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农民权益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打造“法护粮仓”工程,护航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人民法庭为“粮农、粮企、粮地”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在“中国大蒜之乡”“中国圆葱之乡”“中国辣椒之乡”率先设立农产品交易纠纷法庭,维护农产品交易秩序……打造数字化人民法庭、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农牧地区特色法庭、与走出大山的群众共谱“山海情”等等……处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人民法庭立足审判职能常态化开展司法服务,满足“三农”司法需求,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江西省南昌县人民法院塘南法庭

打造“法护粮仓”工程聚力护航粮食安全

案例点评:江西省南昌县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塘南法庭因地制宜打造“法护粮仓”工程,聚力护农暖心、护企赋能、护地固本,探索涉粮审判工作新模式,为“粮农、粮企、粮地”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江西省南昌县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20个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之一。塘南法庭坐落于南昌县塘南镇,所辖塘南镇和泾口乡系该县两大粮仓,耕地面积23.1万亩,年产粮食3.6亿斤。近年来,塘南法庭因地制宜打造“法护粮仓”工程,探索涉粮审判工作新模式,妥善审理各类涉粮纠纷421件,涉案标的额3500余万元,为“粮农、粮企、粮地”提供强有力司法服务,全面护航粮食安全。

一、聚力护农暖心,精心保护粮农合法权益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针对辖区涉粮案件80%系粮企拖欠粮农粮款纠纷的情形,及时主动向党委政法委请示汇报涉粮农纠纷,争取工作支持,协调多方力量支持法庭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事件。二是构建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在乡镇党委领导下,联合乡镇综治、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委会等各方力量,开展诉讼调解工作,帮助粮农与粮企达成分期还款协议,既维护粮农合法权益,又避免粮企因一时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三是多措并举优化司法服务。依法采取诉前保全、司法救助,最大限度降低粮农损失,缓解粮农诉讼困境。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提升粮农规范交易、风险防范、依法维权意识。近两年来,该庭辖区范围内未再发生粮企大规模拖欠粮农粮款事件,涉粮信访事件保持零记录。

二、聚力护企赋能,精准护航粮企健康发展

三、聚力护地固本,精细落实粮地司法保护

山东省金乡县人民法院

创设农产品交易法庭高质赋能“菜篮子工程”

案例点评:山东省金乡县是中国“大蒜之乡”“圆葱之乡”和“辣椒之乡”。金乡县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设立农产品交易纠纷审判法庭,实行涉农产品交易纠纷案件集中管辖,健全专业化审判机制,深化诉源治理、根植群众法治意识,以高质量司法服务赋能乡村振兴。

山东省金乡县素有“中国大蒜之乡”“中国圆葱之乡”和“中国辣椒之乡”美称。山东省金乡县人民法院2020年5月在全省率先设立农产品交易纠纷审判法庭,在专业化审判上建机制、在诉源治理上抓常态、在普法宣传上求实效,以高质量司法服务赋能乡村振兴。

一、因地制宜,打造农产品特色法庭

金乡县人民法院结合全县大蒜、圆葱、辣椒等农产品交易大都集中在鱼山法庭辖区的实际情况,在鱼山法庭挂牌成立“农产品交易纠纷审判法庭”,集中处理全县范围内大蒜、辣椒、圆葱等涉农产品买卖、仓储、运输、加工、种植、配资等纠纷案件。自设立以来,共审理案件200余件,涉及标的额6000余万元,化解矛盾纠纷240余起,有力推动农产品交易市场健康运行和产业稳健发展。新华网、法治日报、山东三农新闻联播等媒体先后予以深度报道。

二、规范流程,健全专业化审判机制

立足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实际,坚持“边实践、边完善、边提升”工作思路,探索化解农产品交易纠纷“精、专、快”模式。针对审判程序、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常见问题,研究制定《金乡县人民法院涉农产品交易纠纷案件审理规范》,梳理总结形成审理要点,统一裁判尺度,实现同案同判。建立仓储合同、保管合同、合伙合同纠纷等类案研讨机制,坚持疑难案件研讨例会制度,对于类案处理中发现的疑难复杂问题、法律适用存在分歧的案件,开展集中研讨和业务培训40余次,及时形成案件解决方案和法律法规适用解读,提升专业化审判水平。精准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实行案件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强化督促程序、司法确认程序、速裁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等适用。今年以来平均办案天数缩短至37天,较法庭成立前减少59.7%。

