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过程中近年来随着塘租和人工成本的攀升,生产者们为了寻求养殖利益的最大化,养殖模式也在渐渐地发生改变,从之前的粗放、半粗放养殖模式慢慢转为精养和集约化养殖模式了。新的养殖模式与之前的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单位产量得到很大的提高。那么在养殖面积和养殖种类不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有效提高产量呢?
我们可以把目光转向混养和密养,密养可能很好理解,就是提高鱼的密底;混养殖则是根据鱼类的物学特点,运用相互有利的一面,尽可能地限制和缩小它们之间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过程中将不同品种和同品种不同规格(年龄)的鱼放在同一鱼塘中养殖,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水体、饵料和鱼之间的最大生产潜力。也就是说在鱼塘中进行多品种、多规格的混养,可充分发挥出鱼塘水体与鱼种的生产潜力,合理地利用饵料,从而提高产量。
以常见的几种淡水鱼为例其混养的好处有:
01
合理利用饵料和水体:
以主养殖大个体的草鱼、青鱼为例,在投喂饲料后总会有一些细小的颗粒会散落在水体,这时个体小的鱼及生活有底层水体的鱼类会吃食,从而更有效地利用饲料而不至于浪费掉。
不同品种间的混养则更有利于合理利用水体,让鱼能够合理地分布于不同水层。比如鲢、鳙鱼喜欢生活于水体上层,草、鲂鱼喜欢在水体中下层,而青、鲤、鲫等鱼则喜欢生活在水体底层,如能将这些鱼合理搭配混养则可更加充分地利用各个水层,这样与单养一种鱼相比效果会好很多。
02
发挥养殖各品种之鱼的互利作用
如鲢、鳙鱼为滤食性鱼类,通过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部分有机碎屑,起到防止水质过肥的作用;而鲤、鲫鱼不仅能吃食水体中的残饵,还能起到翻松底泥和搅动池池水的作用,这样有助于上下水层的混合,从而加速底层有机质的分解,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03
起到商品鱼与鱼种的双丰收作用
在养殖过程中混养各种规格的鱼种通过捕大留小(养殖过程中可根据密度适当加鱼进去)的模式,不仅能根据市场价格行情分阶段上市商品鱼,等到年底时还有一批大规格的鱼种作为下一年放养,这样能很好的解决鱼种问题,第二年可更早地进入生产。
对于此模式该如何来搭配所放养的品种好呢,建议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市场喜好,从当地的市场消费者的喜好程度来选择主养品种和规格,尽量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3、鱼塘条件,鱼塘水体大,底质肥,水体中天然饵料多的塘可考虑以鲢、鳙鱼为主体养殖对象,对于一些新塘或底质浅的塘可以草鱼为主来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