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史上最严峻漫长”的猪周期考验后,生猪养殖业终于在2024年迎来了春天。继头部猪企5月跨过成本线后,在量、价齐升作用下,养殖端于三季度全面开启“赚钱模式”。
大起大落间,猪企摒弃了过去大干快上的激进扩张方式,转为“深挖洞、广积粮”的谨慎策略。背后既有融资端收紧、自身负债高企的牵制,又有基于猪价红利减弱、猪周期待熨平、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共识。
回顾本轮猪企扭亏的原因,猪价回暖是核心因素,降本增效功不可没。但随着猪价预期转弱、饲料价格或再度上行,猪企2025年将面临新的挑战。业内预计明年猪板块的盈利分化将更显著,高成本落后产能将成为去化主体。压力持续给到成本端,但行业的降本空间还有多大却很难预计。
当然,新变量的出现也会对行业格局起到重塑作用。尽管头部猪企开始收缩产能,一些中腰部猪企正试图借助融资扩产,也有头部猪企发起产业链深度并购,以此降低养殖成本,提升规模化优势。
激烈内卷之下,部分猪企向海外市场寻求增量,出海形式不乏海外建猪场、饲料出海、技术出海等等。然而猪企出海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出海能否成为猪企的新增长极尚有待观察。
“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是2024年猪价走势的总体特征。腌腊行情尚未提振需求、生猪市场预期转弱,这些无疑对猪企2025年的盈利水平提出新的挑战。
基于此,近期多家机构和分析师预计,2025年猪价或平稳回落,猪板块的盈利分化将更显著;未来猪周期波动加大、长度缩短,资产负债表稳健龙头有望优先受益。
所谓猪周期,是由于产能调整和产出调整存在时滞导致的供需错配及其循环,其本质是经营主体的不同应对和互相博弈。
事实上2022年2月至2024年1月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周期闭环,该轮猪周期历时仅22个月;随着今年2月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去化程度较多,新一轮上行周期开始,业内围绕猪周期缩短、甚至熨平现象展开讨论。
不过该人士同时表示,市场也可能会阶段性处于非理性状态,比如行业参与者为抢占市场份额,也有可能致使猪价阶段性波动更为剧烈。
但另一些行业人士却持不同观点,理由是,只要猪有生长周期,就避不开价格周期。此外,期货使得行业出栏节奏与价格预期博弈程度提升,增加短期猪价波动的不确定性。
或许是吸取了前车之鉴,亦或是出于对市场的保守预期,加之融资端的收紧,一些高负债及市占率稳定靠前的猪企采取了相对谨慎的策略——收缩资本开支、竭力修复资产负债表、改善现金流。
随着猪价再度回落,行业扩产有放缓迹象。近一个多月来,已有多家猪企公告中止养殖项目,回笼资金。
另一边,受益于融资环境的改善,一些中腰部企业对扩产仍跃跃欲试。
毫无疑问,饲料价格下跌,是猪企2024年扭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饲料价格可能面临的震荡,行业进一步降本的空间还有多少值得观望。
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谨慎扩产不代表扩张止步。无论是头部企业优化产能利用率,还是中腰部企业募资扩产,所求无非是市占率的稳中求进。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国内消费端需求保持稳定、降本空间有限的前提下,行业新的增长机会在哪里?部分猪企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随着猪企相继布局海外,海外竞争愈发激烈,加上外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不可避免要承担法律和政治风险,猪企的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刘小红表示,以越南、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自身养猪体量大,中国猪企如果在当地建设猪场,选择在传统养猪领域与当地企业做平等竞争,很难成功。
“中国猪企出海一定要找准赛道,瞄准当地的弱势领域。”在刘小红看来,以技术服务的形式出海,发挥中国企业在智能化养殖方面的优势,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马琼,编辑|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