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湖北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指南的通知

各市、州、县(区)农业农村局,厅直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农业产业科技支撑,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省农业农村厅组织遴选了24项符合绿色增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要求的农业技术,编印了《湖北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指南》,现予以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动实施

各地要根据指南,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和农业技术需求,认真组织遴选、发布实施适宜本地农业发展的主推技术。每项主推技术都要落实技术团队、主推区域和示范应用主体。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已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市州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指标体系。省级行业技术牵头单位、各县市农业农村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校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构建左右联合、上下一体的组织推动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的“常下乡、长在乡”,把每一项农业主推技术落实到户、到田,确保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真正把农业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实践、产业成效和农民收益。

二、打造示范样板,增强示范引领

各地要以示范基地和示范主体为依托,扎实开展农业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主要开展重大引领性技术的示范推广,其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主要开展各级农业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至少承担一项主推技术的示范展示。参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每个项目县至少建设2个不同类型的基地,每个基地至少示范1项农业主推技术。省级每项主推技术的牵头和依托单位要在3个以上县市创办示范样板,市、县每项主推技术要创办2个以上示范片,开展示范展示、技术培训、观摩交流等活动。每个示范点每年开展技术示范、技术交流、田间实训等活动不少于3次,引领带动生产经营主体学习应用新技术、新模式,确保农业主推技术到位。各县市要把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推广应用农业主推技术的情况上传到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作为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总结宣传,不断扩大影响

各地各单位要加大农业主推技术的宣传力度,要通过专家讲解、现场观摩、典型交流等方式向新型经营主体推介农业主推技术。要充分挖掘主推技术推广实施中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及时向省农业农村厅报送有关材料。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2月5日

湖北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指南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适用于稻田轮作周年种植中稻、再生稻和冬油菜(菜饲用或肥用)的种植模式。选用生育期适宜、综合抗性好、品质优良的中稻品种提早种植,在中稻(头季)收割后,采用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使收割后的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再收一季水稻(再生季)。选用生育期较短、生长快、适合菜用、饲用和肥用的油菜品种,在再生稻收获后播种,油菜作为菜饲或肥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20年在江夏区、枝江市、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市、洪湖市、沙洋县、蕲春县、浠水县、武穴市、咸安区等13个县(市、区)进行示范推广,共举办示范样板28个,建立核心示范区1.75万亩,辐射推广面积80.1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一是增加粮食。应用该技术比种植一季中稻亩均增产200多公斤稻谷,有利于稳粮增收,而且综合利用了温、光、水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益。二是省工节本。水稻一种两收,既不需要再播种、育秧,又不需要翻耕耙田,省种、省工、省时、省水、省肥、省药。三是优质优价。由于再生稻生长期间温差大、不用药或少用药,米质明显高于头季稻,食味好,价格较高。四是培肥地力。油菜做绿肥,培肥了地力,减少了化肥施用量,生态效果好。

4.技术获奖情况。《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获2018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协同推广机制创新与实践》获2016-2018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

(二)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中稻选择生育期135天以内、品质优、再生力强的品种。油菜选用早熟、双低、生长茂盛、抗性强,适宜着菜用、饲用或肥用的优良品种。

2.中稻栽培。3月中下旬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机插秧秧龄20天左右。大田每亩施底肥折纯N、P2O5和K2O分别为5-6公斤、4-5公斤和4-5公斤,移栽后5-7天追施返青肥,晒田复水后亩追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4-5公斤。头季稻适时机收,收割前10-15天亩施尿素7.5公斤左右促芽肥。收割前7天排水,自然落干。机收时注意减少碾压稻桩,留茬高度35-40厘米左右。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及时防治病虫害。

3.再生稻栽培。头季稻收割后,立即灌水护苗,亩施尿素5-10公斤,提高腋芽的成苗率。完熟期择晴收割。

4.油菜(绿肥)栽培。再生稻收割后及时播种,播种后开好排渍沟,适量施用苗肥。冬前重点防治蚜虫、菜青虫,花期重点防治菌核病。适时收获作为菜用鲜菜销售或作为青储饲料销售,青储技术不成熟的地区的采用直接机械粉碎还田作绿肥。

(三)适宜区域

江汉平原、鄂东、鄂东南等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单双季稻混作区。

(四)注意事项

以间歇灌溉、湿润为主。适时晒田,收获前切忌断水过早,确保收割时不要过干或过湿,头季机收时,注意减少碾压稻桩,留茬高度35-40厘米左右为宜,若8月上旬收割,可适当留低稻桩。

(五)技术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蔡鑫

2.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联系人:黄见良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主要通过稻、鸭、蛙生态种养模式构建,达到优化系统内病虫草害控制、稻与肉鸭安全高效产出、平衡系统生态等目的,入选农业农村部“作物生产固碳减排与气候适应技术模式”。通过多年示范应用,主要杂草总防效90%以上;二化螟防治效果达85%;纹枯病防治效果达65%以上;稻飞虱防治效果90%以上;田间化学农药投入量减少100%,化肥投入量减少30%以上。

2.示范推广情况。2020年全省推广面积5万亩以上,石首市达2万余亩。目前有4家企业、6家合作社融入到稻鸭蛙产业链,建立产销协会1家,形成系列品牌6个,其中获有机认证2个,绿色认证4个。

3.提质增效情况。2020年,石首市团山寺镇长生村千亩示范片示范效果:优质绿色再生稻头季产量535.5公斤/亩,再生季286.3公斤/亩,头季产值1285.2元,再生季产值1145.2元,合计2430.4元/亩。鸭亩产值630元左右,全年亩总投入1220元,亩纯收益1840.4元。

1.品种选择与准备。选用抗逆性强、米质国标二级以上的优良水稻品种。再生稻要求在3月中旬浸种育秧,中稻或一季晚稻在主推区适宜播期浸种育秧。每亩准备18-20只洞庭小麻鸭和80-100只规格为40-50克的蛙苗。

3.投放青蛙。插秧完毕后,及时投放青蛙,密度为80-100只/亩。

4.投放役鸭。插秧后15天左右,视苗情投放鸭苗,每亩18-20只,每5亩建1个鸭舍。每天可以辅助饲料喂鸭1次,稻田内杂草多的地方,适量投放饲料,吸引鸭子除草。

5.适时收割。稻谷黄熟后及时收割,收割后及时复水,便于役鸭回田育肥。

长江流域稻区。

1.协调好秧龄与鸭龄的关系,避免鸭苗下田时秧苗过小,出现鸭苗践踏秧苗现象。

2.条件允许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蛋鸭比例,以利育肥阶段收获鸭蛋,提高综合效益。

3.高温时节注意防治鸭中暑以及鸭瘫和浆膜炎病害。

联系人:曹鹏

3.荆州市农业科学院

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水稻生产过程中肥料用量大、施肥次数多、施肥方式落后等问题,将机插秧与侧深施肥技术相融合,推动施肥方式转变,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20年,全省示范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21.87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相对于常规施肥,水稻侧深施肥+减施10-20%氮肥条件下,水稻产量提高了1.7-8.6%,氮肥偏生产力提高6.7-35.6%。同时,亩均节省1-2个劳动力成本,亩均节本增效25-123元。

1.整地。翻耕、灌水、泡田后,旋耕整地作业。田面耕整深浅一致、泥脚深度不大于30厘米、田块内高低落差小于3厘米、田面水深控制在1-2厘米。插秧前应自然落水沉泥,达到沉淀不板结、插秧不陷机,以指划沟缓缓合拢为宜。

