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产业发展现状、环境及比选····3
一、产业发展现状···3
二、产业发展环境···6
三、主导产业比选···9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发展原则···11
三、发展目标···12
第三章主导产业发展思路····13
一、装备制造业···13
二、不锈钢产业···15
三、新材料产业···16
四、生物医药产业···18
五、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产业···19
六、日用化工产业···20
七、农林产品加工业···21
八、文化创意产业···22
第四章产业布局····23
一、丽水市区···23
二、缙云县···24
三、青田县···24
四、松阳县···25
五、遂昌县···25
六、龙泉市···26
七、云和县、庆元县和景宁县···26
第五章保障措施····28
一、完善产业政策导向,建立政策推进机制···28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优化整合产业链条···29
三、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30
四、引进培育产业龙头,做精做专中小企业···31
五、加强发展要素保障,支持主导产业发展···32
六、构建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33
七、合理开发生态环境,强化节能减排保障···34
八、实施人才引培工程,打造高端人才队伍···35
附件一:丽水市工业主导产业重点投资项目表····38
附件二:丽水市工业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企业名单····45
附件三: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及分析····47
丽水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和“三市并举”发展战略,从丽水实际出发,把握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坚持走具有丽水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276亿元一跃至2008年的922亿元,年均增长27.3%;规模以上企业2003年521家发展到2008年的1357家;工业结构深入调整,2003年以来全市轻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重工业加快发展,并成为全市工业的主导力量,2008年规模以上产值中重工业占70.6%,5年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块状经济加快形成,全市产值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共27个,形成了不锈钢、合成革、汽摩配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借力发展成效显著,5年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1659个,实际利用内资245.2亿元,5年间全市制造业已累计投资232亿元。
但是,丽水市的工业经济在近年来快速发长的同时,长期粗放发展所带来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在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下逐步显现,并直接影响到丽水工业发展的后劲。进入“十二五”时期,是丽水市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现实要素禀赋条件下,理清发展目标和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丽水工业发展的重点,选择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全市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工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丽水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课题。
为此,经研究特制定《丽水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以统领丽水未来5-10年的工业发展,通过主导产业的选择,明确未来发展重点,指导全市围绕主导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引导形成具有丽水特色的主导产业体系,切实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实现丽水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二)《金衢丽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
(三)《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四)《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08—2020)》;
(五)《丽水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六)《丽水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七)《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八)《丽水市统计年鉴(2006-2009)》。
本规划涉及丽水市全境,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
撤地设市以来,丽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工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投入,招商引资,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总量迅速扩大,行业结构深入调整,多种经济成份格局基本形成,园区工业长足发展、行业聚集程度迅速提高,轻重工业比重不断改写,企业经济实力逐年增强,品牌效应明显提升,工业已经成为丽水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一)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增长速度保持领先
2000-2008年丽水市三次产业比重
单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其中:工业
第三产业
2000
26.2
39.3
29.6
34.5
2001
23.1
41.5
33.5
35.4
2002
20.3
42.7
34.3
37.0
2003
17.7
44.2
35.0
38.1
2004
15.5
46.9
35.7
37.6
2005
14.0
45.1
35.6
40.9
2006
12.8
45.7
36.7
2007
11.7
47.5
39.2
40.8
2008
10.9
48.6
41.1
40.5
2000-2008年丽水市生产总值发展速度
(上年为100)
生产总值
#工业
116.94
102.10
136.14
126.80
110.05
117.27
104.80
121.60
115.10
119.64
114.10
105.70
115.05
115.90
117.40
111.45
101.90
111.54
123.90
113.67
103.00
118.63
117.80
112.47
115.40
101.80
117.62
117.90
116.90
103.30
117.50
118.90
119.30
115.60
106.90
117.10
117.70
111.80
104.70
115.50
119.80
109.50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撤地设市以来,工业总量快速扩张,全部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71.4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20.29亿元,年均增长21.3%,比1978年-200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又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从2000年295家增加到1357家,产值从74.77亿元增加到791.62亿元,年均增长30.4%。
(三)工业结构逐步调整,主导产业初见雏形
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等为重点的重工业高速发展,从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看,丽水市统计的制造业28个行业中,产值超10亿元的行业由2000年的1个行业发展到2008年的16个行业,16个行业共实现产值682.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6.3%。
2000—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行业
2008年
2000年
2000-2008年均增速
产值
比重
规模以上工业合计
791.62
100.0
74.77
30.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52.27
19.2
0.68
0.9
96.7
金属制品业
89.43
11.3
5.86
7.8
40.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74.08
9.4
20.05
26.8
通用设备制造业
61.65
3.03
4.1
40.3
塑料制品业
56.78
7.2
1.03
1.4
65.1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41.28
5.2
2.88
3.9
39.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0.22
3.8
3.90
29.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0.20
3.15
4.2
32.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5.90
3.3
0.76
1.0
55.4
纺织业
25.47
3.2
0.99
1.3
50.1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4.99
6.46
8.6
18.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9.38
2.4
3.36
4.5
24.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6.51
2.1
1.07
专用设备制造业
13.53
1.7
2.96
4.0
20.9
造纸及纸制品业
10.94
2.82
18.5
农副食品加工业
10.25
0.56
0.8
43.8
(四)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特色优势逐步显现
到2008年,丽水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已经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产业集群,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快速形成了各自不同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特色优势逐步显现,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据统计,2008年全市产值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共27个,不锈钢、合成革、汽摩配、泵阀、建筑五金、羽绒制品和竹木制品等一批块状产业加快形成,并成为我市工业的主导力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丽水市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宏观角度看,丽水市工业总量仍然偏小,工业化程度仍然偏低,目前全国、全省均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而丽水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微观角度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近几年来随着一些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重工化趋势明显,节能降耗及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工业“散、小、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丽水市将来的产业发展导向和重点,必须要依托丽水本身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并纳入到全球和全国的视野,融入到“长三角”、“海西”两大经济区,以及立足金衢丽融入温台发达产业带中进行总体分析判断,从产业的外部环境角度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依据。
(一)国际产业转移加速进行