三、多元解纷,深化诉源治理新实践

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前哨”作用,坚持把非诉讼解纷机制挺在前面,秉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便民利民”原则,以三个“常态化”为抓手,妥善高效化解涉农产品交易纠纷。实行人民调解员驻庭调解常态化,在法庭设立2个调解室,聘任2名人民调解员驻庭开展调解工作,月均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实行巡回审判常态化,在金乡县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和山东凯盛国际农产品物流城两个大型农贸市场设立巡回法庭和调解服务站,每季度开展1次巡回审判,现场说法,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市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行联动解纷常态化,深度融入“和为贵”社会治理体系,与马庙镇、鱼山街道等镇街司法所和大蒜协会等行业组织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防范经营风险,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

四、强化宣传,根植群众法治意识

坚持“线上+线下”双渠道法治宣传模式,提升农产品交易纠纷法庭知晓度,全面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社会氛围。与辖区镇街司法所联合开展“线上答疑”,通过网络视频向当事人讲解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问题,并发布典型案例10例,弘扬诚实守信精神,助推诚信金乡建设。定期开展“线下”集中宣传,深入农产品市场“现场说法”20余次,向群众详细讲解农产品交易纠纷审判法庭受案范围、诉前调解程序等专业知识,累计发放宣传纸(页)两万余份,积极引导群众通过诉前调解化解矛盾纠纷。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法院

固本强基数字赋能打造乡村数字化人民法庭

案例点评: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法院立足区位优势,坚持强基导向,强化数字赋能,依托“道德庭”“共享法庭”和“数字卷宗中心”“送达服务中心”“集中保全中心”,创建“渔家法庭”“旅游法庭”等特色品牌,为城乡融合发展、生态乡村、和谐乡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法院坚持强基导向,强化数字赋能,大力推进人民法庭数字化建设,为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至2022年4月,人民法庭收案数同比下降11.36%,服判息诉率92.73%。

一、党建统领、靠前服务,有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二、数字赋能、一庭一品,精准助力生态乡村建设

一是科技赋能,提供在线利民服务。完善法庭基础设施改造,12个审判庭全部实现数字化,并通过组建“数字卷宗中心”“送达服务中心”“集中保全中心”,提供集约化、一站式、全链条在线诉讼服务。在全市率先开展“共享法庭”建设,覆盖全区12个镇街、300个村社及34个行业协会等组织,在线化解各类纠纷1728件,江口街道矛调中心“共享法庭”获评全省首批示范“共享法庭”。二是打造品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立足“中国第一渔村”莼湖桐照村、奉化雪窦山“中国佛教五大名山”等区位优势,打造“渔家法庭”“旅游法庭”等品牌,联合区文广旅体局、渔业协会等单位,健全景区巡回审判、“船老大”调解、“海事渔业调解专家组”等机制,推动特色渔业、乡村旅游健康发展,被省市级媒体多次报道宣传。三是延伸职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两山”理念,联合宁波中院成立溪口环资“共享法庭”,妥善办理环境资源、生态保护案件,维护葛岙水库、亭下湖水库等地的良好生态环境。与雪窦山名山建设管委会、浙江佛学院建立协作机制,共同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三、价值引领、四治融合,全面推进和谐乡村建设

一是参与创建“无讼村居”,助力培育文明乡风。发挥“道德庭”“共享法庭”作用,深入开展“村居法庭”建设,建立村社、矛调中心、人民法庭三级联调模式,并为网格员、专职农村社会治理干部等提供调解指导。2021年以来,累计诉前化解700余起纠纷,助力“无讼村居”创建。二是妥处家事邻里纠纷,营造和谐美好家风。在每个人民法庭设置“沁心园聊吧”,设立“老年人在线诉讼服务区”,提供客厅、沙发等舒适设施,妥处家事邻里纠纷。联合区妇联成立“女法官工作室”,定期开展巡回审判。三是开展“你点我讲”普法,提升村民法治素养。依托“奉法讲堂”“共享法庭”“四明云法庭”,通过以案释法、漫画展示等形式,为村民提供“点单式”普法宣讲。与辖区滕头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协作机制,为中小学生开展涉未成年人犯罪主题授课。2021年以来,已开展普法宣讲40余场,2000余人次参加。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民法院伙牌法庭

“点线面”全方位护航助力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

案例点评: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是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地区,伙牌法庭以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能动、精准、立体司法,创新预警信息卡发放、定期回访、法官包保、完备合作社档案名册的“一卡一访一包保一名册”机制,力促合作社运营管理规范有力,辖区产业强、百姓富。

