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那蛐蛐要怎么养才更强壮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蛐蛐的饲养方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必须观察选中母蛐蛐的产卵工具(也就是尾部深褐色的针状物)状态是否完好,如果产卵管出现损伤、折断的必须淘汰,因为这类母蛐蛐即使成功受孕也无法把产卵管插入土中顺利完成产卵工作!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我通常还会放入一定数量的公蛐蛐(扭纹硬翅,尾部两根“针”,可以通过翅膀摩擦发出悦耳声音)促使所有的母蛐蛐受孕。
根据自己的需求量配备多个饲养盒,让成体母蛐蛐定时移置到新盒产卵,这样虫卵的孵化就可以分批进行。一般来说,一只母蛐蛐生产过2至3批后,我们可以把它淘汰出来,进行短暂饲料,补充养分催肥以后当饲料消耗掉。
当第一批白色针头蛐蛐孵化出来以后(约两周以后),可以在孵化盒内放入一张褶皱的餐巾纸,上面撒点饲料粉(猫、狗、龟、鱼的饲料研磨成粉状)适当添加一些胡萝卜丝或者切成丝的卷心菜叶。饲料不要多,因为刚孵出的针头蛐蛐胃口极小,但必须保持植物饲料的新鲜,以满足幼体蛐蛐对水分的需求。
经过半个月的饲养,孵化盒内的针头蛐蛐基本长到了3mm~4mm左右时,可以全部转移至没有椰土的饲养盒(塑料周转箱)内饲养,放入纸浆蛋格等躲避材料,同时必须要考虑幼体蛐蛐的成长与养分补充,由于蛐蛐属于杂食性昆虫,所以幼虫在这个阶段的饲料搭配(荤素搭配),以及合理的水分补充将非常关键!
我们还可以使用自己配置的人工饲料,比如使用磨碎的籼米,加入适量熟黄豆粉再掺入一些富含钙磷的骨粉、血粉、肝粉、鱼粉等,充分拌匀,放入容器保存,使用时拌水煮熟,等冷却后投喂,经常添加这样的人工饲料,可以促使虫体丰满,富含营养,并相应缩短了幼虫的生长发育期。
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
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各足跗节3对,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常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
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蛐蛐的繁殖经过卵->若虫->成虫过程,属不完全变态。
蛐蛐腹部末端有一根产卵管,产卵时插入土中。常见的蛐蛐(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
越冬卵于10月产下,第二年4~5月孵化为若虫。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为害。
若虫蜕皮6次(即6个龄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141~151天。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看过“蛐蛐的生长繁殖”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