2.科学施肥。

(1)肥料特性。颗粒均匀、表面光滑的圆粒型复合肥或掺混肥,粒径2-5毫米,颗粒强度>40N(196kPa以上),手捏不碎、吸湿少、不粘、不结块,吸湿率小于5%。

(2)配方施肥方案。

①一次性施肥方案。肥料需选用缓控释复合肥,其中氮素含速效氮60-70%、缓控释氮30-40%。肥料配方及用量:早稻推荐肥料配方24-12-11,施用量35-40公斤/亩;一季中稻推荐肥料配方28-9-13,施用量40公斤/亩;中稻(再生稻)推荐肥料配方20-16-10,施用量45公斤/亩;晚稻推荐肥料配方22-9-12,施用量45-50公斤/亩。也可选用配方相近的缓控释肥。机插秧同步侧深基施,后期不追肥。

②“基+追”施肥方案。基肥以复合肥为主,肥料配方及用量:早稻推荐肥料配方18-14-10,施用量40公斤/亩;一季中稻推荐肥料配方24-10-15,施用量35-40公斤/亩;中稻(再生稻)推荐肥料配方18-17-8,施用量40公斤/亩;晚稻推荐肥料配方22-10-12,施用量35-40公斤/亩。也可选用配方相近的复合肥。机插秧同步侧深基施,分蘖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中稻(再生稻)还需在头季稻抽穗期施用配方为12-5-18复合肥20公斤。

3.精准作业。

(1)合理选用侧深施肥机具。推荐气吹式送肥机具,应带肥料堵塞、漏施报警装置,排肥性能应符合DG/T105-2019要求。

(2)调试农机具。作业前应调试机具:调整开沟器高度、排肥口距秧侧向距离,测试排肥量,依据插秧密度调试穴距和取秧量。

(3)精细作业。作业开始时,应慢慢平缓起步、匀速作业。作业过程中应注意施肥孔堵塞、漏施等;不准倒车,掉头转弯时停止插秧与排肥,应避免缺株、倒伏、歪苗、埋苗。作业完毕后应排空肥箱及施肥管道中的肥料并做好清洁,以备下次作业。

全省水稻种植区域。

建议水稻侧深施肥区域前茬作物以油菜绿肥为主,可减少秸秆对侧深施肥作业的影响。

1.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联系人:王忠良

2.华中农业大学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4.湖北省农业科技人才办公室

联系人:王珍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20年在江夏区、荆州区、洪湖市、监利市、公安县、咸安区、嘉鱼县、通城县、浠水县、蕲春县、团风县、武穴市、黄梅县、黄州区等14个县(市、区)进行示范推广,建立千亩示范片32个,核心示范面积3.75万亩,辐射推广面积60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一是省工节本。该技术省去育秧、栽秧等作业程序,较育栽方式减少70%以上劳动投入,亩节本150-200元。二是稳定产量。该技术播量精准、播种均匀,能够优化直播稻群体结构,提高成苗率和抗倒伏能力,比人工撒播有增产潜力。三是绿色高效。该技术能够提高土地和温光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四是促进水稻规模化生产。该技术能够提升水稻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种植双季稻积极性,适合规模化经营主体应用。

1.品种选择。选择生育期在110天以内、日产量高、抗性较好的早稻品种,如冈早籼11号、两优287、中早39等。

2.播期控制。早稻宜在4月5日左右播种,日均气温要稳定在12℃以上。晚稻宜在7月20日以前播种。

3.机械直播。采用同步开沟起垄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进行直播,穴距为12厘米,行距常规稻为20厘米、杂交稻为25厘米。穴播量杂交稻为3-5粒谷、常规稻为5-8粒谷。

4.草害防治。种子直播后3天内进行芽前封闭除草,施药要均匀且全田覆盖。在三叶一心期选择对口药剂杀灭余草,药后保持5-7天水层。

5.水分管理。播后保持田面湿润有水迹,便于种子扎根。在水稻封行时,根据苗情适当早晒、重晒田,防止倒伏。

6.肥料运筹。氮肥管理宜“早轻晚重”,早稻氮肥用量8公斤左右,晚稻氮肥用量10公斤左右。早稻磷肥用量占全年70%左右,晚稻钾肥用量占全年70%左右。

鄂东、鄂东南、江汉平原等双季稻适宜区。

1.早稻如遇倒春寒等灾害天气,7月20日之前不能完全成熟的,要及时收割,确保晚稻生产。

2.农户自留种要注意田间除杂,播前测定发芽率以调整播量,当年早稻种不能直接作晚稻播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3.湖北省农业科技人才办公室

4.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我省襄阳、荆门、随州、孝感、荆州、黄冈、宜昌、天门等小麦主产区推广应用。目前,全省小麦综合机械化率约为88.1%,其中机播率约为61.1%。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规范播种关键环节,实现小麦一播全苗,减少倒伏和病虫害发生风险,配套全程机械作业,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高小麦机械化生产水平和质量。预计全省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每亩可增加产量10%以上,省工1-2个工日,增加农民收入100元左右。

1.机械耕整。机械耕整要选用耕整犁和深松机,配套动力应为36.8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要求犁体能实现上翻下松,碎土性能良好。深松最好采用全方位深松机或凿铲式深松机,禁止用旋耕机以旋代耕。提倡采用犁底施肥机械,一次完成耕作和施肥过程。

2.机械播种。机械播种应根据各地播种习惯选用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精少量播种机、精播机、沟播机等。播种机配套动力一般选用8.8-13.2千瓦的小四轮拖拉机。种植规格,一般应适当扩大畦宽,配合机械收获的要求,厢宽以2.5-3.0米为宜。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种植,平均行距为23-26厘米为宜。要求播种机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播后覆土严密、深浅一致,地头地边播种整齐。

3.播期和播量。鄂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0-30日,鄂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适宜播期内因墒情不适影响播种,可在适宜期前后抢墒播种,但不宜过早。播量根据播期和轮作方式略作调整。鄂北旱地宜每亩播种10-12.5公斤,鄂北及鄂南稻茬麦每亩播种12.5-15公斤。若遇不利气候影响推迟播种,播量可以适当加大。

4.田间管理。按照机械化高效植保技术操作规程进行防治作业。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喷杆式喷雾机进行均匀喷洒,要做到不漏喷、不重喷、无滴漏,以防出现药害。

襄阳、荆门、随州、孝感、荆州、黄冈、宜昌、天门等小麦主产区。

重点推广小麦机械化播种和小麦机械化收获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路线与配套的机具。

1.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蔡维

联系人:满建国

1.技术基本情况。近年来,我省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水稻稻飞虱、稻瘟病等多种病虫发生较重,严重威胁我省粮食安全生产。为此,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积极与科研单位、农药械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组装了一套集精准测报、绿色防控、高效药械、科学用药及统防统治于一体的综合防控技术,通过试验示范验证,技术科学实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全省粮食主产区推广应用多年,2020年,在全省建立示范区32个,核心示范面积近20万亩,辐射面积超200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示范区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作物生长季农药减施1-3次,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每亩节本增效100-200元。且田间瓢虫、食蚜蝇及蜘蛛等天敌数量增加,自然控害能力提升。

以“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为指引,开展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点着力于“控、替、精、统”。

一“控”,即控制病虫发生危害。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利用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

二“替”,即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的落后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

三“精”,即推行精准科学施药。重点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配方选药,对症用药,轮换用药,避免乱用药。根据病虫监测预报,坚持达标防治,适期用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次数施药。

四“统”,即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本项技术包括水稻和小麦两部分,其中水稻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重点在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沙洋县、当阳市、监利市、大冶市、武穴市等8个县(市、区)示范;小麦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重点在襄州区、宜城市、枣阳市、南漳县等4个县(市、区)示范,两项技术均可辐射全省粮食主产区。

