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案(精选14篇)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是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上的,为以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因此我在教学时直接引导学生回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说明运用这些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学会解答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样引入让学生觉得新知不新,没有学习难度。

本节课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主要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法,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并重视对学生在计算习惯方面的培养。

成功之处:

一是借助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来。首先我请两名不同做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比较两名学生计算方法后,及时小结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同时一起算。要注意检查第一次约分后所剩下的分母分子是否还能约分,直到分母分子不能约分后才能计算。

二是精心创编计算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都会做,但真正准确率很高的学生却不是很多。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创编了一些具有典型特点、学生易错的习题。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应用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计算时,要合理选择才便于计算结果正确,并形成合理利用运算定律进行运算的意识和掌握一些计算技巧。

三是重视计算习惯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时不仅注重训练学生掌握灵活的计算技巧,更注重要求学生在做每一道计算题时,首先不能把题抄错;其次要认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不能忽视书写格式。

课题名称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不带括号的同级运算的顺序

重点分析

脱式计算是一种新的书写格式,这节课较难的部分就是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难点分析

学生可能存在知道是怎么算的,但并不知道怎样去表述计算过程,还会存在计算顺序是对的,但由于口算能力比较弱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符号吗

加号、减号(同级)

乘号、除号(同级)(目的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同级运算)

(不同级)(不同级)

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同级运算还是不同级运算:

16+9—8=5×2-10=

3×2÷6=48÷8+17=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要知道下午有多少人,要先知道什么?走了要怎么办,又来了又要怎么呢?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5.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方法二:综合算式

①53-24=29(人)②53-24+38=67(人)

29+38=67(人)(口算)(划线法)

③53—24+38=67(人)

53

—24(竖式计算)

___________

29

+38

67

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2)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3)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刚才我们用划线法、竖式计算都计算出了答案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书写方法叫脱式计算。7.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动态出示出示:32-14+10脱式计算整个过程

(4)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5)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53-24+38,15÷3×5,说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第一关:牛刀小试,越练越行

23+6-112×8÷4

=□○□=□○□

=□=□

2。第二关:熟练运用,快速改错。

34-17+33×8÷4

=34-20=24÷4

=14=6

小结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在乘坐公共汽车的过程中是否发现了哪些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指名汇报。分小组交流在乘车过程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可能会说,在途中有下车的,也有上车的。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车25人,又上来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这道题该如何解答?

(3)、指名列式解答并板书计算过程。这道题的竖式能不能直接用简便写法呢?

让学生在练习上写出连写竖式,然后指名板演。2练习。

三、总结提升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1)、观察主题图。小组交流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尝试解答。

(3)、汇报并板演竖式

2、完成课本p28的“做一做。

3、与老师共同小结,自由说一说。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例3:67-25+28=70(人)

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大部分学生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就在我们的身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强化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达到巩固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目的。

同时,我发现,学生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1/6+5/6

4/7-2/7

2/9+4/9

9/10-3/10

1/2+1/3

1/8+1/8+3/8

2.算一算。

100+25-18

75-25+15

24-(18+3)

学生计算,完成后提问计算的顺序。

3.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了分数加、减法,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97页例1的表格。

(1)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3)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板书:1/2+3/10-1/5

(4)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让学生将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看出哪一种更简单,确定自己喜欢的方法。

(5)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出示例1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7/20是什么意思?

(2)请学生列出算式

1-11/20-2/5或1-(11/20+2/5)

(3)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5页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会计算两步小数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什么糖及它们的价钱。接着讨论:什么是什锦糖?什锦糖的价钱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糖是学生非常喜欢吃、也很熟悉的东西,进行知道什么糖及各种糖价钱的对话,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口头介绍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解决问题

1、提出“1千克什锦糖合多少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的,教师参与交流或进行指导。

3、讨论第(3)种方法的算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两点混合运算的顺序,把整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4、提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三、尝试应用

1、提出配制什锦糖问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全班交流,对简单的解题思路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素材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配制什锦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看试一试中的几道题,同桌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自己计算。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计算的正确率如何。)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P48页及练习十一4---6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步乃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内容具体涉及加减、乘除、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其中加减、乘除这一部分,这节课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教学,以解决问题为线索来学习计算。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今后更为复杂的计算学习奠定知道和思维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学习乘法(除法)与加法(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1.结合具体练习,使学生掌握含有不同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会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方法指导:

看—说—算—查

一、激趣导入(约3分钟)

1.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0+4+30=2×4×7=

15+5-10=6÷3×2=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运算或只有乘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顺序进行计算。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2中的情境图。

2.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回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同桌讨论,然后说一说。

4.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呢?

