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夏季的一天,他在去化工厂炸药库的路上,看到梁家坪上大片的苜蓿没人收割,跟人一打听才知道,县里为了退耕种草实行了封山禁牧,农民因不能接受圈养而放弃养殖,致使大片长势旺盛的苜蓿草自生自灭、白白浪费。见此场景,郭小山深感可惜,俗话说,一斤苜蓿半斤粮。苜蓿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有“牧草之王”之称。不用来饲喂牲畜,简直是一种浪费。
于是他仔细打听了一下,整个河曲县共有这样的苜蓿地10.8万亩。当时正赶上国内奶源市场紧缺,焦尾城村又素有养牛传统。当即之下,郭小山做出决定,一定要把这大片苜蓿资源利用起来,创办一个现代化奶牛养殖牧场,带着县里的农民一起发展奶牛养殖业。
2003年十月,郭小山向同德化工有限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与另外两人合伙租下了文笔镇焦尾城村梁家坪的600亩土地。2004年开春,待大地一解冻,郭小山就在山西农大董宽虎教授协助规划下投入建设,于同年7月首批购入300头良种奶牛。河滩奶牛场正式运营生产。
困难时也不忘一个大企业的社会责任
既然是为了带领农民一起致富,那就要有福同享,有难时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在困境中挣扎的过程里,河曲县很多奶牛养殖户也都处于亏损边缘。郭小山始终没有忘记一个大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他深知单靠一家企业的发展力量和抗风险能力比较薄弱,必须带领千家万户一起把奶牛养殖做大做强才行。于是,他在河曲县牵头成立了河滩奶牛养殖协会,发挥河滩奶牛场自己的技术优势,为全县奶牛养殖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派出兽医免费出诊3070多次,配种2700多次。帮助农民制作青贮,替奶农统一销售牛奶。终于,努力得到了回报,在全国奶牛业最艰难的时期,河曲县奶牛养殖基本平稳渡过。
先进设施六大项目实现农业产业循环
经历了风雨和考验,郭小山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回报。截至今年,奶牛场场区内已有10栋可饲养1200头奶牛的标准化牛舍,以及一栋已经建设竣工的核心牛舍。核心牛舍面积更宽广,增设高级卧栏等先进设施,专为高产奶牛提供最舒适的休息环境。独立的饲料加工厂和先进的饲料加工设备,紧邻由旧时部队防空基地改造的饲料仓库,除地上空间外,宽广的地下空间也将投入使用。
在养殖区里,有涡轮通风装置设于牛棚,借鉴美国先进设计,增设自动排风器,自重1.3公斤,寿命30年,灵敏度高、无需长期通电即可工作;全自动饮水器,自动储水,水池底部有三根发热管用于冬季加热,保持恒温15℃;音响设备,喂料前15分钟播放轻音乐,引导吃料,逐步消除因驱赶造成的牛群恐慌;还有全自动感应牛体刷、舔盐以及户外遮阴棚等。
在每一个牛舍里,恒温饮水器在冬季为奶牛提供御寒、保胎作用;音响设备让牛群吃料的同时享受音乐;涡轮通风装置、遮阴棚与全自动感应牛体刷,给奶牛提供最舒适的服务。
目前公司已经有了明确规划,利用场区的优势资源,六个产业项目陆续投入运行:以奶牛养殖为主业,另外新建、扩建饲料加工厂、乳品加工厂、沼气工程、有机肥料生产、畜禽定点屠宰等。公司的目标是成为河曲县第一个农业产业循环示范园,成为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山西省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龙头企业。
关怀友爱之心将牛场凝聚为大家庭
郭小山是个热心肠的人,作为董事长,他总能做到多为员工着想,生活中的点滴关怀总是让员工心怀感动,只要一想起来就觉得心里暖融融的。
有一年,一位中年女员工的女儿第二天要结婚,她必须赶回老家榆次。熟悉山西的朋友都会有所了解,河曲县没有火车站,从河曲到榆次坐汽车,即使不堵车,路上也要走8-9个小时。当天偏又赶上恶劣天气,客运站都不发车,这位员工急的不知道怎办好,女儿结婚可是头等大事。郭小山见此,干脆亲自驾车把她送回去了。这样的小故事,在牛场还发生了很多,每年到春运时候不好回家,单位的年轻员工都是他安排好行程,甚至亲自送回家。
另外,牛场的基础设施也是出于最生活化、人性化设计的考虑。大部分牛场的生活是枯燥封闭的,而在河滩奶牛场工作的员工却有着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篮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等活动场所和设施一应俱全,目前还有个游泳池正在建设。场里有7、8个年轻人都喜欢打篮球,他们总能凑在一起竞技一下。隔三差五牛场也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帮周边村民义务清雪之类的,既锻炼身体、增进友谊,又为周围的农民做了好事。
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员工,大家如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担任繁殖主管的闵意兵,更是有一段“千里姻缘奶牛牵”的小传奇,从老家江西来到这里来送牛,却没想到在河滩牛场找到自己的知心爱人,于是便在牛场扎根成家,开枝散叶。让河滩奶牛场的家庭气氛愈发浓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