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以全球化战略为出发点,大大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国际转移日益深度化和广度化,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式转移;产业转移呈现出明显的重化工特征,重点为较复杂的成熟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及非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与配套产品。这一特征为丽水市加快发展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国际背景。
(二)国家出台规划调整产业结构
(三)长三角经济区产业高端化
长三角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工业化发展的先行区域,经过多年的建设,其工业发展过程逐渐呈现出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及技术密集化的总体特征。作为长三角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丽水市要依托产业配套能力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为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配套的协作型产业和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特色健康产业。同时,依托长三角丰富的人才和资本资源,加大招商引智力度,不断提升丽水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此外,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内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将带动丽水市工业品和日常消费品的发展,要紧紧抓住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竞争。
(四)海西区成为产业对接新领域
(五)立足金衢丽融入温台发达区
从丽水市的周边地区看,金衢丽产业带形成及其相邻的温台产业带加快发展,为丽水工业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金衢丽作为全省三大产业带之一,通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省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新兴的特色制造业基地。同时,温台沿海发达产业带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业溢出进程明显加快。金华市现已形成汽车及配件、工量具、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纺织等主要产业;台州市已形成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疗化工、模具塑料、家用电器、服装机械、水泵阀门等产业集群;温州市更有“中国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泵阀之乡”、“中国锁都”、“中国电子元件产业基地”等28个国家特色生产基地。随着温州、金华、台州等地的产业发展和扩张,未来丽水也将成为区域招商引资和吸纳产业转移的重点。
(六)生态及资源优势逐步显现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践行,对高品质生态环境和可利用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绿色消费日益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浙江绿谷”——丽水,资源和环境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目前,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领先,待开发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9.1%,森林蓄积量占到全省的33%;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是全省的3倍多;叶蜡石、高岭土、珍珠岩、建筑凝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储量较大。丽水所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资源禀赋,具有发展生态经济和吸引外来投资的较大潜力,具有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实可能。
通过运用主导产业理论、增长极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对适合丽水发展的产业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后,得出以下比选结果(具体分析过程详见附件三):在现有的28个制造业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综合评价居前十位。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上述产业在我市仍然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是工业扩量的基础。同时,通过定性分析,丽水具备大力发展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源禀赋和市场机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对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农林产品加工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丽水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是切实发挥资源、环境和历史文化优势,打造丽水特色的主要载体。
根据主导产业的比选分析结论,规划确定未来丽水重点培育“两大”、“两新”、“两优”、“两特”共八个主导产业。2008年,我市上述八个产业工业总产值约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5%。
“两大”——机械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和不锈钢产业,“两大”将确定为未来千亿级产业来培育。
“两新”——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两新”产业将作为丽水未来高技术产业和新增长点来培育。
“两优”——日用化工产业和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产业,“两优”产业将进一步突出丽水产业优势,形成高度集聚发展的重点产业。
“两特”——农林产品加工业(包括:竹木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木制玩具、青瓷宝剑、石雕等行业),“两特”产业将进一步体现丽水区域特色,重点打造丽水的金色名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工业领域集聚发展、借力发展、错位发展和创新发展,围绕“两大”、“两新”、“两优”、“两特”,突出做大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把丽水建设成主导产业突出、区域带动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制造业基地,促进形成“长三角”和“海西”区产业融合的纽带、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集聚区,生态工业重要发展区。
——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和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朝着有利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节能环保低碳的方向发展。
——借力发展原则。进一步研究消费需求和市场规律,国内外及周边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趋势,立足丽水区位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不断扩大与发达地区的产业融合,持续深入实施借力发展,不断开拓招商引资新领域。
——统筹发展原则。立足“两大、两新、两优、两特”产业,统筹县、区域协调发展。既要树立大产业共同推进理念,举全市之力集聚发展,又要结合区位条件、现有产业设施实施统分结合、错位发展,有所侧重,避免重复建设与盲目竞争。
——转型提升原则。丽水市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要立足现有产业优势,促进丽水制造业的高端攀升和内涵升级,完成从传统低端、低附加值制造到现代高端、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变,积极抢占产业的价值“高地”和创新的“制高点”。
(一)近期发展目标
产值目标:到2015年末,八个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左右,约占全市工业产值70%,主要工业经济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目标:到2015年,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各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全市形成以不锈钢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以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产业、日用化工产业为重要支持力量,保持农林产品加工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稳定发展,构建结构比较合理,特点比较鲜明的工业产业结构,形成生态环保型、技术创新型、规模效益型的工业体系。
循环生态目标:到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全省领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转变,形成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协调共进的合理的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实现和完善循环经济体制,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生态与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工业结构生态化初见成效。
(二)远景展望
到2020年,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800亿元左右,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5%,成为集群优势显著、区域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循环经济体系进一步提升的浙西南重要的工业产业集聚区和长三角地区特色制造业基地。
(一)产业发展思路
发展汽摩配、机床工模具、阀门、建筑五金、微电机等五个细分产业,共同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产业群。
1、汽摩配产业。坚持巩固维修市场、突破配套市场、延伸整机市场的发展策略。在产业领域的选择策略上优先发展做大做强汽车空调零配件及总成、工程机械改装及通用零部件、动力电池及电动车产业,做精做特汽摩仪表、车灯、摩擦材料、车身电子、汽车马达等细分行业。
2、机床工模具产业。依托缙云机床产业基础,利用现有的销售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信息优势,努力形成总部经济效应,为打造国家级机床产业基地奠定基础。在产品策略上以大型和高精度机床、智能化装备为主攻方向,以普通机床、特种切削刀具、锯条、模具等各门类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
3、阀门产业。依托丽水阀门铸造产业优势,大力发阀门精加工产业,拓展产品向国家级重点输油汽管线、适应特种环境的阀门等高端领域发展。在产品策略上重点要拉长产业链,在现有基础上向高端铸坏、高温高压加氢裂解阀门、各类低温阀门以及高性能密封材料等辅料产品拓展和延伸。
4、建筑五金产业。依托遂昌建筑五金产业基础优势,延长产业链,打响区域品牌。在产品策略上重点扩大钉、丝、网、焊材等基础产品市场份额,拓展产品领域向高档建筑五金、自行车延伸,同时做精做特闭门器、地弹簧、锁具等细分产品。
5、微电机产业。在做大做强原有缝纫电机的基础上,拓宽产品覆盖面,以汽车电机为发展突破口,增强微电机产业与汽摩配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在产品策略上巩固缝纫机电机、伺服电机的市场份额,积极拓展汽车摇窗电机、座椅电机等车用微电机产品。
(二)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全市培育装备制造业产值超50亿的龙头(集团)达到3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超过20家,亿元以上企业超过100家,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