5.尝试列综合算式:4×3+7

三、合作交流(约10分钟)

1.4×3+7这道题你会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2.指名板演,全班齐练,评价。

3.7+4×3这道题你会用脱式进行计算吗?请大家试着算一算。

4.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已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小组内交流。

6.想一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用7+4×3这个综合算式计算吗?为什么?

7.比较7+4×3的运算顺序和4×3+7的运算顺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8.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一个算式中,含有除加、除减计算时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一样,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四、精讲点拨(约8分钟)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下面各题第一步先算什么?把他圈出来。

20-8÷27×5-34+4×681÷9+2

(2)完成第50页第5题。

2.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3.作业布置:课本50页4、6题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4×3+77+(4×3)

12+7=19(人)=12+7=7+12

=19(人)=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

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43-24÷618÷3+67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12-3×44+4÷4

=24+4=9×4=8÷4

=28=36=2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数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式题.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检验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一、复习引新

(一)口算

(二)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69-72235-〔2.34(7.2-5)〕

1.教师提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3)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教师谈话引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课件演示:分数混合运算例1)

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2

例2.(课件演示:分数混合运算例2)

1.请学生分组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边的.

2.学生独立解答

=3

(三)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总结归纳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我们可能觉得不难,但却很容易算错,所以我们要养成好的计算习惯:要审清运算符号,确定好运算顺序,不丢数、不抄错数,认真计算每一步.

知识目标:

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畅所欲言)

一、旧知铺垫

我们的老朋友淘气也有个爱好,那就是做计算题。今天,他想和大家比试比试!

1、出示计算题

要求: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616×(15÷3)18÷2×10

13×2×572÷(9÷3)24÷(2×3)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出示问题情境

过渡语:经过课前的谈话,我了解到同学们的兴趣很广泛。相信大家也参加了不少的兴趣小组吧!淘气在课下的时候对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作了个调查。

2、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解决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你先估算一下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明理由)

②请你用图来表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

③学生独立思考和组内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④尝试计算

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清楚地了解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请你算一算,航模小组到底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计算)

⑤全班交流

A12×1/3=4(人)

4×3/4=3(人)

B12×1/3×3/4=3(人)

预设一:如果学生出现了A、B两种方法,并且计算方法较多。在交流时对于B种不同算法进行重点交流。

预设二:如果算法单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计算方法。

5、思考: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6、试一试

有了这惊奇伟大的发现,我们赶快试一试吧!

①学生独立完成,如有困难可以求助老师或同组同学。

5/9×3/5÷6/712÷4/5÷3/8

②全班交流(说一说运算顺序)

三、登山游戏中巩固新知

五一时节,春光明媚,正是游玩的好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登上吧!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登山比赛,看哪个组最先登上顶峰摘得红旗(课件)

在山的不同位置设有不同的计算题,学生答对方可前进。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登山线路。到达山顶后,红旗处设有一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答对者摘得红旗。

全班交流。

解决红旗里的问题后,对同学进行环保节水教育。请同学说一说节水的好点子。

四、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五、课外作业

同学们做几张分数、整数卡片,和一些加减乘除符号。同学们之间互相玩卡片做计算。补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题估算方法有多种,孩子只要能准确有条理的说明理由即可。

(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交流订正。

【课时教材分析】

第2课时(P58~P59),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材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活动一,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买水果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计算过程,就会自然产生添加小括号的需要,从而理解两级带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初步感知一个算式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道理。活动二,教材选择现实生活中摘黄瓜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类推将含有加、乘的算式添上小括号后列成一个算式,并自己独立计算。通过上面两个活动,进一步明确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一、出示练习,复习准备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题、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8+2×79×3+2×318÷3-4

81÷9×216+3×456÷8-2

7×6-1038-5×53×9÷3

24÷4×3100÷4-2020-20÷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课本58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

2、生认真读题交流。

3、(随着学生的回答闪动:50元钱,买香蕉用去了14元钱,桔子每千克3元):谁能替妈妈算一下,剩下的钱可以买几千克桔子?

