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最近十多年的跟踪研究,我越发感受到,养猪产业正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之路。就行业表现来说,你会发现,随着猪周期导致的价格变动,养猪场的收益可以说大起大落,拿最近几年说,2014年时,养殖户亏成狗,如今又赚到疯,养猪带给咱们的感受就是大起大落、周期性太强,这点的确不假,但,这一表象背后却隐藏着深不见底的汹涌波涛
拿现实来说,你投资小散猪场的结局大概率就是被清退出局,投资中型猪场,一场非瘟下来也是亏损,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投资大型公司,那么若规模维持不变,收益也称不上多么亮眼。
05年之后,经过十余年研究跟踪,投资的脉络越发清晰,若用一句话来归纳,就是投资整个行业中,代表最先进产业模式和最低成本的公司。
因为在周期低谷,即便整个行业要倒,这类公司是养猪业最后一批倒下的企业,而事实上,用脚指头想想就明白,猪肉行业是不会倒的,用白话说,人们离不开猪肉。关于这点,若要说起来,且得唠上半箩筐,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单谈一点,市场有这样一种论调,那就是猪肉可以被鸡肉等肉类替代,这话也是写在了经济学教科书中,但,我对这种观点实难苟同,猪肉特殊情况下可以少吃,但它在很多方面都是很难被替代的,你不会把炒菜放猪肉改成放鸡肉,更不会把猪头肉换成狗头肉,这是基本的口味差异化下的嗅觉依赖,咱们只需知道一点,猪肉不管何时都是难以被替代的肉食即可。
祖师爷告诉咱们,投资那些周期性大起大落的行业,先把赚大钱的想法搁一边,活命才是咱们首要考虑的。
对于猪企而言,咱们要投资的第一个刚性条件,一定是在猪周期低谷时不会被清扫出局的企业,而不是看你巅峰时多么潇洒。
那么如何掐准这个七寸呢?这个核心在于成本,所以,谁能把养猪成本控制到最低,那么它一定是最后倒的那个,在猪周期低谷时,拼的就是谁先把别人熬垮,熬到一半,猪企清退、猪价上涨,剩下的猪企开始进入吃肉期,进入下一轮周期。
再拿2014年来说,整个行业肉价低迷,跌破养殖成本,500头以下的小养猪场第一个就撑不住,要知道,它们势单力薄,更缺银子,融资渠道更少,亏上一年半载根本受不了,所以他们是第一批受不了先退出的。
而能够把成本控制在行业底部的大型养殖,它们有两大优势。
这是谈到的第一个刚性条件:那就是选择那个有实力熬到最后的企业,行业不死,它一定是下一轮反弹周期中大口吃肉的那个。老祖宗早帮咱总结过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谈到了成本
为何会这样呢?因为饲料价格,要知道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主要玉米生产国,国内大豆一吨都在3500左右,而巴西基本不到2000,由此人家占养殖成本最高的玉米大豆供给端是很给力的。
由此咱们会发现,养猪这个行当,大型养殖在成本控制端的优势越发明显,这是咱们必须要看清的一点。
业内当下有三种模式:公司农户模式、自繁自养模式,托管模式,至于托管这种模式,只有极少数企业在用,咱们主要说前两种,其实我从一开始就在观察这两种模式,具体的说观察这两类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所谓自繁自养模式,说白了就是关于养猪整个流程这些活全都你自个来干,供种供货防疫收购全都自己来干,农企合作模式则是资源互补,这种模式起于1985年左右,必须要说,它们在不同的阶段各有优缺,我的观察看法是,在进化阶段上说,农企模式是自繁自养模式之前的一种过渡模式。
为何这样说呢,要知道起初生猪养殖,那是没有啥门槛的,谁都可以养,谁都会养,行情好的时候大家伙都可以屋里哇啦窜进来养猪,由此,基于这样的现实,散户就成为了咱们生猪业占比最大的大部队,数量占比9成以上,他们行情好时蜂蛹钻进,低谷时抱头含泪退逃,这样的结果就使得猪肉价格导致呈现周期性大波浪态势。
咱们继续拆解这种模式,从内理来说,还是存在很多潜在隐患的,它的成功跟整个养猪行情的不稳定有很大关系。
比如说代养,仔猪断奶后送给农户代养,公司给你代养费或者补贴费,例如每头给你200补贴费,公司按照约定多少钱收,这样就形成了阶段性的各取所需,一头要稳定避风险,一头则有资金求发展,如果把生猪产业当做一辆车的话,那么显然这个发动机是公司跟农户组装的,起初跑起来还不错,势头挺拉风。
但这个组装的发动机也是有隐忧的,主要包括农户端和农企关系端。
①农户端不稳定,在行情不好时,散户很愿意接受这种合作模式,你自个养还得亏,这样毕竟还能赚些稳定的收益,但若猪肉持续涨价呢,农户端就那么甘心替别人养猪?价格持续强势期会不会有农户倒戈?②农企关系,比如非瘟,这些个消毒设备、消毒费用等,农户得自己出钱,这就会影响二者合作关系,不上设施,就是白干,倘若猪病亡又该如何,不管谁承担,结果对公司而言都不会太理想。
