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2、耕作学的任务:(1)从宏观上研究作物的组成与布局,通过合理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协调发展(2)从微观上研究耕作制度各项技术体系的内在机制与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作物生产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资源,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使农物能全面持续增产。
3、中国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基本原理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明在中国建立集约化、现代化、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作物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布局、种植方式如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等。
(3)养地制度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土壤耕作等。
(4)耕作制度设计、优化和改革包括耕作制度演变及其规律,耕作制度区划、设计、优化、改革方向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及在生产上的意义(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种植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和田地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最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决定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
3、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4、合理作物布局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
5、合理作物布局可较地发挥地区优势。
二、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一)根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合理布局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二)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合理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耕作学一、选择判断部分短日照: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耐盐、不耐盐、中间作物1.水稻、甘蔗、甘薯向日葵、高粱、田箐、耐盐较强的: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反应不敏感,苜蓿、芦苇四季均可开花。
苜蓿、温凉型a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萝卜、甜菜b温暖型7.间套作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8.土地当量比田箐、黄麻等土地当量比(landequivalentratio,c耐热型LER):为了获得与间混Ym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甘蔗、LERiYi1ii物同等作作中各个西瓜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初级和次级耕作的种类、区别5.:入土深、作基本耕作(初级耕作)Yi:第i个作物在间混套作下的实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际单产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
一般在种Yii:该作物在相同条件下单作下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实际单产翻耕、深松耕、旋耕M:间混作中涉及的作物数目:在初级耕作表土耕作(次级耕作)9.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关系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种植制度是核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养地制度是基础用养相结合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二、名词解释部分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耕作学复习耕作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耕作学:又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土保持,土壤耕作和农田保护。
简答:1.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①通过合理匹配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与其他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满足社会需求。
(增产)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增收)③科学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①多熟种植:一地多作,一年数收②节水农业③保护土地④营养管理:综合植物营养管理⑤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⑥农制改革:混合农作制度及农作多样化战略⑦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
精确农业3.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目标①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就须靠科技、教育。
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方式③调整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小城镇建设。
(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农村、农业)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第二章作物布局名词解释:作物布局:是指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结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
作物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还包括秧田布局。
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即解决种什么作物、种多少与种在哪里的问题。
生产结构: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林、牧、副、渔各业种类与比例而言。
含义比作物布局宽。
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有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生态条件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耕作学复习题耕作学复习题一、耕作学的定义与意义耕作学是农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的是农田土壤的耕作管理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它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壤耕作、农作物栽培、农田水利等方面。
二、土壤耕作的原则1.合理利用土壤水分资源: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水分的平衡,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农作物的需求,合理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4.合理密植与间作: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密度和间作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5.合理轮作:通过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农作物栽培的要点1.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2.合理的播种密度: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选择合适的播种密度,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合理的施肥措施: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合理施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4.科学的病虫害防治: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5.适时的田间管理:及时进行除草、松土、中耕等田间管理措施,保持土壤的松散和透气性,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四、农田水利的重要性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灌溉水利:通过合理的灌溉措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2.排水水利:通过排水措施,排除农田中的积水,防止水分过多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3.水土保持:通过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耕作学》第一章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4、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5、耕作制度的功能:(1)技术指导功能: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