4、学生试着自主解决并集体讨论、交流。

5、师:你能试着写出一个算式吗?

6、生讨论交流并板演。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此时可请学生小组讨论,这两种列式方法,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因为小括号)那哪一种列式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7、(师出示50-14÷3):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

8、生:应该先算14÷3。

9、师:而我们在解答剩下的钱能买几千克桔子的时候,应该先算什么?

10、生:买香蕉之后剩下的钱,也就是50-14。

11、师:所以这道题应该怎么办?

12、生:我们要在50-14÷3这个算式中添上小括号。

13、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正确的算式应该是

14、生:(50-14)÷3。

15、师:在这里小括号有什么用?

16、生:改变运算的顺序。

17、师:现在请同学们独立解答这道题。

18、生:独立进行计算。

19、师:指名说说计算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先算50-14。(因为有小括号)这就告诉了我们,在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我们可以加(生齐说小括号),当有小括号出现时,我们一定要先算(生齐说小括号里面的)。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今年李大伯家的黄瓜丰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摘黄瓜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示课本58页下面的情景图)

2、生自由读题,结合情境图理解题意。

3、师:谁来帮他解决一下?

4、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

5、师:谁来说说你的解决方法?

6、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并板演。

7、教师整理总结学生中出现的情况

①34+27=6161×4=244

②34×4=13627×4=108136+108=244

③(34+27)×4=244

④34×4+27×4=244

8、师:同学们都运用自己的办法解答出了这道题,这些方法都可以。那现在你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究竟哪一种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呢?

9、生得出3、4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再引导学生比较它俩哪一个最简便,直到得出(34+27)×4=244是最简便的方法。

10、师:列出两个或三个算式的同学,能不能将它改写成一个算式呢?”

11、生自己改写。

12、师:在(34+27)×4这个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34+27)它表示什么?(李大伯这一天一共摘了多少千克黄瓜)然后算什么?(×4)这又求的是什么?(李大伯一天摘的黄瓜能卖多少元)在这里如果不加小括号行不行?为什么?

13、生讨论交流。

14、师:通过刚才这两道题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5、生:混合运算中,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的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多找几个学生说)

四、完成练习,巩固反馈

1、出示课后练一练第1题,指名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区别?它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答案。

2、出示课后练一练第2题,指导学生先观察每道题中两个算式的联系,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改写成一个算式,全班交流。

3、出示课后练一练第3题:王霞买来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86页。剩下的计划6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每天要看多少页?”,必须先算()。算式是:()。谁能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道题?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全班交流。

4、出示课后练一练第4题: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必须先算()。算式是:()。谁能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道题?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全班交流。

五、课下作业

完成课本64页练习三的第1、5题

第3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P60~P61)

第3课时(P60~P61),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课堂实录】

一、出示练习,检复铺垫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题、说得数。

100-9432+2858-3460×64×6+2×7

39÷324÷824×227÷3100-40×2

2、教师投影出示下列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再计算:

30×5-10079-40÷4(12+24)÷9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师:通过以上的复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各类运算了,掌握了混合运算中一定的运算顺序,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知识来自己试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比看谁才能成为生活中合格的小主人。(出示课本60页的主题图)学校计划给每个班配置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生完整叙述信息和问题。

3、师: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4、生试着独立解决。

5、师:谁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的思路和方法?

6、生交流不同的算法,教师相机板书。

①65×6=390(元)

17×6=102(元)

390+102=492(元)

②65+17=82(元)

82×6=492(元)

③65×6+17×6

④(65+17)×6

7、指名说一说每种算法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8、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最终都能解决问题,这些算法都可以。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解题方法最简便?