襄州区是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地区,襄州区人民法院伙牌法庭以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赋能高效审理,强化司法供给,多方对接联动,“点线面”齐发力,促进辖区1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辐射能力。

一、串点连线,能动司法,促进合作社运营管理规范化

伙牌法庭将司法护航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经营作为着力点,主动下延司法触角,每季度定期为合作社开展“法治体检”,全面审查租赁、土地承包、用工、购销合同范本,及时对存在的法律风险提出意见建议,指导推动合作社依法依规运行。设立法官驻合作社联系点,“点对点”了解涉合作社纠纷类型及司法需求,积极参加合作社联席会议,锚定涉农涉众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开展法治宣讲,进村入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7件。设立巡回审判点,一案一释法,一案一说理,近年已在“虾稻共作”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等开展巡回审判16场次。以定期开展的“法庭夜读”活动为发力点,多次研讨涉农民专业合作社纠纷法律和政策衔接问题,统一调处原则和裁判规则。

二、由线及面,精准司法,赋能合作社案件审理高效化

始终紧盯涉合作社案件需求,将涉农涉众矛盾化解“端口”前移,今年已诉前调解结案20余件。率先开辟涉合作社纠纷绿色通道,便于涉案当事人现场立案、网上立案,实现立案便捷化、智能化。成立涉合作社案件专业审判合议庭,对涉合作社案件集中归类管辖,确保快审快结。建立涉合作社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和投诉处理机制,慎用查封、冻结、扣押等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诉讼活动对合作社正常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发挥代表委员联络站作用,与辖区代表委员精准对接,邀请旁听涉合作社纠纷庭审,参与涉合作社矛盾纠纷调解。今年来,伙牌法庭已邀请人大代表观摩庭审3次,调结案件6件;主动与辖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对接,开展涉农民专业合作社纠纷联调、座谈研讨20余场次。秉持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针对性提升裁判文书释法说理能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诚信建社、专心经营、安心发展贡献审判力量。

三、聚面成体,立体司法,推动合作社扶持举措系统化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

强化特色法庭建设满足“三农”司法新需求

案例点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以“基础与长远同谋,治理与振兴并重”为思路,以建设多元法庭、专业法庭、文化法庭为目标,优化法庭功能、延伸司法服务、传播文化力量,满足“三农”司法需求。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辖区的23个人民法庭,依据乡村振兴促进法,主动融入乡村治理,强化特色法庭建设,以创建多元法庭、专业法庭、文化法庭为目标,建成一批具备“法的精神、文的品味、化的功能”的特色法庭及调解室,以“基础与长远同谋,治理与振兴并重”为思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一、多元法庭带动,夯实乡村振兴法治之基

一是建立乡村治理矩阵。法庭主动融入驻地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的诉源治理机制,法庭党支部均与村党总支结对,把“党建+法治”融入乡村治理,形成治理矩阵,让法庭既掌握村情民意,又融洽干群关系,筑牢乡村振兴的法治“堡垒”。二是完善多元解纷体系。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创建了“金花调解”“阿鹏解纷”“银匠调解”“双语服务”等苍洱特色诉讼服务品牌。目前,大理法院共设立乡村诉讼服务站(点)628个,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三是强化乡村诉源治理。通过“法官+人民调解员”“法官+乡村干部”,开展巡回审理、以案释法,强化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矛盾纠纷激化。2021年至今,全州设有法庭的乡镇,各类民事矛盾纠纷呈下降趋势。

二、专业法庭驱动,提升乡村振兴司法之能

一是加强法庭专业化建设。以专业化、类型化为导向,创新法庭“一庭三职”工作理念,使人民法庭兼具诉讼服务站、旅游巡回法庭、生态保护法庭三项职能,主动适应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受案类型不断多元对司法的新需求。打造审理道交案件的红岩法庭,审理生态环资案件的洱海源法庭、苍洱法庭,审理涉旅纠纷的古城法庭、沙溪法庭等专业法庭。二是注重程序规范化建设。根据人民法庭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要求,深入村社,解决群众法律咨询、导诉指引、诉前调解、立案登记、执行申请、法律宣传等需求。通过全方位的下沉式工作,使村民间大部分各类矛盾纠纷得以在诉前化解、诉中调解或诉后和解。三是法治护航“三农”发展。立足农业农村司法需求和村民诉求,增强司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针对性,强化涉“三农”诉讼案件分类处理,立案时加注“绿标签”,并全程跟踪问效;对于农村骗局、涉农黑恶势力、扶贫领域腐败案件,依法严惩,为护航乡村振兴提供司法支撑。