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理念,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等措施,当病虫发生呈暴发、频发、突发之势需要采取应急防控时,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通过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使用先进施药器械,减少化学农的使用量,同时提高防控效率与效果。

1.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联系人:郭子平

2.湖北省植保土肥研究所

联系人:张舒

3.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联系人:黄俊斌

1.技术基本情况。通过种子包衣、密植栽培、缓(控)释肥、绿色防控与“种肥药机”一体化等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有机融合与集成组装,形成本技术模式。在显著减少农药化肥投入的同时,实现亩投入300元、单产400斤、亩效益500元的“345”生产目标。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5-2020年累计示范推广近90万公顷,年均占油菜总面积的20%。开展观摩推广活动100次以上,累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万人次以上。

3.提质增效情况。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3048千克/公顷,平均物化投入4414.5元/公顷,平均用工降至15个/公顷以内。按照菜籽4.4元/千克计算,平均产值13411.2元/公顷,平均纯收益7796.7元/公顷。商品菜籽总体优质率96.8%。提高肥料利用率8-10个百分点,减施化肥10-20%、减施农药50-70%。秸秆就地粉碎还田,减少露地焚烧,生态效益显著。

1.种肥同播。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用多功能播种机播经新美洲星、种卫士等拌种剂处理的优质油菜种子3.75-4.5千克/公顷、“宜施壮”等油菜专用缓释肥600-750千克/公顷,成苗密度45-60×104株/公顷。播后3天内喷雾乙草胺封闭除草。10月中下旬播种的,可采用免耕飞播的方式播种。

2.化调促壮。蕾苔期喷施新美洲星等补肥、促长、防病。冬前喷15%多效唑控制旺长或追施尿素75千克/公顷促长。

3.防渍防病。及时清沟排渍,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减轻渍害发生。初花期和盛花期利用无人植保机喷施菌核净、咪鲜胺、新美洲星等药剂,防治菌核病。

4.适时机收。在完熟期采用联合收割机直接收获,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分段收获在全田80%角果变黄时,机械或人工割倒,晾熟5-7天后机械捡拾脱粒。收获的菜籽及时晾晒(烘干)、去杂,水杂控制在11%以下时入仓储藏。

江汉平原、鄂北岗地、鄂中丘陵及鄂东沿江地区和鄂南低山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区域。

前茬秸秆量大的田块,须采取粉碎均匀还田或将稻草等秸秆打捆离田。播种完成后即用开沟机开好厢沟、围沟、腰沟,实现三沟配套。

1.湖北省油菜办公室

联系人:陈爱武

2.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程勇

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周广生

4.长江大学

联系人:张学昆

1.技术基本情况。草地贪夜蛾入侵我省以来,发生代次多、重叠为害重,导致用药水平高、产量损失大,对我省粮食安全生产构成较大威胁。为科学应对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我站2019年组织省农科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及7家基层植保站等开展联合攻关,组装了一套集精准测报、绿色防控、高效药械、科学用药于一体的综合防控技术。2020年综合防控技术开展了田间试验示范,示范区草地贪夜蛾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挽回损失大,产品品质明显提高,表明综合防控技术实用性强、防控效果好、推广价值大。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20年在襄阳、仙桃、钟祥、枣阳、嘉鱼、枝江、蕲春等地建立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应用示范区7个,推广应用面积3.5万亩,示范效果较好。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中各单项技术在全省玉米种植区均有应用,应用总面积近50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推广应用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示范区较农户自防区草地贪夜蛾防治单季用药减少1-3次,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5%以上,玉米品质明显提升,每亩节本增效50-150元。示范区农药用量减少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恢复,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我省属全国草地贪夜蛾迁飞过渡区,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不仅有利于保障我省玉米产业安全,同时减少北迁虫源为害北方玉米主产区是对全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大贡献。

结合预测预报,采取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生态控制、应急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及时控制害虫扩散危害。

1.农业防治。玉米同豆科作物间作套种,同一地区玉米播种期尽量一致,平衡施肥等。

2.理化诱控。人工摘除卵块和人工捕杀幼虫,植株心叶里撒草木灰、细土、沙子、木屑和肥皂水保护生长点。成虫发生高峰期,每亩玉米田放置1套草地贪夜蛾诱捕器。玉米集中连片种植区可选择高空灯和普通杀虫灯(适合草地贪夜蛾有效波长)进行诱杀。

3.生物防治。人工释放螟黄赤眼蜂、蠋蝽、瓢虫等天敌,注重天敌保护增殖。选用苏云金杆菌(Bt)、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短稳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等高含量单剂生物农药,早期施药预防。

4.科学用药。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抓住幼虫低龄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施药时可选用犇牛金刚钻、激健、植物油助剂等助剂。

本技术适合全省玉米产区。

联系人:许冬

联系人:万虎

1.技术基本情况。玉米是我省第四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100万亩左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农作物。当前,我省玉米机播水平20%左右、机收水平4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20年,我省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7%,在鄂北岗地夏玉米区、平原丘陵玉米区和部分鄂西山地春玉米区推广应用玉米全程机械化节本高效生产技术250余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玉米实行机械化生产,有利于缓解抢收抢种压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玉米生产的节本增效,间接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通过采用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亩增产10%,亩省工节本增效220元左右。通过机械收获,每公顷可减少损失3-5%。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技术包括播前整地、播种、灌溉、中耕、植保、收获等环节。其中播前耕地、灌溉、中耕、植保可采用通用机械作业,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操作环节主要是玉米机播、机收两大环节。

1.选地整地。应选择土质肥沃,灌、排水良好的地块。在地势平坦的地方,可按照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和操作规程实施免耕播种,或利用圆盘耙、旋耕机等机具实施浅耙或浅旋。在山区小片田地,可使用微耕机耕整。

2.播种。机播、直播玉米主要采用的是玉米精少量播种机械,建议使用集播种、施肥、喷洒除草剂等多道工序于一次完成的播种机,可采用免耕直播技术。

3.中耕追肥。根据地表杂草及土壤墒情适时中耕,中耕机具一般为微耕机或多行中耕机、中耕追肥机。

4.收获机械化。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主要有摘穗型和摘穗脱粒型两种。摘穗型分悬挂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和小麦联合收割机互换割台型两种,可一次性完成摘穗、集穗、自卸、秸秆还田作业。摘穗脱粒型玉米收割机是在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加装玉米收割、脱粒部件,实现全喂入收割玉米,一次性完成脱粒、清洗、集装、自卸、粉碎秸秆等作业。

十堰、襄阳、荆门、宜昌、恩施、天门、武汉、咸宁等玉米主产区。

1.农艺和农机协同。当前,我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有产品技术、制造和使用上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品种和栽培制度的制约。品种选用、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要与选用的机械相配套。

2.适期收获计划作业。玉米收获尽量在籽粒成熟后间隔3-5天再进行收获作业。适当调整摘相辊(或搞穗板)间隙,以减少籽粒破碎。注意果穗升运过程中的流畅性,以免卡住、堵塞;随时观察果穗箱的充满程度,及时倾卸果穗,以免溢出或卸粮时发生卡堵现象。

联系人:王林松

2.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联系人:黄海东

3.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

联系人:展茗

1.技术基本情况。通过示范推广露地蔬菜(白萝卜、甘蓝)机耕、机播、田间管理及机收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将生产环节之间相互衔接,统一标准,既满足了农艺生产的要求,又做到机械化作业,使得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得以实现。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8-2020年在武汉等地开展露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示范面积达7000余亩。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新技术的实施,取得如下提质增效的效果:

