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的毕节实践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农业强市

仲夏时节,乌蒙大地绿意盎然,在织金县以那镇五星村蔬菜种植基地、威宁自治县草海镇中海社区蔬菜基地、纳雍县的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红托竹荪基地,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忙碌景象。

近年来,毕节抢抓国发〔2022〕2号、国函〔2022〕65号文件重大机遇,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紧紧围绕“八大特色产业”实施“八大攻坚行动”,以着力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创新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重点,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新技术,不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农业生产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1

围绕“八大特色产业”,各县(市、区)结合具体实际,划分明确“一主两辅”,即围绕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马铃薯、核桃、肉牛、家禽等“八大特色产业”,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选择一个主导产业、两个辅助产业重点发展,加快提升8大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

近日,在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德胜村芹菜种植大棚里,绿油油的芹菜正值采收季节,村民们将一捆捆芹菜分拣、打包、装车,销往外地。

德胜村的芹菜基地,是全市众多蔬菜基地的一个缩影。截至2022年底,全市蔬菜种植326万亩,年产量639.8万吨,产值208.6亿元,产业规模排全省第三。

除了蔬菜,毕节的茶产业在全省特色产业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每年清明节前夕,毕节各地茶叶基地里,山歌悠扬,到处有采茶工人的欢声笑语。

今年暮春时节,在七星关区碧阳湖畔举行的“首届贵州古茶文化节”期间,茶叶销售势头强劲。毕节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守荣介绍,毕节市依托规模化茶产业面积,发展有170余家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2022年全市干茶产量达1.8万吨,部分产品远销欧洲、非洲等地区,带动当地30万余户茶农增收。

据悉,为强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毕节按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的思路,累计认证“二品一标”农产品237个,其中绿色食品35个、有机产品19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2个、粤港澳大湾区基地104个,涉及蔬菜、水果、禽蛋、肉牛、食用菌等50余个产品认定基地。金沙贡茶、大方天麻、大方皱椒等15个品牌入选贵州农业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数量全省第一。

2

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持续增加,林下种植食用菌成为毕节新的特色产业。

全市按照“项目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制定了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根据现有食用菌种植规模及产业发展趋势,用好国家退耕还林、国储林、森林抚育等政策,建好菌种保供、菌材供应、鲜菇生产三个基地。

管护蔬菜秧苗

目前,全市已培育公司型经营主体47家、村集体合作社115家、家庭农场45家、种植规模5万棒以上种植大户80家。建成连片50万棒以上的基地115个,培育壮大了纳雍金蟾公司、大方乌蒙菌业等菌种培育供应基地,菌材林基地达40万亩。

织金县的食用菌产业尤具特色,仅2021年林下食用菌种植面积就达1.61万亩,建设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105个,建设面积1.63万亩,食用菌产业共计实现产值22.6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4亿元。2022年,织金的食用菌产业已发展到3.5万亩。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种植食用菌13.8万亩,产量41万吨,产值65亿元,产业规模全省第一。

毕节建成了“国家竹荪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贵州省农业标准化黔西市香菇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全市将进一步依托“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等品牌优势,拓展食用菌多种功能,推进食用菌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提高附加值,延伸价值链。

中药材种植是毕节的传统种植业,大方天麻、赫章半夏、威宁党参等都是闻名遐迩的中药材。目前全市有116.7万亩,年产量达14.8万吨,产值24.75亿元。建成国家级区域性良种天麻繁育基地、全国林下仿野生天麻重点产区,大方天麻获贵州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

3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乌蒙山区,要实现全程机械化和提高科技种植水平难度不小。但通过不断努力,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明显提升。水稻、马铃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等试验示范得到大力推广,水稻、大豆、玉米、油菜等山地特色农机配备及技术攻关实现“零突破”。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毕节提升农技水平的有力见证。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新增各类农机服务组织186家(累计353家),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围绕粮食、水果、中药材、马铃薯等产业,开展农机生产技术研发,探索推广全程托管“保姆式”、半程托管“订单式”等服务模式,水稻、大豆玉米等全程机械化生产实现“零突破”。金沙县5000亩稻田全程机械化示范试点,是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试点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61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8%。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育成并通过省级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5个,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1000份,择优选种申报进入国家库342份,超额完成进入国家库任务。

分拣鲜天麻

作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威宁,2022年积极实施种业振兴,推广“威芋7号”“青薯9号”等高产优质品种,新建8万平方米的马铃薯原种扩繁温室,每年可繁育原种6000万粒。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3244人,完成遴选粮油主导品种47个、发布农业主推技术81项;建成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9个、开展集成技术示范29项、开展试验课题58个、培育示范主体802户。

织金智慧农业生态谷园区用智能设备助力园区农作物的生长,通过基地用工、家庭农场等模式,辐射带动当地3000多户1万余人就业。“浇水和施肥都由智能设施设备操控,还可以实时监测温湿度、土壤数据及设备状态,实现精细化管理。”园区技术员尚玉林说。

实施农产品加工转化提升行动。今年以来,全市新签约农产品加工项目52个,新增贵州新一佳农业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纳雍百凤庭食用菌加工、纳味鲜辣椒调味品加工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上半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16.67亿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1259家(规上企业49家)。

实施仓储物流筑基行动,建成134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信息采集系统,容积达14万立方米,储存量2.9万吨。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合作社建设和扶持力度,持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规范化、实体化运营,因地制宜培育一批规模适度、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69家(国家级4家、省级123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129家(国家级27家、省级508家)、家庭农场1092家(省级166家)。今年计划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00个、示范家庭农场100家,目前正在有序推进申报认定工作。

实施智慧农业突破行动,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在纳雍县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大力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黔西市、金沙县成功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见效,毕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推动乡村产业集群发展,以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建设农业强市。

THE END
1.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凝聚乡村振兴新合力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国凤乱针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莫元花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离不开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只有这些产业得到了发展,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建议各地多方面出台政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聚资源、促发展。 http://www.js.xinhuanet.com/2022qglh/moy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