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芋头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芋头,是家庭餐桌上普通的食物。一旦被赋予品牌内涵,成为产业链上的一环,它就会被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这个“味道”,在金坛区直溪镇一群农民手上,变成了现实。在一群有市场经济头脑的“能人”带领下,这些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被聚合到专业合作社,打品牌、定标准、提品质、闯市场,为传统农业注入了全新的生机。

初秋的太阳刚刚照到芋头地,73岁的农妇朱登凤就早早来到地里忙碌起来:砍茎、耙土、起芋头。不一会儿,灰身红嘴的芋头就装满了篮子。丰收的喜悦写在她黝黑的笑脸上。

这天是2023年9月7日,伴随着朱登凤的劳作,常州金坛区直溪镇今年的第一批红香芋开始收获。

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芋头已有上千年历史。而今天,这一传统作物正在书写着全新的乡村振兴故事。

一个品牌托起整条产业链

春播秋收、自产自销,是当地芋农亘古不变的生存方式。可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方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

破题,从农业合作社开始。

1999年,蔡敖粉从直溪镇水利站退休后,看到村民为当地红香芋的销路发愁,便拿出积蓄发起成立建昌红香芋协会和常州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红香芋开始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2009年春,红香芋刚种下不久,70岁的蔡敖粉打算“退休”,儿子蔡冬生有意“接棒”。当时,蔡冬生正在经营一家太阳能企业,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经选举,蔡冬生顺利当选常州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及建昌红香芋协会会长。

右一为蔡冬生

从父亲手中接过合作社的担子后,长期在商海中博弈的蔡冬生把目光放到品牌培育上。2011年,建昌红香芋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全国首批以地名注册的商标之一。

有了自己的商标后,蔡冬生把心血花到品牌的提升和推广上。他请人设计品牌LOGO,组织宣传推广,制定产品标准,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和产品检测……自此,红香芋插上了品牌的翅膀,驶上了产业化的快车道。

如今,建昌红香芋已然成为消费者有口皆碑的品牌。在品牌影响力的带动下,当地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家,遍及全国各地的下游经销商稳定在500家以上,每年为农民销售红香芋4000多吨,产值近亿元。

现在的建昌红香芋品牌旗下,已经不再只是原生态的芋头,红香芋面条、红香芋酒、速冻去皮红香芋……一大批深加工产品串起的链条,正引领这个产业走得更宽、更深。

千年品种的传承与新生

蔡冬生还有另一个身份: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这让他更注重将最新技术引入传统种植业。

新品种成熟后,要让芋农接受却成了难题。蔡冬生买来扩音喇叭装在摩托车上,走村串户,一边宣传疫病预防,一边推广红香芋新品种,并在自家田里先带头种上。秋季合作社收芋头时,他把新芋种按收到芋头的同等重量换发给农户,差价由合作社承担。换上新品种的农户到9月上旬就开始收获,亩产都在2000多斤,抗病能力也有提高。几年下来,尝到甜头的芋农大多种上了新品种。

而在蔡冬生自家田里,始终种着几亩老品种红香芋。“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要保护好,不能让它失传了。”蔡冬生说。

从人工耕作到机械化智能化

60岁的高亮在直溪镇吕坵村流转租种了200亩水稻田,是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芋头播种培土时,正是他农闲,能熟练操作各种农机的他就成了每年都要被合作社雇用的农机手。由此,他也见证了建昌红香芋从人工耕作到机械化智能化的变迁。

“传统种芋头是个耗时耗工的力气活。”老高说,以前靠人工种植的时候,一个壮劳力一天只能弄三四分田,苗间距也疏密不齐。合作社成立后,逐步开始用上机械,现在培土一个人一天可以15亩,种芋头苗更是达到20亩,设定好的苗间距也是一分都不差。

“机械化只是一个起步,下一步的目标是智能化。”蔡冬生接着老高的话说,今年,合作社给两台播种机安上了北斗系统,农机可以在田里沿着预先设定的线路自行播种,机手只要在到田头时给农机调个头。这与以前相比,更轻松了。

蔡冬生的侄子蔡辉宇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进入合作社工作。去年,合作社添置无人机后,小伙子就迷上了这个新玩意,自己去考了张执照。施肥洒药全部用无人机,他拿个遥控在树荫下拨弄几下操作键,轻轻松松就把以前要在太阳下汗流浃背的活干完了。

正在走上智能化的农村,极大增强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一大批从乡村走出去的农家学子回归家乡,连原来的城里人也被吸引来农村,成为新农民。他们正是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红香芋铺就的致富路

来到陈小六家时刚过正午,他家的客堂里,陈小六夫妇正与几个邻居一起整理上午刚刚收上来的红香芋。去泥、剥须、按规格分类。其中,鸡蛋大小规格的红香芋就是合作社最受客商欢迎的精品。