(1)新增总产量。根据测产与统计,采用新技术代替在用技术生产模式后,白萝卜平均亩增产3%,增产300公斤/亩;甘蓝平均亩增产18%,增产560公斤/亩。

(2)新增产量的增值。白萝卜单价按0.7元/公斤计算,预计亩增产量的增值约210元。甘蓝单价按0.6元/公斤计算,亩增产量的增值约336元。

(3)节约生产成本。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代替在用人工播种技术生产模式后,播种机单台日播种面积达130-150亩,机械播种作业成本约70元/亩,平均每亩减少人工播种成本50元。采用机械化移栽技术代替在用人工移栽生产模式后,机械移栽作业成本约55元/亩,平均每亩减少人工移栽和收获成本65元。

1.机械耕整。根据作业地块实际情况,宜采用旋耕与2-3年深翻一次相结合的耕作方式。前茬作物收获后,应适时灭茬、耕整,地表遗留的秸秆和粉碎后的根茬应抛洒均匀。

2.机械起垄。选用起垄机或在气吸式精量直播机后加装起垄装置,垄高20-30厘米,沟宽20-30厘米,土垄横截面尺寸、垄距符合农艺要求,垄形一致性≥95%。

3.机械播种。选用优质、丰产、抗性强、适应本地栽培的品种。白萝卜种植应选择机械化精量直播技术,根据地块大小选择气吸式精量直播技术或种子带式精量直播技术。甘蓝应选择机械化移栽技术。移栽机具应根据当地农艺种植模式调节栽插行距、株距和栽插深度。

4.田间管理。在微灌作业前,按要求对设备进行检查调整,灌水小区流量和灌水器流量的实测平均值与设计值的偏差≤15%,微灌系统的灌水均匀系数≥0.8。田间作业时应匀速直线行驶,在地头转弯或田间转移时中耕部件应停止工作,减速行驶,严禁在中耕作业中倒退和转弯掉头。

5.机械收获。白萝卜的分段收获:利用提升臂将白萝卜提起,使用整齐装置均匀切除根樱,实现匀速稳定的拔出作业。白萝卜的联合收获:利用松土铲将白萝卜周围土壤松动,一次性完成提取、输送、切缨、清理等作业。甘蓝推荐使用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甘蓝的拔取、输送、切根、剥叶、装箱等作业。

(三)适宜区域。全省露地蔬菜(白萝卜、甘蓝)种植主产区,要求土地平整,适度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

(四)注意事项。重点推广白萝卜机械化播种、甘蓝机械化移栽以及白萝卜、甘蓝机械化收获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路线与配套的机具。

联系人:周雄峰

2.武汉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人:杜铮

1.技术基本情况。蔬菜生产过程中化肥及化学农药过量施用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降低蔬菜品质,还产生面源污染,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按照“稳量优品添绿提质增效”工作思路,示范推广蔬菜“三减三增”提质增效技术,创建高效菜园。即通过优选品种,推广高品质栽培、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集成与应用,改变对化肥及化学农药过分依赖的传统生产方式,达到减肥减药减工及增产增质增收目的,促进蔬菜产业向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优质高效型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7-2020年,我省连续四年开展蔬菜“两减”、“三增三减”主推技术示范,累计示范推广500余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效益目标:推广基地蔬菜生产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蔬菜平均增产3%左右,亩平节本增收200元以上。

1.优选品种。选用适合我省露地、设施等生产的抗病抗逆蔬菜新优品种。

2.优化栽培。

(1)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理轮作的周年茬口高效种植模式,采用集约化育苗、避雨栽培等技术。

(2)实施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采取底肥增施功能微生物和有机肥,结合间作、轮作等措施,有效克服连作病害。

3.化肥减量。

(1)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蔬菜类型、菜地肥力合理制定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实现平衡配方施肥。

(2)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用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机械深施等方式实现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培肥耕地地力。

(3)实施“水、肥(药)一体化”技术。通过喷滴灌方式,结合缓施肥应用,实现便捷高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4.化学农药减量。密切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综合运用生态、农业、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措施,辅助科学、安全应用化学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5.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轻简化、机械化技术,推动机械耕整、施肥、施药,试验示范机械播种、移栽、采收、清洗,发展农机社会化配套服务,提高蔬菜机械化作业水平,节省用工,降低生产成本。

蔡甸区、嘉鱼县、麻城市、浠水县、长阳县、当阳市、云梦县、汉川市、东宝区、京山市、石首市、郧西县、利川市、枣阳市、天门市。

结合基地环境要求、地力状况、生产方式等情况选用相应的技术要点,也可结合当地熟化的优质轻简绿色生产技术及作物特点,创新集成当地蔬菜“三减三增”提质增效技术。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朱凤娟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以提高水果品质为目的,集成了品种选择、果园改造、平衡施肥、绿色防控、省力化栽培等技术,提升水果产业经济效益。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经在我省主要水果柑橘、桃、梨、葡萄等主产区推广应用。其中,在柑橘上已实现较大范围推广应用,近两年辐射推广200万亩以上。桃、梨、葡萄等正在各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和应用。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加强果园管理,实现优质果率80%以上,亩平增收200元以上,化肥、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

1.优选良种。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优选熟期配套、品种互补、耐贮运加工的优质品种。柑橘优选优质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种、晚熟脐橙品种,梨优选翠冠、苏翠1号等品种,桃优选早熟黄肉、红肉品种。

2.改造老果园。通过老果园“六改”(改品种、改树形、改土壤、改密度、改模式、改设施)技术,对株行间距小、郁闭严重的果园进行改造,提高老果园生产能力。

3.整形修剪。以开心型修剪为主,成龄园实行大枝轻简化修剪,疏除徒长枝;温州蜜柑可采取交替结果技术。

4.平衡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测土配方施肥,按需补肥。在果园间植三叶草、牧草等绿肥。

5.花果管理。桃、梨等落叶果树进行疏花疏果,葡萄、柚类进行套袋,提高果实品质。

6.绿色防控。果园采用频振灯、粘虫板、捕食螨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禁止高危高毒化学农药使用。冬季清园消毒、树干涂白,提前预防病虫害。

7.覆膜增糖。温州蜜柑在果实膨大后开始着色时在果园地面覆膜,促进糖分积累和果实着色。

8.延迟采收。柑橘类椪柑、脐橙等可挂树延迟采收,提高成熟度和糖度,错峰销售。延迟采收注意做好果树防寒防冻。

9.省力化栽培。合理推行果园水肥一体化、轻简化修剪、轨道运输等省力化栽培设施及技术,减少用工成本。

全省柑橘、梨、桃、葡萄等水果主产区。

各主产区应根据地区具体气候、环境条件进行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

湖北省果茶办公室

联系人:金天云

1.技术基本情况。为了促进茶叶发展方式转变和茶产业提质增效,在全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集成推广轻简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茶园建设及加工集成技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用量,提升茶叶清洁化加工水平,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农持续增收,企业增效。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项技术已经实现较大范围推广应用。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在前期推广过程中,化肥农药大幅下降,茶叶农残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亩平增产增收290元,优质茶率达到70%,亩平提质增收205元。亩平节本50元,合计亩节本增收545元,增幅15%。

4.技术获奖情况。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有机茶无公害茶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获2014年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二等奖、“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及其应用”获2012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大面积推广应用”获2018年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二等奖、茶树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发与应用获2016年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机采茶树鲜叶加工技术及关键装备”、“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残消减的新产品创制与应用”均获2020年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病虫绿色防控。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强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突出统防统治,以农业措施和生态调控为基础,以病虫害监测预报为依据,以绿色农资专柜为保障,以物理防控和生物农药等防控为手段,推广化学农药替代增效技术。