9、生:(65+17)×6

10、师:指名说说他的运算顺序。(然后出示65×6+17×6)那么这个算式又该经历怎样的计算过程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11、生在练习本上试算,指名板演。

12、师:整理学生中出现的两种情况

①65×6+17×6②65×6+17×6

=390+102=390+17×6

=492(元)=390+102

=492(元)

13、师:(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在脱式计算时,有以上两种脱式计算形式,第1种情况是两个乘法同时计算;第2种情况是一步一步脱式计算,两种形式的脱式都是正确的,但你们比较一下,哪一种脱式计算的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14、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左右两个乘法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1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65×6+17×6

=390+102

16、师:“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该怎样计算?

17、指名完整口述后,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9、小结: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收获?

三、完成练习,巩固反馈

1、出示课后练一练第1题,先指名说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每组一道,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2、出示课后练一练第2题,指名读题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不同算法。

3、出示课后练一练第3题,自由读题,弄清题意,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四、问题讨论,补充延伸

1、问题讨论

出示教材61页中的“问题讨论”,指名读题后组织学生先小组内讨论,然后班内交流判断思路和方法。

2、补充练习

在每道题中的两个()里填上相同的数,使下面的算式成立。

()×5+()×4=81

6×()+2×()=96

28÷()+42÷()=10

第4课时探索乐园(P62~P63)

“探索乐园”(P62~P63),设计了两个探索活动。活动一,是按图中数的规律填数,分三个层次进行:先呈现了三组较小且便于口算的数;最后教材呈现了三组空白图,让学生自己确定规律填数。活动二,探索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相减的差与9的倍数关系。教材以图框形式呈现了计算的程序,先让学生按照给定的顺序操作,并交流计算的结果,初步感受两个数的差与除数9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计算一组除数都是9的混合运算式题,通过计算进一步体会两个数的差与除数9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了解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和9有倍数关系;求出的商就等于这两个数字的差。

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图形中的数的排列规律以及特殊运算规律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索活动,发展初步的数学思维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探索活动的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探索图形中的数的排列规律以及特殊运算的规律。

一、探索规律。

1、师:出示课本62页第(1)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个图中的数,找出图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2、生仔细观察后先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最后得出规律:上面的数是下面两个数的乘积。

3、师:请小组同学合作,按找出的规律,在第(1)题后面三个图的空格中填数,然后全班再交流。

4、生小组合作填数,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课本62页第(2)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一排三个图,看看每个图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6、生分小组进行探索,交流找出规律,即左下角的数是其它两个数的乘积。

7、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三个图中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8、生自由填数,全班交流订正。

9、师:出示课本63页第(3)题,请同学们自己订规律,在下图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10、生自己找规律填数,然后全班交流,互相学习。

二、按顺序操作。

1、师:出示课本63页按顺序操作的第(1)题,然后教师说一个要求,生即按要求去做。

2、全班交流每个人写的算式和计算的结果。

3、师:出示课本63页按顺序操作的第(2)题,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

4、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计算结果。

5、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照样子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6、生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计算结果。

三、议一议。

1、师:仔细观察以上这些算式,看一看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和9有什么关系?求出的商与这两个数字有什么关系?

2、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汇报,从而探究出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都是9的倍数,且求出的商正好是两个数字的差。

四、数学游戏

1、师:出示课本65页下面的“24点游戏”规则,逐一进行讲解说明。

2、生四人一组进行游戏。

3、师巡视,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表面上是混合运算,实质上是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所以地位非常重要。

我为本节课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性目标:

通过参观养鸭场,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必要性。

2、发展性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我认为: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策略:

(1)读懂图是学习的前提。

(2)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是训练的重点。

要求还剩多少个鸭蛋,解题思路有两种,第一种先求卖了200个后剩下的鸭蛋,再求卖了150个后剩下的。第二种解题思路是可以先求一共卖了多少个鸭蛋,再求还剩多少个?

