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走进河南省禹州市鸠山镇李村,一座依山而建的现代标准化肉牛养殖厂豁然出现在眼前,牛舍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肉牛”正吃着新鲜的草料。养殖大户李大兵正忙着在牛舍里打扫棚圈、拉草喂牛,古铜色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个1990年出生,在上海、宁波工作了15年的农村小伙儿,2021年回到家乡创业养牛,通过近两年的摸索,李大兵已成为附近有名的“养牛专家”。
“大城市的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我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想做什么,心中也早有了奋斗目标,那就是我要回来发展家乡。”说起当时的决定,李大兵记忆犹新。
刚开始有很多人都不理解,年老的父母更是想不通。“我必须干出点成绩让他们认同我当初的决定。返乡前,我还一直在研究怎么养好牛,买来专业书籍学习养殖技术,还经常上网学习专业技术人员教养牛的知识。”
尽管理论知识储备到位,创业初期他还是尝到了苦头,第一次买回来的30头牛遇到了牛犊难产的问题,他四处寻医问药,每天守在牛舍,给牛量体温、喂药打针,“牛上唱歌牛下坐,累了还向牛边卧”成了李大兵的生活常态。
久而久之,他便精通起牛的脾性和生长规律,将牛养得又肥又壮,成了小有名气的“养牛百事通”,邻里周围的大小“牛”事都喜欢“麻烦”他。
如今,李大兵的养牛事业渐渐步入正轨,养牛规模已经由最初的30多头发展到现在的130多头。
“去年年底到现在,我就已经出栏了40头牛,每头牛都在1300斤左右,按照市场价,一头牛能卖到3万余元,刨去成本一头牛的利润也有1万元左右,真是养牛有奔头呀!”算着自己这本“养牛账”,谈起自己的“致富经”,李大兵就笑得合不拢嘴。
前不久,李大兵又有了新动作,自掏腰包花费近30万元先建起了草料场并购置了一批打捆机,待草料储备好后便前往内蒙、吉林、辽宁等地引进母牛。“这次我准备引进200头母牛,西门塔尔,夏洛莱、皮尔蒙等品种都决定引进一些。”李大兵最大心愿就是引进这批母牛后,打造一个“母牛育犊”扩大养殖规模,“集中托养”规范养殖流程,“收购饲草”完善养殖链条的农业养殖发展模式,大振“牛”威。
李大兵的养牛致富路,也为当地群众务工找到了出路。以前靠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的村民都愿意到他的养牛场里工作。目前,有10位脱贫户在他的养殖基地务工,他们还可以领取牛犊在家里为基地代养。
“俺从去年就在这里打工,主要给牛喂饲料、清牛粪,工资每月给俺2500元,俺家里也代养了两头,老伴儿在管理,既不耽误农活又挣到不少钱。”脱贫户刘国强说。
李大兵也从不吝啬对于他人养牛技术的指导,为村民提供优质牛苗,村民每个月有了固定的收入,依靠养牛产业发起了“牛”财,日子也跟着“牛”了起来。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乡村而言,产业兴旺离不开我们的‘能人’‘达人’和‘土秀才’。近年来,鸠山镇积极培育本土优秀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鸠山镇党委副书记田培养说。(关潼、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