代表 优秀研究生报告获奖代表 此次大会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参会专家共同探讨了水产养殖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学术进展,促进了交流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加速我国水产养殖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 大会合影http://cafs.ac.cn/info/1024/44189.htm
10.水产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综上所述,通过对水产养殖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养殖技术水平比较低,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渔民的养鱼水平不高,还有不能有效地预防鱼病等问题。科学的养鱼方法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饲养,一般要对水质进行调节,水质的调节方法有常规的、冲水压制或药物杀灭调节浮游生物的数量、化学方法调节水质等,https://www.gwyoo.com/haowen/150132.html
11.水产养殖生态学《水产养殖生态学(第2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认定的水产学科研究生教育7部核心教材之一,主要介绍水生经济生物及其养殖生产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阐释水产养殖模式(系统)的构建原理。《水产养殖生态学(第2版)》第二版除对版内容进行系统性完善外,也更适应国际化教育需要。《水产养殖生态学(第2版)》的https://www.scnjw.com/.content/myarticle/myarticle/5bede73d-7284-11ec-9d99-04d9f5394155/
1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机构简介1.主要科研成果 中心在淡水水产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渔业资源和环境、淡水增养殖、水产病害与饲料等领域先后承担和完成了17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研究课题,获得科研奖励成果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70多项;培育了建鲤、奥尼鱼、“夏奥1号”奥利亚罗非鱼、杂交青虾“太湖1号”、福瑞鲤、吉富罗非鱼http://cxq.hebkjt.cn/portal/agency/show/key_support/%E7%9C%81%E7%A7%91%E6%8A%80%E5%8E%85%E5%AE%A1%E5%AE%9A%E7%9A%84%E5%88%9B%E6%96%B0%E6%9C%8D%E5%8A%A1%E6%9C%BA%E6%9E%84/id/5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