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题:还在争议“靠不靠谱”?每年20万大学生创业者如此回答……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创业是否靠谱”的争议不断。日前,麦可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近3年,就业大学生创业率稳定在3%左右,每年创业大学生人数超过20万人。短短几年,类似“OFO”“饿了么”等大学生创业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级别企业不断出现。
大学生创业的真实状况怎么样?泡沫和风险有多大?当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将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带来哪些影响?“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多地进行调查。
大学生创业率6年接近翻番,主动创业比例超九成
“OFO”的创始人、北大毕业生戴威自信满满:终有一天,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更早创业的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汪滔,则已经开始影响世界。他大学期间在深圳创立的一个小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无人机行业的领军企业,这个名为大疆的公司俨然成为一张中国高科技创新公司的名片。
近年来,一些中国的大学生不再因长辈的怀疑和告诫而止步,而是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创业,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试图改变社会。
麦可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5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创业比例连续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7届的3.0%,接近翻了一番。以2017年795万应届毕业生的总量计算,年创业大学生的数量超过20万。而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底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多数大学生创业并不是出于就业困难,超过90%的大学生是主动的机会型创业。
在被誉为“创客之城”的深圳,很多大学二三年级的深圳大学学生,就纷纷找项目、组织团队,“再不创业就老了”是很多人的心声。对这里的学生而言,“进大学就不花父母的钱”是一种很普遍的生活态度。学校里的洗衣房、旁边的便利店乃至服装店等等,都是校友自主建设的。
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业行动计划》。报告指出,中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为12.84%,比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更活跃。其中,中国创业活动的主体是青年,占创业者总体比例的41.67%。
拒绝“标配”人生,家庭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数据显示,73.16%的创业者在校期间学习成绩排名在前30%;76.20%有学生干部经历;65.70%有勤工助学经历;21.42%是中共党员。创业者的素质普遍较高,多数是大学生中的精英人才。
拒绝“标准化配置”,让人生更加自由——这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普遍心态。2014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陈志雷,多次在国际汽车设计比赛中获奖,职业梦想是到意大利设计汽车。由于家在农村开不出5万元流水证明,他被意大利拒签。此时,他收到了东风日产公司设计部的录取通知书,但这位“技术宅男”一气之下作出惊人的决定:工作也不要了,干脆创业。最终,他把东风汽车从雇主变成了客户,为东风日产设计了一款车辆的外观数据,目前该车型已经投产。
“过去,更多人希望到500强公司就业。但是,现在有能力进入这些大公司的人,越来越多选择自主创业,为自己的梦想做点事。”毕业于北大汇丰商学院的孙海峰,从一家高薪的金融公司辞职,和校友一起开发互联网二手车金融平台。虽然暂时收入还不如在公司打工,但他乐在其中:“创业者呼吸的空气都不一样。”
“这也许可以视为中国年轻人一场新的思想解放。”光谷创业咖啡执行总经理宣洁说。创立4年,仅光谷创业咖啡在全国已经有20多家,正在孵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超过300个。
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背景,还包括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家庭。锐气十足的年轻90后,其背后是60后、70后的父母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几年前,6名深圳大学的毕业生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路演”——观众是他们的父母,产品是他们原创的服装设计。几年后,他们的创业公司已经成为营业额超4000万元的企业。“父母不急着让我们就业,而是允许我们可以试几年。”他们说。
互联网爆发式发展提供可能性,创业倒逼教育转型
互联网为中国大学生创业带来巨大契机。“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链接和改造传统行业,而当代大学生正是网络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教育部、网信办、发改委等部委主办的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在全国各地进行,而仅去年举办的第二届,参赛高校就达到2110所,学生报名项目11万多个、直接参与人数超过50万。
全国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贷款,政府给予贴息。各大高校的创业孵化器也对入驻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给予无偿或者低成本的租金办公条件。
“不少创业计划书激情澎湃,但连基本的盈利模式都说不清楚。”一位投资人表示,如何使用资金也是考验。有个团队拿到100万元天使投资后“烧钱”很快,但几乎所有的花销都没有发票,最后清算下来,能折算固定资产的只有几台电脑。这位投资人感慨:“与其给大学生太多钱,不如多给资源、给办法。”
对创业者的系统培训支持,也成为大学生最迫切的需求之一。《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尽管全国各大高校已陆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创业者仅占17.43%。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院长赵北平等专家介绍,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不仅是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也在倒逼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转型:“要改变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自由发展,勇敢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