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行业特性及技术水平特点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发展机遇
1、汽车零部件行业经营模式特点
根据主要销售对象的不同,汽车零部件行业大体可按照前装市场和后装市场进行区分。前装市场又可称为整车配套市场,主要面向整车制造企业进行供货。在前装市场中,零部件企业需要通过严格的资格认证,对原材料采购、经营管理、质量管控等多方面均要求达到规定的水准,拥有批量生产供货的能力,进入壁垒较高,由此建立起的供货关系长久且稳定。
后装市场即汽车售后的配件维修改装市场,采用这种模式经营的零部件企业主要通过经销商、维修厂、4S店等渠道将产品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与前装市场相比,后装市场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对企业不强制要求资质认证,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更为显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2、行业特性
(1)周期性
汽车作为大型耐用品,其消费受包括宏观经济、国家政策以及消费者购买力水平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当经济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居民购买力达到一定水平,消费意愿积极,汽车市场发展迅速,零部件的产销情况必然得到正向促进;当经济发展停滞或者下降时,消费者购买力减弱,汽车市场低迷,这也将直接传导至上游的零部件行业,使得发展放缓甚至是下滑。所以汽车零部件行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宏观经济趋同的周期性。
(2)地域性
随着汽车产业配套体系的深化以及对有效控制仓储物流等供货成本的需要,更多零部件生产企业选择围绕主要供应的整车制造企业进行布局,逐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京津冀、华中、西南六大区域的汽车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由数个主要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带动周边配套供应链协同发展,地域特征明显。
(3)季节性
3、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稳定的体系,培育了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较为领先的企业,跻身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但从整体来看,多数国内企业仍无法掌握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较难实现复杂或高精度的关键工艺,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有待提高。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整车制造企业的部分高端产品配件或关键部件仍以进口为主。
而得益于中国自主整车品牌的崛起以及国产化的趋势要求,国内零部件企业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中迅速发展,从一开始的技术引进路线到进口替代路线逐步向自主研发路线转变。同时,依赖于中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的汽车电子产品、汽车智能产品正逐渐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领域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4、行业供求结构特点
在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下,为了适应整车制造企业不断提高的产品要求,汽车零部件市场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供应配套体系。体系的最顶端为占据行业主导地位的整车制造企业,其下为一级、二级、三级等多层级供应商结构。一般情况下,低层级供应商只会向高一级的供应商进行供货,最终由一级供应商实现向整车制造企业的配套。在该体系中,层级越往下,产品技术门槛就越低,企业数量也相对越多,竞争越激烈;层级越向上,企业的规模越大,技术水平越高,供应关系越稳定。
5、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态势
(1)目前的竞争格局
从全球角度来看,来自日本、美国、欧洲等传统汽车工业强国或地区的大型零部件生产商占据着先发优势,拥有体系标准、技术人才、全球供应链等方面的竞争基础,已经在各大汽车市场成立独资、合资公司,进行全方位的产业布局。在全球百强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名单中,超过80%的企业来自上述地区,总体集中度水平相对较高。
在中国国内,得益于政府政策扶持、资本市场助力以及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部分本土优势企业的研发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得到全球整车制造企业的广泛认可。在全球百强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名单中,有近10%为中国企业。然而,中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起步较晚,整体的竞争能力仍较为薄弱,大部分企业还集中于二级、三级供应商体系中,以生产制造初级、低端产品为主,企业数量众多,行业竞争激烈。
(2)行业竞争的发展态势
对于多数传统车企,目前已经形成了成熟稳定的供应体系,进入壁垒较高,供需双方深度绑定,品牌竞争的难度与日俱增,各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更多聚焦于体系内的新车型或新项目的获取,在研发、质量、成本等方面具备优势的企业会更易于在竞争中胜出。
