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记载,1700年前的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稻田养鱼。《魏武四时公制》中载:“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后大足县志有载,“过二凼鲫鱼好吃”“万担鲫鱼下重庆”。早期稻田养鱼多为人放天养,产量较低。20世纪80年代,重庆市稻田养鱼开始发展扩大,大足区、璧山区等地在全国率先探索于稻田中开挖“鱼凼”,著名农学家、西南农业大学教授侯光炯的“半旱式耕作法”在重庆地区得到大力推广,将种稻养鱼有机结合,解决了两者间的矛盾。1986年,重庆市发展稻田养鱼105万亩,总产量0.8万t,平均产量8kg/亩。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稻田养鱼在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努力下快速发展,通过建设规范化鱼田工程、积极推广名特优新品种混养、因地制宜推广“稻鱼菜”等多元复合生态种养模式、做好科学种养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逐渐走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重庆市稻田养鱼发展水平也在全国领先,享誉全国,成为重庆市“农业三绝”之一,亩产“千斤稻,百斤鱼”的稻田逐年增多。1996年,重庆市稻田养鱼约174万亩,总产量4.16万t,平均产量23.91kg/亩。
(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现状
进入21世纪,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推动下,稻渔综合种养典型模式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重庆市按照“以渔促稻、稳粮增效”的总要求,集成配套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和设施设备,建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技术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广多样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重庆市稻田综合种养结合模式连续五年被列入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总结“稻田养鱼”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推广稻鱼、稻鳅、稻虾、稻蟹、稻蛙及稻藕—鳅、稻菱—鳅、稻莼—鳅等多样化种养模式,建立多种综合种养模式基地。重庆市通过“稻渔共生”,实现“一田双业、一水两用、一季多收”,令土地焕发新生机,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1997年,重庆市被批准设立为直辖市后,随着国家城镇化逐渐加快,稻田养鱼面积呈下降趋势,目前重庆市稻渔综合种养主要分布于潼南、梁平、铜梁、南川、荣昌、永川、忠县、合川、江津等26个区县。2021年,重庆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6.1万亩。其中,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面积17万亩,核心示范基地2万余亩,形成包括大足铁山、武隆凤来、潼南崇龛、太和、龙形等十多个规模500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千亩示范基地四个。
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共实现稻鳅模式亩均产泥鳅40kg、稻虾模式亩均产小龙虾115kg、稻鱼模式亩均产鱼139kg、稻鳖模式亩均产鱼鳖233kg、稻蟹模式亩均产蟹类50kg,亩均产值2000元以上。此外,重庆市已开发出两个有机稻商标、多个稻田水产品品牌。
(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优势
二、重庆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重庆市宜渔稻田的资源利用率仅为9%;养殖产量1.6万t,较1996年下降61.54%;平均单产44.32kg/亩,较1996年提高85.36%。传统的稻田养鱼区虽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但总体规模不大,以小规模、分散型为主,规模达到500亩的稻渔综合种养大户较少。
(二)基础设施差
重庆市地势较为复杂,高海拔地区以高山、深丘等地形为主,使得稻田星罗棋布、分布较广。田间塘边基础配套的设施设备不足,水利、电力、交通、规范沟池等基础设施缺乏,尤其是水源工程、输排水工程不完善不配套,缺少养殖尾水净化装置,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
(三)产业技术水平低
绝大多数主体仍停留在传统的技术水平上,以经验为主,没有上升到理论水平,往往出现“只会种稻、不会养鱼;只会养鱼、不会种稻”的现象,产业化水平较难突破。二是苗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小龙虾种苗基本靠养殖户自繁自养,种质资源退化严重,技术储备不够,没有形成一套标准的苗种繁育体系。三是总体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水平不高、增长乏力、单产水平低。一些贫困地区的宜渔稻田还未得到很好地利用,一些传统的稻田养鱼地区发展势头不明显,甚至还有退步趋势,稻田养殖水产品的平均单产低于四川省和湖北省。
(四)产业融合度低
目前,重庆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以一产为主,大部分产品还是传统的鲜活直销,加工产品种类较少,市场营销渠道较为单一,缺少集苗种繁育、养殖加工、冷链物流、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经营企业。品牌建设较为滞后,品牌化包装和营销不同步,没有形成品牌价值,产品附加值较低。
三、发展对策
(一)科学制定产业规划,突出政策引领作用
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村产业振兴工程重点来抓,根据《重庆市渔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着力研究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科学布局优先发展区域和适度发展区域,遴选主导模式和主推品种,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将稻渔综合种养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乡村振兴。
(二)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政策优势
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策优势,出台促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针对性措施,对于产业发展短板和重点发展方面予以支持。积极争取各类现有扶持政策和项目,研究制定各种新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资金投入,继续将稻渔工程建设纳入低产田改造、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稻渔综合种养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田宜机化改造、乡村振兴以及特色效益农业等投资范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成片开发,建成一大批稳产、高产的规范化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三)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重庆市生态渔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优势,完善“产、学、研、推”协同攻关专家团队,针对稻田水土环境、稻渔专用品种、成套种养技术、生态影响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关键核心问题,结合重庆市山地丘陵地貌实际,开展联合攻关和试验示范。加快研究制定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地方标准,提高标准化种养水平,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稻渔生态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帮助小、散、新户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培养一批掌握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强化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利用我国现有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同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小散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格局,在规模化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周边群众,构建生产、加工和消费一体化发展产业链,提高综合生产效益。二是建设一批稻渔综合种养融合发展基地,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乡村旅游、体验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形式的农家乐、渔家乐,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第三产业附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