2.绿色高效施肥。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施肥技术,增施茶树专用肥、饼肥、草原羊粪、绿肥、蚯蚓肥、腐熟农家肥等替代化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猪-沼-茶循环模式。

3.茶园生态优化。加强茶园道路、沟渠、周边生态、茶旅融合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茶林间作模式,建设园区防护林、隔离带、行道树,保护茶园天敌,推行鸡茶共生模式,增加生物多样性。

4.丰产树冠培养。幼龄茶园做好三次定型修剪以达到培养丰产树冠目的,剪口光滑平整。成龄茶园树冠改造包括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剪后加强肥培管理。

5.茶园生产机械化。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推广茶园机剪、机采、机耕、机防等茶园生产机械化技术,提高工效,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

6.茶叶加工清洁化。示范推广茶树机采鲜叶绿茶、青砖茶、红茶清洁化连续化加工及“煤(柴)改电(气)”集成技术,提高出口茶质量,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该技术适宜在全省广大茶区推广应用。

1.明确专人和责任,加强培训指导,跟踪服务,及时总结。

2.加强统防统治,优选合格的农资产品。

3.根据生产实际,各示范区依托本地的技术力量积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和有机肥料肥效试验,为该地区示范推广提供更加准确的科学数据。

1.湖北省果茶办公室

联系人:曾维超

2.湖北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

联系人:黄友谊

1.技术基本情况。在《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中,蕲艾、茯苓、荆半夏、天麻等被列为湖北道地药材,提出了推进技术集成创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集成创新适宜主产区、主导品种的道地药园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创建道地药园示范园,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蕲春、英山、罗田、麻城、房县、利川、潜江等地开展技术试验示范,核心技术部分已经实现较大范围推广应用。

3.提质增效情况。示范点良种繁育、间套轮作、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实现全覆盖。农药、化肥用量减少15%,产量提高5%。主产区道地药材原料100%符合药典质量标准,农残、重金属、SO2和黄曲霉素的抽检合格率100%,优质率达60%以上。示范推广10万亩,示范区亩平增收350元,项目新增效益3500万元。

4.技术获奖情况。“湖北省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获得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苍术等6种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构建”获得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玄参、黄连、菊花、苍术、茯苓、柴胡等六个品种均通过国家GAP示范基地认证。

在蕲艾、荆半夏、菊花、苍术、虎杖、黄连等六个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上推广应用。技术要点如下:

1.良种繁育。开展道地药材提纯复壮及良种繁育,推广菊花及苍术穴盘嫩枝扦插育苗、漂浮育苗技术。

2.生态种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减少化肥用量;推广合理间套轮作、杀虫灯、防虫板、生防菌剂、生物农药、秸秆覆盖、防草布、黑地膜等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减少农药用量。

3.产地初加工。建设清洁、规范、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药材加工基地,提高药材质量。

4.推进集约化生产经营模式。引导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

示范推广区域涉及利川市、麻城市、蕲春县、英山县、房县、郧西、潜江市、钟祥市等8个县市区。其中,

荆半夏:潜江、钟祥等半夏产区。

联系人:马毅平

2.湖北中医药大学

联系人:刘大会

1.技术基本情况。湖北省内现有的中小规模蛋鸡养殖主体普遍存在环境污染风险高,鸡蛋品质不稳定,生产效率偏低等问题,已不能适应蛋鸡产业绿色发展的需要,亟需提档升级。蛋鸡“124”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简称蛋鸡“124”技术)是由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集成研发的一项蛋鸡养殖新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环保、适应性强等特点,可满足我省大多数中小规模蛋鸡养殖企业提档升级需要,对推进我省蛋鸡精细化、专业化生产,加快湖北蛋鸡大省向蛋鸡强省转变意义重大。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全省进行示范推广。截止2020年12月,已建蛋鸡“124”鸡舍3398栋,养殖蛋鸡6819.87万只,占全省笼养蛋鸡养殖量(约1.2亿只)56.83%。

蛋鸡“124”技术即1栋全封闭蛋鸡舍,层叠式笼养蛋鸡2万只以上,采用喂料机、传送带清粪机、湿帘风机、集蛋机4机配套进行蛋鸡绿色健康养殖。技术要点如下:

1.养殖品种定向。优先选择国内外高产商用蛋鸡品种。

2.养殖规模适中。单栋蛋鸡层叠式笼养规模2万只以上,不超过5万只。

3.设施配套齐全。建设1栋全封闭鸡舍,按照4机配套进行蛋鸡层叠笼养。可适当增加智能环控、舍内除臭、粪污利用等设备。

4.“两段式”生产,无抗养殖。按照前期集中育雏育成,后期层叠笼养进行“两段式”生产。产蛋期间使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等替代抗生素或化学合成兽药,实现无抗养殖。

5.精细化管理,资源化利用。做好蛋鸡舍内通风换气,严格执行鸡群饲喂、疫病防控、生产巡视等制度,推进蛋鸡精细化管理。采用好氧发酵实现鸡粪肥料化生产,加快鸡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省内所有中小型蛋鸡养殖企业。主要示范区域包括黄冈、襄阳、孝感、荆门等市。

1.厂址选择要符合政府规划。选址应在限养区和宜养区,先审后建。

2.生产管理要紧扣通风换气。加强夏季高温高湿,冬季低温高湿情况下鸡舍通风换气,避免造成损失。

3.旧场改造要力求高效环保。除更换设备外,应增建鸡粪收储场地等设施,确保蛋鸡生产高效环保。

1.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2.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人:皮劲松

联系人:盛哲雅

1.技术基本情况。规模化生态养鸡“553”养殖技术由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研究集成,克服了传统散养和高密度笼养生产的技术缺陷,形成了一套兼顾生态、高效于一体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的标准化养殖方式。技术要求一亩地饲养数量不大于50只,一群鸡数量不大于500只,鸡群更新日龄300天左右,在生产上实行“全进全出”,在品种上定向选择,在生产布局上小群分散,在放养过程中前关后放,并采取合理补料、种草轮牧等措施,实现标准化生态养鸡,具有投资少、效益高、品质优、生态环保等特点,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养鸡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技术,也是我省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通过建设示范基地、组织技术培训、开展媒体宣传、强化服务交流等方式,该技术已在全省范围广泛应用,鸡舍约10万栋,年养殖生态鸡约5000万只,已成为持续推动湖北生态养鸡高质高效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

3.提质增效情况。从提高劳动效率与降低饲料成本,以及提高产蛋数与成活率等方面分析,与传统散养模式相比,采用该技术养殖生态鸡年可节本增收25元/只。按照5000万只计算,年可实现节支增收12.5亿元,节支增益显著。

1.养殖品种定向。优先选择国内外优秀地方鸡品种或配套系,如江汉鸡、景阳鸡、洪山鸡等;引进鸡苗时,选择规模大、信誉好、质量可靠的种鸡企业。

2.设施设备配套。鸡舍长8-10米,宽5-6米,带遮雨棚,舍内设置产蛋窝、节能灯、栖息架、饮水器、料桶等。

3.小群分散放牧饲养。即一群鸡规模不大于500只,鸡舍布列均匀,栋舍间距100米以上。

4.两段式生产。采取前期舍内集中育雏育成,后期舍外分区轮牧的两段式生产。

5.合理补料,无抗生产。推荐采用原粮配合饲料,按照玉米70%+豆粕20%+青绿饲料10%的配制;产蛋期使用艾叶粉等中草药替代抗生素进行鸡群保健,增强鸡群体质,保证产品安全。

