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三农”工作面对的一项现实考题。
6月5日,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调研小麦夏收工作和数字农业项目建设时强调,要坚决扛牢政治责任,不误农时抓好“三夏”生产,高标准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聚力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淄博贡献。
6月8日,中共淄博市委网信办“聚焦农民增收致富网络媒体在行动”正式启动,鲁中网与多家网络媒体一同走入乡村深处,奔赴淄博各区县,实地探访农民增收致富新模式,深入挖掘淄博“三农”增收致富的秘密,并推出《聚焦农民增收致富》系列报道。
鲁中网记者徐梦迪
6月9日,中共淄博市委网信办“聚焦农民增收致富网络媒体在行动”持续开展,多家网络媒体组成采访团一同走入临淄区,来到山东思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淄博海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敬仲镇白兔丘北村、朱台镇厨具产业园,先后探访了蔬菜产业发展、城乡公益岗、产业支撑集体致富的新模式,深入挖掘淄博“三农”增收致富的秘密。
“农保姆”助力标准化种植,“互联网+农业”助推乡村振兴
“无论是我们的专家,还是线下的农业技术员,每天都会对我们本地的农户进行服务。”6月9日上午,在山东思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郑雪晴正在忙碌着。
思远农业位于临淄区皇城镇崖付村,实施“六化三标准”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小农户、农业生产基地、产业园区提供生产性服务。以合作社为基础构建现代农业组织架构,通过合作社“总社—分社—村服务站—标准化社员”四级服务网格,对全国社员提供标准化的生产指导和服务。
皇城镇依托思远农业,建立院士智慧农业工作站,研发推广设施蔬菜7F生产技术管理规程,开发“农保姆”APP,开设田间课堂,形成完善的“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累计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8000余场,培养“新型菜农”1.5万人。
“我们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体系,每年开展‘田间课堂’、‘农民夜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种形式的线下技能培训26万余人次,线上技术指导320万余人次。”郑雪晴说。
同时,思远农业的智慧管理云平台可以对蔬菜种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截至目前,皇城镇菜农广泛应用10余种物联网智能种植设备和技术,更好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助推乡村农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小种苗”托起农民“致富梦”,打出产业集群“组合拳”
6月9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位于临淄区皇城镇大马岱村的淄博海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时,村民杨文江正在大棚里查看圆椒的生长情况。
“以前我种圆椒的时候,一是没有技术,二是种苗没有保障,现在种苗由合作社提供,再也不用担心了,农业技术员也定期来指导我,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杨文江告诉记者。
种苗“纯”了以后,杨文江表示,每颗圆椒的价格大约提升了10元,一个大棚4亩地,可以种近8000颗圆椒,收入整整提升了近8万元,两个大棚的产值能达到50万以上。
据悉,皇城镇以蔬菜种植为中间节点,沿产业链向链头和链尾布局,打造涵盖种苗研发、蔬菜深加工、观光旅游等领域的复合型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发展育苗企业15家,年育苗量2亿株,“菜篮子”真正托起了农民的“致富梦”。
“合作社培育种苗,免费配送到农户手中,并指导农户进行栽培。”万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爱国说,“以前一亩地农户的成本大约在2000元左右,经过我们统一管理后,每亩地大约能减少300元的成本。”
不仅如此,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可以对园区进行实时监测,光照、温度、湿度、土壤、二氧化碳等数据一目了然,同时,还提供虫情测报服务,对园区病虫害未来发生趋势作出预测,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户的损失。
海岱农业将促进农业优化升级,实现园区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带动更多农户发家致富。
“家门口”实现再就业,“兜底保障”托起困难人员“幸福梦”
“每天早上7点半来这里工作1个半小时,不仅增加了收入,工作也不累,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敬仲镇白兔丘北村村民崔善明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我们村这次安置了7个公益性岗位人员,他们大多都是受家庭条件限制无法外出务工,现在可以在村子里工作,很好地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敬仲镇白兔丘北村支部书记王美芳说。
本批次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以来,出工400余小时,修剪绿化、打扫卫生、道路管护等工作样样都做,同时,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到村里孤寡老人家中,帮助他们,为他们进行服务。
“弟弟没有老伴,多亏了公益性岗位的志愿者们,随时都会来送菜、送面、送油,晚上11点弟弟不舒服,他们也过来送药,多亏了他们弟弟才能正常生活!”白兔丘北村贫困户张绪孔姐姐张桂香一度哽咽。
据悉,3月10日,敬仲镇首批11名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截至目前,敬仲镇乡村公益性岗位上岗212人。安置有公共服务类综合岗、社会事业、设施维护、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等5岗位,从事农技推广、护林绿化、村容保洁、养老护理、扶残助残、公共文化设施、农田基础设施管护、道路管护等工作。
临淄区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文涛向记者介绍,通过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临淄区将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就业困难群体纳入安置范围,促进困难群体充分就业、有效增收;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产业园托起40亿年产值,朱台镇7成常住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清晨,临淄区朱台镇陈营村村民刘长贵正走在村里的小路上,五六分钟便来到了厨房设备产业园,开始一天的忙碌。
今年55岁的刘长贵已经做了近8年的“电焊工”,在将土地托管后,刘长贵便全心全意在“家门口”的厨具企业当起了工人,真正拥有了“双重身份”“双份工资”。“以前在外面打工时,工资只有三四千,现在每个月都有一万多,工资是以前的三倍!”
近年来,朱台镇立足本地产业基础,规划建设占地2000余亩的厨房设备产业园区,引导全镇厨房设备生产企业和业户向园区集聚,打造了“典型带动、产业支撑、大众创业、集体致富”的朱台模式,实现了近7成常住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2021年,朱台镇厨房设备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带动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由2020年的6万元跃升至10万元以上。
“我们村通过土地托管,把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了,村民也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问题。”朱台镇陈营村村两委成员刘庆介绍,朱台镇与山东省供销社合作,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按照每年每亩1100元的保底收入,将入社村民的农田交由供发集团全程托管。
此外,朱台镇成立厨具行业商会,每年定期组织企业参加厨具产业的推介会、展销会,重磅推介“4D厨房”“整体橱柜”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逐步叫响了“宇丰”“鲁冠”“昱明通风”等8个厨具企业品牌。“厨具小镇”蹚出了一条“产业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同富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