三、文化法庭引领,拓展乡村振兴善治之力

一是以文传法,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借助白族等世居民族的建筑元素,将善良风俗、法治文化等融入法庭建设,营造便民、亲民的法庭氛围,同时梳理当地发生的纠纷案例,让法律上墙、文化说理。二是以文筑源,深化法治文化功能。积极推进移法于俗,引导村民订立新村规民约、整治旧陈规陋习。以贤传德涵养家风,开展“立家规、传家训”等活动;以文传德涵养乡风,建设“乡村书屋”和“文化广场”;以俗传德涵养民风,把公序良俗立起来,让“村民外墙、房屋照壁”会说话。如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已被许多乡村列入村规民约中。三是以文化诉,凝聚法治文化共识。与宣传部等部门创新建立“新新无讼乡村指导工作室”,将拓展后的“新金花调解”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在调解中弘扬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法院雨金法庭

探索“标准化办案”模式搭建司法延伸性平台

案例点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法院雨金法庭不断探索标准化办案模式,通过诉讼调解前置化程序+“回头看”判后回访程序,搭建司法服务延伸法庭平台,实现矛盾化解模块化、诉讼理性化和司法关怀常态化,成为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法院雨金法庭从2014年开始不断探索案件标准化办理模式,搭建司法服务延伸性新法庭工作平台。近三年来,案件调撤率达56%以上,群众对司法裁判的认同感增强,成为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一、探索“办案标准化”指引,实现矛盾化解模块化

二、坚持案件调解前置,实现诉讼理性化

将调解前置作为涉农案件的必经程序,让双方在诉讼证据框架内对话,兼顾普法宣传和释法,让进入司法程序当事人理性参加诉讼。一是通过适当释法调解,树立被告的证据规则意识,梳理其合理意见,开展诉讼证据普法。引导原告对案件综合考量、权衡得失,减少或放弃不必要或不合理诉求。二是缩短案件“程序空转”和“资源闲置”。不受举证期间限制约调,固定和梳理案件争议焦点,便于后续庭审针对性和诉讼调解,利于法官快速理性高效裁决。三是借助“亲属”开展情绪疏导。通过“亲友劝说”“辩法析理”“冷却处理”“换位思考”“弘扬美德”等方法,消除被告对立情绪,促使双方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用情理说服当事人庭前调解。四是对于涉及相邻关系等熟人案件,构建矛盾“缓冲区”。考虑农村熟人社会因素,邀请村干部和双方亲友介入,通过情感试压摸清案情,查明矛盾原委,在化解矛盾同时弥合双方情感裂痕。

三、创新判后回访制度,实现司法关怀常态化

2015年起,雨金法庭创新案件判后回访制度。重点针对涉土涉农案件和群体性案件、证据不足败诉案件,通过回访再约谈当事人,帮助当事人明晰个人合理诉求、证据收集、法律依据、被裁判否定的原因,让群众了解法律、认可法律,服判息诉,避免机械办案、矛盾积累。多年来,雨金法庭通过案件判后回访机制,为大量案件当事人撑起司法关怀的“绿荫”,让裁判落地,消除败诉当事人的对立情绪。

陕西省汉阴县人民法院涧池法庭

创新“3+3+N”工作模式破解“人”“案”难题

涧池法庭辖区地处陕西省汉阴县月河川道。近年来,该庭坚持“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探索运用“3+3+N”工作模式,推动形成以“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为核心的诉源治理新实践。

一、深挖普法资源,广泛联络预防为先

该庭依托汉阴县“321”乡村治理模式,在法治轨道上统筹各方面力量开展普法宣传,主动参与乡村诉源治理。确定由4名书记员对接44名网格长联系辖区1300名网格员,进而将诉讼服务延伸至辖区三镇11.25万人民群众,实现诉讼服务全覆盖。通过开展巡回审判、联合调解、法制宣讲、“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等活动,将枯燥的法条和复杂曲折的法治故事,以更生动、更具体、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给广大群众。同时积极参与辖区信访矛盾化解工作,对信访人员提出的法律问题进行面对面答疑解惑,加强源头预防,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状态。

