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种养殖是一种针对具有特殊利用价值的牲畜、昆虫、家禽以及水产品的养殖业务,其饲养品类、管理技术以及消费市场不同于传统养殖业,相较传统养殖产品,国内特种养殖仍拥有大量的需求市场待扩张和发展,2022年我国特种养殖产量和需求量1601.3万吨和1521.9万吨,分别较2021年增长1.41%和3.1%,行业市场均价逐年增长主要受上游饲料和人工成本增长,叠加部分价格高昂品类规模扩张带动。
一、定义及分类
特种养殖是一种针对具有特殊利用价值的牲畜、昆虫、家禽以及水产品的养殖业务,其饲养品类、管理技术以及消费市场不同于传统养殖业。目前,全世界人工养殖的特种经济动物100余种,其中药用动物30-40种,肉用动物40余种,毛皮动物20余种,还有用作工艺品和用作观赏的70余种,我国人工养殖特种经济动物达70种以上。种类繁多的特种经济动物,可粗略地按其生物学特性和经济用途分为六大类,草食类经济动物、杂食类经济动物、特禽类经济动物、毛皮经济动物、水产经济动物、昆虫等类经济动物。
二、商业模式
1、苗种采购模式
特种养殖苗种采购主要分为外购苗种和自给自足两种模式。我国特种养殖呈现出品种多,规模小,质量不一的特点,上游苗种相较传统养殖业供应量较少,呈现出明显的量少价高特性,同时由于中游企业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性,加之养殖难度较高,我国特种养殖苗种供给仍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甚至部分特种养殖产品暂未出现成熟的苗种供给企业,养殖户以自给自足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部分特种养殖苗种紧缺,上游苗种仍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借机抬价等问题,严重影响特种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2、养殖模式
3、销售模式
由于我国特种养殖主要中小规模企业为主,养殖规模较小,主要销售模式以线下销售、线上电商及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为主,线下销售主要通过经销商销售到下游需求企业,随着互联网电商发展,直播电商等渗透扩张,叠加政策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特种养殖开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这些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或者与电商平台合作,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同时通过线下门店或者展会等渠道进行销售。
三、行业政策
四、行业风险
1、进入退出风险
大规模养殖生产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生产场所建设、生产设备购置和防疫体系建立。由于单批产品在养殖阶段不能创造销售收入,为保持生产的持续、稳定,企业通常会有多批处于不同阶段的养殖产品存栏。为了保持规模化的存栏需要投入大量的设施和资金,同时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和场舍设备,对养殖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较高要求,若企业进入或退出所承受的资金风险加大。
2、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国家对规模化养殖转型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不少企业进入特种养殖行业,随着行业竞争程度越加激烈,趋动我国行业市场集中度提高。同时目前我国特种养殖处于行业发展早期,尤其产品品类复杂,市场成熟度低,行业存在明显的无序竞争状况,如果公司不能及时应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调整市场营销策略,未来公司的市场份额和收益水平可能因激烈市场竞争而下降。
3、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风险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涝、暴风雨等,这些天气现象可能对特种养殖的设施和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此外,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也可能对特种养殖场造成破坏,导致养殖动物死亡或损失。同时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有可能影响上游饲料等原料供给,通过影响饲料价格等间接影响特种养殖行业收入和利润。
4、疫病风险
五、产业链
我国特种养殖行业上游产业主要以饲料、特种养殖种苗以及兽用疫苗为主,上游产业为特种养殖行业提供必须的原材料支持,但特种养殖品类丰富,药品和饲料规模化程度较低。中游主要为特种养殖行业,国内特种养殖虽整体规模较大,但品类较多,市场较为分散,但行业整体特种在政策标准化、规模化促进行业集中度呈现提升趋势。下游直接领域有皮草服装、观赏鱼、宠物经济、生物医药等,终端需求主要以餐饮业及皮革、宠物等居民消费为主,下游消费者的饮食和消费能力决定了特种养殖的发展空间。
注:本文转自智研产业百科平台,如需获取更多行业信息和定制服务,可进入智研咨询官网搜索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