6.强化疫病防控。科学免疫、适时驱虫、全进全出,养殖区大门口、生产区出入口强制性消毒,病死鸡无害化处理。

该技术适合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主要示范区域包括黄冈、襄阳、孝感、荆门等市。

1.严格控制单群养殖数量。按照每亩50只,每群500只的要求进行养殖。

2.确保鸡舍间距符合要求。鸡舍间距100米以上,使生态鸡可以采食到足够的天然虫草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2.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1.技术基本情况。随着技术进步、环保制约及养殖成本上升,养牛模式不断发展,绿色、高效成为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牛生产主题。发酵床养牛技术,是改拴系为散养,在牛床上铺设垫料,添加有益微生物快速消化分解牛粪尿,机械化翻耙、清运垫料;牛舍免冲洗;能消纳转化秸秆等废弃物,尾料发酵后可作为有机肥还田,达到高效、节本、增收等目标,促进健康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近年来,发酵床养牛技术已在湖北、湖南等南方省区推广应用,逐渐成为引领我省养牛业快速发展的主流技术。2020年我省采用发酵床养牛技术的规模养牛场已达100家,养殖规模5万多头。

3.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养牛相比,采用发酵床技术不需建颈枷、卧床、污水处理场地等设施,减少建筑成本20-30%;无需日常清粪,节约冲洗水耗,无污水排放,节约清粪用工及污水处理成本;卧床舒适,牛躺卧增加;牛舍几乎无臭味,牛体洁净,肢蹄病等发病率降低;牛肉品质得到改善;头平增收节支850元。能高效无害化处理粪便,雨污彻底分离,牛场环境改善,生态效益显著。

4.技术获奖情况。制订了湖北省地方标准《肉牛发酵床养殖技术规程》。

1.牛舍建设。轻钢结构,双层彩钢板隔热屋面,两侧用玻璃瓦延伸,钟楼式屋顶,肉牛舍跨度28-32米。檐高3.5米,立面开放式,四周建80厘米高的挡粪墙。牛舍两端设机械出入口,栏外设饮水池。

2.发酵床制作。选用作物秸秆、谷壳、锯末等副产品作为垫料,铺30-40厘米厚,按10克/平方米添加复合发酵菌种。

3.垫床维护。根据牛粪与垫料混合程度、垫床蓬松度,用旋耕机进行翻耙,每月2-3次。垫床适宜含水量40-55%,水分过高时应补充干垫料。垫料过厚时可部分清理,使用1-2年后可部分或全部更新。当发酵床运行缓慢甚至停止时,应全部更新。

4.尾料处理。垫料制作有机肥,或发酵后用于农田施肥。

适宜全省主要养牛县市推广。主要示范区域为襄阳、宜昌、荆门、潜江、仙桃。

1.散放式饲养,密度10-15平方米/头。

2.垫床不能喷洒杀菌药物;必须消毒时,应更换垫料、添加菌种。

3.夏季自然通风,或用风机降温;冬季用卷帘挡风保暖,通过补充干垫料、降低密度等措施降低垫床湿度。

联系人:李晓锋

联系人:周扬

1.技术基本情况。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和养殖环境污染防治是当前生猪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生猪健康养殖与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是通过将生猪生产中生物安全体系优化、重要疫病综合防控、低排放日粮精准饲喂、养殖废水减量、异位发酵床、种养循环等关键技术综合集成,实现生猪健康生态养殖的一项技术。该技术对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通过建设示范基地、组织技术培训、开展媒体宣传、强化服务交流等方式,生猪健康养殖与粪污综合利用技术已在武汉、十堰、宜昌、襄阳、荆门、黄冈、仙桃等地进行示范推广,总体示范出栏规模达到140万头以上。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示范推广生猪健康养殖与粪污综合利用技术,生猪头平增收节支80元,猪场生物安全水平显著提升,猪场环境明显改善,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1.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依据常年风向从上风方向依次布局生活、生产、兽防、粪污处理区域,净污分离;建立人、车、投入品、猪只流动严格消毒管控制度,配置车辆清洗消毒设施、物品中转区域及消毒设施、人员隔离区域及消毒通道、猪只出场专用转运车辆;选用复合醛(酚)制剂、烧碱等消毒药对场区环境定期消毒;无害化安全处理病死猪。

2.主要疫病综合防控。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定期开展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疫病病原检测和抗体监测,并根据结果优化和调整免疫程序。适当添加黄芪多糖、多维、益生菌等免疫增强剂、抗应激药物。采取监测、病原阳性个体淘汰、种群更新、封群管理等措施综合防控。

3.生猪养殖过程粪污减量控制。通过低排放日粮精准配制与精细饲喂,饲料添加复合酶制剂和益生素、合成氨基酸及植酸酶、有机微量元素等技术,降低粪尿中氮磷排放。实行清洁生产,实现雨污分离、饮污分离,采用智能控水器等控减用水量,减少污水量。粪便、污水的贮存设施进行防雨、防漏、防渗处理,输送全程封闭。

4.生猪养殖粪污末端综合利用。有土地消纳配套的猪场,实现种养对接,应用“猪-沼-草”、“猪-沼-茶”、“猪-沼-菜(果)”等高效种养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还田(还地、还林)利用。无土地消纳的猪场,匹配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异位发酵床,发酵垫料资源化利用。

该技术适用于全省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主要示范区域: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荆门市、黄冈市。

1.根据不同猪场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生物安全措施。

2.结合不同猪场土地配套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通过建设示范基地、组织技术培训等方式,已在湖北省19家不同规模生猪养殖企业推广应用批次化生产技术,有效提升了猪场管理效率和员工工作效率,分娩率、窝均产仔数、窝均健仔数以及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等重要生产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真正做到“全进全出”,极大地提升了猪场的综合效益。

3.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的连续生产方式相比,生猪规模养殖批次化生产技术提高了母猪利用率和周转率,降低了生物安全风险,母猪PSY可提高3.9头,20公斤仔猪成本降低29元/头,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1.定时输精技术。包括发情周期同步(同期发情)、卵泡发育同步、排卵同步和人工输精技术。

同期发情:对需要调整发情周期的母猪,饲喂烯丙孕素抑制母猪促性腺激素的释放,使其处于一种假孕的状态,达到同批次配种母猪发情同步化,剂量为20毫克/(头/天),1次/天。

卵泡发育同步化:同批次配种母猪同时注射PMSG(血促性素)(正常断奶发情配种母猪在断奶后24小时注射,饲喂烯丙孕素的后备母猪及成年母猪在停喂烯丙孕素42小时后注射),剂量为1000IU/头。

排卵同步化:经产母猪在注射PMSG后72小时注射促排药物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后备母猪在注射PMSG后80小时注射促排药物GnRH,剂量为100微克/头,促进排卵。

2.同期分娩技术。根据本场母猪的平均妊娠期制定母猪分娩同步方案。经产母猪一般在妊娠113天时注射PGF2α(前列腺素),后备母猪则是在妊娠114天注射。95%的母猪在注射PGF2α的36小时内开始分娩,为使母猪尽量在白天分娩,应于上午8点前注射。

3.批次生产管理。

方案制定:根据在群母猪的详细信息,推算母猪批次生产的调整方案。通过养殖场各猪舍排布及数量、栏位、饲养量等数据,计算猪场合理的批次生产天数。根据猪场历史数据及猪场规模,推算批次配种、分娩及出栏头数。最后制定每周及每天的工作内容,完善批次生产计划。

白板管理:根据全年的生产目标,在白板上构建一张记录全年每个生产周期的成绩表,记录生产目标完成情况,便于及时跟踪生产信息,分析数据与解决问题,以及准备后备母猪补充批次计划。

该技术适用于全省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主要示范区域: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荆门市。

