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源县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要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稻+蒜+果”立体种植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流沙河畔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崭新画卷,汉源县正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着力量。
立足优势打造更高水平“汉源粮仓”
一年之计在于春,抓好“三农”正当时。
近日,九襄镇向该镇堰沟村涉及高标准农田整治的192户村民免费发放5000株西梅树苗,为助农增收再添新路子。
一大早,村民们早早前来排队登记领取树苗。领取树苗后,不少村民拿着工具,来到自家田坎边上,刨坑、挖土、栽种……将一株株新苗栽好。
眼下,田里种粮、种菜,田坎栽果树的粮经复合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在汉源县发展得有声有色。
从九襄镇来到前域镇,记者看到,田间,几位村民正在移栽甜樱桃树;田坎上,梨树、李子树长势良好;另一边,挖掘机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将一块块小田变成大田……这里,就是汉源县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
近年来,汉源县在流沙河沿岸九襄、前域等4个乡镇规划建设以“一带一核一心六园”为主的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围绕水稻、大蒜、水果三大产业,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空间和光热资源。该县还出台了经果林腾退试点方案,引导广大群众“田里种粮、种菜,田坎栽树”,形成了“稻+蒜+果”粮经复合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并合理布局田坎空间,形成“田成型、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的种植体系。
“这是我们去年秋季腾退的土地,现在马铃薯的苗都长出来了,等4月下旬开始种水稻,发展粮经复合立体现代农业有‘钱途’”。村民黄宪珍对未来充满信心。
村民“既要万亩园也要亩万元”和“吨粮田两万元”的目标,在这里得以实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就要求我们要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基础,在围绕稳住面积、力争多增产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粮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刘勇说,汉源县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已成功创建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接下来,汉源县将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大力推广‘稻蒜轮作、粮经复合’立体种植模式。”
着力融合业态相叠助力乡村振兴
3月8日清晨,几声清脆的鸡鸣唤醒了沉睡的村庄,流沙河沿岸村民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九襄镇新阳村村民张宪埋头在地里检查是否还有漏掉的蒜薹,“今年的蒜薹价格高,卖了不少钱呢!”
不仅如此,该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将生态化延续到底。
新阳村党委书记李磊介绍,“稻+蒜+果”粮经复合立体农业种植模式不单单是这里的种植传统,秸秆“还田”也是农民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所探索出的有效方式。
秋季水稻收割后立即栽种大蒜,稻草全部覆盖大蒜。等到春季蒜薹收割后,蒜叶全部旋耕还田,成为新插秧苗的底肥。
优质的生态成为汉源县“绿色资本”,而在“稻+蒜+果”粮经复合立体农业种植模式下,每当水稻种下后,园区将被镶嵌上“天空之境”,正是一幅“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绝妙景象。同样,每当三月梨花盛开时,也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踏春赏景。
走进前域镇白鹤村,置于田中的一处别致小院——“稻香里”成长教育户外活动基地,如今已成为孩子们开展农事研学实践教育的好去处。依托汉源县深厚的农业基础,创办人张雪琴立足优势,主动将废旧房屋进行改造,融合劳动体验、自然教育、农田观光等,让学生群体及亲子群体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这一业态的不断壮大,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在深入推进农旅融合方面,我们以甘溪坝省级食品加工园区为支撑,大力发展花椒、粮油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农工互动提升附加值,园区综合产值超过30亿元。同时,积极依托花海果乡4A级旅游景区,发展农事体验、民宿联盟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民宿、产品变商品’,形成了‘春天田园赏花、夏天梨园避暑、秋天果园品果、冬天庄园沐阳’的农旅融合品牌,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样板。”刘勇介绍,据统计,汉源县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每年带动花海果乡4A级旅游景区增加接待游客50万人次,增加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