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体状态是影响运输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物流各环节的持续作业。实践证明,良好体态的活鱼对水环境恶化具备较强的抵御能力,而处于受损害、生病或亚健康状态的活鱼则相反。因此,在活鱼流通前,应根据其体表是否出血发红、鳞片脱落、黏膜损伤等现象鉴别健康程度。通常情况下,异常活鱼会出现体表发白、眼珠白浊、皮肤充血、脱鳞、有伤口或鱼鳍破损等状况,而健康活鱼则体表光滑、色泽光亮。其次,可借助鱼体游动情况判定健康程度,异常活鱼会沉于池底或浮头,游动时鱼鳍异常、离群或独处一角等,反之则游动轻松平稳,鱼鳍舒展。此外,观察应激反应亦可确定活鱼体态,健康活鱼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而病鱼或体表受伤的活鱼无明显反应。
综上所述,通过对活鱼进行有效挑选,可保证其活体运输的质量。活鱼运输前,除鱼苗外,都必须按要求进行锻炼,以提高运输成活率。夏花和鱼种一般需要经过2~3次拉网锻炼,长途运输的鱼类还要在清水池中“吊养”一晚方可起运。食用鱼和亲鱼在运输前7~10天要停止施肥,运输前1~2天停止投饵,并经拉网密集锻炼或蓄养后方可运输。
不同种类的鱼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反应不同,存活率也不同。如链鱼性情急躁,受惊即跃开激烈挣扎,因此在运输时容易受伤,鲤鱼等性情温顺受惊不跳跃,运输时则不易受伤。同种鱼类,其大小不同,耗氧率也存在差异,个体越小,单位体重的耗氧率越大。
(二)运输工具
目前,现代化活鱼运输专用车包括增氧、制冷、加温、过滤等设备。我国所采用的活鱼运输车,无论是用于长距离运输还是短距离配送,均是通过对普通货车改造而成的运输车,而用于活鱼运输的专用车数量甚少。调查发现,形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有:①采用改装的货车运输可大大降低运输成本;②普通的养殖场无法承担专用车巨额购置费;③用户早已形成惯性思维,不愿接受其他高成本的新型运输;④国家缺乏统一的水产品活体运输标准。上述原因是制约我国活鱼运输工具,以及冷链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保证运输专用车的优势及先进性的前提下,降低其生产成本,使之一次性投人长年受益,加强推广,建立健全国家水产品活体运输标准,以及第三方物流辅助作用。
(三)运输环境
在开放式运输鱼类中,活鱼运输的密度取决于水中溶氧量大小。几种主要养殖鱼类耗氧率的高低顺序为:继>缩>草鱼>青鱼>鲤鱼>鲤鱼。鱼类生存的最低含氧量则为1.5~2毫克/升。
水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pH值、氨氮、二氧化氮、悬浮物、尿酸和尿素等,在运输过程中,无论上述任一因素超标均易导致鱼体死亡。水体溶氧量与密度成反比,运输密度增加会降低水中溶氧量,因此,在增加运输密度时,相应增加增氧措施,以满足水中溶氧要求。传统的活鱼运输方式并未对运输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所以导致运输存活率低,尤其是长距离运输,存活率更低。在夏季运输时,为了保证水温不超过最高上限,只是简单地添加冰块进行降温,而水质、溶氧、密度等无法调控。采用落后的运输工具进行活鱼运输的传统方法限制了运输环境的优化改良,也制约了活鱼运输行业的发展。运输环境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监控系统的建立是未来活鱼运输的发展方向,通过创新设计新型的运输工具,实现运输环境的有效调控。
提高活鱼运输成活率的方法
(一)水质改善
有些人认为卖鱼前调节水质是浪费,这种做法风险很大。氨氮、亚硝酸盐超标会使鱼中毒处于危险状态,拉网应激会雪上加霜,难逃劫数。缺氧浮头后的鱼体质往往要几天后才能恢复,因此严禁在发生浮头缺氧后拉网卖鱼。
处于拉网应激兴奋状态的鱼体耗氧量会提高3~5倍,水体溶氧充足,鱼会处于安静状态,耗氧会也保持在较低水平,相反溶氧不足,鱼会蹦跳不安很快衰竭死亡。在网箱中挑鱼时要把增氧机拉近网箱开动起来,防止鱼密集而缺氧。拉鱼车水箱要在装鱼前就开始充氧,不要等鱼全部装好后再充氧。拉鱼车要有备用充氧方式,防止充氧泵故障时手足无措。
水温越低,鱼的活动能力越弱,对氧气需求也越少,运输越安全。不过鱼不能经受温度剧烈升降,通常一个小时内,鱼耐受的温差不超过5℃。夏季拉鱼车加冰时,要等鱼装满后再加冰,防止与塘水温差太大,造成鱼应激死亡。
改善水质,拉网前泼洒光合细菌和葡萄糖,运鱼箱内放光合细菌和葡萄糖也有助于运输。
(二)暂养
(三)运鱼密度
(五)注意抓鱼、运输操作规范性
选择在凉爽天气时,尽量避开高温期,采用柔软且大小合适的网具,动作要轻缓,避免鱼体损伤引起的体表出血、体内渗透压失衡和呼吸频率加剧等。从吊网将鱼拉到库边,动作要轻要慢,避免鱼拥挤摩擦受伤、应激。到库边捡鱼时,网口要设大,顺着鱼的方向,用一只手将鱼托起,顺鱼到装有水的水桶中,避免用两只手抓住鱼体,鱼要扳动,会加剧鱼的受伤和应激。整个装鱼过程,要轻,要快,鱼不离水。要控制单个容器的活鱼容器的活鱼数量,运输密度过高容易产生低氧胁迫。在活鱼装入前,还要及时使用增氧设备,避免水环境因子改变过快,减少鱼体应激反应。鱼体体色变黑、呼吸异常和身体失衡等都是鱼体受应激的表现,一旦发现有此类现象,应立即停止装载,将活鱼放回暂养池,并向池内注入大量新水,直至鱼体恢复正常。
(六)添加抗应激药物
根据应激胁迫的作用机理,采用添加抗应激药物方法,阻断应激胁迫通路,降低应激发生概率。现在的应激药物主要成分为微量营养素(维生素C、维生素E)、矿物元素、免疫多糖、中草药及氨基酸等,市售抗应激药物有应激灵、抗应激灵和维生素C应激灵等,有复合型液体和粉剂两种。
运输前期在饲料中酌量添加抗应激药物投喂(添加量为每千克饲料10克应激灵),或者在运输时在水体中掺入适量抗应激药物(每立方米水体添加10~15克应激灵),具有削弱应激因子的影响、减轻运输胁迫症状和增强机能免疫功能的作用,使机体适应新运输环境,提高活鱼运输存活率,效果十分明显。
(1)青霉素:每100千克水加60万国际单位。每立方米水体400~800万国际单位,以防鱼病发生和运输中水质变坏。
(2)食盐:在水体中每立方加入3千克食盐,可以减少鱼体表黏液产生,防止脱黏,避免黏液在运输过程中败坏水质。使水的盐浓度达1.5‰,也可调节鱼体内外渗透压和防治鱼种外出血及感染。
(3)浮石粉:每立方水体加入10千克浮石粉,可以吸附水箱中的氨,减轻氨中毒而出血发红死亡。
(七)麻醉
客服热线:400-810-5353传真:010-62698801-8810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27号中关村大厦16层邮编:1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