远景目标: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年均增长14%。把丽水装备制造业建设成为浙江省具有一定实力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自己的优势子行业及产品,在地区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一环。
以不锈钢管材、板(带)材、线材及制品和模具钢为重点,依托青田、松阳、市区、缙云、龙泉等地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千亿级不锈钢产业。
贯彻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理念,以集群化发展为导向,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合理布局生产力,走“生态化、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区域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努力打造丽水不锈钢千亿级产业集群,使之成为省内最具影响力的不锈钢冶炼基地、不锈钢管及制品生产基地之一,“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重要的不锈钢制品贸易中心。
在产品策略上加大对不同型号、不同应用环境的不锈钢无缝管、不锈钢焊管和管配件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把松阳、龙泉打造成为“不锈钢管材基地”;逐步扩大产品线,除了重视提升缙云和市区的板材、带材制造水平外,进一步发展不锈钢日用品、电子信息配套产品、五金配件等制品,丰富产品结构;在不锈钢熔炼方面重点要提升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依托青田青山钢铁等企业的龙头作用,以优先满足本地不锈钢深加工为主,加大对高强度钢、耐热不锈钢、各类新型管材、板材、薄型材、冷连扎宽带钢等不锈钢材的生产和研发力度。
近期目标:到2015年,全市不锈钢产业实现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左右;不锈钢熔炼产能达100万吨,不锈钢制品产能达150万吨,基本形成高精特钢熔炼钢坯生产为基础、不锈钢管为主、不锈钢制品门类更加丰富的不锈钢产业链。全市不锈钢产业累计投资额超过150亿元,年均增加25%以上。形成1家年销售超过100亿元、行业带动性强、市场影响力较大的大型龙头企业,力争达到20家超10亿元的中型龙头企业,40家超亿元的优势骨干企业。吨不锈钢能耗、污染治理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浙江省不锈钢管业基地”品牌创建完成,丽水不锈钢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不锈钢产业基地之一。
远景目标:至2020年,全市不锈钢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形成从熔炼到各类不锈钢制品的较完善的产业链,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龙头企业实力和带动性更强,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生产和公共服务配套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区域市场集散作用明显,销售网络国际化,生态环境和谐,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立足做强四大新材,力争新材料产业成为工业新增长点。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新材料产业一直受到国家政策重点扶持。我市新材料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分布在缙云、市区、遂昌等地。在产业领域选择上,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特种合金、新型电光源、特种纸、精细化工等四大产业。
1、特种合金材料。加大对现有企业一胜特工模具、新瑞薄板、精美铝业等行业优势企业的培育壮大,加快盛科高强金属材料公司的项目建设尽快形成龙头效应,同时继续大力引进国内合金材料领军企业。重点发展除不锈钢以外的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合金材料,包括特种切削刀具钢、高硬度铝基合金、新型模具材料、超薄宽幅板材、高温高压大口径厚壁重型合金管材等。
2、新型电光源材料。绿色节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当前缙云灯管、灯具、电力电子元器件,包括二级管、整流管蕊、晶管蕊、模块、可控硅等生产企业已初具规模,为做大照明节能产业奠定了基础。在产品策略上巩固扩大山蒲、天煌、金陵、长虹电光源等企业形成的荧光灯管、荧光玻璃管,以及硅都电子、硅元件厂晶闸管、整流器等配套产业基础上,加大高科技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电子专用材料和新型元器件的专业化水准,加快开发高档、新型、节能的电光源产品,重点发展中高档的发光二极管(LED)、超大功率晶闸管和高频晶闸管等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新型电光源产品。
近期目标: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其中新型特种合金材料达到100亿元。全市培养新材料产业产值超100亿的龙头(集团)至少1家,超10亿元企业超过3家,上亿元的企业超过20家,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
远景目标:到通2020年丽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将丽水打造成为以特种合金材料、新型电光源材料、特种纸、精细化工四大产业为支柱的,在浙江省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攻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高点。
近期目标: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40亿元,年均增长33%。全市培养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10亿元企业超过1-2家,亿元以上企业超过15家。
远景目标:到2020年将丽水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发展到80亿元,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通过努力,将丽水打造成为以中医药、中药制品及中药保健品为主,在浙江省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立足塑料合成革和鞋革羽绒制品三大领域,推进产业链衔接,进一步扩大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产业。
未来丽水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产业注重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污染控制与招商选资,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链衔接三路并行。市区合成革已成为国内第二大合成革产业基地,要重点围绕“技术升级、产业延伸,污染治理”的思路,在严格控制传统油性树脂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水性树脂生产线;在巩固传统产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大力引导企业开发超细纤维、TPU树脂革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巩固合成革上游产业链基础上,进一步向下游箱包、装饰类产品延伸。青田鞋革制品业以接轨温州“中国鞋都”为发展方向,重点抓好产业提升,提升产品档次,加大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打造一批新的国家级品牌。羽绒制品产业重点依托艾莱依为龙头,形成以休闲时装化羽绒服装为特色,以羽绒服装、家纺产品等为支撑的区域特色产业。
近期目标:到2015年,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其中塑料合成革产业产值达到150亿,鞋革羽绒制品业产值达到150亿左右。全市培养产值超30亿的龙头企业(集团)3-5家,超10亿元企业超过4-6家,收入上亿的企业超过30家。
远景目标:到2020年丽水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产业产值600亿,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产业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明显的区域特色产业。
依托纳爱斯集团,打造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日化基地。
以纳爱斯集团为代表的日用化工产业一直是我市的特色支柱产业,竞争优势明显。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在打响国内品牌的基础上向国际品牌拓展;以品牌为带动,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构建战略联盟,更大规模占领市场。在产品策略上以天然绿色为方向,重点发展高档护理、洗涤用品和抗菌消毒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日化产业,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同时,围绕纳爱斯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扩大本地在包装、彩印等配套产业规模。
依托丽水现有农林副产品资源优势,以农副食品加工业、竹木加工业为重点,着力打造百亿级特色农林加工产业。
农林产品加工业是丽水市的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之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我市食用菌、高山蔬菜、水干果、茶叶、竹笋、有机鱼等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优势日益显现,市场前景看好,深加工潜力巨大。以中高密度纤维板、木门、竹木地板、木质家具,以及竹炭、竹筷、竹醋液、竹纤维等为衍生品的竹木产品加工行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良好。未来几年,丽水市农林产品加工业主要以精深加工、品牌塑造、打造区域特色为方向,以自然、绿色、有机、健康为产品特色,走一条既依托资源优势,又能有效突破资源束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推进“三化”,一是产业化,积极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对农林产品实施精深加工,促进资源本地化,强化资源交易集散地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二是集聚化,重点打造碧湖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园、遂昌竹炭工业园、庆元竹木产业区、松阳茶叶交易市场等特色产业发展平台;三是品牌化,打响区域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近期目标:到2015年农林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年均增长8%,形成一大批产值超亿元的农林产品加工业企业。
远景目标:到2020年将丽水农林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发展到150亿元,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通过努力,将丽水打造成为以农产品和竹木制品深加工为主,在浙江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林产品加工基地。
利用丽水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资源优势,重点依托青瓷、宝剑、石雕和木制玩具产业,努力打造丽水金色名片。
以青瓷、宝剑、石雕(丽水“三宝”)为代表的最具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以木制玩具、油画像框、制笔为代表的文化体育用品产业,构成了丽水特有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丽水近年来发展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今后几年,要充分把握国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把丽水特有的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未来丽水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保护与开发的重点在于:一要重点发展青田石雕、龙泉青瓷宝剑和云和木制玩具三个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区,以石雕节、青瓷宝剑节、木制玩具节三大节庆活动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丽水特色文化产业规模和知名度;二要以文化提升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价值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商品两条路并行为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实现“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三要突破行政区域界线、跳出产品看产业,要围绕产品设计、美术创作、动漫创意、展览展销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的互动融合;四要充分发挥工艺美术大师的引领作用,积极培养工艺美术人才,不断地推陈出新。
