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是基层文化发展的战略性途径,下面,我结合龙泉驿区洛带镇成功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实践,谈谈怎样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
第一、特色文化队伍与品牌打造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有什么重要作用?
1、通过综合文化站打造特色文化队伍,丰富了洛带古镇的文化氛围,配合重要纪念和节日庆典,古镇开展了丰富多彩、影响重大的文艺活动,体现了文艺在营造氛围、凝聚力量、催人奋进中的重要作用。
2、特色文化队伍积极配合全镇中心工作需要开展的活动,创立地区形象名片,体现了文化在推动地方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古镇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直接拉动了古镇及周边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地方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活动及活动场所也随之进一步完善。从而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如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一)首先要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找准重点,科学论证。
注重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品牌。这已是大家一致认同的看法,但是怎样打造?打造什么?谁来打造?首先还需要经过细致的调查、专家的讨论,有十足的把握后再实施,这样才会事半功倍。纵观全国,几乎每个省市都在提倡创建文明城市,其中有的以山水园林为重,有的以历史悠久见长,有的以城建规划扬名,但是能够让人们记住并时常提起的并不多。不同的地域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环境特色都不各有千秋。但打造品牌的同时,我们应注意到,要让本地的老百姓切实得到实惠,生活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下,并且让全国人民了解我们,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吸引人才,发展旅游经济,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在经济建设的热潮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避免一哄而上,以免造成重复浪费。因此,应该就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论证,精确选项与选点。确切的说,即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先选择一个条件较好的地方作为试点,待搞好后再以点带面予以推广,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推动整个地区文化旅游的全面持续发展。
(二)、制定特色文化的发展方向
为大力弘扬发展地方经济,狠抓地域特色文化,很早之前,洛带镇综合文化站为洛带特色文化发展时刻努力着,坚持着。
在考察洛带独特的客家文化价值之后,便马不停歇的找专家,找领导,反复探讨、论证洛带以客家文化为主体的特色旅游文化兴镇的道路。面对疑惑时,就反复查证客家文化研究的资料,详细讲解客家文化的价值所在。当然,过程中,不乏反对的声音,但凭着对文化工作事业的那份执着。终于,在无数领导专家共同坚持与努力下,洛带这张“客家王牌“呼之欲出。
1998年,洛带镇政府召开了洛带古镇开发的论证会,陈世松等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汇聚洛带就古镇八角井、阿斗洛带、会馆建筑等传说古迹研究洛带发展方向。并且初步将洛带古镇开发定位在客家文化上,决心打好客家文化这张牌。
1999年,洛带镇成立了以四川客研中心为主的“洛带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课题组”,并且委托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编制《成都市洛带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客家文化”作为洛带镇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灵魂,提出了以“西部客家第一镇”为注册商标,以“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为促销主题。由此奠定了发展洛带客家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
1999年8月,规划完成并通过评审,同时又获得成都市龙泉驿区人大常委会的批准。
(三)文化和经济结合,唱响主旋律。
经济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命脉,文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之一。如果能够将经济和文化联姻,将会实现1+1>2的效果。例如,龙泉就是以“一年一度的桃花节“逐渐享誉国际。以花为媒,盛情迎接海内外的宾朋,树立良好的地区文化名片,从而招商引资。其实,在很多场合下,我们都可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会获得更大的成效。
(四)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引导。
(五)创新文化工作思路,提升特色古镇形象打造经典节庆活动树古镇知名旅游品牌
以客家历史、会馆文化、饮食、民俗、方言、服饰和客家“水龙节”、“火龙节”“四川客家祈福节”为主的客家文化体系,打造出客家“水龙节”、“火龙节”和“刘家龙”等知名文化旅游品牌,“水龙节”、“火龙节”、客家美食节、“四川客家清明祭祀祈福节”、“客家风情节”、客家风情歌会等已成为固定的节庆活动。清明祭祀——入川客家洛带公祭活动等6个项目进入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客家文化的不断挖掘、再现、展示、宏扬,使“洛带客家”逐渐享誉海内外,洛带真正成了“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
1、成功举办了首届“四川客家火龙节”
按照中共龙泉驿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为便于古镇下一步运作,洛带镇于2000年1月成立了“成都市东山客家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综合文化站一同精心策划了首次对外宣传客家文化的大型活动---首届“四川客家火龙节”,那也是整个西部地区首次以“客家”之名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民间文化活动。
同时,刘家龙也是综合文化站多年来打造的首支最为出名的特色队伍。
之后,媒体为配合“火龙节”的举办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至2000年龙年春节期间,活动如期举行引来了十里八乡的村民,省内外各地的游客,洛带顿时被堵得水泄不通。主会场火龙飞舞,游人如织,客家风情文艺表演,客家美食,焰火盛宴让所有来到洛带的宾客,媒体都感受到了洛带客家人的热情。
无疑,首届“四川客家火龙节”的举办及运作都是非常成功的。此次活动为洛带确立走以客家特色文化发展的旅游经济打响了开篇。
