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500年前,在淄博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一部震古烁今的农业巨著《齐民要术》,而它的作者正是当时的淄博地方行政长官——青州(相当于省)高阳郡(相当于地级市)太守贾思勰。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因著农书《齐民要术》而闻名于世,北魏时期青州齐郡益都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寿光市城南益城村)人。关于他的生平,史籍未载,仅从其著作题名中,得知他曾任“后魏高阳太守”,也就是北魏青州高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太守。
北魏时期,居住在青州齐郡益都县的贾氏一族,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士大夫家族,远祖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贾谊和东汉、曹魏时期的贾诩。贾思勰出生在这样的名门望族中,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精通经史,学识渊博,在经营管理家族产业的过程中,对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累了许多生产经验。凭借家世背景带来的广泛、优质人脉资源,贾思勰四处游历走访,实地考察各地产业,足迹遍布北方各州,为后来撰写《齐民要术》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大约在公元533-544年间,贾思勰写成了农业巨著《齐民要术》。虽说“齐民”是平民,“要术”是谋生的方法,但就全书内容而言,该书也可以说是一部农业经营管理学百科全书,当然,这个农业并不是狭义上的农作物种植业,而是包含农、林、牧、副、渔在内的“大农业”。贾思勰在自序中说:“如今我博采文献资料,广泛搜集民间谚语,请教经验丰富的老行家,并亲自对各种方法加以实践和验证。从耕作栽培农作物写起,到制造酱醋之法为止,凡是能够谋生致富的各类各种生产技术,我都一项不落地写在这本书里。我给这本书起名叫《齐民要术》,一共九十二篇,把它们分成十卷,每卷的开头都附上目录,虽然比较繁琐,但看起来却很方便。”
《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
《齐民要术》前五卷是种植业,详细介绍谷物、蔬菜、果树、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第六卷讲的是养殖业,介绍了牛、马、驴、骡、羊、猪、鸡、鸭、鹅等主要家畜家禽和鱼类的养殖方法,并记载了医治家畜疾病的诸多方法;第七、八、九卷讲的是利润较大的农副产品制造产业,举凡制瓮、酿酒、酿醋、制盐、作酱、作豆豉以及运用煎炒烹炸腌烤等烹调手段制作各种各样美食的方法无不齐备。第十卷则介绍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和60多种野生可食植物,是中国最早的“南方植物志”。全书合计11万多字。
贾思勰在书中强调,选择谋生的产业要专一,不能贪多求全。他特意指出,对绝大部分本身经济条件差的贫穷百姓而言,要想发家致富,最适合的产业并不是种植业和养殖业,而是产品面向市场的各种副食品加工业。《齐民要术》第七卷的《货殖》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意思是:穷人想发财,种田不如作手艺,手艺不如作买卖,待在家里作刺绣,不如在市场的门店里卖东西。
这种看法是极有见地的。因为种植业、养殖业只有形成规模才能致富,这需要前期投入大量钱财,普通人无疑是没有财力涉足的;而副食品加工业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只要掌握好生产技术,生产出优良品质的副食品拿到市场上贩卖,很快就能获利,逐渐做大做强。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贾思勰进行了大量举例,“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钟,薪稿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髤者千枚,铜器千钧,素木铁器若卮茜千石,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蘖曲盐豉千荅,鲐鮆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鼦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钟,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齐民要术·货殖》)意思是说,在通都大邑,卖酒的,一年可酿造和卖出一千瓮的酒(平均每两到三天就能卖出一瓮酒);卖醋卖酱的,一年可以酿造和卖出一千坛酱醋……卖糵曲(酿酒醋和制酱用的含霉菌的块状物)、盐、豆豉的,一年可以制作和卖出一千合(计量单位)……这些产品的利润可以达到产品价值的三到五倍。可见,以小作坊自产自销的方式经营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是十分可观的,确实是普通百姓发家致富的一条好门路。
除了酒、醋、酱、糵曲、盐、豆豉之外,肉类熟食的制作和销售也是非常适合平民百姓发家致富的好营生。《齐民要术》第九卷开篇就是《炙法》,该篇详细介绍了烤乳猪、烤肝、烤牛百叶、烤羊肉灌肠、烤鹅、烤鱼、烤鸭、烤蛤蜊、烤牡蛎等各种烧烤美食的制作方法,并且详细记载了“腩炙”“捣炙”“衔炙”“酿制”等多种不同风格的烧烤手法。
当然,《齐民要术》将如此多的美食制作手法记载其中,并不仅仅是教平民百姓怎样制作美食,满足一己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将“美食制作”也当做一种谋生技能传授给平民百姓,使百姓可以用这些美食制作技术开店赚钱,这是《齐民要术》全书一以贯之的核心目的。
《齐民要术》的作用和影响
总之,《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百科全书,闪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它不仅是研究古代农业技术史的珍贵文献,也是从事现代化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