近期目标: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工业总产值达50亿元,年均增长8%,形成一批销售规模大、龙头示范带动力强的文化创意的企业。
远景目标:到2020年将丽水文化创意产业工业总产值发展到70亿元,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通过努力,将丽水打造成为以青田石雕、龙泉刀剑及青瓷、云和玩具为主的在全国乃至世界拥有一定知名度文化产业基地。
依托水阁及南城工业区、碧湖产业区、景宁民族工业园,形成多引擎驱动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两大”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主要以汽摩配、微电机和阀门精加工为主,引进上下游或配套关系企业,促进形成产业链之间的关联性;不锈钢产业中的板材、带材、日用品等为主的深加工产品,同时要积极发展不锈钢产品加工设备制造业,提供配套装备。“两新”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在南城区块布局发展以LED封装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园,以现有邦化工等企业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群;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中成药、保健品、化学原料药为主的产品体系,建立全市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饮片加工基地、药用菌深层发酵和提取物加工基地。“两优”产业中的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业,主要以发展水性树脂生产工艺,实施生态化改造,产业提升为主攻方向,继续发展水性树脂合成革及下游制品产业,羽绒产业重点布局丽水市区;日化产业主要以纳爱斯集团发展壮大为重点,适时考虑在南城区块扩大新的产能。“两特”产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重点布局碧湖产业区,兼顾中高密度纤维板、木门等竹木加工企业和油画像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开发机构的用地需求。
“两大”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主要以机床产业和汽摩配产业为主,努力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机床产业基地;不锈钢产业主要发展工模具钢、不锈钢薄板、带材以及五金、器械、各类配件等不锈钢制品。“两新”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包括发展特种合金材料、新型电光源材料产业,打造特种合金钢材及产品加工基地,发展以LED应用产品为主攻方向的新型电光源材料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米仁、香茶菜、白术、白芍、浙贝母、玄参、延胡索、金银花等药材种植,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鼓励在药材产地建立产品深加工企业。
“两大”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以阀门制造为主,形成青田、云和、景宁三大铸造阀门生产基地;不锈钢产业中的冶炼环节,主要依托青山钢铁,提升不锈钢熔炼的产能和扩大不锈钢粗钢品种,鼓励青山控股为本地的不锈钢制品业和永康、武义等地的五金业丰富原料供应。“两优”产业中的鞋革制品产业,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以温溪镇为中心的鞋革业产业基地。“两特”产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品中的石雕加工业,进一步打响“中国石雕城”品牌。
“两大”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重点扩大汽摩车、摩擦材料等汽配产业;不锈钢产业重点发展以钢管制造、不锈钢五金配件为主的不锈产品,同时重点在松阳布局不锈钢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以及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浙江不锈钢产业基地”。“两新”产业中布局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浙江康恩贝集团等龙头企业,规划建设浙西南现代中药制造中心。“两优”产业中以启动丽水合成革产业提升工程为切入点,适当布局发展水性树脂合成革及下游制品业。“两特”产业重点发展以茶叶精加工为代表的农林加工产业。
“两大”产业中的建筑五金产业,以浙江元立金属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打响“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区域品牌。在“两新”产业中,重点布局特种纸、动力电池、乳化炸药等产业。“两特”产业重点发展以中高密度纤维板、竹炭、竹木地板、细木工板等为代表的竹木精深加工产业,布局竹炭产业园。
“两大”产业中的汽车空调配件和工程机械配件等装备制造业,提升龙泉“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规模和影响力;不锈钢产业主要布局金岗工业区,主要发展以不锈钢拉管为主的制品业。“两新”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中药产品、生物提取、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并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两特”产业重点发展以青瓷宝剑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布局青瓷宝剑园区,同时兼顾农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在“两大”、“两新”产业中,云和重点发展阀门铸造和精加工产业;庆元重点发展汽摩配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形成“龙庆”汽摩配产业带,依托方格药业带动生物提取、医药中间体产业;景宁重点发展阀门铸造和精加工产业,以及建立畲药野生资源保护性种植与产业基地。“两特”产业中,云和县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木制玩具产业,布局木制玩具产业区;庆元县重点发展菌菇种植和深加工以及竹筷、竹炭、木门等农林产品加工业,布局竹木加工产业区,同时进一步做大以木杆铅笔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景宁县重点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为代表的农林产品加工业。
丽水市主导产业空间分布图
注:按2008年统计局提供的各县区市的工业总产值绘制。
——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以工业主导产业规划为基础,加快制定完善主导产业各专项规划,研究出台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财政、投资、产业、空地等政策措施。突出县(市、区)产业主体功能和分工,根据各县(市、区)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各行业空间布局的要求,强化区、县功能定位,深化完善区、县定位产业分类指导,形成合力。要通过产业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掌握产业动态、发展前景、市场分布的重点区域、大项目的信息,并围绕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等,进而形成产业政策。进一步强化大产业共同推进,特色产业“一县一品”的发展思路,立足基础,找准方向,集聚资源,打出品牌。
——完善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进一步形成产业政策。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整合作用,实施有倾斜的产业扶持政策,全力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借力发展、错位发展和创新发展。制定和整合各项扶工政策,统筹县(市、区)及部门,集中优势力量,从产业布局、财政税收、融资担保、人才服务、产业基地建设、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许可贸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形成特色产业的政策“洼地”。制定和完善《丽水市工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产品导向目录》,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推进计划,筛选以高端化、规模化、战略化为特征的重点产业和行业领域,全力做好各类生产要素的保障,优先申报国家级、省级各专项扶持资金项目。
——整合园区资源促进协调发展。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招商方式、服务内容和考评手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把工业园区建成产业招商和发展的平台以及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的主要载体。各工业园区要发挥优势,有所侧重,选准各自的主导产业,统筹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良性竞争、互动发展的园区经济发展态势。培育以市级工业园为龙头,各县(市、区)工业园为依托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基地。
——推进产业链优化整合。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适时推进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延伸,利用原有产业基础,在上下游产业寻求更大的潜在市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向“微笑曲线”两端即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领域发展。主要是支持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加快形成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运行机制,重点扶持获得国家级、省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服务和监督,切实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引导企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支持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鼓励并支持主导产业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工作,力争承担更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引导企业制定并执行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产品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引进产业标杆企业。
——培育区域产业龙头。
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对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扶持和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基础条件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进行合理扩张,提高经济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培育成为国内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特点,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与用户单位结成联盟,着力提升大企业大集团的成套生产能力与系统集成能力;鼓励市内主导产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施兼并重组,扩大产业规模,拓展业务领域。