(3)由分步到综合。

教材上既有分步算式又有综合算式,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可以的,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仅仅会做分步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因为只有在综合算式中才能体现括号的作用。

(4)解决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学习的落脚点。

因为学习带有括号的运算是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学的落脚点是有括号的算式怎么算。对于运算顺序的学习,要和解决问题的顺序结合起来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参观养鸭场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运用混合运算解决这一串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并能正确计算。

2、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分步解答,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本单元教材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浓浓的亲情。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结合解决现实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的:

1、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使学生掌握应用有理化分母的方法化简和计算二次根式;

2、会求二次根式的代数的值;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灵活选择有理化分母的方法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和求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的值

一、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例1计算:

分析:(1)题是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可先把前三个二次根式化最简二次根式,把第四式的分母有理化,然后再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2)题是含乘方、加、减和除法的混合运算,应按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先算括号内的式子,最后进行除法运算。注意的计算。

练习1:P206/8--①P207/1①②

例2计算

问:计算思路是什么

答:先把第一人的括号内的式子通分,把第二个括号内的式子的分母有理化,再进行计算。

二、求代数式的值。注意两点:

(1)如果已知条件为含二次根式的式子,先把它化简;

(2)如果代数式是含二次根式的式子,应先把代数式化简,再求值。

例3已知,求的值。

分析:多项式可转化为用与表示的式子,因此可根据已知条件中的及的值。求得与的值。在计算中,先把及的式了有理化分母。可使计算简便。

例4已知,求的值。

观察代数式的特点,请说出求这个代数式的值的思路。

答:所求的代数式中,相减的两个式子的分母都含有二次根式,为化去它们的分母中的根号,可以分别先把各自的分母有理化或进行]通分,把这个代数式化简后,再求值。

三、小结

1、对于二次根式的混合混合运算。应根据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的顺序进行,即先进行乘方运算,再进行乘、除运算,最后进行加、减运算。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式子的运算,运算结果要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2、在代数式求值问题中,如果已知条件所求式子中有含二次根式(或分式)的式子,应先把它们化简,然后再求值。

3、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目的在于使计算更简捷。

四、作业

P206/7P206/8---②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00页例3。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并能扎实有效地进行应用,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迁移的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梳理,培养学习能力,感受自我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灵法处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1、口算[设计意图:学校计算课题探索的教学研究,实行课前一分钟的口算常规。]

0.4+8.74.5+3.60.28+0.541.4-0.97.1-3.55-2.7

2、说出运算顺序125-27+7376-(29+41)

3、填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都要()按顺序计算;有括号的要()

[设计意图:激活整数的运算顺序,为新课学习,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出示主题图并介绍。

2、出示主题图的统计表。

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主要指出什么是里程?表示行驶的路程)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与比赛统计表,让学生了解到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知识,创设问题的情境,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3、逐步呈现爸爸妈妈的对话并对知识重新整合:

“完成比赛,还要走多少千米?”表示求什么呢?师生分析。这方面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列式。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列式。

[设计意图:通过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题目的分析能力,达到化解难点效果]

4、板书学生的式子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

5、分小组计算。并让学生在黑板演示。

6、自主探索三种的计算顺序与什么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总结:整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方法,明白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64.04-3.04+7.18先说运算的运算的顺序再计算

2、每一小组算一行并写成一道综合算式

3、解决实际问题。

①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少亿平方千米?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达到有效地应用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和成功的感受,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整理,又锻炼了学生自我总结与评价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重点分析:“不带括号的同级运算的顺序”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难点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能列出简单的综合算式,但是很少见到乘除混合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1、复习乘法口诀

2、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探索新知我们要怎么列式计算呢?

可以先求出中午走了之后剩下的人,再求下午的总人数。

第一步:53—24=29

第二步:29+38=67

2、还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可以列综合算式。

53—24+38=67

3、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你还记得以前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

4、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

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6、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请列式计算下面算式。

