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处祖国边陲,与三国接壤,素有“高原明珠”美誉,全县总人口数4.1万人,牧民共有7707户。近年来塔什库尔干县立足区域特点和高原优势,布局推动高原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边境贸易等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一、培育高原特色种植业
1.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订单种植。根据本地高原气候特色,积极引导农牧民种植玛卡、雪菊、高原土豆、沙棘等特色农作物,2019年合计种植面积4600余亩,带动贫困户千余人。为确保产业稳定发展,当地积极推进订单式农业发展,如波斯特班迪尔村与鞍钢集团下属公司—德邻陆港(鞍山)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50亩雪菊收购合同,班迪尔乡巴扎达什特村和深圳卓越集团签订95亩雪菊收购合同,为种植户带来了良好效益。
2.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入新疆帕米尔深喀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沙棘原浆、果汁、冻干粉、沙棘油等系列产品深加工。引进主要经营粮食加工与销售的塔什库尔干天丰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按照每日加工2吨能力,预计年可加工720余吨,年产值200多万元。
二、大力发展高原畜牧业
1.加快饲草业发展,补齐饲草不足短板。一是建成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增加降水量,提高饲草产量,11套烟炉所覆盖的地方天然草场饲草产量由往年亩产15-20kg干草增加到25-30kg。二是邀请专家实地调研指导,帮助选育和推广耐寒、抗旱的饲草种子,其中在科克亚尔乡示范种植燕麦200亩,饲草长势良好,亩产燕麦鲜草7吨左右;三是加大草场培植和管护力度,成立高效节水草场饲草种植专班,组建高效节水草场管护队,对已建成的6.5万亩高效节水草场进行饲草种植。四是建成10万吨颗粒饲料加工厂,目前已与合作企业签订托管经营合同,每年上交县财政155.7万元托管经营资产使用费,工厂饲料优先满足塔县本地需求,每吨颗粒饲料可节约300元饲养成本。
2.加快品种改良,确保科学规范养殖。一是依托牦牛品种改良中心,积极推广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在牦牛良种培育、“提纯复壮”上突破。二是乌鲁木齐海关将新建的奶牛养殖乳品生产基地捐赠给塔什库尔干县,并将基地委托给有奶牛养殖经验的合作社负责运营,预计饲养100头奶牛,毛收入189万元/年。四是坚持产业发展与护边守边相结合,组建抵边村牦牛核心群养殖基地。通过完善7个边境牧点牧场牦牛基础养殖设施建设,引进优质牦牛1000头,分配到各边境村,作为村集体资产,由护边员进行养殖,每头每天给与1元钱放牧饲养费。五是组建天然牧场养殖基地,利用已建成的5368座标准化棚圈,宣传引导小畜“退牧入棚”,通过县域外引进牦牛每头补贴2000元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出售小畜引进大畜。2016年以来,引进优质牦牛5070头,建成运营5家牦牛合作社,惠及贫困户2020户,户均每年增收1000元。
4.优化畜禽结构,推动试点养殖。一是实施新疆褐牛试点养殖。引进新疆褐牛210头进行试点养殖,既满足农牧民对奶制品食品的需求,又帮助农牧民通过自繁自育,出售商品畜增加收入。二是推行高原土鸡养殖。在科克亚尔乡科尔琴小组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充分利用50㎡砖木结构羊圈,进行高原土鸡养殖,增加农牧民收入,目前存栏量已达到564只。三是实施高原冷水鱼养殖。在塔什库尔干乡辛滚沟启动冷水鱼养殖基地建设,占地总面积120亩,项目建成后,可吸纳3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
三、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1.加大旅游示范区、重点景区打造。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景区”两项重点任务为抓手,聘请专家团队对帕米尔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进行验收自评,安排22名干部前往陕西省眉山县太白山景区挂职学习景区运营管理服务先进经验。
2.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扎实推进石头城景区内环线改造、金草滩木栈道维修加固、停车场绿化、售货厅等基础设施项目。二是实施慕士塔格冰川公园、塔合曼旅游服务区等12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三是成立红其拉甫国门旅游管理办公室,组建旅游综合执法大队,规范景区日常运营管理,购置考斯特供游客换乘前往红其拉甫国门景区观光游览。
3.全面深化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成50户民宿建设。开展民宿、牧家乐从业人员培训,累计培训600余人次。依托帕米尔景区,打造了“彩云人家”民俗村等4个精品旅游村,以点带面,促进乡村50家旅游民宿和337户牧家乐发展,景区直接吸纳贫困户就业14户,酒店宾馆带动74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2018年每户实现增收在2.2-2.7万元。
四、推进边贸扶贫产业
积极申请创建塔什库尔干县边民互市贸易区,并基于此发展边贸扶贫产业。
1.推进一、二、三级市场建设。完成一级市场18家巴方商铺自然人审核登记备案,42家国内商铺入驻二级收购完税市场;设立4项90种准入商品清单,向海关提交商品价格参照目录,设立结算服务中心,引入东兴京华边民互市贸易结算系统。
2.促进贫困户稳步增收。按照贫困户比例不低于35%的原则,组建边民互助组66个,录入边民1315人(其中贫困户482人,占比36.7%),确保每次交易边民收益兜底50元,每人每年增收约1万元。引导农牧民群众从事外贸洽谈、物流运输、分拣搬运、物业服务等行业,计划登记转移富余劳动力130名,现已录取贫困户家庭9人,月收入1500-3000元/人。通过一、二级市场免税政策优势,落地三级市场延伸加工产业链,可解决就业1000人,每人每月1500-3000元,实现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