(2)宏观决策功能: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盲目性与片面性;科学配置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及各种社会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资投所需;通过宏观调控,处理好国家与地区、政府与农民、城乡工农、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章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人既可以建设它,也可以破坏它(受人类控制,人造的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3)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受人工培育和选择,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林业对农业的作用:森林的生态效应:(1)调节气候,改善环境;(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森林被破坏后的恶果:(1)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限制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2)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造成气候异常,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4)干旱老地区土壤沙化或变成沙漠。
3、作物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光、温、水、气、养分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相互之间是不能代替的。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是农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农田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对于学习耕作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耕作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耕作学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耕作学主要研究农田的土壤管理、田间作业和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土壤管理耕作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壤管理。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改良和土壤肥力的调节等内容。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的水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土壤管理方法和技术,并进行比较和总结。
三、田间作业田间作业是耕作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例如,耕作的方法可以分为机械耕作和人工耕作两种,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田间作业措施。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种植技术种植技术是耕作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点。
例如,水稻的种植技术包括水稻的品种选择、育苗和移栽、施肥和灌溉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五、耕作系统耕作系统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耕作系统和其特点。
例如,传统的耕作系统包括旋耕、轮作和休耕等,而现代的耕作系统则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不同的耕作系统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六、耕作学的发展趋势最后,复习资料可以包括耕作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耕作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的出现,为耕作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耕作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讨论。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宜耕期:壤适宜耕作含量范围的时期(2)壤耕性:叫壤宜耕性,是指影响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壤属性。
(3)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壤耕作次数或在全间隔耕种,减少耕作积的类耕作法。
(4)作物布局: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复种:是指在同地上年内接连种植季或季以上的种植式。
(6)间作:在同地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详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7)净作:在同块地上种植种作物的种植式。
(8)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长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也称套种、串种。
(9)混作:在同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10)轮作:是在同块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不同复种式的种植法。
(11)连作障碍:同作物在同地上连续种植,引起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
(12)化感作: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物之间的相互作,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产对和其他物直接或间接的作。
(13)候产量或作物产潜: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能充分供应、病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是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14)耕作制度: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5)绝对优势:产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别低。
(16)较优势: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产某种物品.则表它在该物品的产上拥有较优势。
(17)机会成本: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的个。
、思考题1.从我国地、国情,能量字塔的观点看我国农业产结构、民膳结构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趋势?答:我国地及国情:中国均只有1.2~1.5亩耕地,只有世界均地积1/3,每年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能量字塔分为基础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从下上能级越遵守1/10定律即能量级愈,保持的能量愈少能够维持的物量愈少。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熟制: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收获作物的季数。
单作:同一块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为清种、纯种、净种、平作等。
混作:同一块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
间作: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指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年限内,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为撂荒。
套作: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换茬:指前后作物茬口的调换,又称为倒茬。
连作: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茬:指在同一块地上同一种作物接连种植。
也叫重茬。
连茬仅指同一作物前后重复种植,而连作则强调同一作物在一定年限内的连续种植。
复种:指在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接连种植一茬以上生长季节不同(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休闲:指农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方式。
休闲并非撒手不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如翻耕、耙耱等)来恢复地力。
撂荒:指耕地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行开垦种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生产实践中,当休闲年限在两年以上并占到整个轮作周期的2/3以上时,称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既不用犁、耙耕整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又不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任何农具的土壤管理,只在播种前后喷洒化学药剂、除草剂、除虫剂,以及液体肥料的一类耕作方法。
宜耕期:土壤适于耕作的含水量范围叫做土壤宜耕期。
耕作学:即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学的一个分支。