二、引领诉前调解,诉非联动非诉挺前

派出诉讼服务团队入驻辖区三镇综治中心开展工作,确定由二名法官助理对接辖区三镇48名人民调解员,常态化开展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和指导,发动人民调解员及时调处当地矛盾纠纷。对于经人民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一站式”司法确认,解决人民调解主动性不强、效率不高、效力不确定等问题。2021年,该庭通过联系辖区人民调解员,运用诉前委托调解、“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方式和协同调解组织联合调解等非诉讼方式处置各类矛盾纠纷180余起。

三、聚焦主责主业,合作指引裁判终局

四、把握内涵要义,线面融合形成体系

青海省湟源县人民法院茶汉素法庭

“四调”阶梯解纷模式打造农牧区示范法庭

案例点评:青海省湟源县位于农业区与牧业区、藏文化与汉文化结合部。茶汉素法庭,将基层司法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构建“四调”阶梯解纷机制,促进农牧地区矛盾纠纷阶梯式高效化解,诉源治理成效突出。2021年收案数同比下降近三分之一。

湟源县位于青海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藏文化与汉文化结合部。近年来,湟源县人民法院茶汉素法庭立足辖区地域特点,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将基层司法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构建“四调”阶梯解纷机制,推动乡村社会从“治理”到“善治”的转型。茶汉素法庭每年案件调撤率在91%以上,2021年收案数同比下降32.84%。

一、便民诉讼“先行调”,源头解纷促进诉源治理

二、特邀调解“过滤调”,高效解纷减轻群众诉累

大力开展调解前置工作,择优聘任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6个特邀调解组织和10名特邀调解员并颁发聘书,制定奖励机制,有效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对未经调解直接起诉的案件,及时向当事人释明并移送特邀调解员和特邀调解组织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对于调解协议及时予以司法确认,赋予调解结果司法终局性和权威性,2021年司法确认案件23件。经调解后仍然无法化解的案件,及时登记立案并强化运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实现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良性互动,妥善高效化解矛盾纠纷,2021年适用小额诉讼程序调解案件45件。

三、部门协作“联动调”,多元解纷推动案结事了

四、巡回审判“上门调”,倾情解纷助力乡村文明

根据辖区人口分布和地域特点,在辖区乡镇设立4个“巡回审判点”,构建以人民法庭为主、巡回审判点为辅的乡村司法服务模式。积极探索“车载法庭”“田间法庭”“地头法庭”等机动灵活的巡回审判模式,让“流动人民法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便利诉讼的需求,尽最大力度温情调解群众的矛盾纠纷,2021年通过巡回审判调解案件47件。此外,充分发挥巡回审判“审理一案,教育一片”作用,积极邀请代表委员、人民调解员、便民诉讼联络员、乡镇及村委干部、群众代表等旁听案件审理52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人民法院闽宁法庭

扎根移民安置区创建塞上枫桥人民法庭

案例点评: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人民法院闽宁法庭扎根移民安置区,率先在辖区建立“一室、两站、三中心”,提炼“三端六位”工作法,以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东西部协作,与走出大山的群众共谱“山海情”;继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近三年服判息诉率94.9%。

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人民法院闽宁法庭扎根移民安置区,积极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司法“前沿哨”“桥头堡”作用,厚植民生底色,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建设,努力为闽宁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优质司法服务保障。

一、多措并举,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守护脱贫攻坚成果,护航乡村振兴再发力

始终坚守“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以便捷、高效的司法诉讼服务为目标,充分发挥法庭在助力脱贫攻坚、护航乡村振兴中职能定位。一是调判结合妥善化解政府扶贫贷款、村级互助资金纠纷,确保扶贫资金持续高效利用;二是开通涉农业生产类案件绿色通道,协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及时化解此类纠纷,确保不误农时、农事;三是推进诉前保全在土地流转、劳务纠纷案件中的应用,避免判决文书成为一纸白条,守护移民群众的钱袋子;四是为伤残、高龄等出行困难当事人办理上门立案、巡回审理,依法开展司法救助确保弱势群体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几代法庭人下田间、走地头,钻牛棚、进羊圈,为闽宁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质司法服务保障。近三年闽宁法庭受理案件服判息诉率94.9%,无一例上访案件。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度参与社会综合治理

四、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推进普法宣传

通过开展巡回审判,充分发挥司法审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蒲公英效应。针对辖区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纠纷居高不下,家暴、天价彩礼、未成年人抚养教育缺位等涉及民生的问题频发的情况,拣选具有代表性案件巡回审判,让驻地群众零距离旁听庭审,发挥司法审判的教育、评价、指引、示范功能,努力让司法审判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全年开展巡回审判26次,进企业、社区、集市开展集中宣传11次,开展法治进校园5次,发放普法宣传材料3000余份。