57岁的陈小六老家在连云港,到这里种地已经20多年,一口当地方言已听不出他是外地人。刚来时,他和当地农民一样种红香芋,自己找销路,1斤收购价只有0.8元,种一亩红香芋只有不到2000元收入。成为第一批合作社会员后,他的收入每年都在增加。去年合作社给他的收购价是4.3元,今年预计将近5元。这样算下来,每种一亩红香芋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

陈小六在当地一共流转租种了50亩地,多年的耕作使他成为种植红香芋的行家里手。“种芋头的地一定要水旱轮作,如果连续种,产量和抗病力都会下降,最好是三年轮一茬。”陈小六说。所以,今年他种了13亩红香芋,其余的地种水稻和蔬菜,这一块也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加上红香芋的收入,每年收入有大十几万元。

在当地,种植建昌红香芋品牌的土地有3000多亩,多的农户种二三十亩,少的也就亩把。“我们这里种红香芋的老人都不要小辈补贴养老钱,自己种点芋头的钱就足够过日子,节俭点的还会有节余。”蔡冬生说,“种得多的壮劳力,一年收入绝对超过在外面打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守住农业基本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必然要求。

THE END
1.发明这种小型收割机,适用山地及虚稻田,可以申请专利了!发明这种小型收割机,适用山地及小块稻田,可以申请专利了!海绵笑场 山东 1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大陆无人机直飞金门,台湾开枪回击.紧张时刻美发声.王毅划下红线 叶风评 212跟贴 打开APP 睡在荒山野岭,俄罗斯的运输环境有多恶劣,中国卡车就要有多强 二凉 197跟贴 打开APP 90年代河南最狠女死刑犯,身穿红衣https://m.163.com/v/video/VSKOUVD5M.html
2.乡村振兴报告(精选6篇)在大力实施农村油料加工点建设, 推广先进制油技术的同时, 要全方位推广油料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实行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深施肥、中耕、植保、收获、烘干、储存和冷榨制油一条龙机械化作业, 为油料的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目前, 胡麻和油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1y22cu2.html
3.劳模精神永流传:沈阳劳模纪念馆参观纪实(二)机械加工的工人都知道,车床在加工轴类零件时,要把工件用顶尖顶起来加工,这样就首先要做打中心孔、换顶尖、来回移动尾座等几道工序。加工零件批量一大,这些辅助工序费时又费力。齐进(左四)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革新成功了两用活顶尖,提高了生产效率两倍,减轻了劳动强度。根据科技部门鉴定,这项革新赶上和超过了英国产品https://www.meipian.cn/50mfsg2u
4.智慧中国杂志中国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主办2017年第04期关键词:致富 农村 互联网 农产品 云阳 农户 重庆云阳,最“土”的农产品与最“洋”的互联网之间已没有距离:由政府牵线,农产品、农户开始与互联网“喜结良缘”。 黄山:打造特色小镇 传承民俗孕育新发展 关键词:黄山市 民俗 传承 经济转型升级 秀美山川 产业定位 要素集聚 机制创新 过去一提到安徽省黄山市,首https://www.youfabiao.com/zhzg/201704/
5.当年农村的致富机器,“四不像”拖拉机,你还记得吗?发动机采用常州常发发动机,拖拉机上最特别的一点就是保留着最原始的空气油滤方式,这时的滤芯是不同的,它是由铜丝构成,下面有机油盘,空气的吸入直面机油盘,形成折返向上运动,经过滤芯。 最后吸入到缸内,在折返的过程细小杂质会分离,残留在机油盘。 发动机操控也是采用机械式拉索原理,别瞧着简单,对于没见过拖拉机的人https://m.360che.com/news/200824/152468.html
6.长春农机化信息网农机大户正在成为我市农机生产作业服务的主力军,在农村,由于受到地域、信息渠道等的限制,为解决农机大户信息技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农机大户在生产和经营服务中及时提供有用可借鉴的信息,我们从多方面搜集整理将农机政策、农机使用、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等及时、准确地送到农民家门口,是我们编发本刊的初衷。为此,我http://cc.jlnongji.cn/njdh/2011-12-12/57783.html
7.农村创业不得不谨慎的十大骗局!三、致富机械 近两年来,许多形形色色的致富机械和项目在许多媒体的广告上频频出现,这些供应单位全都承担着生产工艺、配方技术转让,人员操作培训的重任。有的还提供市场营销方案、设立分厂使用商标的手续……真可谓服务到家。不可否认,有些是正规厂家推销,然而鱼目混珠、大吹其性能者也不乏其人,这要求我们要睁大眼睛https://www.zuizhifu.com/news/13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