水分的适应性;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饶东云复习资料绪论1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2.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3.耕作学的任务:1)是以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等作为基本理论原理,是生态系统的观点讨论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他们与农业技术体系、社会生产条件之间的协调关系。
2)是探讨耕作制度与农林牧渔业相互促进关系和物质率能量率的转换特点3)研究耕作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及改革的途径4.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原理;农牧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生活因素学说、农业生态学原理2)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作与连作3)土壤管理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农田杂草防除农田保护等5.农业生产的实质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取得人类社会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实质上,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农产品的过程。
归根结底,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农业产品中化学潜能的生产。
6.农业生产的特点严格的地域性(因地制宜)、强烈的季节性(适时种植)、生产的连续性(长远观点)7.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实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人既可以建设它,也可以破坏它(受人类控制、人造的系统)2)农业生态的稳定性差3)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受人工培育和选择,生产力不断地提高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循环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8.农业生态系统的环、流、库1)环----营养物质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流动和循环的物理化学工过(物质在环境和生物之间循环流动而形成环)2)库-----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3)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转移运动状态(物质流、能量流:流的大小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没有流就没有环)9.耕作制度是对两类资源的共同利用和调节自然资源:土地、水气候、生物1)农业资源社会资源:劳力、蓄力、农资、技术资金2)各种农产品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利用的结果。
土壤耕作的实质:通过农机具的物理机械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和适度的孔隙比例,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松碎土壤:用犁铧、耙齿、松土铲等将耕层切割破碎,使之疏松而多孔隙,以增强土壤通透性。
翻转耕层:用翻耕将耕作层土壤上下翻转,改变土层位置,改善耕层理化及生物学性状。
翻埋肥料、残茬、秸秆和绿肥,调整耕层养分的垂直分布,培肥地力。
消灭杂草和病虫害,消除土壤有毒物质。
混拌土壤:用有壁犁和旋耕犁耕地,圆盘耙或钉齿耙耙地,将肥料均匀地分布在耕层中,使土肥融为一体,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
使肥土与瘦土混合,使耕层形成均匀一致的营养环境。
平整地面:通过耙地、耕地和镇压等整平地面,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利于保墒。
便于播种机作业,提高播种质量。
对盐碱地可减轻返盐,有利于播种保苗,同时提高盐碱地洗盐效果。
对于水浇地,精细耕作可提高浇灌效率,节约用水。
可使灌水均匀,全田作物生长整齐,便于中耕和施肥等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压紧土壤:使大孔隙减小,增加毛细管孔隙,抑制气态水的扩散,减少水分蒸发。
还可使耕层以下的土壤水分通过毛管孔隙上升,集聚到耕作层,为作物的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
开沟培垄、挖坑推土、打埂作畦: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可增加土壤与大气的接触面,增加太阳照射面,多接受热量,提高地温,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提早成熟。
在多雨高温地区可排水,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植物根系的生长。
在种植块根、块茎类作物的地上可使耕层土壤相对加厚,使土壤通气排水,提高地温,有利于块根块茎的生长膨大,提高产量。
在水浇地上便于平整地面,利于浇水。
在风沙严重地区可挡风积沙,减轻风蚀。
在岗坡地上,耕后不耙保持垡块和高低不平整的垄形,可阻止雨后径流,防止表土流失。
土壤耕作措施:1、初级耕作措施(1)翻耕(方法:全翻垡、半翻垡、分层翻垡)(2)深松耕(3)旋耕集犁、耙、平三次作业于一体。
农学耕作学知识点总结1.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因此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耕作学至关重要。
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因此耕作学需要对土壤进行分类和评价。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的丰富程度,包括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
了解土壤肥力有助于合理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耕作学需要掌握土壤肥力的检测方法、养分供给规律以及合理施肥的技术。
3.作物生长发育耕作学需要对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有深入了解,包括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生长幅度、光热需求、湿润度需求等。
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耕作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4.作物品种选择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耕作目的对作物品种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耕作学需要针对具体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包括耐逆性强、适应产量高等特点。
5.施肥技术施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耕作学需要了解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采取科学的施肥技术。
6.灌溉技术灌溉是调节作物生长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干旱地区或者干旱季节。
耕作学需要了解不同作物的灌溉需求规律,合理选择灌溉方式和灌溉量,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
7.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耕作学需要对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有深入了解,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包括选用病虫害抗性较强的品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采取生物防治等方法。
总之,农学耕作学是一个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深入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品种选择、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耕作学是农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土壤和作物的管理,以及种植技术和实践。
在现代农业中,耕作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土壤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一些关于耕作学的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些特性将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来说,土壤可以根据其粒径分为粗壤、中壤和细壤三种类型。
粗壤的土壤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性差;中壤土壤的颗粒大小适中,适合作物的生长;细壤的土壤颗粒较小,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
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耕作学家会使用不同的耕作方法和技术来管理土壤和作物。
2.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耕作学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许多土壤具有较低的肥力,因此需要进行改良才能种植作物。
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施肥、灌溉、耕作和混合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量,提高其肥力和透水性,从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3.耕种方式耕作学还涉及到不同的耕种方式。
传统的耕种方式包括旋耕、深耕、畦耕和水稻田耕种等。
然而,在现代农业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新的耕种方式也被引入到耕作学中,例如机械播种、精准农业、无人机耕作等。
