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始终是为农民而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七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书写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浓墨重彩的一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各级党政干部压实责任、真抓实干,开辟了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新境界。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完整的。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围绕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得到系统性构建,乡村活力不足、城乡发展差距大等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图景越发明朗。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过去提到乡村产业,许多人的印象就是耕地农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乡村振兴的推进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落地有了更多实践。

如今,种养殖不再是乡村唯一的主导产业,围绕江河湖海、产业链延伸、文旅结合等特色产业在全国遍地开花。在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培育形成了畜禽、蔬菜、茶叶等特色产业;依托高原地理优势的云南集合了鲜花、食用菌、咖啡等特色农产品。

搭乘电商直播和乡村旅游快车道,多地精深加工的土特产来到亿万消费者餐桌,让瓜果飘香、依山傍水的乡村拥有无限发展可能。

建设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浙江的“千万工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七年来,不仅是浙江,经过各地的探索创新实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全国各地拥有了不同风貌。行走在四川广安乡村,乡间院坝一步一景,栋栋农舍整洁雅致,一派现代文明的田园风光;来到福建宁德古村落,榫卯建筑保存完好,小桥流水映入眼帘,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流农村、建设家乡。

在这背后,不仅是乡村生态环境的客观改善,也是地方党政干部抓治理、促建设的生动写照。随着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的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正在汇聚澎湃动能。

提高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始终是为农民而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越发健全,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在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下,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乡村闲置资产得到持续盘活,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越来越宽,收入得到持续稳定增长。2024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2元,实际增长6.6%,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1个百分点,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刘诗麟)

THE END
1.让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一方面,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扎实推动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农产品直播、智慧农业、数字大棚农业、认养农业、AI农业、精准农业等乡村新产业;另一方面,要推动重大“三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在农业农村领http://nync.gansu.gov.cn/nync/c107924/202407/173957521.shtml
2.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docx“齐头并进” 20、如今的乡村,除了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新的( )也在不断涌现。 A.?服务业 B.?加工业 C.?动能 D.?业态 21、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社会抚养负担较轻,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叫做人口红利。() A.?正确 B.?错误 22、实施乡村生态振兴,就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426/6034050015005122.shtm
3.《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除了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外,还可以拓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的业务领域。通过多元化经营模式,可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十九、强化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社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建设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043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