随着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的加深以及一批造车新势力的涌现,整车企业对零部件的技术革新、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市场的竞争空间进一步打开,市场竞争格局将迎来调整的机会。在未来,能够快速掌握并应用前沿技术的供应商将体现出更强劲持久的发展潜力,而对新兴车企以及创新产品的市场争夺将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的竞争方向。
6、行业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逐步恢复,优势企业数量增多
零部件行业的波动与整车产业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近年来,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的调整到位以及疫情的有效防控,汽车市场企稳并快速恢复。2021年,国内汽车市场扭转下滑趋势,实现了超过3%的增长。据中汽协预测,未来五年汽车产业整体将稳定增长,2025年国内汽车销量有望达到3,000万辆。在整车销售的带动下,汽车零部件的市场规模也将持续回暖。同时,消费升级以及车型更新换代将带来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可以提高单车配套价值,扩大市场产值。
(2)技术升级加快,新技术产品不断涌现
如今高新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汽车行业正受到来自新兴产业的深刻影响。汽车正从单纯的机械电气化交通工具逐渐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性设备和全新的生活空间,而汽车零部件产品也在整体消费市场升级的推动下,加快了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
在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下,电动化、自动化的零部件产品可以更好地配合采用电池、电机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实现其各项功能。而以高强度塑料、碳纤维等轻量化新材料代替原先金属制品,则可以更好地降低车身重量,实现节能目标。伴随着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成熟以及车用精密设备的应用,汽车的智能化已经能够实现,诸如自动雨刷、智能大灯、智能照明、辅助驾驶、防撞系统、道路识别等智能功能,均已经应用在了部分中高端车型上,为驾乘人员提供了更多的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在5G、Wifi等移动互联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以物联技术、车联技术为核心的零部件产品网联化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实现人与车、设备与车、车与车之间的多模式互联通讯,并在智能系统和感知设备的配合下从被动交互逐渐向主动交互过渡。
从整体趋势来看,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推陈出新主要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个性化、轻量化等方向发展。而当前的进步并不仅是简单的产品更新换代,更是对传统汽车零部件架构的一次重新定义,全新的智能座舱、智能底盘、智能动力系统等体系概念应运而生,相应的新技术、新产品也将逐步从中高端车型开始应用,并不断向下延伸扩展至整个汽车产业。
(3)服务内容升级,产业协作加深
汽车产业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导致越来越多的零部件模块生产任务以发包的方式向上游转移,汽车整车的质量高低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好坏。因而,供应商的长期稳定供货对于整车企业至关重要,是持续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零部件供应商尤其是优秀企业产业地位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近年来,国内自主汽车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的数量激增,为零部件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但这些新兴车企起步相对较晚,研发制造等环节的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亟需成熟的配套供应商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持。同时,出于提高车型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的考虑,整车企业逐渐将零部件的设计开发任务下沉到供应商处,即对零部件同步开发服务的需求增多。因此,供应商们相比以往需要在研发环节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并跟随行业发展及客户需求的变动不断转变和提升服务观念。
除了同步开发服务的扩大,当下智能化、个性化的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同样催生了更多数字化、多元化的高端配套服务需求,这将促使零部件供应商打破原有的单一合作关系,加深与软件、通信、互联网、交通等产业企业的交叉协作,充分高效利用外部技术成果完成零部件产品的跨越式迭代和服务内容的全面升级,共同塑造崭新的汽车生态体系。
7、面临的机遇
(1)支柱产业地位及国家政策扶持
长期以来,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上下游关联行业众多,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存在重大影响。国家持续重视汽车产业以及本土企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新时代的科技水平及环保要求,正确引导技术创新,鼓励并支持本土优秀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导者,积极促进产能的有效释放及产业升级转型,培育一批中国自主的强势特色汽车及零部件品牌。