1.短期优饲与配种后限饲。每头母猪在断奶后至配种前进行优饲,配种后(当天开始)进行限饲。

3.公猪诱情。停喂烯丙孕素后母猪每天两次和公猪进行接触。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20年湖北省池塘“3+5”分段养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大约100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每亩节本、提质50元;和常规河蟹生态养殖方法相比,采用“3+5分段养蟹技术”的池塘,河蟹产量增加20%以上,规格提升10%左右,每亩池塘增效1000元以上。

1.池塘要求。配备大、小两口池塘或将一口池塘用围网分隔成大、小两口池塘,大池塘与小池塘面积比约为3:1。

2.水草种植。小池塘11月份种植伊乐藻,大池塘在3月中旬左右种植轮叶黑藻,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的50%左右。

3.饲料投喂。蟹种进入小池塘后,水温达到8℃就开始投喂;养殖期间按照“四定原则”投喂饵料。

4.螺蛳投放。大池塘在3月底投活螺蛳100公斤/亩,8月中旬投活螺蛳300公斤/亩。

5.蟹种放养。蟹种优先选择亲本规格较大的优质蟹种。小池塘的蟹种在1月前后放养。配备大、小两口池塘的,在5月10日前后用地笼捕捞小池塘的蟹种,将规格大于20克/只的蟹种挑选出来投放到大池塘,大池塘的蟹种密度为800-1200只/亩。用围网分隔成大、小两口池塘的,直接撤掉围网,让小池塘的蟹种进入大池塘。

6.水草管理。定期割茬,蟹池水草要求顶端始终不露出水面。

7.水质底质。适时调控水位并定期改良底质、水质。

全省所有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土质为壤土或黏土的池塘。

1.水草覆盖率。整个养殖期间要求水草覆盖率不超过60%。

2.水草虫害。根据水草虫害的流行规律做好防控工作。

3.疾病预防。通过加强增氧、改善生态环境、科学管理等措施预防疾病。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汤亚斌

1.技术基本情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对于水产品的消费需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黄颡鱼为代表的无肌间刺、肉质好、价格适中的名优水产品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代表了未来消费的方向。2012-2019年,黄颡鱼全国产量从25.7万吨,增长至53.7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6%,消费需要远远未满足。同时,黄颡鱼价格稳定,利润空间大,年平均塘口价格为11.3元/斤,是高学历年轻人才创业选择的主要品种。

但是黄颡鱼养殖存在三大门槛,分别为资金门槛、技术门槛和资源门槛。黄颡鱼池塘养殖亩投入约为1.5-2万元,对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对优质苗种和优质饲料等的投入品要求高,因此亟需开展技术成熟、效益稳定、生态友好的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

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模式是基于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选育、繁殖、育苗与推广过程中建立的成熟技术模式,以精准投喂管理、健康水质管理、科学病害防控为核心要素,适合在湖北及周边地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9年湖北省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超过5万亩,全国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0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每亩产量1500公斤/亩计,产值达3万元/亩左右,纯利润7500元/亩左右,节约成本500-1000元/亩。

1.养殖池塘。面积5-20亩,水深大于1.8米。

2.养殖设施。增氧机功率达到0.6千瓦/亩以上,自动投饵机每5亩配置1台。

3.苗种选择。优先选择“黄优1号”黄颡鱼苗种。

4.苗种放养。放养寸片或稍大规格苗种;放养密度为1.5-2.0万尾/亩;套养250-500克规格的花白鲢苗种,亩放150尾左右。

5.精准投喂。主要养殖期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大规格苗种期的投喂率在3-8%,食用鱼养殖期的投喂率在2-3%。根据苗种规格、水温、水质状况及天气情况适度调整。

6.水质调控。主要养殖期的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定期使用优质的微生物制剂、肥水产品及底改产品调节水质。

7.溶氧管理。根据季节、水温及养殖密度科学使用增氧机。池塘的溶氧一直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每天16小时以上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8.病害防治。调节池塘水质,达到“肥、活、爽”,以提高黄颡鱼的免疫力。控制投喂率以减少消化道及肝胆疾病,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

全省所有水深适宜、水质或水源良好的池塘。

1.投喂管理。黄颡鱼贪吃,要长期控制投喂,实行安全投喂。

2.水质与底质管理。黄颡鱼对水质和底质的恶化较敏感,在生长季节要注意水质调节,并在养殖结束后彻底整塘、清塘,并将底泥厚度控制在20厘米以下。

1.华中农业大学

2.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3.湖北黄优源渔业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吴爱明

1.技术基本情况。当前池塘养殖普遍采用髙密度放养、大量投饲散养模式,面临着养殖水环境劣化、病害频发、养殖效率不高、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传统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在池塘养殖模式转型时,应大力发展具有集排污功能的新模式。华中农业大学基于“能实时打扫卫生”的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池塘绿色高效圈养模式。

该模式将养殖对象圈养在圈养桶内,通过圈养桶下部锥型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便等固物,再经吸污泵抽排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沉淀分离、收集后资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废的尾水经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后再回流池塘重复使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截止2020年12月,湖北省已安装700个圈养桶。其中,宜昌市数量最多,已安装318个圈养桶。

3.提质增效情况。单产4000-5000公斤/亩,产值12-16万元/亩,纯利润4-8万元/亩;池塘养殖容量提升4倍;综合效益提高50%以上,产品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发病率降低一半以上、养殖尾水回用95%以上。

1.圈塘比:1组/亩。1组包括4个圈养桶+1套尾水处理系统。

2.池塘要求。种植苦草或轮叶黑藻,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30%左右,挂生物刷1000个/亩,放养鲢鳙150尾/亩。

3.适宜圈养对象。出塘体重不超过3斤的商品鱼或规格鱼种,如鲈、鳜、鲇、鮠、鳢等名优鱼类,以及草鱼、鳙等大宗鱼类。可多品种单养。

4.放养密度。参照散养池塘1亩的放养量确定每个圈养桶的放养量。以加州鲈为例,圈养密度为2700-3200尾/圈。

5.饲喂管理。同散养池塘。

6.排污。每天排污一次,每次1小时,黑水入尾水分离塔,清水入养殖池塘。入塔尾水静止3小时后排出上清液,入三级尾水处理桶降氮除磷后回池重复使用;固废每4天排出一次,资源化再利用。

7.收获。升起捕捞网即可抄捕,捕捞时其他圈养桶正常饲喂。

8.保持水位稳定。当蒸发或渗漏等引起池塘水位下降时,及时补充新水至正常水位。

全省所有池塘。

1.除圈养桶内投饵外,圈养池塘禁止投饵施肥。若水体透明度不足60厘米,可泼洒微生态制剂等改善水质。

2.若停电,应及时开启备用电源或纯氧增氧以防缺氧。

3.科学预防疾病,忌用抗生素。

联系人:何绪刚

2.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联系人:温周瑞

3.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易翀

1.技术基本情况。农业绿色生态系统恢复与提升技术旨在打造各具特色的“荆楚风味”美丽生态田园,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彰显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为保护“母亲河”、建设美丽湖北、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农业绿色生态系统恢复与提升技术其中的单项技术已在全省广泛应用推广,集成整合技术已在全省20多个不同类型农区示范推广应用,示范面积50多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示范区内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尾菜、畜禽粪污和农用地膜100%实现资源化利用;农田生态循环水网建设完善,农田氮磷流失减少30%以上;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主要包括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农业生物多样性恢复建设和绿色生态田园建设三项技术。

1.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技术。

(1)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估。以边界清晰农业生产区为整体单元,对区域内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与监测。

(2)优化完善产业布局与规模。测算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确定单位农用地承载的畜禽养殖量,建立与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相匹配的农业产业布局与空间结构。

