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巴马香猪的产值目前已经超过一亿元,成为当地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不容忽视的是,大而不强制约了巴马香猪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有关专家,多年来都在探讨如何解开困局。日前,记者深入原产地,与农户、政府官员调查,采访了自治区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专家,大家集思广益,对巴马香猪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1牌子很响“体小身虚”
“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是人们对巴马香猪的赞誉。
作为这个县的特色产业,巴马香猪的牌子很响:1982年写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2002年,自治区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巴马香猪》地方品种标准;2005年,成功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6年,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同年成功注册证明商标……这一切,应该说给特色产业区域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这个县有关部门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当地香猪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存栏100头以上母猪的养殖户(场)仅有3个,存栏20-50头母猪的养殖专业户也仅有25户,其余大多都是养1-5头的散养户。由于散养户的养殖管理粗放,养殖设施简陋,养殖水平比较低,养殖效益很不理想。
“毕竟‘广种薄收’弊病多,最突出的就是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单打独斗在市场上难经受考验。”自治区水产畜牧管理兽医局的罗军副处长认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