(2)中国的经济复苏领先于全球
2020年发生的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陷入困境,一些汽车传统强国的制造、进出口等行业均受到较大冲击。而中国是全球较早实现经济复苏的国家之一,汽车零部件以及各个上游行业都得到了国家复工复产的大力保障,稳定并扩大汽车消费成为国家政策的强调重点,是拉动社会整体消费恢复的重要动力。利用产业环境迅速转好的契机,国内零部件企业可以率先把握疫情后市场的发展方向,完善全球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供应链中的地位。
(3)市场变革带动了发展空间的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汽车概念的转变,零部件产品也通过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加快了迭代升级。同时随着环保节能意识的日益增长,各主要国家相继提出燃油车的替代计划,汽车产业正进行着巨大的市场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品以及一批新车企的出现,扩大了产业的规模,增添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为零部件企业开辟出一片新的发展空间。
(4)资本市场进一步成熟,融资问题可有效解决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直接及间接融资体系已经具备较大规模,法律法规的强制力约束作用以及市场和社会的监管规范作用愈发明显,注册制的实行也为国内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多元化发展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融资渠道,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融资问题。
8、主要行业壁垒
(1)质量体系认证及供应商评审壁垒
汽车零部件行业长期实行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目前主流的认证体系为IATF16949:2016,由国际汽车工作组于2016年发布。国内外各大整车制造企业基本都要求其供应商执行该项认证,以保证在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的较高水平。该质量认证体系评估内容多,要求严格,具有较高门槛,为进入主流零部件供应体系的必要条件。
同时,各大整车制造企业还实行独立的供应商评审体系,对新增供应商的同步研发设计能力、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质量管控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审并持续管理,只有通过评审的企业才能进入各大整车制造企业的“合格供应商名录”。而由于整车企业严格的供应商遴选机制,一旦建立起供销关系,整车企业便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即使在推出新车型时,也往往优先考虑由现有供应商进行设计和生产供货。因此,多数通过评审的供应商均能够与整车制造企业维持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对外部竞争对手形成明显的资格优势,而新进入企业必须花费较多精力和成本来满足市场准入和资格认证的各项要求。
(2)技术研发及人才壁垒
汽车零部件对汽车整车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一个合格的零部件在材料筛选、生产制造以及质量检测等环节均需要有充分的技术支持,没有技术基础的企业往往只能进行初级产品的生产,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容易被市场淘汰。
(3)资金壁垒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2-2028年全球及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目录
报告目录:2
图表目录:25
第一章2016-2022年上半年汽车工业发展概述31
1.12016-2022年上半年全球汽车工业整体分析31
1.1.1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概述31
1.1.2各国产业政策比较分析31
1.1.3汽车产业发展新特点38
1.1.4全球汽车市场产销分析39
1.1.5美国汽车市场产销分析40
1.1.6德国汽车市场产销分析40
1.1.7日本汽车市场产销分析41
1.2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综述41
1.2.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阶段分析41
1.2.2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44
1.2.3汽车工业整零关系的发展模式综述44
1.2.4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发展综况45
1.2.5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分析45
1.32016-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46
1.42016-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进出口分析48
1.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50
1.5.1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遭遇的瓶颈50
1.5.2中国汽车品牌国际化的对策分析53
1.5.3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组织关系策略55