(3)制定区域养分综合管理计划。以N、P2O5为标准,对示范区内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利用、种植业施肥管理等各个环节应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的计划,并对示范区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效果进行监测评估。

(4)确立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因地制宜选育推广节肥、节水、抗病、抗逆新品种,示范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清洁生产技术。

2.农田生物多样性恢复建设技术。

(1)传粉昆虫栖息地。利用农田空闲边角地带,选配乡土植物,建设蜜源植物带或生态岛,配套建设蜜源类昆虫繁育与栖息设施,恢复并保护授粉昆虫生境。

(2)田间生态岛。依山就水、因地制宜,利用农田区域内池塘沟渠水系与自然林地,保留并优化建设田间生态岛。

3.绿色生态田园建设技术。

(1)农田区域生态循环水网。将区域农田毛沟、小沟、大沟、农区周边的塘堰和村庄生活污水排水系统贯穿联通,实现农田排灌水的循环利用。

(2)农田生态廊道。针对农田沟路渠建设和农田景观同质化、均质化等问题,重点建设生态路、生态田埂和植物篱带。

全省主要不同生态类型农区。

主要示范点:安陆市、江陵县、石首市、郧阳区。

1.突出问题导向。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切实解决农业绿色发展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难点和关键问题。

2.建立协同机制。建立实行主推技术推广首席与技术首席双负责制,明确各方责任、落实推广任务。

3.强化绩效考评。建立技术推广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定期开展工作考核与监督评估。

1.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

联系人:樊丹

2.湖北大学

联系人:李兆华

1.技术基本情况。我省柑橘种植面积约24.2万公顷,产量约457.4万吨,其中坡地种植面积占93.5%,柑橘主要种植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在这些起伏不平,有的甚至在40°陡坡梯田上,其它交通运输方式不可能到达,果实、肥料运输非常困难。目前柑橘种植机械化水平不到20%,推广丘陵山区田间轨道运输机械化技术,在解决果实、肥料运输难的同时,也可运输其它农机装备到山地果园中进行生产作业,可有效提高山地果园机械化水平,缓解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据统计,2020年山地果园运输机在湖北地区新增300余套,主要在宜昌市、十堰市、神农架林区等地,推广面积在3万亩左右,惠及130余户果农。

3.提质增效情况。轨道运输机每套动力部分价格约1万元/台,轨道200元/米,建设一条400米轨道线总投资约10万元,可覆盖运输面积为400米×100米=4万平方米≈60亩的果园柑橘。传统柑橘采摘运输主要雇佣劳动力作业,劳资费用平均为0.5元/公斤,果园平均亩产鲜果2500公斤,传统采摘运输方式约需用0.5元/公斤×2500公斤/亩×60亩=75000元,采用轨道运输机后,采摘运输费用可降至0.23元/公斤,每年可降低采摘运输成本4万余元,加上购机补贴3-4万元左右,预期2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丘陵山区田间轨道运输机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同时,该项目还可以运输肥料,喷洒农药等,每年每亩可节约肥料等物资运输费用90余元,按使用十年测算,400米长的轨道运输机约累计节本增效37万余元。2021年,计划推广轨道运输机250余台套,新增推广使用面积1万余亩。

1.钢丝绳与驱动轮对配合双向牵引技术,能同时满足正坡、反坡及平地驱动。

2.钢丝绳自适应张紧技术,适应运输机工作过程中钢丝绳长度的变化。

3.型轮防侧翻、上跳与脱轨技术,大坡度货箱自调平技术。

4.远程遥控控制技术,可实现300米密树林直接遥控电机正、反转动和停车。

5.多杆联动与撞块配合实现无人驾驶技术,自动刹车技术。

6.链传动反向利用形成驱动机构,增强平稳性,减少齿的数量。

主要适宜在传统农机具不能作业或者不便作业的山地丘陵地区,尤其适宜在湖北柑橘主产区兴山县、秭归县、夷陵区、长阳县、郧阳区、丹江口市、郧西县、竹溪县、房县等地。

一是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安装,保障机具质量和售后服务。二是各地要抓好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作业,不得超载,不得违法载人。三是做好定期维护保养工作。

THE END
1.孝昌陡山:产业“畜”势而发致富“牛”劲十足牛肉不愁卖,全靠养得好。走进七星村养牛基地,一排排标准化牛舍里,上百头肉牛个个毛色光亮、膘肥体壮。养殖户正忙着给牛添饲料,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该基地从2001年开始养殖西门塔尔牛和本地黄牛,现有存栏肉牛300余头。 “目前基地年销售肉牛80头左右,客源多为回头客,靠品质赢得市场认可。肉牛出栏重量在1300-1500http://xiaochang.cjyun.org/p/129159.html
2.贵州养牛基地四川养牛基地湖北养牛基地价格电话图片贵州养牛基地 四川养牛基地 湖北养牛基地详情请登陆,山东菏泽启祥牧业集团,山东省扶贫办指定的(牛羊)繁育销售总场、经十几年的努力拼搏,已发展成鲁西南大的繁育销售集团,公司凭借雄厚的地方资源,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强大的技术优势,成立了“希望畜牧科技研究所”聘请全国专家为常年技术顾问,培养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攻关和技术http://qixiang12.51sole.com/companyproductdetail_512203.htm
3.大宏图·“县”在启航湖北黄陂:农商文旅融合九省通衢桃源地2023年,湖北最大的纺织服装供应链公司湖北华纺供应链公司在汉口北组建,聚力打造全球领先的纺织服装产业供应链。 在汉口北,有成千上万名像付亚丽这样的商户在此扎根,共同努力重现“货到汉口活”的商贸传奇。 在专业市场之外,汉口北近年来相继建成汉口商业博物馆、摩天轮、儿童主题乐园、美食一条街等休闲游乐场地,同时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2306/t20230615_14587362.htm
4.我国主要的养牛基地介绍以下是我国主要的养牛基地: 一、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养牛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拥有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牧草资源,为养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内蒙古的养牛业主要以肉牛和奶牛为主,其中,肉牛品种优良,肉质鲜美,深受市场欢迎。 二、四川省 四川省作为我国畜牧业大省,其养牛业也颇https://b2b.baidu.com/q/aland?q=071B70331F3E1B637C0D18310C6A72307C1174200015&id=qid2c4ac41954b08c9344a88db0e655e5de&answer=2328545035825196296&utype=2
5.湖北十堰范文9篇(全文)湖北十堰 第5篇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 十堰市积极推动肉牛产业的发展, 争取地方良种资源保护项目, 在竹山县得胜镇建设了郧巴黄牛繁育场, 加强地方良种资源郧巴黄牛的选育;在丹江口市、郧县先后建设了国家级、省级秸秆养牛示范县市项目, 开展品种改良, 推广秸秆利用, 培植养殖大户, 建设肉牛基地,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https://www.99xueshu.com/w/ikeydfqxq41p.html
6.crm.ansci.cn/index.php/mokied/195887.html据当地媒体报道,这场针对路易西塔庄园农田的案子在法庭上已经有了结果,但是阿基诺和他的盟友正准备采取大动作,打算把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柯罗讷赶下台。柯罗讷本人投票反对阿基诺家族的要求,但柯罗讷因为没有申报财产和阻止阿基诺调查前总统阿罗约的贪污案,被国会以“违背公共信任”和“违背宪法”罪名弹劾。而他本人也认为http://crm.ansci.cn/index.php/mokied/195887.html
7.湖北剩门市西门塔尔牛养殖基地中国吉林省阳光2016年初,周锋创建的西门塔尔牛养牛场正式投产,15亩,设计规模可达260头,当年养殖西门塔尔肉牛达到50多头,获利40多万元。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https://wap.21food.cn/product/detail983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