2、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的部分重要活动
“2001.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暨国际客家学研讨会”(简称“一节一会”)是龙泉驿区建区以来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首次国际型盛会,洛带作为“一节一会”的一个重要分会场,更是龙泉乡镇承办如此高规格活动的先例。
洛带方面十分重视加强与客家祖地(福建龙岩、江西赣州)的联系。洛带利用此次“一会一节”的机会,与江西赣州博物馆和摄影协会取得了密切联系。通过与客家祖地的交往与联系,互为宣传,取长补短,使“客家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整体优势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3、2005年5月-9月,洛带镇核心景区的维护。
洛带人不畏辛苦日夜赶工,汗水与热血交织在一起。为洛带以崭新的姿态整装待发,重振昔日辉煌付出。
4、2005年,洛带镇成功召开举办“第二十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2005年10月,洛带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第二十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在此期间,综合文化站组建的数支客家特色文化队伍日夜排练客家风情文艺节目,最终以数个高水准兼具客家风土人情文艺表演与洛带古镇热情一起迎接世界宾客。
据统计,05年“第二十届世界客属垦亲大会”期间,共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及地区,以及内地17个省区的155个代表团,共3500多名来宾出席盛会;
“第二十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洛带的成功举办,对洛带来说意义非凡。通过这次大会,洛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研究专家学者的目光,吸引了世界客家人,世界宾客的目光。使洛带从此正名自豪的成为世界客家大本营中的一份子。同时此次大会,使得洛带与世界许多地方的客家专家取得联系,加快了洛带与世界沟通的脚步。使得洛带今后的发展更加如鱼得水。
洛带,也从此以“西部客家第一镇”的品牌形象定位展现魅力于外界。
第三、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农村文化新天地?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不仅仅是设施建设,在高标准、高质量抓好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抓好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繁荣发展。
一是要积极探索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正常运行。
二是构建覆盖镇乡的文化队伍网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是关键。为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正常运转,文化站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村(社区)业余演出队、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三是进一步挖掘客家文化,打客家文化品牌,发展古镇旅游经济,就是在将文化推向市场经济,增加自身造血功能的一种尝试,探索“以文养文”、“文旅结合”的新路子、新办法。
四是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加强人才培训和文化交流,优化文化人才配置,拓宽人才选用渠道,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实行奖励,努力促进文化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激活文化运行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自我发展意识,创新和健全文化设施建设机制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努力是现有“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要想唱响文化旅游品牌,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内涵,凸显文化品位。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盛不衰。
综上说述,地方经济发展是与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的。地方要发展经济,是必要对外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以形象为依托,从而更好的实施招商引资。
第四,关于洛带特色文化打造的现状与展望
客家文化的发扬为洛带经济安装了助推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以客家文化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迅速,经济社会效益成效明显:自2005年,旅游人次年由几万人增长到120万人次,2006年增长240.08万人次,2007年旅游人次增加到270万人次,2008年旅游人次达到了398万人次;2009年1—11月旅游人次达到472.5万人次;经营铺面从109个增加为620个,到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上升到8.43亿元;工商税收上升长到3891万元,工商税收区级实得部分上升长到205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87元,旅游总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
而今,洛带镇已建成并荣获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全国文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绿化之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目前,洛带在大力发展古镇文化旅游同时,先后引进了一批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洛带镇将打造四川、成都境外游新的增长点和旅游名片、实现观光型旅游向休闲渡假型旅游转变,并将洛带打造成“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最终实现“北有平遥,南有丽江,东有周庄,西有洛带”的古镇局面。
十年沧桑变化,十载匆匆岁月,综合文化站在这十年中从边门小站,到现在受到各方领导重视,汇聚了各种人力物力,十年来,文化站与洛带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客家文化作为洛带的灵魂,我相信,未来的十年,综合文化站会和洛带古镇一起将中华的优秀文化--客家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使“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此稿为客家文化专家李声鸿为成都市文化站长培训班的讲课稿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