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句老话:“吃了羊肠,不穿衣裳,吃了狗肺,不盖棉絮。”每到寒冷的数九天,成都人总要吃羊肉汤。
吃了这么多年羊肉汤,我们吃的羊咩咩从哪里来?成都到底养不养羊?
相传刘邦兴起了吃羊之风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件事,为啥在南北大战冬至是吃饺子还是吃汤圆时,成都人要吃羊肉汤?我们就这么格格不入吗?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朝时期,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
这一天全国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相互拜访要以美食相赠。在民间,不少百姓都会在这一天改善伙食,所以流行冬至日吃肉。
而成都人为啥吃羊肉?相传是汉高祖刘邦某年冬至这一天感觉奇寒无比,樊哙马上烹煮了羊肉,刘邦吃后突然觉得味道特别鲜美,体内温暖如春,手脚不僵,浑身有力,遂赞不绝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虽然刘邦吃羊仅为传说,但明清时羊肉汤馆却是遍布成都大街小巷,可以说成都人吃羊肉是自古有之。
而且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古人在冬至这天食用羊肉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阴冷潮湿、光照少的成都平原,吃羊肉汤可以驱寒保暖,以迎接数九寒天的到来。
成都人一年至少要吃掉45万头羊
成都人吃羊,那成都人养不养羊呢?答案是肯定的。据《成都市志·农业志》记载,成都地区所养的羊主要是肉用和皮用山羊。成都农村一般把养羊作为副业。
清宣统二年,四川劝业道分县统计,成都地区有山羊7.1万头;民国25年,成都地区有羊5.95万头,占全省的11.7%;至20世纪50年代,成都地区平均养羊13.83万头,占四川全省的4.53%。
而现在,在成都羊汤界,“简阳大耳朵羊”“黄甲麻羊”“金堂黑山羊”已成为市场上的明星选手,它们品种不同,各具特色。
壹简阳大耳朵羊
早在汉代,简阳就有“户户具鸡豕,十里闻羊香”的说法。
简阳羊肉汤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本地的大耳朵山羊肉质清甜,所以熬出的羊肉汤鲜、香、暖,而且毫无膻味。
正宗简阳羊肉入锅爆炒前要先放入两条鲫鱼油炸,鱼羊一锅,一个大写加粗的"鲜"。整锅羊汤温而不火,鲜香浓烈。
贰双流黄甲羊
在简阳大耳羊没出现前,成都人的羊肉汤都是被双流黄甲镇的人们承包了的。黄甲镇距成都市区15公里,地处成都牧马山腹地,素有“麻羊之乡”的美誉。这里养羊起源于黄帝,发展于蚕丛,繁荣于三国至今长盛不衰。
麻羊肉营养丰富,吃起来肉质劲道且鲜嫩,无膻味儿,熬制后汤白、香气自然、口感纯正,深受成都人喜爱。
叁金堂黑山羊
与前两种羊相比,金堂黑山羊是成都羊届才升起不久的新星。金堂黑山羊是通过80余年的群选群育形成的省级优良地方肉用山羊品种。
据《金堂县志》记载:上世纪30年代,金堂就有相当数量的黑山羊,1954年普查时黑山羊约占全县养殖的60%。
金堂黑山羊肉质细嫩,味美多汁,无膻味,食用时味香而不腻口,别有一番风味。
2019年,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平均每天羊肉销量约为500头,12月开始为2500头,由于该市场在成都占有量约为40%,按照这个数据,当年成都人一年至少要吃掉45万头羊。
成都人对羊羊是爱得深,吃得狠。
编辑:龙昱丹责编:高赛琦审核:谭麟监制:赵若一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