第二章2016-2022年上半年国际汽车零部件的发展62
2.12016-2022年上半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分析62
2.1.1市场发展概况62
2.1.2产业发展特点62
2.1.3企业竞争格局63
2.1.4交易并购分析64
2.1.5产业发展经验65
2.1.6市场规模预测66
2.1.7市场发展趋势67
2.2欧洲69
2.2.1欧洲汽车零部件市场运行情况69
2.2.2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状况70
2.2.3法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动态71
2.2.4葡萄牙汽车零部件产业综述72
2.3美国77
2.3.1美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概述77
2.3.2美国零部件汽车市场销售模式78
2.3.3美国零部件汽车市场进口情况78
2.4日本79
2.4.1日本汽车零配件主要流通渠道79
2.4.2日本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体系79
2.4.3日本汽车零配件对外贸易分析80
2.5韩国81
2.5.1韩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政策情况81
2.5.2韩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动态81
2.5.3韩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现状分析82
2.5.4韩国在汽车零部件市场经验分析83
2.6其它地区85
2.6.1巴西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85
2.6.2墨西哥汽车零部件产业分析85
2.6.3泰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运行情况87
2.6.4印度汽车零部件产业运营状况88
第三章2016-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分析89
3.1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综述89
3.1.1上下游产业链分析89
3.1.2行业地位及重要性90
3.1.3整体经济指标提升90
3.1.4行业固定资产投资91
3.1.5企业研发投入分析91
3.1.6利润水平变动原因92
3.1.7行业发展战略规划93
3.22016-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财务状况97
3.2.1企业发展动态97
3.2.2行业营收、净利润情况97
3.3汽车零部件业与整车业关系分析98
3.3.1国外整车与零配件业关系模式98
3.3.2中国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互为依存100
3.3.3中国汽车零部件和汽车配套的关系模式100
3.3.4中国整车与零部件之间的主要问题105
3.3.5中国汽车零部件与汽车配套关系的未来105
3.4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分析106
3.4.1行业组织结构模式发展阶段106
3.4.2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107
3.4.3国外汽车零部件行业典型模式108
3.4.4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模式的发展方向109
3.5汽车零部件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分析111
3.5.1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优势111
3.5.2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原因112
3.5.3电商商务模式应用案例112
3.5.4电子商务模式应用问题及对策114
3.6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存在的问题115
3.6.1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的挑战115
3.6.2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主要问题117
3.6.3中国汽车零部件品牌实力不足117
3.6.4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制约因素118
3.7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对策119
3.7.1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战略119
3.7.2汽车零部件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120
3.7.3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对策121
3.7.4提高汽车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121
第四章2016-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分析123
4.12016-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贸易分析123
4.2中国机动车的零件、附件进出口数据分析124
4.2.1中国机动车的零件、附件进出口总量数据分析124
4.2.2主要贸易国机动车的零件、附件进出口情况分析125
4.2.32021年汽车零部件贸易形势127
4.32016-2022年上半年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市场分析128
4.3.1外资在华产能布局128
4.3.2布局商用车市场128
4.3.3抢占汽车新兴领域130
4.3.4外资企业面临的挑战132
4.3.5外资企业的发展战略132