——做精做专特色企业。
结合丽水主导产业发展特点,鼓励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专注于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引导中小企业加大在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力度,在细分市场中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优势企业,培育行业“隐形冠军”;以技术支持、财政补助等形式扶持已初具规模,成长性好的主导产业企业,鼓励企业在细分领域做专做精做强,形成主导产业企业梯队的健康发展局面。
——完善土地供给政策。
全面梳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用地空间,跟踪并掌握工业出让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明确到具体的企业和项目,做到空间“见账、见图、见物”,为科学规划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提供基础和依据。坚持科学、集约、节约使用土地原则,研究制定主导产业发展专项土地供给政策,鼓励企业实施“零土地技改”,充分挖掘企业内部土地空间潜力,集约土地使用,克服土地要素制约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困难。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引进、培育各类创新创业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评估、人才引进与培训、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投融资和法律咨询等服务;加大生产服务业公共项目扶持力度,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以及提升产业层次的高端项目,在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用地等方面予以优先保证;积极推动主导产业大企业大集团的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在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实现二、三产分离。
——构建公共研发平台。
——拓展公共信息商务平台。
加强与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等B2B平台的深入合作,构建丽水产业专区,以统一的形象对外进行展示。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企业”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独立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联合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建立网上专业市场,通过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创新,缩短产品流通周期,降低营销成本,拓展国内外市场。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积极为本地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支撑。一是要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二是要构建创业辅导体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三是要构建融资担保体系,提供资金支撑服务。四是要构建开放合作体系,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五是要构建中介服务体系,深化企业服务领域。六是要构建信息导航体系,拓宽信息服务渠道。
——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发展主导产业要与生态市建设紧密结合。一是在工业园区的布局上,要对功能区块进行有机划分,满足高效、低耗、生态的要求。二是在加速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谋划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一批骨干型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三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障资源安全,坚持资源勘查与开发并重,严把采矿准入关,真正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四是继续实施一批生态建设项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严把项目准入关。对新上的项目,严把环保关,对环评通不过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强化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示制度。加快实施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大对“能评”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力度。未能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不得开工和通过验收。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
——在重点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强清洁生产的宣传推介,促进企业间信息交流。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建设有效的清洁生产管理机制。在重点行业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审计、重点行业主要包括不锈钢、化工等高能耗行业或重污染行业。继续推行企业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为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提供持续动力,形成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强化对企业生产运营环节的支持和监督,保障清洁生产实施。掌握清洁生产的主要技术领域,通过项目示范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要努力造就一批主导产业工业的高级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和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依托大专院校、技能人才培训学校和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建立多层次的主导产业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主导产业适用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为培养和引进尖端专业人才提供平台,并支持企业开展职工职业素质培训。
——拓展人才引进渠道。
引进人才的重点,一是具有战略眼光、善于经营、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二是各类企业急需的研发设计人员;三是具备操作先进设备的高级技工。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柔性流动机制,鼓励和支持海外专业人才通过兼职、开展合作研究、回国讲学、进行学术技术交流、从事考察咨询活动、开展中介服务等各种适当形式为丽水市主导产业服务。扩大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关系,千方百计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逐步形成高级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为引进和稳定主导产业专业人才,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有效的措施,建立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新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重点可探索设立在住房、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的专项政策。鼓励企业探索实施各种先进柔性分配机制,探索建立以绩效和市场为主导、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入股等多种分配和激励机制,加大要素分配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通过培训升职、奖金奖励、带薪休假等办法给予奖励,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附件一:丽水市工业主导产业重点投资项目表
单位:万元
序号
企业名称
项目名称
区域
项目总投资(万元)
项目起止年限
所属主导产业类别
合计
2035980
1
中国盛科高强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年产50万吨重型高强合金管/棒/型材生产线项目
缙云
250000
2010-2013
新材料
2
纳爱斯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18万吨液体洗洁剂技改项目
市直
70000
2009-2010
日用化工
3
浙江元立集团
矽钢片
60000
2009-2013
4
浙江泓盛特种钢有限公司
年产50万吨大型铸件生产线技改项目
50000
装备制造业
5
浙江云塑薄膜工业有限公司
年产7万吨BOPP多功能胶带及医用薄膜生产线项目
47600
2009-2012
6
浙江繁盛集团有限公司
汽配、阀门、医疗器械、不锈钢管件项目
36000
2010-2011
7
中国飞奔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350万条半钢型汽车轮胎项目
30000
8
浙江华丰铝业有限公司
年产5万吨铝箔
2008-2010
9
安徽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新型建材项目
10
浙江丽泰金属有限公司
26023
不锈钢
11
浙江万通革业有限公司
年产4320万米合成革项目
松阳
24850
2010-2012
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业
12
浙江新元焊材有限公司
年产20万吨CO2气保焊丝
遂昌
23472
2008-2010
13
浙江新旭不锈钢有限公司
年产6万吨不锈钢中宽板卷及3万吨不锈钢线材
22638
14
浙江丽水太空超高压水射流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年产800台套TK系列超高压水射流设备
21000
2006-2011
15
缙云县雄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年产30000吨不锈钢薄板材料生产线
20500
2009-2011
16
浙江巨泰特钢有限公司
年产50000吨圆钢生产线和10000吨钢管生产线
龙泉
20000
17
长城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防爆电器项目
18
浙江浩洋娇子车业有限公司
年产20万辆电动车和30万辆高档自行车生产线
19300
2009-2012
19
浙江亚大特钢有限公司
16MN快锻液压机组技改
青田
19000
20
浙江丽水众益药业有限公司
年产1718万粒红霉素肠溶胶囊和968万粒西地碘片技改项目
16846
生物医药
21
浙江繁盛超纤制品公司
年产300万平方米水性超细纤维合成革技改项目
16100
22
龙泉欧亚龙贸易有限公司
年产26万套户外休闲铁木公园椅生产线项目
16000
农林产品加工业
23
丽水富来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3000吨超级电容器用竹炭电极材料项目
15753
24
浙江易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新增程控精密锻压设备生产线
15658
25
浙江池禾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5000皮革转移膜500根花纹辊生产线
15600
26
浙江正统电源有限公司
年产100万只免维护全封闭蓄电池
15000
27
浙江诺比克电梯有限公司
年产3000台客运电梯
28
浙江洁能电气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蓄电池
29
浙江江南景洁铝业有限公司
年产20000吨铝合金
30
浙江丰明塑业有限公司
印刷设备
31
意尔康集团
年产400万双皮鞋项目
32
戴式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印刷机械
33
北京东华宏泰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生物识别武器柜项目
34
普森(浙江)实业有限公司
年产60万幅商品油画及画框、线条
14608
