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白星花潜、白纹铜色金龟、白星金龟子、铜克螂。
英文名称:white-spottedflowerchafer
拉丁学名:PotosiabrevitarsisLewis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科:花金龟科
主要天敌:
主要寄主:桃、苹果、李、柑橘、梨、葡萄、葫芦科植物、禾本科植物及各类蔬菜等。
地理分布:东北、内蒙、河北、北京、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宁夏、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甘肃。
危害部位:叶片、花、果实
传播方式:迁飞、扩散
防治指标:(不详)
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
危害症状:
成虫取食蔬菜、小麦、玉米、果树等多种农作物的叶片、花和果实。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4毫米,宽9~12毫米;椭圆形,具古铜或青铜色光泽;体表散布众多不规则白绒斑;唇基前缘向上折翘,中凹,两侧具边框,外侧向下倾斜;触角深褐色;复眼突出;前胸背板具不规则白绒斑,后缘中凹,前胸背板后角与翅鞘前缘角之间有一个三角片甚显著,即中胸后侧片;鞘翅宽大,近长方形,遍布粗大刻点,白绒斑多为横向波浪形;臀板短宽,每侧有3个白绒斑呈三角形排列;腹部l~5腹板两侧有白绒斑;足较粗壮,膝部有白绒斑,后足基节后外端角尖锐,前足胫节外缘3龄,各足跗节顶端有2个弯曲爪。
老熟幼虫:体长约50毫米,头较小,褐色,胴部粗胖,黄白或乳白色。胸足短小,无爬行能力。肛门缝呈"一"字形。覆毛区有两短行刺毛列,每列由15-22条短而钝的刺毛组成。
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7-2.0毫米,乳白色。幼虫:体长24-39毫米,头部褐色,胸足3对,身体向腹面弯曲呈“C”字形,背面隆起多横皱纹。蛹:体长20-23毫米,为裸蛹,白色至黄白色。
生活习性:
每年发生1代。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出现,6~7月为发生盛期。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对酒醋味有趋性,飞翔力强,常群聚危害花,产卵于土中。幼虫(蛴螬)多以腐败物为食。
适宜虫害环境: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易发生虫害;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易发生虫害。
2重茬地,田间病残体多;肥力不足、杂草从生的田块,肥料未充分腐熟的田块易发生虫害。
3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生虫害,高温、高湿、多雨、日照不足易发生虫害。
4苗期低温多雨,成株期高温高湿或长期连阴雨的年份。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虫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
4育苗移栽,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的混合药。
5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虫的重要措施。
6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杀虫的药土,
7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
8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有利于减轻虫害。
9灯光诱杀:在成虫盛发期,每3公顷菜田设40瓦黑光灯1盏,距地面30厘米,灯下挖坑
(直径约1米)、铺膜做成临时性水盆,加满水后再加微量煤油漂浮封闭水面。傍晚开灯诱
集,清晨捞出死虫并捕杀未落入水中的活虫。
10人工捕杀施农家肥前应筛出其中的蛴螬;定植后发现菜苗被害可挖出土中的幼虫;利
用成虫的假死性,在其停落的作物上捕捉或振落捕杀。
二、生物防治: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或青虫菌粉剂1粉+干细土200份,制成毒土,均匀撒在播种沟(穴)内,覆一层细土后播种。
三、化学防治:
(1)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辛硫磷、水、种子的比例为1:50:600,具体操作是将药液均匀喷洒放在塑料薄膜上的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3~4小时,其间翻动1~2次,种子干后即可播种,持效期为20余天。
(2)毒土(沟施或穴施):
5%克百威颗粒剂2—3千克/亩
1%辛硫磷颗粒剂1份加煤渣颗粒10—15份
3%广灭丹颗粒剂1—2千克/亩加5倍细沙
0.1%功夫颗粒剂加10—15倍煤渣颗粒2克/株
青虫菌粉1粉+干细土200份
或每667平方米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150克,兑少量水稀释后拌细土15~20千克,制成毒土,均匀撒在播种沟(穴)内,覆一层细土后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