③农户端的环境政策,2014年以来,国家大力推动环保政策,对于禁养区、不合规区进行拆除,这样对农户端是一个很大的打击,500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快速退出,好在这个群体足够大。
④难以集约化、标准规模化,整个流程掌控力稍弱。
总之,对于公司而言,养猪的另一头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未来很多变数分析起来相当复杂,相对这种模式,我更看好,自繁自养全控模式:原装发动机。
它的劣势正是农企模式的优势,一个轻资产,一个重资产,要说在发展初期,谁跑的更快呢,当然是农企合作模式,现成的资源直接对接,一顿操作猛如虎,而中小企业搞自繁自养,基本上遇到行情不好,直接被资金链卡死。
由此,咱们会看到原装发动机加上资本才会飞的更快更稳,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猪价持续坚挺时期,也就是猪肉的需求缺口期,它吃的肉更多,积聚资本的速度更快,没有农户端的后顾之忧,融够资加满油,拼了命的复制粘贴。
由此,咱们总结下自繁自养模式要点:
①致命点是原装发动机,费油耗银子,中小企业不慎就会被周期尾巴革了命
②优点也是原装发动机,全控特点导致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标准规模化,现代化,从而做到行业最低成本,这点是最要害的
③行业低谷时,抵抗力也是最为顽强的,也是最后倒下的那一批
还有节水部分,部分公司已经可以在沙漠区养猪,还有自动化供料,一名饲养员可养1万头猪,小散跟其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在未来按照老秦的构想,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来充分控制饲养风险和降低饲养成本,包括疫病自动识别、自动化供料、利用大数据调配最优配方等,有没有觉得在未来养猪也是件很潇洒的事。
由此,随着养猪业头部巨头企业工业化的推进,必然会提高养猪业的进入门槛,第一个卡住进入者的就是成本优势,也就是你光会养猪还不够,你得有低成本养猪的能力,人家一人养几万头,你家庭农场一人养几十头,你怎么拼第二个卡住你的就是技术优势,人家都智能化大数据养猪,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和迭代,而你小散呢,可想而知,这都是必须要承认的现实。两种模式已谈完,我的看法是,自繁自养模式更能代表未来最先进的那种模式,因为它的方向是标准规模化、智能化,低成本化。
现在投资的角度去看,我更喜欢自繁自养模式的复制,因为它的逻辑更简单,考虑的风险点更少,更可控,与资本更相搭,这也符合我的做事方式,相对应,农企合作模式下,我不喜欢将主业的另一头留在农户手里,光这一点担忧,对未来的隐患就很难去把控,复杂度超出我的分析能力。
那么大企业跟散户之间是竞争关系吗?也不能算是,只能说是两种养殖模式之间的比拼取代,大家同样出手,看哪种模式更能活下来。由此,对于一个大体量、同质化的资源类产品,你能说谁跟谁竞争吗?大家都是看市场的脸色,唯一能调节的就是自身的模式和战略。有了这个基础,那么复制扩张的可行性在逻辑上就是通的,不必担心竞争,不必担心卖不出去,这是任何一个猪企都具备的属性特征,这个行业属性特征,是产生猪周期的底层原因。
为何这样讲呢,正是因为大家都不用担心这俩因素,所以在行业景气期,大家都一窝蜂的钻进来,一起享受这场养猪的盛宴,等到供过于求,受伤的小散先退出,有资金实力的大型企业留下熬住并等待下波反弹周期,这是整个市场在调节,不同的是,就像自然进化一样,哪种模式更适应这个市场,谁就会持续留下来做大,如果没有这俩因素,市场进入门槛就会大幅提高,届时就不会有那么剧烈的进出大波动。
我以上说猪周期比较特殊,它特殊在哪呢,它跟传统意义上由需求端驱动的周期不同,它是需求端稳定,而供给端不稳定所导致,所以,从整个产业整体去看,它不存在周期性波动,整个需求端格局是稳定的,国人每年吃七亿头猪,这个少不了,只是供给端内部的一个潮起潮落,这点要认清。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国内的猪肉价涨跌震荡如此之猛烈呢,甚至两年一小周期,五年一大周期,主要原因就是散筹承担风险能力弱且占比太高,怎么讲,原因就是市场中95%的养猪数量都为中小散,这批养猪户占绝大比例。
据说国内养猪数量5000万个,50头以下的散户就占到4800万家,而这类散筹势力庞大,像一群见缝插针的游资一样,在行情好时蜂蛹而入,行情不好时又吓得乱逃,它们本身抵御风险能力就弱,由此一有风吹草动便扭头转向,可以想象这么庞大的一批游资在市场中翻滚,势必搅起市场一阵阵的大波涛。
