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讲了养猪业的商业模式,在产品同质化和行业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成本端实现差异化是猪企唯一的出路。所谓成本端的差异化是指,企业的低成本生产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难以追赶的。这是成本领先企业的护城河,也是该行业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前提条件。
类似于下图这样。
不过这种静态数据的缺点仍然是:历史数据未必能代表未来。只用静态财务分析做投资的人并不比看PE、PB炒股或是看图看线炒股的人高明多少。
我们需要回答成本的影响因素和变动趋势,以便于进一步判断企业的竞争优劣势,护城河的强弱和未来的赢家。
只读年报是无法回答上面的问题的。成本的结构复杂、指标众多、细节繁琐,这是养猪的复杂业务流程决定的。要想深刻理解养猪的成本,需要系统地学习养殖模式和业务,对成本形成的过程了如指掌,才能打通业务和财务。
一、养猪成本静态分析
我们还是先做静态成本结构的分析,然后结合养猪业务探讨成本指标。
主营业务成本里占比最大、最醒目的是原材料,也就是饲料,占六成以上。猪吃粮才能长肉,对所有养殖模式来说,饲料都是最大的成本项,占比55%-75%不等。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原材料中分列的三项小麦、玉米、豆粕的合计占比只有48.73%,小于原材料的60.76%。这不是统计错误,而是不完全列举,因为饲料里面除了小麦、玉米、豆粕以外,还有麦麸、石粉、维生素、矿物质等添加剂。
折旧费用是猪舍和猪舍内的各种饲喂、清洁等设施设备这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职工薪酬是饲养员、辅助生产人员(饲料加工、粪污处理等)和一线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支出。药品和疫苗费用比较直观,不用解释。
这里要为交易所的监管人员点赞,他们不仅用专业的视角严格把关上市公司,还时不时通过问询帮投资者挖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有用的信息。对我这种每日以挖掘上市公司信息为乐趣的研究人员,这种感觉就像是打游戏时获得了额外的bonus。大家没事要多看公司公告哈。
公司对“其他费用”的解释是“养殖生产过程辅助部门发生的费用”。养殖的辅助部门都有哪些呢,发生了哪些活动?
对一体化自繁自养模式来说,从生产辅助区的设置可以看出生产辅助活动的情况,生产辅助区主要包括装猪台、沼气池、饲料车间、仓库、兽医室、消毒间、车辆消毒间等,具体的活动包括采购、销售、饲料加工、消毒、运输、粪污处理、沼气发电等。
这么一看,这个“其他费用”的发生不仅合理而且十分重要。辅助生产活动也是一线的生产活动,是生产运营的必需环节,其成本计入主营业务成本非常合理。
好了,静态的成本结构分析就到这儿。大家对养殖成本构成应该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了。但要说如何进行成本管控,哪些环节降成本潜力大,恐怕还是回答不了。
下面我们结合生产流程进行成本指标的动态分析。
二、养猪成本动态分析
动态成本的分析主要是对投入产出的分析。我们希望投入一定时产出更多,产出一定时投入更少。我下面就从公式入手,拆解养猪成本结构。
一个批次出栏猪的成本是按以下方式计算的:
头均成本=该批次养殖总投入/该批次出栏数量
斤均成本=该批次养殖总投入/该批次出栏总重
一个批次的养殖总投入包括仔猪成本(投苗费)、饲料消耗、药品疫苗消耗、人工成本、猪舍设备设施折旧、水电能源消耗、物料消耗等。
根据上面这个成本公式,降低头均/斤均成本的主要思路有两个:
一是把分母做大,二是把分子做小。
做大分母就是要“把猪养活”,做小分子就是要“提效降耗”。
“把猪养活”
为什么要强调把猪养活呢?因为猪在养殖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定死亡率(失败率),从配种、妊娠、哺乳、保育到育肥,都有一定损失。“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说的就是一旦死亡率失控,养殖不仅不创造利润还会吞噬本金。死亡淘汰率(死淘率)决定了养猪的成败。
把猪养活就是要提高猪在养殖各环节的成活率,降低死淘率。同样一批投苗,最终养成出栏的越多,分母就越大。降低死淘率对于摊薄固定成本和降低变动成本都有关键影响。
养殖总投入里有很多项目是固定成本,不管最终出栏的猪有多少,这笔钱都非花不可,并且数额是相对固定的。比如猪舍折旧、生产人员的基本工资以及后台支持部门的运转成本。因此,如果一个批次死淘率更低,养活的猪更多,摊到每头、每公斤上的固定成本就更低。
除了摊薄固定成本以外,降低死淘率对降低变动成本也至关重要。如果一头猪在饲养过程中死亡,此前为饲养它所花费的“心血”就都白搭了,变成了沉没成本。在会计核算上,死亡猪只消耗过的饲料、药品、水电等变动成本需要由剩下的活猪来分摊,于是每头活猪的成本就会上升。在死淘这件事上,越到后期猪越大,越损失不起。
除了育肥死淘率、保育死淘率、哺乳死淘率以外,再往上游环节探讨还有出生死淘率、配种分娩率、母猪发情率等指标。这些都影响着养猪的成本。这么多比率衡量的都是失败率。因为生物体的复杂和脆弱,内外环境因素的不可控,养猪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失败概率。
PSY
PSY指标直接影响仔猪成本。母猪从选留为能繁母猪开始,之前的投苗、饲料等成本全部结转为母猪的入账成本(生产性生物资产入账成本),此后再消耗的饲料、物料、人工、猪舍折旧、母猪折旧等成本全部按批次由其生产的仔猪分摊。