文化创意产业
35
丽水双达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年产5000吨流量控制阀项目
莲都
13670
36
浙江方源人造革有限公司
年产3000万米PU合成革生态化生产示范项目
12339
37
丽水市意本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10000吨高精密度阀门
12262
38
丽水市恒顺化工有限公司
年产15万吨甲醛和7000吨塑编外袋及内膜袋
12223
39
浙江力威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年产1300台自动化控制阀、60万台汽车发动机马达
11880
2007-2010
40
浙江博洲钢业有限公司
年产4万吨不锈钢卷板
11820
41
浙江华星电机有限公司
年产三自动工业缝纫机及伺服电机5万台
11818
42
浙江奔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年产500万只汽车装饰配件
11814
2007-2011
43
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
年产1.5亿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输液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11690
44
浙江佳豪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年产500万平方米地板生产线技改项目
11367
45
浙江松信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年产40万套过冷式环保型平行流冷凝器项目
11000
46
马达原不锈钢有限公司
年产20000吨不锈钢管生产线
47
龙泉市金利铜业有限公司
年产30万套空调保温管
48
龙泉市嘉文实业有限公司
年产20万件板式、软体、实木家俱生产线项目
10800
49
浙江省宝隆铜业有限公司
新建年产1万吨高精度紫铜带、黄铜带生产线项目
10620
50
浙江瑞和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1500台激光打标机
10500
51
丽水精良实业有限公司
年产6000吨高仿真化纤面料产品
10376
52
缙云县新永茂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年产600万套不锈钢制品生产线技改项目
10300
53
浙江金铭实业有限公司
年产2万吨铁铸件、60台吹膜机项目
景宁
10260
54
浙江兴乐电线电缆制造有限公司
年产6000公里销矿用橡套软电缆及轻型、中型、重型橡套软电缆技改项目
10240
55
浙江元立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20万吨制管生产线
10000
56
永康市万博汽配有限公司
年产100万套汽车离合器总成生产线
57
凯尔特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60000套直埋式燃气高新阀门项目
58
方圆阀门集团丽水有限公司
年产阀门5000吨
9923
59
浙江宇田树脂有限公司
年产树脂10万吨
9919
60
丽水澄天环保科技公司
年产90套防腐脱硫设备
9806
61
浙江恒源钢业有限公司
新建年产6000吨不锈钢管产品生产线
9442
62
浙江天鹰木业有限公司
年产4万套棚式大型沙滩床项目
9170
63
松阳泰朗精密不锈钢有限公司
新建年产1万吨精品不锈钢无缝管生产线项目
9000
64
浙江万众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50万精密阀门建设项目
8855
65
松阳县青山不锈钢有限公司
年产4万吨不锈钢穿孔产品生产线项目
8650
66
浙江非王泵阀有限公司
年产10000吨深加工阀门建设项目
8500
67
浙江大利实业有限公司
年产色片、色浆3kt/a
8319
68
浙江亚美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年产90万只汽车用钎焊式水箱及暖风机水箱450
8269
69
浙江天力机车部件有限公司
年产3.5亿件标准紧固件
8159
70
丽水西铁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5000台高智能非侵入式电动阀门执行器建设项目
8120
71
浙江中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10000套农作物保鲜仓储设备生产线项目
8000
2010-2010
72
丽水正茂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5000吨高性能阀门项目
73
浙江银凯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9000吨CPP薄膜建设项目
7880
74
丽水万邦鞋业有限公司
年产700万双皮鞋项目
7789
75
隆兴不锈钢有限公司
年产3800吨不锈钢管生产线
7721
76
浙江华大树脂有限公司
年产8万吨树脂
7500
2006-2010
77
华旭不锈钢有限公司
7361
78
丽水瓯维克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5000吨API出口阀建设项目
7200
79
浙江顶星汽配有限公司
年产500万片汽车雨刮片等汽车配件
7151
80
浙江上上不锈钢有限公司
新建年产3万吨不锈钢管检测配送生产线项目
7025
81
浙江锐奇鞋业有限公司
新建硫化、注塑、冷粘鞋生产线
7000
82
亚泰制革有限公司
年产超纤革120万平方米
83
浙江晶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470万只喇叭、2万套GPS导航系统、13.5万套防撞雷达365
6908
84
云和立信泵阀制造有限公司
年产5000吨大口径阀门技改项目
云和
6890
85
丽水市光泰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年产不锈钢制品10000吨
6854
86
浙江进欣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800套光纤围栏入侵监测系统生产线
6800
87
都市梦鞋业有限公司
年产皮鞋800万双
88
浙江瑞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年产150万件汽车滤清器
庆元
6750
89
浙江中广电器有限公司
年产20万台空气能热水器及1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
6730
90
丽水鸿佳塑阀实业有限公司
年产大口径PE偏心球阀30000套
6620
91
浙江凯尔泰竹业有限公司
年产20万套欧式高档竹木门生产线技改项目
6479
92
以诚不锈钢有限公司
年产3300吨不锈钢管生产线
6410
93
天意达不锈钢有限公司
年产3300锈钢管生产线
94
博盛不锈钢有限公司
95
浙江正南钢业制造有限公司
新建年产4000吨不锈钢产品生产线项目
6400
96
浙江益宏不锈钢有限公司
新建年产3500吨不锈钢管产品生产线
97
浙江省新信峰工具有限公司
新增年产180万把切削刀具产品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6260
98
丽水市高能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6000吨阀门
6180
99
浙江新旭合成革有限公司
年产合成革1200万米
6177
100
丽水市三联环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年产850台套(离心机)污水处理设备
6126
101
龙泉市瓯江青瓷有限公司
年产700万件高档青瓷餐具及年加工2万吨标准化瓷用坯釉料项目
6118
102
浙江信望旅游用品有限公司
年产63万套旅游休闲用品生产线
6100
103
丽水市国大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阀门4500吨
6095
104
浙江双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年产150万只电喷燃油泵、60万只电喷系统配件306
6025
105
浙江南明化工有限公司
年产3000吨已二醇和100吨AAP
6018
106
浙江依帆标牌有限公司
年产2万吨不锈钢板技改生产线项目
6000
107
浙江三鼎实业有限公司
年产500万套防盗门锁生产线
108
浙江巨龙钢业有限公司
新建年产0.3万吨不锈钢管产品生产线
109
浙江诚创轴承有限公司
年产6000万套精品轴承套圈项目
2008-2011
110
浙江晨阳实业有限公司
年产4万吨彩色涂层钢板生产线
111
丽水亚通智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年产5000套智能自助设备项目
112
丽水耐高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3000吨API阀门与电站阀门项目
5867
113
浙江晶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新建年产80吨单晶体硅、单晶体硅片生产线
5800
114
浙江威肯特泵业有限公司
年产沥青泵3700台
5789
115
丽水森源木业有限公司
年产250万平方米贴面板
5767
116
盛丰不锈钢有限公司
年产3000吨不锈钢管生产线
5700
117
青田县西普阀门有限公司
5600
118
丽水万泰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8000吨高性能蝶阀项目
5460
119
丽水市中通机电有限公司
年产3000吨矽钢片
5370
120
浙江宸亿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2.2亿只含油轴承和粉末冶金结构件建设项目
5325
121
浙江顺虎德邦涂料有限公司
年产5500吨涂料、500吨胶粘剂、125万只包装桶361
5215
122
丽水成达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3500吨特种阀门建设项目
5200
123
浙江利民化工有限公司
新阿斯匹林和葛根剂生产线
5000
124
浙江巨业带钢有限公司
年产9500吨65#锰钢带生产线项目
125
浙江高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50万台车载冰箱生产线项目
126
永康市晶贝工贸有限公司
年产10万套汽车减振器生产线
127
缙云县华诚工具有限公司
年产300万套防盗门锁生产线
128
浙江丽威油泵油嘴有限公司
年产160万副欧Ⅲ以上排放标准P系列喷油嘴
4898
129
浙江商讯科技有限公司
环保型650MHZ智能布线用数据电缆技术改造项目
4893
130
浙江立丰机械零部件有限公司
年产110万套各种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零部件及过滤器项目
4823
131
浙江圣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年产400万只机油滤清器、250万只燃油滤清器、50万只空气滤清器。
4811
132
浙江瑞德建筑五金有限公司
年产1000万套铝、塑平开门窗配件
4800
133
浙江凯森板业有限责任公司
旧板回收二次利用工业循环经济节能改造项目
134
浙江中坚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44000台套阀门
4725
135
浙江中一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年产3800吨精密阀门建设项目
4700
136
浙江菲特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6000台特种阀门生产线项目
137
浙江巨泰进出口有限公司
公司型保税仓库项目
4690
138
浙江金力仕阀门有限公司
4677
139
浙江环星计时器有限公司
年产机械闹钟、石英闹钟、定时器460万只
4536
140
丽水市润丰缝制设备有限公司
工业缝纫机电机30万台
4510
141
浙江泰德新材料有限公司
年产500吨微波法分子筛催化剂合成项目
4508
142
浙江冯氏管业有限公司
年产1万吨高频焊管生产线
4500
143
浙江大利皮饰有限公司
年生产加工300万米PU合成革后处理
144
浙江创立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年产30万件汽车空调胀管式换热器技改项目
145
丽水白云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年产10000台套工业泵建设项目
2007-2010-
146
浙江晶联化学有限公司
年产7000吨水性树脂、3000吨色浆、3000吨表面处理剂、2000吨环保色晶
4281
147
景宁畲族自治县金林竹木工艺厂
高档木制国际象棋、儿童和成人智力玩具生产线异地技改
4270
148
丽水恒通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6000吨阀门建设项目
4200
149
浙江毅力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年产200万套汽车空调电子电阻调速模块
4100
150
永康市成亿链传动有限公司
链条生产项目
151
丽水超特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4000吨阀门建设项目
152
浙江兰通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年产30万套平流式蒸发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4020
153
浙江凯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年产电缆90万公里
4000
154
浙江凯恩电池有限公司
年产5亿节镍氢电池一期工程技改
2008-2009
155
浙江景宁精工轴承有限公司