这种态势,国家岂能瞪眼不管,猪肉可是民生必需品,国家岂能不调控,怎么办呢,举措就是让筹码集中,怎么讲呢,就是让规模较小的散户通过政策干预清退出局,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市场筹码开始倾向集中化,养殖场单位个头开始变大,中大型养殖场开始增多,拿最近十年来说,07年出栏数小于500头的占比75%左右,如今只有50%多,这是个大趋势,为何这样讲呢,有几个原因:
尤其在非瘟疫情下,由于地区之间的隔离,导致产区卖不出去,产区内价格下跌,需求区呢则叫猪猪不应,价格暴涨,从而导致市场价格震荡失衡,这更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由此,你只有加强疫情防御,才能最快速度打开区域限制,让价格回归于整个市场。
②跟大型标准化模式竞争失败被替代,整个供给端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场内部的变革取代,那就是中大型筹码开始取代侵蚀散小筹码。
注意,这不是两类人群在竞争,而是两种模式在竞争,哪种模式生命适应力更强,哪种就能在竞争中胜出,很明显,散养模式更弱,抵御风险能力更差,根据进化论思想,这种模式在未来会逐步缩减,到达它相对中大型筹码具备竞争优势的那个数目。
在未来,中大型企业会依靠模式优势迅速积聚资本,加速筹码集中化,它们这种规模越大,就会越低于行业平均经营成本,抵御周期低谷的生命力就会越强,如此形成一种正循环,加速行业筹码蜕变,像16-18这波产能扩张基本都是500头以上规模推动的。
有人会说,猪周期会杀死大型企业吗?我的答案是只要大型企业不自己作死,市场很难将其玩死的。道理很简单,这就是猪周期的特殊性,其他周期杀死企业的都是需求端,没人买了,你自然玩完,但猪肉需求这每年7亿头你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需求端这头永远为你敞开,你企业只要在供给端把成本和质量做到最优,就可以保证你会永远捞到需求端手里的银子。
2.周期并不稳定和标准,看过去,有时5年一周期,有时两三年、四年周期,同时大周期里面包含若干小周期,但平均来看,公认的还是四年左右一周期,如有疫情,周期会延长。
以上这几个特征,带给企业经营上的影响是什么呢,有二
①利好大型企业②中大型筹码的毛利率、净利率的中枢数值也在提高,换言之,它们在低谷期内,由亏钱向赚的少进化,起码它们不亏损了,这就是中枢上移的结果同时咱们也应该认识到,如果没有大比例的散户筹码在峰尖谷底来垫背,承担着消化产能快速进出的重要任务,没有这么大比例的散户的牺牲,就不会有大型企业的滋润。
这就好比一个巨船带着一堆小船在大海航行,海浪波涛汹涌,每当到浪尖,都会加一些小船来保持平衡,同时到浪底时也会牺牲一堆小船,就这样晃晃悠悠向前行。由此,猪周期的中枢价格其实由市场平均养殖成本决定,偏离太多,市场机制就会发挥效应,周期振幅幅度由市场供需程度来决定,比如在需求缺口加大时,价格会飞涨,拉长整个振幅极限,周期则由猪的生长周期和供应节奏来共同决定。
有人说了,可以进口嘛,洋猪肉那么便宜,虽然说不是不可以,但鉴于很多政治因素,咱们的进口比例一直在3%以下,这个数值几乎是杯水车薪,国内生产量就占世界的一半,所以咱们主要还是靠自己。
按照正常周期区间,14-18、19年为四五年周期,由于非瘟跟反弹周期的共振,导致这波反弹周期有所延长,这点怎么来理解呢,可以这样去想,高猪价本身会驱使人们愿意多养猪,但疫情这么严重,谁又敢多养呢,所以只能干瞪眼观望,这就会导致需求缺口存在但修复会延长的原因。
那么投资猪肉股应该根据猪肉价格来投资吗?或者说要不要把猪企当做周期股来投资,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要捋清猪企的价值变动规律,关于这点,在上节通过现金流有过详细阐述,现在归纳回顾下:
①假设为规模500头以下的小散,则其价值很难预估,因为它很有可能随时被周期低谷的小辫子抽的破产,事实则是这类群体已逐渐萎缩,不建议去投资。
②这里主要讲的,中大型企业,这类企业基本上经历过原始积累后步入具备抵抗周期风险的能力,假设这类企业保持规模不变,则其价值应该说是不变的,只是其利润也会跟随肉价波动呈现周期性波动,股价也跟随市场情绪波动,但咱们不能因为它的利润呈周期波动,就说它的价值在变动,更不能拿被市场情绪影响的股价对价值变动进行道德绑架。
注意,这个价值是不分利润变动周期的,也就是说,不是今年利润高你的价值就高,明白这点咱们再说第三种类型。
这个逻辑捋清了,再谈第二个,那就是如何计算衡量猪企的价值,关于这点,需要好好聊聊,我的计算方法就是根据经营性现金流的曲线均值,配合现金流安全边际,对均值进行给予相应的安全边际区间。关于这点咱们放到课程下节着重去聊。
①秦总是聚焦养猪30年,一生聚焦养猪,他本身就是毕业于河南农大畜牧专业,即便如今规模做这么大,至今生猪收入依然占其营收96%,对生猪养殖的精细聚焦在同业来看确实很难得,秦总是绝对大股东,企业的聚焦正是他的聚焦,再看行业其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