4.42016-2022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发展分析133
4.4.1行业扶持政策133
4.4.2行业发展现状134
4.4.3产业示范基地136
4.4.4产业发展建议139
4.4.5产业发展路线140
4.4.6市场规模预测141
4.5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探析143
4.5.1国际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概况143
4.5.2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分析144
4.5.3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的发展方向145
4.6中国商用汽车配件市场发展分析146
4.6.1国内汽车配件市场营销模式146
4.6.2国内商用车配件市场特征146
4.6.3商用车配件市场发展情况147
4.6.4商用车配件市场问题及对策148
4.7中国汽车零部件国际市场开发战略150
4.7.1成本领先战略150
4.7.2差别化战略152
4.7.3市场集中战略153
4.7.4工贸联合战略154
第五章2016-2022年上半年轴承行业发展分析156
5.12016-2022年上半年世界轴承业发展的概述156
5.1.1工业发展概况156
5.1.2技术水平现状156
5.1.3全球市场规模160
5.1.4市场竞争格局160
5.1.5行业厂商品牌161
5.1.6政府作用分析165
5.22016-2022年上半年中国轴承业发展综析166
5.2.1行业发展特征166
5.2.2市场价格状况167
5.2.3市场竞争状况167
5.2.4技术水平状况167
5.2.5行业发展规划168
5.3中国轴承行业运行状况分析170
5.3.1行业销售收入170
5.3.2市场需求分析171
5.3.3企业经营状况172
5.3.4行业出口规模172
5.3.5市场规模预测173
5.4中国轴承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173
5.4.1行业进入壁垒173
5.4.2行业面临问题175
5.4.3拓展国际市场176
5.4.4品牌战略解析177
第六章2016-2022年上半年汽车音响行业发展分析178
6.1国际汽车音响行业概况178
6.1.1市场发展特点178
6.1.2全球市场规模179
6.1.3日美欧品牌分析179
6.1.4产业转移分析181
6.22016-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音响行业发展分析181
6.2.1产业格局形势181
6.2.2市场规模现状182
6.2.3市场需求分析182
6.2.4市场竞争格局186
6.2.5改装市场分析187
6.2.6汽车音响技术187
6.2.7产业发展战略187
6.3中国汽车音响市场消费分析189
6.3.1市场消费特点分析189
6.3.2消费者认知度分析189
6.3.3消费者信息渠道190
6.3.4消费者购买特点191
6.4中国汽车音响市场发展的对策191
6.4.1重视售后服务191
6.4.2产业经营对策192
6.4.3市场发展建议192
6.5中国汽车音响市场的前景及趋势194
6.5.1市场发展前景预测194
6.5.2国产企业发展机遇194
6.5.3后装市场发展空间195
6.5.4未来行业发展趋势196
第七章2016-2022年上半年轮胎行业发展分析198
7.12016-2022年上半年全球轮胎市场发展分析198
7.1.1行业基本现状198
7.1.2全球生产规模199
7.1.3市场竞争格局199
7.1.4行业集中度200
7.1.5主要轮胎厂商201
7.1.6市场发展趋势204
7.22016-2022年上半年中国轮胎行业运行状况206
7.2.1行业发展现状206
7.2.2行业产量规模207
7.2.3行业销量情况208
7.2.4市场价格分析208
7.2.5行业标签标准209
7.32016-2022年上半年中国轮胎进出口市场发展分析210
7.3.12021年进口市场状况210
7.3.22022年出口市场状况210
7.3.32021年行业贸易规模210
7.3.4出口市场特点211
7.4中国废旧轮胎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现状211
7.4.1行业基本概述211
7.4.2回收利用途径212
7.4.3行业存在问题213
7.4.4行业发展对策214
7.5中国轮胎行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215
7.5.1行业标准滞后215
7.5.2回收利用问题215
7.5.3行业发展对策216
7.6中国轮胎行业的发展前景及预测217
7.6.1轮胎循环利用规划217
7.6.2轮胎机械行业展望222
7.6.3行业未来发展趋势222
第八章2016-2022年上半年汽车发动机行业发展分析224
8.1中国汽车发动机行业发展SWOT分析224
8.1.1行业发展优势224
8.1.2行业发展劣势225
8.1.3行业发展机遇226
8.1.4行业发展挑战226
8.22016-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发动机行业运行分析227
8.2.1行业发展特点227
8.2.2产量规模状况228
8.2.3行业发展状况228
8.2.4行业运行现状228
8.32016-2022年上半年柴油发动机行业发展分析229
8.3.1产销规模状况229
8.3.2企业销量规模229
8.3.3企业竞争状况232
8.4汽车发动机重要项目建设动态232
8.4.1一汽长春发动机工程正式投产232
8.4.2宝马在华的发动机项目布局233
8.4.3吉利发动机项目正式落户贵阳234
8.4.4吉利台州发动机项目正式动工234
8.4.5广汽三菱汽车发动机生产线235
8.5汽车发动机行业的发展趋势236
8.5.1“十四五”内燃机市场展望236
8.5.2汽车发动机技术发展方向236
8.5.3绿色汽车发动机发展趋势238
8.5.4微型汽车发动机前景展望238
第九章2016-2022年上半年汽车车身发展分析240
9.1国外汽车车身开发及制造240
9.1.1充分进行超前开发与研究240
9.1.2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全新开发240
9.1.3现代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的全面应用241
