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承担了“漳州核电一期工程施工期海洋生态补偿(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跟踪评估项目”,本年度对东山湾及其附近海域进行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进行了跟踪评估。通过对放流鱼种进行体外挂牌标志的方式,来分析增殖放流鱼种的生长规律、回捕数量,并估算资源量。最终将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综合分析放流海域增殖放流效果。
本次鱼类体外挂牌标志工作在消毒的养殖池内进行,通过打标枪,将印有回收信息的塑料标牌固定在鱼鳍背部。打标后的鱼类在消毒池内暂养至伤口愈合后,和其他放流鱼类一同通过活水运输船,转运到东山湾外海进行放流。
2024年4至6月间,漳州核电海洋生态补偿项目共进行了10批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放流种类包括黑鲷、黄鳍鲷、真鲷、花鲈、大黄鱼、黄姑鱼、斜带石斑鱼、刀额新对虾、日本对虾、中国鲎、中国仙女蛤等11种水生生物,共计放流鱼类约1.4亿尾,虾类约22亿尾、中国鲎约100万尾、贝类约1370万粒。
增殖放流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修复措施,其目的是通过人工增殖和放流,增加目标物种的资源量,从而达到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的目的。评估增殖放流效果是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环节,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放流措施,切实提高放流苗种的成活率和放流效果。本次增殖放流跟踪评估项目旨在综合评估放流实施效果,并开展广泛的增殖放流科普宣传活动,让增殖放流活动成为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平台。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关爱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于丽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