48-8+17=

24÷4×5=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THE END
1.初中数学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下册数学《二次根式》计算题专项训练今天给大家分享 【初中数学】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下册数学《二次根式》计算题专项训练 内容有点多,建议先收藏保存。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哦! 【初中数学】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下册数学《二次根式》计…https://zhuanlan.zhihu.com/p/479877053
2.二次根式50道计算题(汇编).pdf二次根式50道计算题(汇编).pdf 8页VIP内容提供方:199***2267 大小:507.13 KB 字数:约5.37千字 发布时间:2024-10-15发布于河南 浏览人气:6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二次根式50道计算题(汇编).pdf关闭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012/6234212123010232.shtm
3.求20道二次根式的计算题附答案盒过程,不要知道里有过的!=1-(2+3+2√6) =-4-2√6 美女,10道够不够啊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给我30道二次根式计算题要过程 求20道二次根式的计算题, 10道二次根式计算题、过程及答案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2022年高考真题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中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末试卷汇总 2022年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30f422a2443b30ba72b8069ca147f16f.html
4.分式混合运算20道题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式的基本性质,正确将原式变形是解题关键. 4. C.分析直接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分式的约分、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分别化简得出答案. 解答解:A、3x3﹣5x3=﹣2x3,故此选项错误;B、8x3÷4x=2x2,故此选项错误;C、=,正确;D、+无法计算,故此选项错误. https://blog.csdn.net/weixin_29306571/article/details/112748235
5.二次根式除法计算题及答案二次根式除法计算题100道题淘豆网为你提供二次根式除法计算题及答案、二次根式除法计算题100道题和二次根式除法计算题下载的服务,相当于二次根式除法计算题大全,这里你可以找到所有关于二次根式除法计算题的内容。https://www.taodocs.com/topdoc/97301-0-0-3.html
6.化简二次根式计算题A 选项√(18) = √(9×2) = 3√(2);B 选项√(frac{1){3}} = (√(1))/(√(3)) = (√(3))/(3);D 选项√(0.2) = √(frac{1){5}} = (√(5))/(5)。只有 C 选项√(10)是最简二次根式。 3. 答案:B。 - 解析:因为√((x - 3)^2) = x - 3,又已知√((x - 3)^2https://wenku.baidu.com/view/5d795cf6cc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e.html
7.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1)22+32(2)5125(3)2820 .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考点: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原式各项化为最简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1)原式=5 2 ; (2)原式= 5 -5 5 =-4 5 ; (3)原式=4 8 =8 2 ; (4)原式= 7 +2 7 +9 7 http://www.1010jiajiao.com/czsx/shiti_id_df86bf9f4589b42c1224088aa6c115e2?spm=0.0.0.0.hl15n9
8.2021年中考数学二次根式计算题及答案(100道)中考2021年中考数学二次根式计算题及答案(100道)由中考栏目提供,查找更多2021年中考数学二次根式计算题及答案(100道)请访问zhongkao.exam8.comhttp://3g.exam8.com/a/4659597
9.一道二次根式计算题,训练学生应变能力计算√1111155556. 解析:二次根式计算,其重点为将被开方数(式)转化为完全平方数(式),北京市抖友赵观察推介此题,其思路新颖,值得学生重视. 一, 观察被开方数,1111155556=1111100000+55555+1①. 二,换元法将①变形,令×=11111,则①变形为X×100000+5x+1②.而100000=99999+1=9x+1③由①②③得√1111155556https://www.jianshu.com/p/536246130bea
10.八年级数学:这道二次根式题,怎么计算?仔细观察,套平方差公式没有更多评论了 https://www.ixigua.com/6756203039914197515?id=7027803092284506663
11.新疆和静县第二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二次根式》50道典型计算题(4).34.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则它的周长是cm。35.若最简二次根式与是同类二次根式,求a的值36.已知,则。37 .已知,则38.。39.已知:为实数,且,化简:。[来源:学。科。网]40.已知的值。41.当x为何值时,是二次根式.4 2.当x为何值时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43.比较和的大小44.分别和的值45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2/0525/20/48681814_1033131316.shtml
12.初中数学:这道二次根式题怎么计算?套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初中数学:这道二次根式题怎么计算?套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1201 播放 方老师数学课堂 发布中小学数学讲题类原创视频 下载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LGK6TH4L6&mid=ZGK6TH4LS
13.六年级脱式计算题100道及答案六年级的脱式计算题50道,不要太难也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印象很深的事,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事。比如说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离开大人 自己听到的:一些什么幽默的语录,一些让你有所启发的话 看到的:街道上的xxx ,我和xx发生的事望采纳哦~ 求初中数学计算题200道(整式、不等式(组)、分式、分式方程、二次根式)不要太简http://www.zzfmdn.com/article/439312
14.二次根式说课稿14篇(全文)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法、比较法、剖析法,不断纠正学生错误,从而树立牢固的计算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明确教学目标,深化新课标,先复习二次根式的化简,并由此引出同类二次根式https://www.99xueshu.com/w/filenn5g9b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