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四川渔业经济统计概况》公布,有一组数据颇为亮眼:当年,全省设施渔业数量达3942个,养殖产量1.84万吨,养殖容量123.53万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69.26%、31.34%、30.7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设施农业大有可为,要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设施渔业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委省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深入落实大食物观,稳步发展设施渔业”。四川是西部水产养殖第一省,有17个品种养殖产量居西部第一位,水产品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七。促进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四川近年来发力设施渔业,推进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起步虽晚,但发展基础优势明显
正达渔业正在建设的大水面设施渔业项目。受访者供图
设施渔业指的是集约化高密度水产养殖产业,这种养殖方式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在陆上或海上营造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水体与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鱼类全年的稳产、高产。“简而言之,就是把鱼虾养在工厂里。”6年前,正达渔业负责人张弘春成为四川最早一批开始设施渔业养殖的人。积累丰富养殖技术后,张弘春敏锐察觉到,这种更环保更高产的养殖方式,将逐渐替代传统池塘养殖。于是,公司逐渐转型为一家设施渔业技术服务企业。去年以来,张弘春明显感觉到省内外客户越来越多。“总的来说,相比广东、湖北等养殖大省,四川设施渔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数据测算,四川设施渔业单位水体产量是池塘养殖单位水体产量的13.6倍,而设施渔业人工投入比池塘养殖少33.8%,平均利润率高19%。“我们测算过,每建设1000立方米的养殖水体,初期投资300万元到400万元,平均3年到5年能收回成本。”张弘春说。
有难点有挑战,但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尽管四川设施渔业发展迅猛,但起步阶段还有一些难点和挑战。“投入成本是必须要过的一关。”2020年,宋志文在雅安市芦山县飞仙关镇投资200万元建设设施渔业基地养殖鲈鱼。“除了初期投入高之外,还有很高的运营成本。”宋志文告诉记者,设施渔业需要保持循环水质健康,今年初,基地新上一套养殖设备,截至目前用电费用已超过7万元。设施用地也制约着设施渔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