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惠农政策:将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利好这些产业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两部门发布2021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政策对粮食生产发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种业创新发展、畜牧业健康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业防灾减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9方面作出要求。

粮食生产发展

政策指出,农机购置补贴。各地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选取确定本省补贴机具品目,实行补贴范围内机具应补尽补。将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额测算比例提高至35%。将育秧、烘干、标准化猪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全面推行限时办理,将补贴申请受理与核验、补贴资金兑付的工作时限分别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

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和产粮大县奖励。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继续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和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巩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

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为保障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2021年中央财政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释放支持粮食生产积极信号,稳定农民收入,补贴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政策明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补贴资金通过“一卡(折)通”等形式直接兑现到户,严禁任何方式统筹集中使用,严防“跑冒滴漏”,确保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发放到农民手中。按照《财政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的通知》(财办农〔2021〕11号)要求,探索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与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相挂钩的有效机制,加大耕地使用情况的核实力度,做到享受补贴农民的耕地不撂荒、地力不下降,切实推动落实“藏粮于地”战略部署,遏制耕地“非农化”。

东北黑土地保护。聚焦黑土地保护重点县,集中连片加强黑土地保护,强化培育肥沃耕层,旱地集中连片推进秸秆深翻还田、碎混还田等技术,水田推行秸秆秋翻压春搅浆还田等技术,增加耕地土壤有机质、打破压实层,开展综合提质培肥。继续稳步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支持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等关键技术,有效减轻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种业创新发展

政策要求,畜牧良种推广。在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对项目区内符合条件的养殖户进行适当补助,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在生猪大县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加快生猪品种改良。在黑龙江等10个蜂业主产省,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支持开展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良种繁育推广、现代化养殖加工技术及设施推广应用、蜂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建设,推动蜂业全产业链质量提升。

制种大县奖励。2021年,在现有国家级制种大县范围内,聚焦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重点粮油品种,聚焦种子生产、加工短板弱项,创新基地建设和发展模式,推动优势基地和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促进种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畜牧业健康发展

政策指出,推进奶业振兴。支持苜蓿种植、收获、运输、加工和储存等,增强苜蓿等优质饲草料供给能力,降低奶牛饲养成本,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支持家庭牧场、奶业合作社提升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

实施粮改饲。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重点,支持牛羊养殖场(户)和饲草专业化服务组织收储青贮玉米、苜蓿、燕麦草等优质饲草,通过以养带种的方式加快推动种植结构调整和现代饲草产业发展。

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和南方牛(羊)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养殖大县,支持开展基础母牛扩群提质和种草养牛养羊全产业链发展,引导增加基础母牛存栏,建立牛羊生产草畜配套、种养结合发展机制,提高牛羊肉产品供给能力。

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包括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牛羊调出大县奖励和省级统筹奖励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和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支持本县生猪(牛羊)生产流通和产业发展,省级统筹奖励资金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支持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生猪(牛羊)生产流通和产业发展。

农业全产业链提升

政策要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统筹中央财政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任务资金,引导各地聚焦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整体衔接推进,新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98个农业产业强镇,推动乡村产业形态更高级、布局更优化、结构更合理。

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坚持“农有、农用、农享”的原则,围绕鲜活农产品,聚焦新型主体,相对集中布局,标准规范引领,农民自愿自建,政府以奖代补,助力降损增效,推动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商品化处理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显著提升。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并择优选择100个县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围绕产品特色化、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种质保存和特色品质保持,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全程质量控制,提升核心保护区生产及加工储运能力。挖掘农耕文化,推动绿色有机认证,加强宣传推介,培育区域特色品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标志管理和产品追溯。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政策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支持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联合社)和示范家庭农场改善生产条件,应用先进技术,提升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能力,建设清选包装、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各地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供财务管理、技术指导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农业资源保护利用

政策明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3省(自治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补奖资金用于支持实施草原禁牧、推动草畜平衡,有条件的地方可用于推动生产转型,提高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

渔业发展补助。聚焦渔业资源养护、纳入国家规划的重点项目以及促进渔业安全生产等方面,重点支持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现代渔业装备设施,以及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公益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整治维护,开展集中连片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实施渔业资源调查养护和国际履约能力提升奖补等。支持实施渔业资源养护,继续在流域性大江大湖、界江界河、资源退化严重海域等重点水域开展渔业增殖放流,促进恢复或增加渔业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渔业种群结构。

农业防灾减灾

政策指出,农业生产救灾。中央财政对各地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给予适当补助。支持范围包括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预防及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所需的物资材料补助,恢复农业生产措施所需的物资材料补助,牧区抗灾保畜所需的储草棚(库)、牲畜暖棚和应急调运饲草料补助等。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在地方财政自主开展、自愿承担一定补贴比例基础上,中央财政对稻谷、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森林、青稞、牦牛、藏系羊和天然橡胶,以及稻谷、小麦、玉米制种保险给予保费补贴支持。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继续开展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试点。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政策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支持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政策,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加强农村改厕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筹衔接,着力建立健全运行管护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改厕质量,务求长效管用。

THE END
1.到2030年,全国优质饲草产量有望达到1.3亿吨——饲草产业迎“三增”饲草产业在中国整体起步较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保续介绍,上个世纪,中国草食家畜饲养方式相对粗放,牧区主要依靠天然草原放牧,农区主要依靠秸秆等农副资源饲养,饲草产业支撑保障能力弱,成为制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最突出短板。 如何有效推动饲草产业发展,提升优质饲草供给能力?一系列政策近年加快推出https://www.agri.cn/zx/nyyw/202501/t20250116_8706382.htm
2.国家畜牧行业发展政策(精选9篇)5、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包括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和每户牧民500元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国家政策: ? 篇3:发达国家畜牧业扶持政策的启迪 1 在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力度上, 我国不及发达国家 虽然我国对畜牧业发展一贯重视, 并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但是还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 特别是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zn8wnin.html
3.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措施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产能力不协调,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原生态退化(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草原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控制,严重影响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 1草原利用现状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325/10/8771479_197469048.shtml
4.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政策法规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 为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原生态保护,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促进畜牧业适度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根据中央批复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总体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http://www.sepf.org.cn/article/zhengce/10693.html
5.我国及部分省市畜牧业相关政策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畜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区别于自给自足家畜饲养,畜牧业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化、规模化、并以营利为生产目的https://m.163.com/dy/article/I4RL1CFQ0518H9Q1.html
6.人工牧草地国家政策人工牧草地国家政策 一、促进牧草资源的合理利用 - 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二、鼓励农民和畜牧业者进行人工牧草地的建设和管理 - 政府提供财政资金和技术支持 - 帮助农民购买种子、肥料和农药等必要的农资 - 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三、加大对人工牧草地的土地保护力度 -https://wen.baidu.com/question/930192278793676699.html
7.畜牧产业<正>英雄南昌,红色沃土闪耀尊崇英雄之光,山水融城激荡畜牧业发展浪潮。2024年5月18日,第二十一届(2024)中国畜牧业博览会暨2024中国国际畜牧业博览会(简称“畜博会”)在南昌盛大开展。本届畜博会涵盖国内外畜牧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品、信息与服务,室内外展览面积19万m~2、14个展厅,8000余个展位,20多个国家的https://sncm.cbpt.cnki.net/WKB/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24&st=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