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阐述了鳜鱼暴发性传染病“携带病毒鳜鱼的应激性”规定和“鳜鱼养殖水生态平衡调控”作为预防鳜鱼病毒病的基本原则,后期对养殖户有一定指导性。
关键词:鳜鱼、病害、防治措施
一、流行特点:该病每年4月中下旬水温约20℃以上可发生,至1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时不治自愈,发病高峰期多出现在7—9月间。病鱼呈鳃苍白、肝苍白,内脏局部充血、腹水、肠壁充血、肠内充满黄色粘稠物等典型症状,但80%以上病鱼混合感染细菌,寄生虫而呈现多样化症状,交杂着红肿、多粘液、溃烂等症状。个体的病症有的为鳃白、肝红、肠黄伴壁红,有的鳃红,肝白、肠红等。该病具有显著的传染特征,疾病具有垂直传播的特性,通过鳜鱼亲鱼携带病原越冬并传给后代。疫区鳜鱼携带病毒率高,正常情况下病毒在鱼体内处于潜伏状态,当受到外来刺激时才引起机体病变。气温是鳜鱼病毒致病的限制因子。水温约20℃以上可发病,低温时病毒受抑制,气温突变,水质恶化,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感染以及近亲繁殖种质退化,饵料鱼营养不平衡,管理不善,如用药不当,饵料鱼未经消毒,投放量过大等,均可成为病毒致病的诱发或协同因子,携带病毒的鳜鱼在发病季节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这是疾病呈急性型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如何提高鳜鱼的抗逆能力,截断不利的应激源是科学管理鳜鱼生产的重要环节。
二、防治技术
将关联鳜鱼暴发性传染病错综复杂因子的“携带病毒鳜鱼的应激性”的观点和“鳜鱼养殖水生态平衡调控”的理论作为指导预防鳜鱼病毒病基本原则。据此,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种质
1、在江河筛选野生,强壮的原种(目前广东省大多数鱼苗场因沿用多年流传的亲鱼而成近亲繁殖,种质退化状况),精心培育亲鱼;2、利用PCR检测鳜鱼病毒技术,监测亲鱼携带病毒情况,对携带病毒阳性鱼作淘汰或隔离处理(带毒亲鱼保留下来,其后患较多,其一是该鱼苗场会形成疫区;其二是子代鱼将可能带毒等等)。
(二)发病季节前
1、对亲鱼和苗种采用注射疫苗,亲鱼在人工繁殖前2个月进行,免疫的亲鱼子代在发病季节的成活率普遍高于不免疫的子代成活5%—15%,苗种在体长约8—10厘米可进行免疫,苗种免疫的效率达80%以上。2、苗种下塘前对池塘底质进行理化等因子检测,对症采用底质改良剂维护底泥微生物种群。有条件的可干塘翻晒底泥,结合底质改良措施,效果更佳。
(三)发病季节期间
1、采用“水体营养级别测定法”预测养殖水质变化趋势。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施用“嫩绿剂”促进“瘦”水塘藻类繁殖生长,提高产氧能力,施加“净水剂”,使肥水塘降低氨氮、亚硝酸氮等有害物质,使用利生素,添加微生物改良剂调节底泥,水中微生物种群组成与数量,以维持水生态稳定。2、对饵料鱼先进行杀灭细菌,寄生虫的药浴,投喂药饵等处理后才投放到鳜鱼塘,减少在鳜鱼塘直接施放药物对鳜鱼的刺激。投放饵料鱼量涉及合理的养殖容量,对鳜鱼精养塘,以3—5天添加一次饵料鱼为宜。3、监测细菌、寄生虫等病原感染鳜鱼、对症温和处理。复配中草药的水体消毒剂及高效低毒杀虫剂,其药性温和,适应性广,两种药配合适用于对刺激性敏感的鳜鱼的细菌性防治和病毒病预防。4、通过饵料鱼多种维生素等添加剂的应用,以及控制适口饵料鱼规格(如鳜鱼吞食3—5尾饵料鱼才有饱感,促进适当追捕运动),以减少鳜鱼脂肪积累,提高机体免疫力。
今年通过采用中草药防治技术,生物技术改良水质等的技术作用,在我区各镇鳜鱼养殖上未引起整池全军覆灭,死鱼明显减少,估计养殖产量明显增加,效益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