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四川省绵阳市举办的第六届鸡蛋产业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鸡蛋产业从业者共聚一堂,围绕全球蛋鸡非笼养趋势、全球蛋品加工业、品牌蛋发展以及我国鸡蛋产业科技创新、生产提质、管理增效、品牌升级、金融赋能、生态打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讨。会上,记者发现,不论是养殖端还是加工端,乃至最终的消费市场端,鸡蛋全产业链从业者已形成一个共识——养殖微利时代下,只有生产优质安全鸡蛋产品,共建鸡蛋产业良好发展生态,才能让鸡蛋产业稳健前行。
现代化养殖保障鸡蛋供给
“您这个蛋禽养殖机器人能管理多少只鸡啊?”“充一次电可以运行多久呢?”展区内,福建省福州木鸡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蛋禽养殖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参会人员的目光。
这款机器人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实现一台机器人管理20万只鸡,并且能够远程可视化鸡舍巡查,及时发现并定位死鸡、病鸡等没有养殖价值的蛋鸡,确保管理者随时随地掌握鸡舍内部动态。
“它的死鸡检测率能达到99%以上,实现数字智能化养鸡。”据介绍,目前这款机器人已经在福建、四川等20多个省份投入使用。
我国是全球鸡蛋产量第一大国,产量远高于其他国家。这背后,离不开越来越多的蛋鸡企业选择科学化的养殖方式,彻底改变传统养鸡全凭经验的局面。
近年来,我国蛋鸡养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单栋鸡舍存栏10万只鸡以上已经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实现了喂料、饮水、集蛋、清粪等养殖重要环节自动化以及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等环境因子自动检测与调控。
为了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对蛋鸡行为特点的智能获取以及环境、设备信息的大数据管理应用,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和产业提升的突破点。利用AI技术实现蛋鸡养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从2015年到2023年,我国蛋鸡方面登记的研究成果有163项,专利有3000多项,涉及新品种、新设备、新兽药疫苗、鸡粪处理等多个方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宁中华介绍,8年来,我国在蛋鸡行业的新成果、新专利不断涌出,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蛋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科技赋能推动蛋鸡养殖智能化升级,有效提升蛋鸡养殖水平和生产效益,也进一步助推了蛋鸡产业的稳定发展。
产业链共赢保护蛋业生态
专家透露,当前养殖行业整体处于微利时代,只有产业链整体协同,形成合力,才能在当前形势下平稳发展。记者也发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衔接交流是从业者的迫切需求。
蛋品加工是蛋鸡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目前,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蛋品加工业发达,有效地规避了鲜鸡蛋产销和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山东安吉丸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宏伟介绍,目前日本鸡蛋年产量260万吨左右,2022年人均鸡蛋消费量为339个,蛋品加工比例50%左右,即食蛋制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而我国当前蛋品加工比例不足10%,这说明,我国在蛋品加工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针对我国蛋品加工业面临的蛋品质量安全隐患、环保压力大、智能加工技术和设备不足、市场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大连绿雪蛋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锟认为,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潜力,挖掘新兴消费群体的需求,推动蛋品加工业融合发展。
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国鸡蛋加工产能增长较快,但是在低温冷冻(冷浸)加工技术、即食蛋制品开发、产品附加值打造、消费市场拓展方面仍需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专家认为,蛋品加工领军企业需要用全球化视野引领行业高效发展。
作为离消费者最近的环节,品牌打造在蛋鸡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提升鸡蛋产品的溢价能力,这也有助于提升产业链的整体价值。”王忠强认为。
行业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国内90%以上的蛋鸡场都没有自己的品牌,中高端品牌鸡蛋只占市场总量的0.5%,但是中高端品牌鸡蛋的市场复合增长率却达到了57%。这充分表明,我国鸡蛋产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作为中国蛋鸡产业的头部品牌,圣迪乐从种鸡、饲料、养殖、生产、品牌销售全产业链着手,坚持全产业链运营发展,把控蛋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持续科研投入,科学扩张产能,品牌化运营市场,让高品质鸡蛋成为品牌发展的充足底气。”邓兴亮说。
非笼养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非笼养蛋鸡存栏量逐年增加,国内也已经涌现出山西偏关永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四川信德农牧有限公司等规模养殖企业。市场上的非笼养鸡蛋产品种类日渐丰富,尝试购买此类产品的消费者也不断增加。
全国消费者调查普遍显示,消费者最优先购买的鸡蛋是散养的,而不是其他功能性蛋品。这说明,非笼养鸡蛋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非笼养与传统散养不可混为一谈。传统散养没有严格的养殖标准,而非笼养是有标准、有要求、需要严格认证的散养模式。
在养殖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非笼养又该如何紧跟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步伐呢?对此,成都小巨人畜牧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磊介绍,非笼养模式也可以进行规模化、设备化养殖。当前,非笼养鸡舍系统主要分为单层散养、多层散养和混合式多层散养三类,这三种系统均强调需要提供专用的产蛋箱、持续的饲料和水、栖息区域和抓挠、觅食和沙沐空间等。“与笼养和传统散养模式相比,非笼养既有标准化的养殖程序,也有较高的产蛋率,可以在生产更加优质的鸡蛋产品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满足保供需求。此外,还能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破解传统散养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的难题。”杨磊说。
但是专家也提出,当前我国蛋鸡非笼养模式还有很多技术环节没有突破,需要企业对品种选择、模式配套、密度控制、疫苗免疫等进行深入探索,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
现有养殖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蛋鸡非笼养模式投入是笼养模式的3倍左右,加之非笼养鸡蛋作为消费市场的特殊产品,其市场份额是有限的。专家建议,企业不可盲目上马非笼养蛋鸡项目,要紧跟市场需求做到以销定产,确保养殖生产效益。同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笼养和非笼养“两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