所以母猪在服役期间的吃喝开销和折旧就是一项固定成本了。反正饲喂、配种、怀孕、分娩、哺乳等折腾一遍的花费就那么多,能多下几头崽儿当然更好,可以摊薄每头仔猪的成本。
尽管PSY很重要,但它不应该被过分高估。PSY并不代表一切,它只决定仔猪成本,断奶以后的饲养对整体的成本影响更大。
举例来说,假设一头母猪的PSY是24,每年2.4胎次,一胎提供10头断奶仔猪,从配种到仔猪断奶总成本是4000元,那么每头断奶仔猪的成本就是400元。如果把PSY从24提升到30(几乎是现在的天花板),每年还是2.4胎次,一胎提供的断奶仔猪提高到12.5头,配种到断奶的总成本还是4000元,每头断奶仔猪的成本下降到320元。PSY提升后每头出栏猪的成本也只下降了80元,按110公斤的出栏体重折算到每公斤成本下降仅有0.73元。
应该说高PSY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养殖的后半程对成本的影响更多一些。
如果说PSY是反映的是猪场的繁殖环节生产效率,那么MSY反映的是猪场繁殖和育肥全过程的生产效率。
要做到把猪养活,降低死淘率,需要做好猪群健康管理,特别是要防范疫病,防住非瘟这类烈性传染病。限于篇幅,防疫方面的东西我们以后再谈。
“提效降耗”
提效降耗就是减少养殖投入,包括减少饲料、药品疫苗、物料、水电能源消耗,减少人工成本,也包括减少单位产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养殖投入不是想减就能减的。减少投入一定考虑对养殖效果的影响。降耗的根本前提是饲养效果不打折扣。因此,最理想的是“提效降耗”,退而求其次的是“等效降耗”,而“降效降耗”则不可取。
投入减少是能力提高的体现,是靠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实现的。
降耗方面需要从节省饲料、水、能源、折旧、人工、药品、物料等方面着手,提效方面我们就讲一个日增重。
“料肉比”
总体上可以把猪视为一台“粮肉转换器”。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5%-75%,是养殖成本的最大项,因此降低料肉比是每个养殖者梦寐以求的事情。按常识也知道,猪得吃粮才能长肉,大体上是三斤粮食一斤肉,料肉比不可能无限压缩,能控制在3:1以内的已非常优秀,到2.6左右再往下降的难度非常大。尽管降低料肉比存在天花板,但很少有人能达到,大家的养殖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养殖者的料肉比的离散度比较大。
要想做到优秀的料肉比,养殖者需要做的事很多。比如最基础的做法,改善饲喂设备和流程,减少猪采食过程中饲料的浪费。高阶一点的做法是改进饲料配方让饲料营养和猪的生长需求相匹配,减少营养过剩带来的浪费。更高阶的就是改善猪群健康和改良猪的品种,提高营养吸收和利用效率,提高饲料转化的遗传潜力。此外,因为死淘猪的成本要活猪来摊,降低死淘率也能提高料肉比。
除了料肉比以外,大概“水肉比”、“电肉比”、“药肉比”、甚至“空气肉比”等一些指标也值得考虑。当然这些指标都是我杜撰的,这些项目不像饲料成本占比那么大,不用专门发明一个比率来考察。我们拿水和空气来举例。
节约水
养殖的很多环节都要用到水,猪饮用的水是其中的大头。猪每吃一升干饲料需要喝2~3升水。一头育肥猪每天饮水6~9升,而一头哺乳母猪的每天饮水量可以达到30升。除此之外,夏天给猪防暑降温需要用到喷雾,还有清洗猪舍都需要用水。
节约空气
降低折旧
降低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养殖的一大块成本。养猪离不开人才,要把猪养好需要依靠熟练的饲养员、各类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专业人才对养殖的成败至关重要。按秦总的说法,一个新手饲养员一次失误带来的损失可能是他一年的工资都不止。因此养企都重视人才的培养,人员的待遇是不能下降的。从降低投入的角度来说,主要通过提高人效来降低人工成本。牧原自2015年起就披露其育肥阶段一人可饲养2700-3600头猪。
未来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推进,养殖的人效会进一步提升。从防疫的角度,也要求人更少进出猪舍,因此,无人值守猪舍是未来的方向,人工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提高日增重
日增重是通过增效来影响成本的。日增重代表生长速度,是衡量生产成绩的重要指标。日增重的提升并不能降低变动成本,因为长肉快的猪吃掉的粮食也更多。不过,提升日增重可以增加每年的生产批次,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高日增重就等于高周转率。长肉快,本来180天出栏的猪,160天就可以达到出栏体重,一方面摊薄了头均折旧,另一方面提高了每年的出栏批数,对固定资产和投资资本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
提效降耗是权衡性价比的艺术。大部分时候需要保持养殖效率,降低投入。有的时候增加投入能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这种情况下“增耗提效”也可以接受。
总结
总结一下全文,养猪的成本控制就在于降低投入和增加产出。降低死淘率的关键在于做好防疫和提高猪群健康度,提效降耗的关键在于养殖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
养殖的每一点细节对成本的改善都很小,但一个环节的失误对成本的拖累却非常大。成本领先的关键在于做好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积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