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30年,肉类产量增长进入1%的阶段,鸡肉增速大体保持3%左右,增长空间最大。”“国产白羽肉鸡品种推向市场,品种后代的综合指标决定各品种市场份额。”“我国虽然已走过了育种的自我摸索的阶段,但育种是长期任务,未来仍需要技术支撑。”......11月19日,在由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主办的“白羽肉鸡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业内权威专家坐镇广州,纷纷为国产白羽肉鸡发展建言献策。
种业创新永远在路上。自“广明2号”等三个自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后,未来如何探索完善白羽肉鸡种业创新体系和高质量发展路径,行业亟需新思路、新对策。
白羽肉鸡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代表合影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次科学家担任论坛主持人
肉鸡生产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国产新品种父母代市场占有率超20%
鸡肉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肉类消费品。2022年我国总出栏肉鸡118.6亿只,鸡肉总产量1887.6万吨,鸡肉产量占猪牛羊禽肉总产量的20%。
肉鸡生产消费增长潜力巨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在会上表示,从1980—2022年我国肉类生产和消费增长率来看,肉类增速总体成下降趋势,增长空间收窄。王济民认为,未来20-30年,肉类产量增长进入1%的阶段,鸡肉增速大体保持3%左右,增长空间最大。
当前,白羽肉鸡在鸡肉消费中已占据半壁江山。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景辉认为,白羽肉鸡在低碳、节粮、成本、环境代价、营养、安全、方便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比较优势,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的白羽肉鸡屠宰量将达到100亿只。“即使这样也仅仅达到世界人均消费量水平,还远远没有触及天花板,未来市场需求量将稳定持续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白羽肉种鸡新育成品种战略作用已不断凸显。王济民介绍,截至2023年9月,我国白羽肉鸡祖代总存栏171.9万羽,父母代总存栏8019.4万羽。引种方面,2022年白羽肉鸡祖代更新数量为96.3万套,较2021年下降超过20%,居历史低位,核心种源问题得到缓解。
另据李景辉介绍,今年1-10月,白羽肉鸡延续了去年引种结构,祖代鸡入栏万套,其中引进4个品种约39.6万套,占37%;进口自繁+国产三个新品种约67.2万套,占63%。从市场来看,李景辉透露,目前国内三个国产新品种在祖代环节已超过30%,在父母代环节超过20%。李景辉特别指出,国产白羽肉鸡品种推向市场,品种后代的综合指标决定各品种市场份额。
国产白鸡遗传选育成果显著
育种是长期任务未来仍需技术支撑
“我国在白羽肉鸡多年高强度选育的情况下,近年来遗传进展取得显著成效。”赵桂苹介绍,目前,我国白羽肉鸡上市体重每年持续提高约30~32g的遗传进展;料重比每年持续提高约0.013~0.02;产蛋性能显著提高了3-4枚蛋;随着环境改善、笼养比例增多,成活率也显著提高。
赵桂苹同样指出,国际肉鸡育种技术同样在快速提升,以ROSS380品种为例,其父母代种鸡繁殖性能,商品代鸡生产性能表现依然显著。“国外无论是商业化育种程度、产品布局以及研发资金的投入,都保持非常高的水平。”她认为,我国虽然已走过了育种的自我摸索的阶段,但育种是长期任务,未来仍需要技术支撑。
据赵桂苹介绍,目前“广明2号”在性能进展方面,42日龄体重能达到2800-3050g;料肉比达到1.40-1.60;成活率为94.0%-95.5%,父母代种鸡65周产苗数为140-158只。
佛山市高明区新广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尚根
“从今年客户反馈的养殖数据来看,“广明2号”世代的选育成果是比较好的。”佛山市高明区新广农牧有限公司(下简称“新广农牧”)董事长梁尚根表示,今年“广明2号”父母代产蛋数已接近国外品种的顶尖水平,同时商品代在饲料转化率、鸡肉品质等方面优势明显,客户养殖成绩尤其是肉品质上表现优异。
与此同时,“广明2号”市场推广范围也逐步扩大。据新广农牧副总经理刘大伟介绍,2023年1-10月份累计推广“广明2号”父母代140万套,预计全年推广200万套。2023年下半年高明基地新孵化厂和祖代1期投产,祖代种鸡存栏达到35万套,产蛋鸡存栏超过20万套。2024年预计推广“广明2号”父母代500万套左右。
疫病防控形势仍严峻
智慧化养殖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有生物安全,只是对人、车、物的消毒,唯独空气没有被处理。”会上,北京新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及智能信息部总监王欣智对正压通风模式进行了介绍。他指出,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病原会进入畜禽舍,而正压通风模式通过对空气的过滤消毒,弥补了生物安全的最后一个短板。王欣智认为,相比负压通风,正压通风具有防病提效、节能降耗、智能管理三大优势。
本次论坛,除了权威专家和企业代表奉献8场精彩报告之外,期间还设置了两场圆桌论坛,10余位专家分别围绕肉鸡产业形势分析和白羽肉鸡国产化优势与困境进行了主题讨论,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