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品尝到了我喝过最好的茶!有一种独特的芳香,还有自然的味道!”在湖北十堰竹山县的刘家山茶园参观过后,柬埔寨青年专家占索妮塔感叹说,政府和技术专家的充分支持是当地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希望通过学习中国技术和经验,推动柬埔寨农业发展。
“地标生境”助力“一国一品”
占索妮塔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柬埔寨办公室的“一国一品”项目专员,曾在意大利留学。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十堰期间,每到一地,占索妮塔都认真聆听讲解和其他专家发言,并记录考察要点。
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签署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计划(简称“地标生境”)助力“一国一品”项目实施的合作备忘录。此次中外专家到访十堰,即是通过考察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经验,助力“一国一品”项目在各国的实施。
茶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作物和文化的代表,中国的“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正是茶叶。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域食品安全负责人罗斯玛丽是所罗门群岛人,参观竹山县刘家山茶园后,她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茶园的产量惊人,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是各领域全方位投入的结果,在过去是我想象不到的。”罗斯玛丽介绍,亚太地区有22个国家通过“一国一品”推广约20种特色农产品,一些国家也选择了茶叶。这次考察可以帮助各国专家了解和学习当地茶叶生产的全过程,并将其中经验应用到本国的工作中。
对口协作推动特色产品走向世界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也是北京与十堰对口协作十周年。
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支持下,此次活动的中外专家先是参加了9月12日至16日举办的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各国“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在服贸会上进行了展示。随后他们走进十堰,考察案例除竹山茶叶外,还有郧阳橄榄油、房县黑木耳两种当地特色农产品。
“北京市和湖北省十堰市因水结缘。我们在十堰喝的水和在北京喝的水是一样的,都是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的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对口协作合作处处长邵明阳介绍,在对口协作中,北京市向十堰选派了挂职干部,并提供资金和专家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其中就包括此次进行案例推介的竹山茶叶等三种产品。
竹山县境内的堵河是汉江的重要支流,为丹江口水库提供了1/6的水量。竹山县委书记汪正义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北京市对口协作项目为竹山保水质、保生态、保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竹山是国内重要的全域产茶大县,茶叶产量大、品质高,期待本次活动助力竹山茶叶进一步走向全世界。北京市在对口协作当中对竹山县茶叶基地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希望下一步深入合作和交流,对口协作能够取得长足进展。
学习中国经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孟加拉国的菠萝蜜、不丹的藜麦、柬埔寨的芒果、印度尼西亚的香蕉、尼泊尔的大豆蔻、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香草、菲律宾的芒果、越南的蜂蜜……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一国一品”倡议下,各国特色农产品有望获得更大竞争力和知名度,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
联合国粮农组织“一国一品”秘书处项目经理姜上川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虽然各国推荐的“一国一品”农产品都是自己国家代表性的农产品,但其中一些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还有提升空间。各国“一国一品”项目专员在中国考察“地标生境”案例,学习中国利用先进技术,以科学流程进行标准化生产的方法和经验,再结合本国国情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帮助本国“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等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经济学家洛迪来自不丹,几天的考察让他感受颇深。洛迪说,十堰的农业受益于当地优良的水质,技术团队对经济、环境和气候等方面数据的利用也提供了重要帮助。“地标生境”项目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框架和标准,不丹的“一国一品”项目可以进行借鉴,提高藜麦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乌伊索来自此次活动的支持方之一国际科学数据委员会,也是坦桑尼亚国家林业管理科学家。他表示,十堰“地标生境”项目案例的成功说明,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将村庄和专家有效地联系起来,对保证农业项目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