9.1.4并行与同步工程开发模式的全面运用243
9.1.5庞大的车身开发队伍与组织机构变革244
9.2汽车车身设计方法分析245
9.2.1汽车车身设计概述245
9.2.2设计模型的建立246
9.2.3设计可行性有限元分析247
9.2.4车身设计可靠性分析248
9.2.5优化设计249
9.3浅析BPR在汽车车身设计开发中的应用250
9.3.1业务流程再造(BPR)的定义250
9.3.2BPR在汽车车身设计开发中的作用分析250
9.3.3汽车车身设计开发BPR的三个关键技术252
9.4汽车车身结构维修领域分析253
9.4.1汽车车身结构分析253
9.4.2汽车车身结构的矫正256
9.4.3汽车车身漆膜的修补264
9.4.4汽车修补漆市场概况268
9.5汽车车身材料及其发展趋势269
9.5.1汽车车身材的主要材料269
9.5.2汽车车身新型材料的介绍269
9.5.3汽车车身新材料运用的发展趋势275
9.5.4今后汽车车身材料将加快铝材的应用276
9.6汽车车身焊装夹具行业运行情况解析277
9.6.1行业发展特点277
9.6.2市场需求分析278
9.6.3行业产量规模279
9.6.4市场竞争格局279
9.7汽车车身材料轻量化趋势分析280
9.7.1轻量化背景280
9.7.2铝合金材料281
9.7.3碳纤维材料282
9.7.4工程塑料283
第十章2016-2022年上半年其他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分析284
10.1汽车电子284
10.1.1全球市场规模284
10.1.2行业发展特点284
10.1.3行业发展现状285
10.1.4市场规模情况286
10.1.5产业竞争格局286
10.1.6未来发展趋势287
10.2汽车传动系统289
10.2.1传动系统分析289
10.2.2行业竞争格局290
10.2.3行业发展趋势290
10.3汽车底盘291
10.3.1汽车底盘分类及特点291
10.3.2底盘系统的主要构成292
10.3.3企业布局状况分析293
10.3.4车辆底盘进出口分析295
10.4汽车电机296
10.4.1汽车电机行业竞争格局296
10.4.2新能源汽车电机企业运营297
10.4.3小电机制造行业未来走向301
10.5汽车空调302
10.5.1汽车空调市场发展规模302
10.5.2汽车空调厂商竞争格局302
10.5.3汽车空调技术革新分析303
10.5.4新能源汽车空调发展契机304
10.6汽车传感器304
10.6.1行业发展现状304
10.6.2市场发展规模305
10.6.3行业竞争格局305
10.6.4行业区域分布306
10.6.5行业发展方向306
10.7汽车防盗器308
10.7.1行业基本概述308
10.7.2行业发展应用308
10.7.3行业消费分析310
10.7.4行业市场展望310
10.8汽车玻璃311
10.8.1汽车玻璃种类311
10.8.2全球竞争格局311
10.8.3行业发展综况312
10.8.4市场发展规模313
10.8.5行业发展趋势314
10.8.6市场前景展望314
11.1钢铁业315
11.1.1行业发展环境315
11.1.2行业供需规模315
11.1.3需求领域格局318
11.1.4企业发展分析319
11.1.5进出口规模320
11.1.6钢材价格波动320
11.1.7未来发展趋势320
11.2橡胶业324
11.2.1行业经济运行状况324
11.2.2行业效益分化分析324
11.2.3橡胶产量区域分析325
11.2.4行业进口数据分析325
11.2.5细分市场发展状况326
11.2.6行业发展趋势分析326
11.3粉末冶金业326
11.3.1行业发展阶段326
11.3.2基本工序介绍327
11.3.3市场运行情况328
11.3.4优势与不足328
11.3.5行业发展趋势328
第十二章2016-2022年上半年汽车零配件营销分析331
12.1中国汽车零配件营销概况331
12.1.1汽车零配件营销原则331
12.1.2汽车零配件营销策略331
12.1.3汽车零配件营销问题332
12.1.4营销策略的完善措施334
12.2中国汽车零配件营销渠道335
12.2.1出口营销渠道分析335
12.2.2传统销售渠道模式335
12.2.3销售渠道创新模式336
12.2.4营销渠道趋势分析337
12.3中国汽车零配件市场营销模式338
12.3.1企业营销模式选择分析338
12.3.2电子商务B2B营销平台339
12.3.3电子商务B2C营销平台341
12.3.4汽配O2O营销模式分析344
12.4汽车零配件营销服务系统重购345
12.4.1营销服务体系重购的因素345
12.4.2营销服务新体系构建原则347
12.4.3营销服务新体系结构及职能348
12.4.4营销服务新体系的有利之处350
12.4.5营销服务新体系实施策略351
第十三章2016-2022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分析352
13.1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总体竞争格局分析352
13.1.1企业国际竞争力352
13.1.2企业营业收入格局353
13.1.3企业性质市场份额353
13.1.4细分领域企业分布354
13.1.5行业竞争结构分析355
13.1.6行业核心能力战略355
13.1.7行业发展比较优势357
13.2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359
13.2.1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359
13.2.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359
13.2.3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360
13.2.4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措施363
13.3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SWOT分析365
13.3.1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优势365
13.3.2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劣势367
13.3.3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机遇和挑战367