年产2000万套高精密低噪音机电和空调专用轴承技改
156
浙江博大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4000吨闸阀、止回阀和截止阀项目
157
青田达源鞋材有限公司
年产鞋跟2000万斤
158
丽水中孝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1万套特种阀门建设项目
159
浙江奥杰特汽配公司
年产500万套汽车配件
3988
160
景宁畲族自治县富利达木制工艺品有限公司
智力型木制玩具生产线异地技改项目
3975
161
浙江方宏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年产200万只汽车空调消声器生产线项目
3900
2009-2011
162
遂昌玄乐炭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环保型炭符合材料(炭革)开发及生产工艺研究
163
丽水宾迪鞋业有限公司
年产300万双皮鞋项目
164
浙江凯意得阀门有限公司
年产3000吨API阀门生产项目
3880
165
改建年产500万米皮饰印花、650万米复合改性PVC生产线
3879
166
浙江振宏伞业有限公司
综合利用废料、下脚料年产60万把高档太阳伞技改项目
3857
167
浙江施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年产100万套汽车空调干燥瓶技改项目
3800
168
浙江瑞宏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年产2300吨合金铝锭及铝压铸件产品
169
浙江辉达模塑有限公司
年产500万套模塑产品生产线改造
3760
170
浙江繁盛超钎制品公司
年产50万平方米超细纤维不织布、弹力带
3750
171
浙江优克塑胶有限公司
年产6000吨聚氨酯、10000吨处理剂及色浆570
3706
172
浙江新瑞特钢有限公司
新建年产5000吨不锈钢管产品生产线
3650
2009—2010
173
浙江翔泰工艺品有限公司
年产500万套环保形木制玩具生产技术改造项目
3600
174
青田美进家五金锁业有限公司
年产拉手、锁具300万件生产项目
2008-2009
175
浙江七彩木制工艺品有限公司
年产100万套出口木制玩具建设项目
3500
176
浙江安泰铜业有限公司
年产5000吨铜材生产线项目
177
青田德尼尔森鞋业有限公司
年产皮鞋500万双
178
浙江佳瑞竹业有限公司
年产26万平方米重竹地板生产线项目
3451
179
景宁正一钢业有限公司
年产2000吨高品质无缝不锈钢管技改项目
3301
180
景宁畲族自治县美杰竹木制品厂
年产150万套外贸出口竹木制品技改
3300
181
景宁畲族自治县龙泰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年产710万套英文游戏棒(MIKADO)木制玩具生产线技改
3281
182
浙江德尔威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年产2000套挖掘机行走马达总成生产线技改项目
3221
183
缙云县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新增年产200万套ZB整流组件生产线
3100
184
青田欣豪鞋业有限公司
年产皮鞋120万双
3000
185
青田县百益锁具有限公司
五金锁具250万套
186
青田大隆机械有限公司
年产1100台鞋机技改项目
187
青田奥来电器有限公司
年产断路器2000万只
188
龙泉市均得利不锈钢公司
年产3000吨不锈钢生产项目
189
丽水市通得利汽配件有限公司
年产汽配件600万只
190
丽水市创辉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年产3500吨表面处理剂和1500吨颜料
191
缙云县启龙机械有限公司
年产10万台割草机和8万台油锯生产线技改项目
2008年产值
466139
浙江山雁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32552
浙江青山钢铁有限公司
439073
浙江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32111
245402
浙江冠富实业有限公司
31439
浙江青山钢管有限公司
157634
宝丰钢业有限公司
31235
遂昌遂钢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149910
浙江新云木业集团有限公司
30668
浙江耐特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120670
浙江合力革业有限公司
30091
意尔康鞋业集团有限公司
108192
丽水市富泰革基布有限公司
29800
丽水华宏钢铁制品有限公司
91307
浙江凯恩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8785
浙江瑞浦机械有限公司
79223
浙江广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27736
浙江正圆不锈钢管业有限公司
69653
燕京啤酒(浙江)有限公司
26625
缙云县新海薄板有限公司
65560
浙江涛涛实业有限公司
26466
浙江闽峰化学有限公司
65072
大众阀门(丽水)有限公司
25689
浙江天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59161
浙江艾莱依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25465
浙江新瑞薄板有限公司
57120
浙江永发合成革有限公司
25003
遂昌峰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53781
浙江力邦合成革有限公司
24819
大事利鞋业有限公司
51774
浙江晨龙锯床有限公司
24611
兽霸鞋业有限公司
51338
丽水市方源人造革有限公司
24321
浙江隆华特钢有限公司
51016
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24173
格瑞斯鞋业有限公司
50637
丽水市美特康革业有限公司
23888
缙云县大华工具有限公司
48071
浙江胜达铝业有限公司
23767
44682
浙江利马革业有限公司
23327
浙江佳和集团铜制品有限公司
44314
浙江遂昌万丰特钢制品有限公司
23181
缙云县新永贸不锈钢有限公司
40150
浙江丽水有邦化工有限公司
23147
浙江强达钢管制造有限公司
39475
浙江正达模具有限公司
23135
浙江五洲合成革有限公司
38201
23089
浙江广鹰机械有限公司
37258
22873
浙江宇星实业有限公司
36879
浙江联侨合成革有限公司
22685
丽水欧科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
36404
丽水万控电气有限公司
22548
浙江亚泰皮革有限公司
36120
浙江同丰基布有限公司
22353
35420
浙江正茂皮业有限公司
22206
遂昌绿源木业有限公司
35187
浙江耐和实业有限公司
22108
缙云县新航金属制品有限公
34039
浙江华都革基布有限公司
21852
名典鞋业集团有限公司
32852
浙江梦天木业有限公司
21798
缙云县安康特种钢制造有限公司
21681
浙江能福旅游用品有限公司
14331
21428
浙江宏远不锈钢有限公司
14326
浙江安特仪表有限公司
21143
缙云县新新拖内机械制造厂
14201
浙江富盛机械有限公司
21135
浙江华都合成革有限公司
14146
浙江宏庆祥铜业有限公司
20971
丽水华峰布业有限公司
13720
缙云县凯胜特钢有限公司
20948
浙江三辰电器有限公司
13692
浙江飞航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20724
浙江乔尔多合成革有限公司
12959
浙江力帆革业有限公司
20719
浙江旭利合成革有限公司
12952
浙江鸿顺实业有限公司钢结构公司
20369
龙泉市绿源人造板有限公司
12948
20120
12913
浙江锯力煌锯床股份有限公司
19953
缙云县汽缸体厂
12400
浙江豪登合成革有限公司
19801
浙江宏峰铜业有限公司
12261
浙江先丰合成革有限公司
19550
缙云县航鑫特钢压延有限公
12233
浙江利益五金工业有限公司
19439
浙江金奥实业有限公司
12140
浙江嘉利(丽水)工业有限公司
18499
丽水市佳源布业有限公司
12135
缙云县翔远实业有限公司
18471
浙江圣鸿实业有限公司
11954
浙江恒强针车集团有限公司
18000
丽水市南明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11752
浙江万维机械有限公司
11684
浙江大峰合成革有限公司
17986
浙江国邦钢业有限公司
11580
浙江千秋门业有限公司
17955
浙江金信不锈钢制造有限公司
11504
浙江富邦布业有限公司
17489
浙江寿尔福化学有限公司
11393
缙云县山山特钢制造有限公司
17449
丽水市南平革基布有限公司
11385
浙江欣和实业有限公司
17434
11260
浙江宏源无纺布有限公司
17137
浙江飞雁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11028
浙江金潮实业有限公司
17025
遂昌新立焊接材料有限公司
10925
浙江方德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17009
浙江东正皮革有限公司
10810
浙江鹏业不锈钢有限公司
16976
宝兔皮件服饰有限公司
10753
浙江隆达不锈钢有限公司
16953
浙江忠恒锁业有限公司
10680
浙江雷克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16763
浙江东方铜业有限公司
10337
16245
浙江中奥革业有限公司
10128
丽水市新华丽合成革有限公司
15886
浙江科马摩擦材料有限公司
10102
浙江建达金属特种钢有限公司
15653
龙泉市聚珍园食品有限公司
10085
浙江红顶服饰有限公司
15479
10064
15176
浙江凯顺工具有限公司
10058
青田县正升铜业有限公司
15074
浙江双枪竹木有限公司
10005
浙江大邦聚氨酯有限公司
14918
丽水富来森绿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14378
浙江凯达钢结构有限公司
14352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及分析
目前对工业的部门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的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主导产业理论,这三种理论的核心都在于:作为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很难在一个短时期里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进而实现全面、平衡的经济增长,因此产业部门的发展应该是有优先次序的。
一、量化分析
(一)量化指标体系
结合丽水市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确定对丽水市现有的工业制造业中28个行业,按照常用指标中8方面11项指标,行量化分析和比选,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量化评价指标。列表如下:
工业产业选择选用评价指标及权重
评价指标
定量分析内容
权重
比较优势
区位商
增长潜力
增长速度、需求收入弹性
关联效应
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
技术进步空间
全员劳动生产率上升率
可持续发展
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经济效益
利税贡献率
社会效益
就业吸纳率
节能减排
单位增加值能耗
1、比较优势
产业的比较优势一般通过区位商值计算而得。区位商是通过测定区域各个产业部门在该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间接反映产业现状规模。一般说来,当区位商大于1时,表明该产业在本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上一层面区域,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
从附表1可以看出,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业区位商值均大于1,这表明丽水市这8个行业在浙江省区域内产业集中度、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制造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业区位商值排名第一,说明该行业在浙江工业中具有较强的专业化水准。
2、增长潜力
产业的增长潜力主要通过需求收入弹性和产业增长速度两大指标来体现。需求收入弹性指标主要反映产业产品的社会需求,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明该产业的产品社会“需求的收入弹性”就大;反之,社会“需求的收入弹性”就小。需求的收入弹性大意味着产业的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将有助于技术进步和区域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根据附表3,除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外的其余22个行业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均大于1,这表明上述6个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不宜选入主导产业。