THE END
1.DIY爱好者必备指南从零到英雄自制一座实用的羊圈方案对于很多人来说,购买现成的羊栏可能是一种简单快捷的解决方案。但对于那些喜欢DIY、追求个性化设计以及希望节省成本的人来说,自己动手搭建一个经济实惠且功能性的羊圈是一个非常有趣又有挑战性的项目。 准备工作 在开始搭建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包括: https://www.wc9x6nqj.cn/qin-lei-yang-zhi-bai-ke/569157.html
2.羊舍建造指南简易便宜的图解方案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有新的建造方法和工具出现,如3D打印技术用于快速制造模型,或使用智能手机APP辅助测量设计等。这些建设手段都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灵活性的解决方案,使得即使是在资源有限的地方,也能建立起满足要求的高效优质生活环境。 总结: 综上所述,“简易便宜”并不意味着牺牲了质量,而是通过科学规划、高效利用资源https://www.nssydxrcs.cn/te-zhong-yang-zhi-ji-shu/419967.html
3.羊舍建造小技巧实用图解指南在设计和建造羊舍时,首先需要明确其基本原则。羊舍不仅要满足羊群生活的需求,还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因此,设计者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安全性、舒适性、实用性以及成本效益。 二、选择合适的地块 选择地块时,一定要注意地形平坦且水文条件良好,以免雨水积聚影响羊群健康。此外,近距离接近牧场便于管理,同时也方便https://www.gelafhotz.cn/mi-feng-zi-xun/604749.html
4.羊圈的设计与布局原则在圈养羊的养殖技术中,羊圈的设计和布局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合理的羊圈设计不仅能提高牧场管理效率,还能为羊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促进它们健康成长。以下是关于如何设计和布局羊圈的一些基本原则。 1. 地形适宜性 首先,在选择放牧地时,要考虑到地形因素。平坦、开阔的地带更适合建造大型或中型规模的牧场,因为这https://www.msv8oom8y.cn/ke-yan-jin-zhan/531214.html
5.羊舍建造攻略追求性价比与实用性的图解指南羊舍作为农场的一部分,承担着饲养牲畜的重要任务。合理设计羊舍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运营成本。以下是关于如何建造便宜且实用的羊舍的六个关键点。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 在建设羊舍时,首先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因素。羊舍应尽量避免风向、雨水和阳光直射等不利因素,以确保牲畜的健康和舒适度。在图中,可以标出不同地https://www.kbtob.com/nong-ye-zong-he/582484.html
6.简易羊圈的搭建方法1准备好搭建材料,包来自多伦县澳宇养殖简易羊圈的搭建方法 1、准备好搭建材料,包括塑料、钉子、竹条、木桩等。 2、在找好的地块上挖上四个坑,然后把木桩分别放入进去即可,这四个坑主要是做支撑整个大棚的作用,可以尽量挖深一些。 3、用竹条搭好顶https://weibo.com/3276906291/N2xW7q77c
7.羊场建设范文9篇(全文)1.2 羊圈的搭建 在羊舍内, 高出地面0.5 m 处安装水泥预制或木条漏缝板, 最好是活动的, 方便清理粪污。板面至檐高约1.50 m, 板面横条宽0.03 m, 漏缝宽0.01 m, 板面过宽易积粪, 漏缝过宽易造成羊只踩空, 折断羊腿。漏缝板朝阳面为斜坡进入运动场, 斜坡宽度以1.0~1.2 m为宜, 坡度小于45°。一般每只羊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mx1uf4c.html
8.Spark面试题及其答案spark面试选择题答:用户在client端提交作业后,会由Driver运行main方法并创建spark context上下文。 执行add算子,形成dag图输入dagscheduler,按照add之间的依赖关系划分stage输入task scheduler。 task scheduler会将stage划分为task set分发到各个节点的executor中执行。 16、spark的优化怎么做? https://blog.csdn.net/lu1171901273/article/details/89511761
9.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第2单元作文范文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kpl2r15.html
10.乡村全面振兴的心得体会最新20篇立足帮扶村实际情况,以“群众无小事”为目标,以迎难而上的气魄激发奋进担当作为,进一步把群众的'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时,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把细节落实在每一个步骤上、每一个流程上,要不断提高办事的方式方法,以高质量、高效率推动落实好帮扶村各项工作,进一步https://www.hunwen.com/fanwen/xindetihui/910/91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