这些新的耕种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种植效率和生产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4.植物生长调控植物生长调控也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生长调控技术包括施肥、施药、灌溉、调节生长激素、修剪和授粉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促进作物的根系生长、叶片生长和花果生长,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
5.土壤保护最后,耕作学也涉及到土壤保护的知识点。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保护和管理好土壤资源。
土壤保护包括防风固沙、防水蓄水、防沟蚀和防土壤污染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流失,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一、名词解释熟制: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收获作物的季数。
未来农业:由生物生产与其产前产后工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管理体系与科教体系共同构成的产业部门。
耕作制度:即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2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它是耕作学的中心。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空间配置的总称。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包括该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及其比例;另一方面包括各作物及品种的空间配置,即作物布局要解决的是种什么,种多少和种在哪里的问题。
多熟种植: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先后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国际上包括:复种、间作、混作、套作等。
实际上是间混套作的总称。
也包括山地、丘陵、河谷地带不同作物沿垂直高度形成的梯度分层带状组合。
立体种养:在同一块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或在同一水体内,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构。
如:玉米(甘蔗)和菌菇、稻和鱼、藻(海带)和扇贝、海参共养等。
水旱轮作: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水稻和旱作物的种植方式。
草田轮作:指在田地上轮换种植多年生牧草和大田作物的种植方式。
茬口:在作物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茬口特性: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农田保护:指农田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防止跑水跑土跑肥,保护作物正常生育。
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表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即:通过农机具的机械作用,调节土壤肥力条件而控制土壤肥力因素的农业技术措施。
土壤耕性: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土壤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叫土壤的耕性基本耕作: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
一般在作物播种之前进行。
表土耕作:或称次级耕作,是配合基本耕作措施使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常规耕作(传统耕作):指用有壁犁翻耕土壤,其后以耙、压、整地,并在作物播后至收获期间进行土壤管理的一类耕作方法。
种植指数: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种植指数≦100%。
它是衡量耕地有无休闲或撂荒的指标。
复种指数: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100%。
它衡量耕地每年收获的次数。
土壤耕作制(耕法):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一整套土壤耕作体系,叫做土壤耕作制(耕法)。
土地当量比(LER):在管理条件相同情况下,为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生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2.一年一熟:春玉米、棉花;一年二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三熟:小麦-早稻-晚稻;二年三熟: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
3.休闲方式:全休闲;半休闲;绿色休闲。
4.间作的几种方式:成行、成带、株间。
5.混作方式:同时撒播;同行内混作;间隔播种;一种作物成行种植,另一种撒播于田间。
6.套作方式:行间套种;带状套种;连环套;整田套(下茬作物混种在整个前茬田间)。
8.生态位理论认为:复合群体内不同生物要共存共荣,就要选择不同的小生境或人为创造不同的小生境。
9.轮作类型:单作轮作(小麦―→大豆―→玉米);复种轮作(春玉米-→小麦-花生);水旱轮作(大麦-水稻-水稻-→马铃薯/玉米-水稻)。
10.连作类型:单作连作(小麦→小麦→小麦);复种连作(小麦-水稻→小麦-水稻)。
11.忌连作的作物:马铃薯、烟草、番茄、西瓜、亚麻、甜菜;陆稻、豌豆、大豆、蚕豆、菜豆、大麻、黄麻、菊科等。
12.耐短期连作作物:甘薯、紫云英、苕子等。
13.耐连作作物:水稻、棉花、麦类、玉米等。
14.耕作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的内容: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
15.灌溉方法:地面灌溉:畦灌法、沟灌法、淹灌法16.影响土壤黏结力(结持力)、黏着力和可塑性的因素:土壤结构与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
17.“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勿湿。
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湿耕坚实,数年不佳”;“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就是说要在土壤水分适宜的时候进行土壤耕作效果好,尤其强调不能湿耕。
18.基本耕作措施和使用的机械:翻耕:壁犁、铧犁;深松耕:深松犁、铲;旋耕:旋耕机。
19.表土耕作措施包括:耙地;耱地(耢地、盖地或擦地);镇压(压地);中耕(锄地、耪地、铲地);作畦;起垄。
20.作畦分为:平畦(为浇水,四面高埂15厘米);高畦(为排水,四面挖沟10-15厘米深,15-20厘米宽)。
21.土壤耕作制:平翻耕法;垄作耕法;深松耕法;马尔采夫耕作法;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丰产沟)。
22.立体种植主要类型:粮粮型;粮棉型;粮油型;粮棉油型;粮瓜型;棉瓜型;粮棉瓜型;粮棉油瓜型。
23.轮作因采用方式的不同,分为定区轮作与非定区轮作(即换茬轮作)。
三、简答1、农业生产的性质?特点?性质: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特点:①农业的生物性(按自然规律办事)。
②严格的地域性(因地制宜)。
③强烈的季节性(不违农时,适时进行)。
④生产的连续性(瞻前顾后,用养结合,可持续发展)。
⑤生产的社会性(按社会经济规律办事)。
2、耕作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技术体系?性质?任务?研究对象:耕作制度,即农作制。
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理论:核心是用地养地相结合。
促进大农业全面发展;增进经济效益;提高土地生产力,全面持续增产。
多熟、多样、多利、多养。
技术体系: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性质:生产性、综合性强的农业应用学科任务:(1)建立合理(科学)的耕作制度。
(2)建立与优化高效种植制度。
(3)提高有限资源的生产潜力。
(4)发挥农业地域资源优势。
3、耕作制度的目的?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发展规律?目的:①提高土地与其它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要。
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益。
③科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
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1)技术指导功能。
(2)宏观调控功能。
发展规律:(1)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2)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3)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4)继承与发展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4、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决定性因素?研究法?意义:(1)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2)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的需求;(3)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4)有利于增进农民收入,充分吸纳农民就业。
原则:(1)人的需要是前提:要与市场要求有效对接、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2)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要与当地生态条件相吻合、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素是作物布局的重要条件: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决定性因素:(1)气候因素,尤其是热量和水分;(2)地学因素,即母质、土壤、地貌。
一般讲,决定一种植物能否生存的是气候因素,而决定是否繁荣的则要看气候及地学因素。
在一个小范围内,气候差异很小,影响作物布局变动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肥力、地下水等地学因素。
5、依靠土地发展农业、提高产量有三条途径?(1)扩大耕地面积,广种多收;(2)提高作物单产,高产多收(栽培集约化);(3)提高土地利用率,多种多收(种植集约化)。