产业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产业的发展潜力。一般情况下,将地区工业、一产或第三产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作为基准,将相应各产业部门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与其比较,若超过地区产业门类的平均增长速度则设定为具有发展潜力的部门。根据附表2,“十一五”以来,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8个行业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全部工业行业平均水平。而近期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这3个行业增长潜力较大,2008年的增幅均超过了50%。
3、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程度有高有底,而且关联方向有前有后。通常用影响力和感应度两个指标来反映产业关联强度。一般产业关联强度高的产业为优势产业,而根据地区发展所处的阶段及现实水平的确定前向还是后向较强的产业更具发展优势。
从表9可以看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专用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六大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关联效应较大。
4、社会效益
劳动力吸纳量是反应企业社会效益的重要表现,必须作为产业选择的指标之一。但劳动力吸纳率与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指标相悖,并非就业吸纳率越高越好,需综合考虑产业的规模、效益等其他因素。备选行业的就业吸纳率从高到低列表如下,从表4中可以发现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就业吸纳率超过10%。
5、技术进步空间
技术进步空间通过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上升率表现。从表5可以看出: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13个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上升率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
6、可持续发展
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用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两个指标来衡量。从表6可以看出,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8个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高于全部工业企业平均水平。
7、利税贡献率
在主导产业选择时,还需要考虑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这通常用利税贡献率衡量。从表7可以看出,利税贡献率超过5%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个。
8、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产业选择的先置条件和否决性指标。在本规划中主要用万元增加值能耗来体现。根据表8可以看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11个行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部工业平均数。
(二)量化评价结论
丽水市工业主要行业综合评价表
综合得分
得分排名
通专用设备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
交通设备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注:表中左起第二至第八项数据为排名数。
二、定性分析
(一)新兴产业选择
主导产业的选择除了对已有或现已形成规模的产业进行量化分析以外,还需要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并结合丽水生态资、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基础的分析,从而确定未来几年新兴产业的培育方向。定性分析将确定新的产业领域入选主导产业,并培育形成丽水未来工业新的增长点。
1.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将作为国家战略,在未来将引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丽水特别是缙云县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高强硬度铝基合金、新型节能光源(包括LED)等一批新材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丽水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新材料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十一五”纳米及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指出浙江将重点培育单晶材料、磁性材料、有机硅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电子用铜合金材料、建筑节能材料、纳米氧化物等新材料产业,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丽水市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新材料产业作为丽水市未来发展的重点,重点发展适应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发展的产品。
2.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是引领未来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丽水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禀赋为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优势条件。生物医药产业也是国家、省、市确定扶持和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基因药物、合成药物、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现代中药等。鼓励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产业化。浙江省是医药大省,医药工业各项指标居全国前列,但生物制药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因此用生物技术提升医药工业具有广阔的前景。《丽水市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作为丽水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因此,结合丽水的当地条件,重点发展以植物活性提取物技术、化合物提取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为核心,以生物中药、植物源新药、高纯度食用菌提取物、畲药材规范化种植、畲药饮片加工为产业发展方向的生物医药产业,其前景将十分广阔。
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中,大力发展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简称“两新”),在丽水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也是丽水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和主要切入点,对于提升丽水工业的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两大新型产业列入丽水主导产业,重点发展。
(二)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分析
按照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理论,主导产业的选择不仅要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性,也要考虑到明显的地方优势和一定的就业容量。既要充分考虑到地区的独特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创立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特色,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要充分意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力的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问题正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
1.农林产品加工业
近年来,丽水市按照“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立足生态优势,积极打造“浙江绿谷”品牌,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大力度培育农林产品加工产业,使农林产品加工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尤其是农副食品和竹木加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较多的税收和就业。发展农副食品和竹木深加工业,既是充分发挥丽水的农林资源,突出丽水特色,增强丽水工业整体竞争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的主要方向,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文化创意产业
丽水市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类众多,人才辈出,技艺精湛,工艺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龙泉青瓷宝剑、青田石雕、云和木制玩具以及油画像框产业、制笔产业构成了丽水特有的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得到了市、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产业规模、工艺创新、传统工艺美术品发掘、保护和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符合当前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也是进一步体现丽水特色,提升丽水知名度的必然选择。从长远看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它发扬光大,是一代又一代的丽水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重任。
三、主导产业选择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确立丽水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主要方向将是“两大”、“两新”、“两优”、“两特”共八大产业,2008年产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占丽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5%左右。
“两大”——即指装备制造业和不锈钢产业。这两个产业将作为丽水接下来十年“工业强市”的最主要经济增长点,力争在2020年将两个产业发展成为两个千亿级的产业。
“两新”——是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两个高新技术产业。“新”首先是指这两个产业将在未来几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新”也是指着两个产业将成为丽水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切入点,对于提升丽水工业的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两优”——是指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产业和日用化工产业,这两个产业属于丽水当前基础已经比较好,但同时也受到市场容量、市场竞争、环保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果为其提供合理的外部环境支持,这些行业依然能够作为丽水工业的中坚力量稳步发展,并形成数百亿的产业规模。
“两特”——是指农林产品加工业(农副食品、竹木加工)和文化创意产业(传统工艺美术和木制玩具产业、油画像框、制笔等)两个最具丽水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丽水现有资源、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优势,促进这些行业稳步向前发展,并形成上百亿的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