13.4提升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368
13.4.1产业竞争战略选择368
13.4.2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370
13.5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型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372
13.5.1提升竞争软实力372
13.5.2一体化战略对策376
13.5.3国际化高端人才引进及培养380
13.5.4开拓海外市场建议383
13.6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趋势384
13.6.1市场地位将进一步稳固384
13.6.2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将加强384
13.6.3企业两极分化将进一步加剧384
13.6.4销售渠道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385
13.6.5市场竞争将由价格为主转向高品质产品385
13.6.6国内外企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386
第十四章2016-2022年上半年国外汽车零部件领先企业经营状况分析387
14.1A公司387
14.1.1公司发展概况387
14.1.2企业经营状况分析388
14.2B公司389
14.2.1公司发展概况389
14.2.2企业经营状况分析389
14.3C公司390
14.3.1企业发展概况390
14.3.2企业经营状况分析391
14.4D公司393
14.4.1企业发展概况393
14.4.2企业经营状况分析393
14.5E公司394
14.5.1企业发展概况394
14.5.2企业经营状况分析395
第十五章2016-2022年上半年国内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397
15.1A公司397
15.1.1企业发展概况397
15.1.2经营效益分析397
15.1.3业务经营分析398
15.1.4财务状况分析399
15.1.5核心竞争力分析400
15.1.6未来前景展望401
15.2B公司402
15.2.1企业发展概况402
15.2.2经营效益分析403
15.2.3业务经营分析404
15.2.4财务状况分析404
15.2.5核心竞争力分析406
15.2.6公司发展战略407
15.2.7未来前景展望408
15.3C公司408
15.3.1企业发展概况408
15.3.2经营效益分析409
15.3.3业务经营分析410
15.3.4财务状况分析411
15.3.5核心竞争力分析412
15.3.6公司发展战略418
15.3.7未来前景展望419
15.4D公司420
15.4.1企业发展概况420
15.4.2经营效益分析421
15.4.3业务经营分析422
15.4.4财务状况分析422
15.4.5核心竞争力分析424
15.4.6公司发展战略426
15.4.7未来前景展望429
15.5E公司429
15.5.1企业发展概况429
15.5.2经营效益分析430
15.5.3业务经营分析430
15.5.4财务状况分析431
15.5.5核心竞争力分析432
15.5.6未来前景展望434
15.6F公司435
15.6.1企业发展概况435
15.6.2经营效益分析436
15.6.3业务经营分析437
15.6.4财务状况分析437
15.6.5核心竞争力分析439
15.6.6公司发展战略441
15.6.7未来前景展望442
15.7G公司442
15.7.1企业发展概况442
15.7.2经营效益分析442
15.7.3业务经营分析443
15.7.4财务状况分析444
15.7.5核心竞争力分析445
15.7.6公司发展战略446
15.7.7未来前景展望447
第十六章2022-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壁垒及前景预测448
16.1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壁垒分析448
16.1.1配套市场壁垒448
16.1.2产品质量壁垒448
16.1.3技术生产壁垒449
16.1.4资金规模壁垒449
16.1.5专业人才壁垒449
16.2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450
16.2.1市场总体增长趋势450
16.2.2行业总体发展趋势450
16.2.3商业模式创新趋势452
16.2.4信息化与智能化趋势453
16.3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趋势分析453
16.3.1行业发展机遇453
16.3.2产业发展规划454
16.3.3整体发展方向456
16.3.4产品发展趋势456
16.3.5技术发展趋势458
16.42022-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预测分析459
16.4.12022-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影响因素分析459
16.4.22022-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收入预测464
16.4.32022-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预测464
16.4.42022-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预测465
开车别忘关掉它,车上的“油老虎”,不关就会增加20%的油耗
加完油后为啥不要直接走?老司机表:走了加油站员工就偷着笑了
许家印的12缸奥迪,此防弹车已卖,2.4万公里,裸车折旧600多万
便宜也不建议买的一款合资车?质量是真差,买完就后悔!
开完长安75plus,再开朋友捷达VS5,才知不是一个档次!
上高速开理想L9遇到汉兰达双擎,踩到底追不上,苦不堪言!
国内最小房车又出新车型,6座对卡设计,还能选88度纯电版本
挑来挑去,家用车还是轿车舒适,这两款是首选,开出去还涨面子
7.99万大众途岳新锐值得买吗?这三个优点,两个缺点你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